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版《EAT,PRAY,LOVE》,城市综合症疗伤手册,闺蜜般的心灵成长书!
和张亚东、曹方、闹闹、卡奇社……一起寻找最完美的自我!
生命中的每一次逆境以及认为创伤,无不是在引领我们通往永恒的平静。唯有灵魂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创造美好的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你好陌生人(超值图文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素速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华语版《EAT,PRAY,LOVE》,城市综合症疗伤手册,闺蜜般的心灵成长书! 和张亚东、曹方、闹闹、卡奇社……一起寻找最完美的自我! 生命中的每一次逆境以及认为创伤,无不是在引领我们通往永恒的平静。唯有灵魂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创造美好的生活。 内容推荐 26岁那年,北京女孩罗艺突然觉得生活糟透了—— 每日陷在无止尽的工作中,忘了性别,没了自己,却悲哀地发现凭才华吃饭根本行不通。 身体也出现问题:狂躁,幻觉,失眠,尿血……更糟糕的是,她感觉自己站在世界的对立面,看不惯一切,脾气尖锐,对别人苛刻,对自己更无情,面对生活,剑拔弩张。 爱情——早没了,两年前那位好好先生突然离开后,她就认定爱情连屁也不算。事实上,她根本没时间好好考虑对错是非。她的时间不属于自己。 愈演愈烈,终于,决定告别。 很突然,没有计划,也不看什么LP,刻意从来不是罗艺的生活态度。 从北京出发,到柏林、到卡塞尔、到法兰克福、到佩鲁贾、到威尼斯、到维罗纳、到佛罗伦萨、到罗马,甚至,到梦中的Neverland。 遇见了很多人:3P选手Sandra,发小恢恢,老酒鬼Morrissey,小丑Pedro,美男子Tim,藏族白族混血娅珍…… 他们千奇百怪,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活得自我。 这深深刺痛了她,她自卑起来,她才不是来找寻什么狗屁人生答案,但她就是停止不了思考。 他们讨论哲学,活着,性,宗教,自由,梦想……这些被她遗忘了太久的元素,全部涌了出来,将她心里的坚硬击垮,只剩下柔软。 当然也遭遇了爱情,那个和她有着相同际遇的男人,仿佛是她的另一个,无需太多解释,一切因缘,所以他们不回避,不矫情,不安妮宝贝。任其滋生,任其泯灭,不定义,不总结,只怀念,并感激。 她终于明白了生命中那些更重要的事情,更是身体力行。不再尖锐,对他人友善,与自己和解。 其实什么都没有变,这个世界越来越糟糕,她自己却变得越来越妙。 这已足够。 目录 北京 除了心,别无所求 柏林 灵魂认出彼此 卡塞尔 心有灵犀的旅程 法兰克福 华丽的邂逅 北京 永远的家 北京 一起静候命运 怒江 生日快乐 北京 爬着做梦的人 双城 无处可去 首都 因为躁,所以躁 双城 可忘不可忘 Neverland 旅行的意义 佩鲁贾 疯狂小山城 威尼斯 情人 维罗纳 爱人在天国 佛罗伦萨 不太乖,不太坏 佩鲁贾 小山城的夜 罗马 陌生人知道 北京 手心里的往事 双城 爱情魔方 Neverland 请你幸福 北京 优美地“融”于生活 后记 不是原因的原因 试读章节 今天是罗艺二十六岁的生目。因为下雨,她脱了民族布鞋,一路打着赤脚,跟在恢恢后面,这里的地很干净,凉凉的,滑滑的,小动作,亲密的。罗艺一向轻装上阵,行李简单,所以从火车站出发她们得以直接前往国家剧院看了一场现代舞表演。舞蹈演员们身材胖瘦不一,有的肚子上甚至挎了一圈非常明显的救生圈赘肉,但做起各种高难度动作,伸展自如,淋漓到位,散发着不可思议而又让人肃然起敬的高贵与灵动,是用灵魂生命跳舞的舞者,他们存在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无比自由,但肢体下面的精神和思考都是严肃有穿透力的,剧场爆满,鸦雀无声,集体式的长时间静默在结束的一刻爆发成一片热烈激动的掌声,美好得如梦似幻。 在剧院大厅,恢恢漫无目的地搜罗着各种宣传海报,这与她的设计师出身有关,总是习惯收集各地有意思的免费广告单和明信片。罗艺看着窗外,感受着细雨中的卡塞尔。这座城市不乏哥特式的建筑和城堡,但他们散落在山清水秀里,收于眼底时只觉绵软,浓郁的巴拉克式浪漫才是它的神髓,甚至这座城市的涂鸦也是和谐绵软的,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对效果的设计感,远远不及柏林涂鸦创作者来得奔放多样,肆无忌惮的下笔甚至是破釜沉舟的。柏林的涂鸦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只有义无反顾的艺术才最迷人。卡塞尔的涂鸦显然更体现了创作者的公德意识,无论地点选择还是下笔画风都谨慎有秩。这不是一座不拘一格、性格逼人的城市,虽然它是工业城市,虽然它也车流急速,但它友好秀美,一气呵成,闲云野鹤般仿若避暑山庄。所谓世外桃源,就是无关激烈,那些狂野的心也只好路人作罢,自动绕行。就像卡塞尔街头举目皆是的橡树一样,它们淳朴实用,也不乏苍劲挺拔的精神气质,但归根结底卡塞尔仍是自成方圆的城,突破不是它的主体规则、风格、精神,所以无须突破,不变的安住就是卡塞尔。恢恢递给罗艺一张海报用来遮雨,走出剧院,罗艺认真地端详着这座莎士比亚剧团曾经巡游过的欧洲第一家固定剧院,如此小巧甚至不够古典,倘若只看低调的门堂,很难猜想出它竟然承载着两个世纪久远流长的故事和历史。 卡塞尔人的生活一定是舒适而单纯的,你可以从卡塞尔人的脸上轻易地读出他们寡欲健康的心态,没有大城市外冷内热的冷面孔,每一个路人都会同你微笑点头,无一例外。甚至有人还可以用中文打招呼说“你好”。和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一样,他们温柔纯善,不匆忙走路,开环保车,提着篮子换满满一筐的啤酒,即使是卡塞尔的小猫小狗也是一副慢慢悠悠的样子,不亲人,但不避人,更不凶人。卡塞尔人亲切主动,但也并非盲目热情,他们只是欣然地生活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安居乐业,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也随和地对待外族,这是一座文化城市难得的人性修养。 不同于马良,恢恢是安然融入于异国求学的漂泊状态的,一是年头来得比较长,已经完全度过了适应期;二是她来的时候非常年轻,还是少年,所以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定型都形成于欧洲,内心像一张自纸,允许更多的可能性,自然少了许多冲突。加之天赋和北京女孩特有的独立性格,总的来说,她喜欢自己的专业,学业顺遂,生活上也一直很乐观,虽然穷过,但从没有穷怕过。她每天会去刷两小时盘子,她说刷盘子很好,我可以有空思考问题,但不要刷太久,两小时刚刚好。她的漂泊足够她承受应付,并仍能敞开心扉感受自在。 她和六个人共同租一所大公寓,每人一间卧室,公用一个浴室、厨房和客厅。她的室友有德国人、波兰人、法国人、美国人、异性恋、同性恋,年龄不等,20岁、30岁、40岁,职业不等。她是唯一一个中国人,他们有的单身,有的未婚,有的离异,有的周旋于两个情人,拥有各自的故事,但他们都是独身。她搬来这里半年,虽然并不是和每一个人都称得上好朋友,但所幸他们像亲人一样,一起生活得还算和谐,并不寂寞。这里也是她无数次搬家经历中最中意的一个住处,且房租不贵。但入住这样的公寓并不容易,无形中对入住者的语言会有一定要求,入住之前,其他六个室友要像相亲大会一样,每个人都对她进行一次面试,经过认真的交流、筛选、投票、被选择才可以最终入住。 现在恢恢的其他六个室友都已经提前知道她有一个要过生目的北京好朋友来这里和大家暂住几天了,从三天前她就开始忙着采购食材、配料,准备着亲手为罗艺做上一个美味的巧克力大蛋糕。常年独自无依的异国生活,让恢恢学会了要热烈地表达自己的喜爱。她的热烈是自然而然、真实由心而发的,但罗艺知道,这并不是先天的恢恢,先天的恢恢是个将感情深藏不露的女孩,现在的她,是知道自己幸福在哪里的她。罗艺想,亲爱的恢恢在这方面要远比自己做得漂亮淋漓。而我们的生活是那么需要An for now的智慧,温和的人可以敞开心扉,温和何尝不是可以如心所愿地表达热烈?温和是有力量抵抗忧伤的。 或许卡塞尔四处弥漫的巴拉克式浪漫让它显得有些海誓山盟,过于顺滑美观。对于喜欢好奇刺激的旅行者,在短暂的时间里,难以激起血脉喷张的快感,眼前的风景很难说喜欢,也很难说不喜欢,一切仍待继续经历。和北京人需要震撼的性格密不可分,他们对事物的反馈常常是陕而凛冽的。罗艺想,仅仅通过卡塞尔洁癖温润的表面风景无法看到这座城市潜意识里深层的真实感,但所幸她也清楚此刻的任何反馈还都不能算数,因为她尚未进入这座童话王国的尘世生活,一切都不是最后的判断。推开J恢恢公寓楼的大门——扇着实沉重的铁门,需要整个身体一起倾斜跟着做推的动作,门向里打开,整个过程都给人一种进入感,而后来证明,这的确是一扇通往卡塞尔尘世生活的大门。 逼仄的旋转楼梯,环绕着楼体正中位置的电梯隧道,盘旋而上,是典型的欧式风格。老旧的电梯像存在了几个世纪,带着锈的味道,恢恢手动拉开电梯的大铁门,身体呈四十五度角摽着力气,但仍是自如的,看得出来她已经非常习惯这里的生活环境,丝毫没有为此感到吃力。电梯内部的空间异常宽阔,竟是个超大的立方体,足够放下一架三角钢琴,并还有空间踩着旋律和恋人跳上一支温柔双人舞。因为太老,电梯隆隆、很有声感地将她们送上楼层。恢恢掏出钥匙,锁开的一刻发出短促清脆的响声,格外好听有魔力。那一定是把铜锁,习惯靠声音和嗅觉去辨别世界的罗艺,从踏入这栋建筑以后,便渐渐有了起兴的样子,周围的景物都让她非常敏感,她的脑袋又开始活力四射地东张西望起来,而这把铜锁的出现更似玄机,将要通往哪里?一切都很有感觉。 门厅没有窗户,白天也是黑压压一片,模糊中一个影子在阴影里一晃而过,他一边开灯一边问候,语调软软的,是个面目清秀的男孩,穿一件与语调相吻合的乳黄色T-shirt、牛仔裤、白色三叶草球鞋,三个人站在狭小的门厅,他是谈吐最暖色调精致的一人。罗艺同他行握手礼,他的手极其柔软。精神软的人,身体也会格外软,他的温情脉脉让人出乎意料,很瘦的手却像一团棉花,甚至感觉不到骨头的存在。大家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他便兴冲冲地夺门而出,他要与他的爱人共进晚餐,从气质上看,很容易判断出他的爱人是个男人。 恢恢:他是学化学的,人很可爱,有时候会送我们他自己配置的香水。波兰裔德国人。原本在科隆读书,之前有个交往六年的男朋友,但男朋友又爱上了别人,然后他就毅然决然地来了卡塞尔,刚来时生活也挺落魄,之前那位拿走他所有现金就完全消失了,不过他是个乐观豁达的人,说不好的爱情会是这样,失去很多,只是深刻地领教过一个人的恶而已,所以生活没什么不可以过去,不会放在心上,他现在的爱人是画装饰画的,有时他们会一起搞一些特别的颜料,挺有意思的一对儿。 罗艺:我喜欢他这样毫无心机地获得胜利。P28-33 序言 对这部小说,我只能说,从开始看第一个句子,我就一直在点头称是。并非完全认同它的思想,而是它所陈述的一切,无论是否与我的生活有交集,都脉络清楚地替我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它知道我在经历怎样的清晨和夜晚,知道我在遭遇某件事后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像每个人都会有的那么一个相识多年的老友,不必开口,他就已经心领神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坦诚的,与坦诚的自己面对面。 主人公像身边的你我,曾经被细碎的生活割伤,也曾经负隅抵抗迎头而来的挑战,终于有一天清早她从镜子里看到面目全非的自己,尚且年轻的脸庞隐约闪现着密集的小伤疤。如果恰好生活在繁忙的城市里,几乎每个人都难以逃脱内心的疏离感,无论白天工作多么繁忙,在夜幕垂临时却能清楚感受到巨大的落寞和来路不明的悲伤。 有的时候难免自问,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不是城市本身的错,也许原本就是因为我们太固执,太忙碌,反倒忽略掉了生命中更为重要的事—一比如爱,比如宽恕,比如纯粹的欢乐,而那些正是让生命得以圆满的元素。信仰也好,执念也好,出人头地的心愿也好,在快速的昼夜黑白切换之间,我们曾经认为最值得为之奋斗的东西转瞬即逝。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又跌落谷底,起起伏伏的几十年,在午夜安坐静心回首的时候,能记起来的却无非是爷爷烟斗上焦黄的污渍、初见爱人时小鹿撞心房的慌张、聚会时某个朋友讲笑话时的神情,甚至记得公园里撤欢的小狗翘起的尾巴和陌生路人的一个善意微笑,那些微不足道的东西,竟然组成了过往生命最完整的回忆。 因此释然,明白为什么没有经历过大的波折却满身疲惫和挫伤,我们遗失了最美好的小东西。米兰·昆德拉在《慢》中这样描述这种感受:“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水泡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 目的地真的是我们最想要的东西么7在快速的奔跑之中,我们可能忽略掉了最重要的事。 后记 写这个故事的冲动是因为我认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扭曲的,而这种扭曲是普遍性的,不仅是我个人的,这让我想停下来思考这种扭曲的原因。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有梦想,有梦想破灭,有很现实的生活障碍,有愤怒,有最后的平静和出路。 它对于我的意义从一开始就不是表达欲,而是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推翻了之前写了半年的5万字,重新认真思考观点和角度,然后又用去3个月,从头写了现在的lO多万字,在我写完这个新故事之后,对于生活里那些困扰我已久的特别不是原因的原因,首先我给到我个人一个答案,因此自认为勉强算得上负责任和及格,并愿意拿出来分享给和自己拥有同样感受的年轻人。 之前故事的人物设计更绚一些,因为我本人疯狂地偏好建筑也熟悉文艺工作者,所以主人公被设计成一个女演员和一个男建筑师,他们也是一起旅行,经历很多地方,一路思考,看不同地方的夕阳和落日,很浪漫,但也很空很虚伪,缺少有血有肉的情感,写作方式也存在形式主义之嫌,属于为了写一个故事而写的那类,精神上不太靠谱,所以,在现在的故事里,我淡化了主人公的个性,只让他们快节奏地经历生活中高密度的片段,在一种焦虑感里展开故事和人物关系,少妄语少绮语,集中火力地只去描述凡人、凡人的情感和生活,去掉油腔滑调的成分,焦虑便是所有凡人的共同特征,这里面没有善与恶的评判,甚至没有我的个人审美。 当然,我也不认为现在的故事写的就有多好,仅仅对比之前的故事,它有站得住脚的逻辑,认真思考的观点,它不太容易阅读,夹叙夹议成分比较多,缺少通常小说的悬念,比如在一开始把结局就突突地告诉了大家,因为我想强调的不是故事,而是思考。而写作不应该只是讲故事的技巧,结构上拙一点,尽可能强化字句的有效信息,人们可以随意地从任何一页读起,也不会影响对全文的理解。 写这个故事,很投入,一是的确积累了很久,有很多想法,二是写完之后整个人也出不来,在故事里说了过多话,散了精气神,生活里反而无法开口讲话,准确地说,是根本忘记自己要在生活里说话,因为所有的表达系统都专注在脑子里,把各种想法过了许多遍写了出来,这让我错误地以为自己在真实生活中也和他人表达过自己的想法。很长一段时间,持续了得有四五个月,生活里的我都在无意识的禁言中度过,一天一天的不说话,然后我生活里的那些朋友在和我接触的时候都感到非常崩溃。他们会说:“呦喂,您添毛病了”。 写前写中写后,都发生了一些故事,都是宝贵的记忆。比如:写前,首先是我的生活很给我感觉,对于“成长”这件事很想有个认真的总结;比如:我个人对社会赋予年轻人很多精神枷锁的反思,在惯性的生活里,很少关照自己的身心,甚至都很少使用心,常年繁琐的工作战线,已经让人们太习惯于不照顾自己的需求很久,这些精神枷锁影响了年轻人的生活质量、爱情质量、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质量,甚至对我们丰满自己来说都是一种障碍,而在我读过许多心灵书和宗教书之后,我也不认为宗教可以真正解决这些心理疾病。 年轻人面临的最大精神危机是被社会已有的游戏规则洗脑,这个时候如果年轻人再向内一味寻找自己的问题,反而会演变成人格分裂,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痛苦。我深切感受到这是每一个年轻人都深有体会的内心困境。我们都习惯自己给自己挖坑,事实上这一切与这个社会尚且存在文革遗风不无关系,一方面它要人妥协,另一方面,妥协之后,还要自我检讨,于是接受规则之后,人性越来越扭曲,永远不会摆脱人与人之间晦气的接触并很擅长互相激发彼此的恶,然而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从小到大所受应试教育对每一个孩子内心最大的伤害,它让一个人在根上就永远怀疑自己的判断力,永远在向外学习,向内发问,活在粗人般自我改造的盲目坚持里,既丧失幽默感,且永远保持较劲,在我们牢记着对成功的定义是适者生存,充满战斗力地一头栽进对生活全方位机械磨合的同时,却忽略了我们最大的失败正是对自我生命本身的不尊重,对个人灵魂创造能力避而不用的不尊重。 罗艺是我做梦梦到的女孩,包括她的名字,我认为她代表我的梦想,也给我启发,这个启发就是无论生活给予你什么,你必须先于上帝以及他人,首先尊重自己的生命,去经历所有的奇迹并有备而来!也就是说遇到事儿的时候别老第一反应就先觉着陉,我们的生活的确有着层出不穷的怪内容,但见怪不怪是精神上的。因为我相信所有真正情感上的勇敢和知觉上的认识都不会是情绪化的,它们必然是有逻辑、经得起论证的,并在余生中可以始终持续拥抱生活的内心力量,作为一种无忧无惧正确的使用内心的方法和习惯,它不应该存在一丝考验耐力的成分。 写中,一直在听崔健的音乐,他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同为北京人,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我感受到他音乐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存在内心的内容,水乳交融,作为前辈,他的音乐很鼓舞我。我相信,一个艺术家之所以可以保持喷薄而出且质量颇高的爆发力,是源于他对这个世界曾作出过巨大的牺牲,并始终不可撼动、毫无保留地,准备再次掏空自己。大概是年龄到了,我以前听音乐从来不听歌词,只听编曲和旋律走向,但今年我27岁,才在语言系统里突然接收到崔健歌词内容的信息并开始消化,那种感觉就是,它们醍醐灌顶地安慰了我,让我发自肺腑地想感谢他曾写过那些伟大的作品! 完成文字部分进入图片拍摄阶段后,我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上晃了很长一段日子,因为太想还原记忆里那个无比热爱并深深影响我的北京了,但就是始终拍不到,可想而知,最后就是很泄气地决定不拍了,最后一天,我就一直从人民大会堂特意绕了很多远路,经过午门、景山后街、平安大道、一直走到东四十条,被一种极度不冷静的失望情绪控制,无法停止地盲目走路,然后在一个十字路口,我看见骑着电动自行车的窦唯,特别平静安然地等待红灯。那个状况就是,人的眼睛突然遇到了一个与杂志上报道过的“真相”完全相反的情境,看到一个普通人很朴实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真相。首先,窦唯那个状态太让我感动了,那就是我所熟悉的北京性格,特别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但是他们承担着什么,有股任时间和境遇都无法带走、也不可言说的性格。尽管包里就装着相机,但压根没想拍,也绝对不会去拍,因为那个画面的意义是产生在脑子里的意义,很酷。在这个人身上,发生过那么多事情,环境不光没能保护天才,反而发生了许多障碍,可你在窦唯脸上看到的却是那种特别不是个事儿的讯息,然后我祝福他的方式就是很老百姓地看了他一眼,收好相机,继续走路。离开那个十字路口以后,我的脑子就自动挑好要用的照片了,也意识到自己之前整天泡在大街上拍了很久的北京仍然是有意义的,虽然不再是记忆里的北京城,但照片里的人物仍然活着,他们都是有生命的人,这就够了。 很快,整理好这本书的所有素材,寄到出版社,遇到现在的编辑,同为年轻人的他们,给了我许多丰满个人思考的建议,这个故事是个起因,让我们相遇,但年轻人与年轻人的共鸣也让这个故事有了新的温度,变成了集体的创作,最初我只是想当然地以为出版发行只是一个“出”或“不出”的简单环节,但他们的敬业和严谨也让我再次感受到——在这个我们共同生存、拼搏的城市里,每一个个人行为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他人的奉献,他们考究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将自己的热情奉献给这个故事,也鼓舞到我要更热爱这个眼前我们正在一起完成的工作。 所以,现在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看待所经历的一切,感谢这些生命里所有仍然有梦、并用身体力行开示过我、给予我拥有新思维契机的心灵同伴们。 最后,谢谢我的家人,我的妈妈!并深深地祝福每一位读者——想自己所想!梦自己所梦!上道!脚踏实地!以一组名为《all you need is love》的照片结束,作为我送给大家的礼物。 素速 2010-02-22 书评(媒体评论) 曹方:认识素速很久,她就像我身边的很多年轻人,有美好愿望却也常常疑问,在不断前行、停滞、放弃中“寻找”自我。难得的是她并不缺乏勇气和行动力,存在、证明和思考,在一段又一段旅程中感悟出属于她的真实与爱,一如她写下的故事。 棉棉:智慧的潜能在她的文字背后涌动,她很清楚青春是如此的一出drama,而写作总是带着治愈的使命找到最需要它的人! 闹闹:我喜欢素速奇幻的思维方式,我想她看到的世界跟我看到的一定是不一样的,而我愿意相信,她的世界更斑斓,更值得你去光临。希望你像我一样喜欢她的小说。 王啸坤:真正的激情不是感觉,是知觉,来自心灵深处,它会带领我们穿越所有最寂静落寞的时刻,并保持微笑地经历每一段让人流泪的成长故事。 韩彭:能够读到这样快乐的文字非常满足,真希望可以像主人公一样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希望,也许是一段旅行,也许是一件傻事,但这就是我们要的世界,一场坚持自己的漫长旅行…… Fly:心的故事,用心聆听,谢谢素速在讲述故事同时,让我游历了这么多陌生的城市! 常石磊:一本贴近心灵的书,在爱中寻找自由,在自由中感触爱,所有的思想都有可爱的地方,要活得开心,这是最重要的事! 旺福:罗艺是典型的北京女孩!痴情、洒脱、又有一点点鲁莽。我们每个人找到自己都需要这么一次不管不顾的远行,所以,现在就开始,喷跑吧! BILLY:听起来就像发生在你我身边每一个女孩身上的事一样——机械的工作、一段不成功的前恋情……但并不是谁都有这个勇气把这些都甩掉,扛起背包就上路。 许群:在这本摄影小说里,不光表达了一个年轻人正直的生活观和对自由的深刻理解,而且融入了大量旅行手册上难得一见的旅行路线,无论构架视角还是文笔细节都很聪明,有力量。 李晓蕾:在最美丽的青春韶华,有甜似蜜糖的爱情、乐如飞天的游戏,但,不是没有痛。疼或不疼,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是否记得自己经历过的每一个瞬间。 潘络绎:人生到底是一场自我实现,还是一场自我消失的过程呢?它的意义是什么?其实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需要什么,只要还有期待,圆满将永驻于我们的心中。 木玛: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我们找到自己的心,可能只需这一个刹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