![]()
内容推荐 本书为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前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的个人回忆录。作者从个人化角度出发,以其丰富的经历、专业的视角、亲历者说的方式讲述其自幼与乒乓球结缘到担任国际乒联主席的故事,既包括其多次参加世界乒乓球大赛的经历和感受,也包括中国乒乓球队的发展历程,是一本史料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传记。 徐寅生在运动员时代曾四次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多次获得世界冠军,享有“乒坛智多星”的美誉;担任教练员之后,他多次率队参加世界大赛,勇于创新、成绩优异。其担任中国乒协主席长达30年,代表着当时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思想水平和专业智慧;20世纪70年代,徐寅生不但是“乒乓外交”等历史事件的积极参与者,而且长期作为中国乒协主席主导着中国乒乓球的发展,还以国际乒联的主席和终身名誉主席的身份,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 徐寅生,1938年出生于上海,素有“乒坛智多星”之称。21岁时,徐寅生第一次随国家队出征,参加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第26、27、28届世乒赛,他作为主力成员与队友携手实现男团三连冠,其中在第26届世乒赛团体决赛中连扣日本名将星野展弥十二大板得分,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对决。此外,他还与庄则栋搭档拿下第28届世乒赛男双冠军。退役后,徐寅生转任国家队教练,并率队参加世界大赛,曾见证推动中美关系“破冰”的“乒乓外交”。1977年,徐寅生为国家体委副主任。1979年起,担任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长达30年。1995年,徐寅生担任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主席。任职期间,他提议允许世乒赛冠名,为国际乒联广开财路;同时提出“小球改大球”改革方案,提升赛事观赏性,推动乒乓球运动整体发展。2001年,他被任命为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 目录 第一章 梦想起步 乒乓的由来 我的少年时代 我的乒乓情缘 我的乒乓梦 “野路子”开始起步 与外籍高手对垒 第二章 正规训练 人生转机 三人行,必有我师 “大光明”与“暗无天日” 四两拨千斤 第一次出国比赛 不吉利的“13” 第三章 攀登高峰 去北京参加集训 入选男子团体阵容 在民主德国住院 到达多特蒙德 功亏一篑 一句上海话:“我勿来赛啦” 穿长裤夺冠军 愧作一首打油诗 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第四章 全力备战北京世乒赛 中国的机遇 我的洋绰号“契泼尔卡” 一个“要”字 “一百零八将”大会战 理论与实践 日本队的“秘密武器” 无名英雄 战前动员 第五章 北京,第26 届世乒赛 挺进决赛 勇夺男团第一 “我是代表集体领奖的” 双打:中国队的弱项 蒙塔古的祝词 中日乒乓球队互访 长谷川的发问 欣喜与冷静 我的心思 第六章 布拉格,第27 届世乒赛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出访日本 心中有底 前往布拉格 一输一赢 “夜里侬上!” 苦尽甘来 有失有得 第七章 女队要打“翻身仗” 强化训练 到女队“放火”的故事 毛主席批示 第八章 卢布尔雅那,第28 届世乒赛 出奇制胜 自知之明 “美男子加轰炸机” 捧个“小酒坛” 第九章 “世乒赛”上的空白 我是“保皇派” 一种新打法问世 被迫停止参赛 心念“三英” 我的婚姻 第十章 重返世界乒坛 尼泊尔之行:一个信号 北欧之行:一个警报 新情况,新考验 穷则思变 第十一章 名古屋,第31 届世乒赛 总理的大局观 “我队应去” 初到日本 李富荣以大局为重 连闯险关 从薄冰上走过来 欧洲队重新崛起 第十二章 乒乓外交 “铁三角”露缝隙 庄则栋与科恩 美国队来访 小球转动大球 新的亚乒联盟成立 周总理的提问 第十三章 萨拉热窝,第32届世乒赛 郗恩庭换板 总理的细微情 团体战将各有难处 责任在我 惨烈的决赛 幸运的决赛 第十四章 加尔各答,第33届世乒赛 印度印象 新人入围阵容强 团体获胜 单项挂零 第十五章 伯明翰,第34届世乒赛 直拍反胶出新人 “知青”冠军 中朝合作结硕果 第十六章 平壤,第35届世乒赛 倡议南北联队 历史的进步 危机总爆发 决赛场上的例外 女队撑起“半边天” 第十七章 诺维萨德,第36届世乒赛 全力以赴 铸造新军 大业至上 问渠那得清如许 集体的胜利 胜利之本 第十八章 胜也萧何,败也萧何 李富荣升职了 我所知道的许绍发 新情况和新问题 胜利与危机同在 “狼来了” 第十九章 张燮林的执教之道 得意之作 特殊荣誉奖 二十八个心 第二十章 创新之路 优势东移 中国队的崛起 日本弧圈球问世 欧洲东山再起 “快、准、狠、变”,加一个“转”字 两面不同性能球拍的打法 中国特色的“直拍横打” 偶然与必然 第二十一章 国际乒联主席的人与事 开创者的功勋 埃文斯时代 荻村工作最勤奋 我任国际乒联主席 关于沙拉拉 第二十二章 海外兵团 援外教练 我的态度 难忘的决赛 第二十三章 坚持和等待 七个赛点 等待清白的日子 附录 附录1 创新才有生命力 附录2 英雄集体赞 附录3 上海: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 附录4 我的体会和想法——在“新时代群众性乒乓球活动新方向”专家研讨会上的讲话 附录5 第25届至第5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代表团成绩一览表 尾声 一个体育媒体人眼中的徐寅生——他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平常心” 参考资料 后记 序言 乒乓与文化 秦绍德 为徐寅生同志的这本乒 乓生涯回忆写序,我实在不 够资格。我充其量不过是一 个乒乓球爱好者,或者用今 天的话说,我只是徐寅生的 “粉丝”(追崇者)。徐寅生 是我们这一代人青少年时期 心目中的英雄。 徐寅生是个传奇人物。 他原本是上海航空技校的一 名学生,因为爱打乒乓球, 与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乒乓球成就了他的全部生涯 。他先是在上海体院接受训 练,然后入选国家乒乓球队 ,后来在第26、27、28届 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为祖国 争得了荣誉,达到运动生涯 的巅峰。退出第一线后,他 又长期执教国家队,形成了 一整套带队、实战、技术创 新的思路和方法,影响了几 代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在“ 文革”中他经受住了考验, 改革开放后复出,被推到国 家体委和乒协的领导岗位并 走向世界,被选为国际乒联 第五任主席。他的威望和胸 怀为祖国赢得了声誉。 徐寅生的乒乓生涯,就 是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乒乓 球运动光辉历史的缩影。从 1959年第25届世乒赛上容 国团荣获男子单打冠军开始 ,中国乒乓球运动就开始攀 登世界顶峰。在第26、27 届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队 扩大战果,全面进入世界先 进水平。在第28届世乒赛上 荣获5项冠军,占据并巩固 了顶峰的地位。此后,因为 “文革”的原因以及竞技运动 的规律,中国乒乓球运动反 反复复,高峰地位得而复失 ,失而复得。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乒乓球队众志成城, 团结战斗,于第36届和第 43届世乒赛上两次囊括7个 项目的全部金牌,创造了国 际乒联历史上的纪录。徐寅 生就是这一辉煌历程的参与 者、贡献者和见证人。他对 这一历程的回忆,步步深入 ,引人入胜,使人不忍放手 ,直至一口气读完。我十分 佩服他惊人的记忆力,五六 十年前的赛事,他记得那样 清晰、生动,今天读起来都 有现场感。答案只有一个: 当年投入有多大,今天记忆 就有多深。 …… 在高水平竞技方面,我 国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层层 选拔、形成顶尖队伍的举国 体制,是一种成功的制度设 计。当然,它还需要认真贯 彻体教结合的方针,提高文 化、科学知识水平,与学校 、社会全民普及结合起来。 现在有人主张摒弃这一设计 ,完全走市场化的道路,其 实是没有必要的。试想,如 果一个制度经过60年证明是 好的、行之有效的,那还有 什么理由要摒弃它呢?从本 书的叙述中可以看到,这一 制度的实践积累了多少成功 的经验。乒乓球运动不能走 单一市场化道路,靠金钱是 培养不出优秀运动员的。任 何竞技运动如果缺少精气神 ,就不可能维持高水平。中 国足球运动已经走了二十多 年的弯路,花的钱不少,到 现在还没有走出来。这是一 个沉痛的教训。创造一种制 度是不容易的,坚持一种制 度更难。 乒乓球运动从市普及到 乡镇,甚至穷乡僻壤;乒乓 球赛事牵动着数千万球迷的 心。网上网下有铺天盖地的 球评,优秀运动员成了今日 明星,这就是今天的风景。 今日风景是昨日辉煌的继续 ,但是有许多人已不了解中 国乒乓球运动为什么能走到 今天,自然也不明白该怎样 走向明天。 徐寅生同志的乒乓生涯 回忆实在是一部很好的教科 书。 2018年7月 导语 徐寅生是个传奇人物。他的乒乓生涯,就是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乒乓球运动光辉历史的缩影。他的威望和胸怀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他的乒乓生涯回忆实在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 本书讲述中国乒乓球队拼搏不息、攀登不止的发展之路,回溯当年乒乓球赛场及背后隐秘故事。 后记 我退休后经常遇到一些 球迷,希望我写书,给他们 讲讲乒乓球的故事。 几年前,上海社科院历 史研究所教授金大陆偕时任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社长杨 桦专程与我探讨出书之事, 他们表示出版社和个人会在 编写等方面给予支持。 经不起他们多次的鼓动 和邀请,更主要的是我想以 此感谢广大球迷和关心支持 乒乓球的多方面人士,答应 写写试试,走一步看一步。 金教授还请助手吴维一起协 助工作。 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秦 绍德也是一位乒乓球爱好者 ,他身体力行,在他的带领 下,学校的乒乓球活动开展 得有声有色。日本的松崎君 代、木村兴治,瑞典的瓦尔 德内尔等世界冠军都到学校 访问,与师生互动。 秦书记闻讯后,给了我 热忱的鼓励。他还提前给取 了书名《我的乒乓生涯》。 当我问他将来能不能为这本 书写序言时,秦书记欣然答 应。 写书说起来容易,真要 动手困难不少。我只好把 1995年写过的《我与乒乓 球》这本书又翻出来,在这 个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写 着写着不知不觉,新的又一 年来临。于是我决定收笔完 工,尽管书中内容有很大的 局限性。好在网络发达,新 闻媒体已经进行过大量报道 。不久前,蔡振华的工作团 队,也有大作。近二十年中 ,国际国内乒坛的重大事情 和趣事,人们可以从中获得 许多信息。 我当初的写写试试,现 在成了“抓紧出书”。同时, 感谢国家体委档案馆提供了 查询资料的方便。 我想以本书来纪念为中 国乒乓球夺得第一个世界冠 军的容国团。一个甲子过去 了。这对中国乒乓球界来说 ,是个值得纪念的大事。 徐寅生 2020年6月 精彩页 乒乓的由来 乒乓球最早起源于何时?至今说法很多,并无定论。 一种说法认为,乒乓球源于我国的台球运动。据史料记载,清初我国四川、云南交界的山区苗族人,用晒干的果子做球,一般是梧桐树或柑树的果子,用带柄的长板做球拍,用门板做球台,两边对打,人们称此为“臭柑子”游戏,作为农闲和饭后消遣。清末珠江流域盛行类似游戏,不过不用干果当球,而是用猪尿泡吹气做成小球,比干果弹性要大;或在桌上,或在地上,或向空中对打。这可谓乒乓球运动前身。 《世界青年》杂志1954年曾刊文,台球,也就是乒乓球的创始最初是在中国和日本,英国则是欧洲乒乓球运动最早开始的国家。1800年左右,美国一个体育用品制造商别出心裁,发明了一种“室内网球”的游戏,想在美国推广,但遭到冷落。他并不甘心,把它转到代理商那里,这种游戏在英国流行起来。人们将餐桌拼在一起,中间拉网对打,因此称之为“桌上网球”。当时的球用软木和橡胶做成,几年以后,实心球诞生了,“桌上网球”开始走向全世界。伦敦一个叫古德的人把橡胶粘贴在球拍上,用球拍击球和球碰桌面时会发出“乒”“乓”的声音,故称为“乒乓”。 还有一说是源于南美洲。当地的印第安人用橡胶树的汁液做成实心球,晾干后变轻,弹性好,称为“马卡瓦”,在当地很流行。后来由哥伦布或其他探险队带回欧洲便逐渐传开来。另一说源于俄国。俄国沙皇时代家族的一些成员,用橡胶外缠毛球做游戏,1890年前后已相当流行。也有人说欧洲一国家的宫廷中,用象牙做球,因造价昂贵,难以推广。 最流行的说法是乒乓球源于英国。1884年,乒乓球运动第一次出现在伦敦某体育器材制造商的产品目录中,提到一次在台上用到橡皮球和方形球拍的小型室内比赛。在19世纪末的一天,伦敦天气异常闷热。两个青年看过温布尔登网球赛后,到一家上等饭馆的单间去吃饭。先是用雪茄烟盒盖当扇子,继而讨论网球技战术,拣起软木塞酒瓶盖当球,以桌子为球台,中间拉一细绳为网,用盒盖打“球”。碰巧侍者在一旁喝彩,闻声赶来的女店主见此情景,不禁脱口喊出“Table Tennis。一声“桌上网球”,从此为乒乓球命名,一直用到今天。 乒乓球究竟什么时候传到中国来的?有的说,1901年,在一张由中国天津寄往意大利的明信片上,出现中国人正在打乒乓球的画面。1904年,上海河南路合记文具店(又说四马路大街王纪文具店)经理从日本买来10套乒乓球器材:球台、球网、球和带洞眼的球拍,摆设在店中,并亲自打球表演,介绍日本打乒乓球的情况。也有资料说,19世纪末,经基督教会的传播,乒乓球传人广州,先在真光、培英等教会学校作为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从中国大多数人打乒乓球都是直握球拍,较少横握球拍这点分析,似乎从日本传到中国上海的说法比较靠谱。 我的少年时代 1938年6月,我出生在上海一个贫寒的家庭,以后我常对人说,我是“38式”的老干部。 我想,我来到人世间的第一声啼哭,给父母带来的愁可能远远多于喜。因为,我已经有了四个哥哥、三个姐姐,我是“老八”。 父亲曾在苏州乡下念过几年私塾,为求生路,只身一人到上海当学徒,颠沛半世,居然找不到一个固定职业。孩子多,家里常揭不开锅,瘦弱如柴的大姐只好进了一家纺纱厂当童工。 当我还在母腹骚动之时,父母就不止一次议论要将我送人,当然,这是以后大人们告诉我的。听母亲讲,毕竟是“老疙瘩”(最小的儿子)了,我才被幸运地留下来,免遭了一场骨肉离散之苦。 7岁那年,母亲将亲手缝的小书包挎在了我肩上,拉着我的手,跨进了浙江路明惠小学的门槛。母亲也来自农村,她唯一的希望是让孩子念点书,能成为有用的人。我读书的代价,是全家人把勒紧的裤带再勒紧一些。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讲家中如何贫困,还有日本侵略者如何横行霸道。上了小学,一位女教师在课堂上讲她过侨头时,硬是不给放哨的日本兵鞠躬的故事。我听了非常钦佩,渐渐懂得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有骨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父亲给一个房产主打工。为了生活,他在弄堂口靠墙搭了间狭长的木板房,想开个杂货铺糊口。正待开张的一天清晨,我在睡梦中突然被嘈杂的吼骂声和噼里啪啦的巨响震醒。跑出门一看,那间小木板房已经被人砸烂!原来,弄堂口的一家长途汽车公司的老板嫌小木棚占了他的“地盘”,影响了他的生意,叫来了一帮打手,硬把木板房给砸了。老板仗着他有个当宪兵小队长的儿子,一向横行霸道。当时穷苦人哪里有讲理的地方?母亲暗暗地流泪,父亲皱着眉生闷气,只能自认倒霉。 童年虽苦,但我也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点点乐趣。 我读书的浙江路明惠小学是一栋三层楼房,学校没有操场。学生下课后,只能跑到弄堂里,踢毽子、跳绳、互相追逐。 P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