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疾病都与我们的心智思维和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但很多现代人往往只看到问题的外在层面。本书作者斯瓦米韦达大师,与您分享20个活用心智、获得从内而外的全方位身心健康的瑜珈修习法,引领我们开启驻颜益寿的安泰生命。
本书集结了韦达大师精彩的瑜珈专场讲义精要,为读者奉上探索自我成长之道、保持身心灵和谐的20堂修心养生课,指引我们修炼体位、澄明心智。韦达·帕若堤大师以精辟独到的表达,向读者传授喜玛拉雅瑜珈的各种体位法、调息法、放松法、静心法等养生法精义,详解如何对治暴食、平衡得失等益寿延年的养生之道,引领我们通过瑜珈改变生命的能量。
传承千年的喜马拉雅瑜珈,已然成为时下全球最时尚火热的流行运动。本书集结了享誉全球的国际权威瑜珈泰斗宗师斯瓦米韦达大师的瑜珈演讲精义,为你带来卓越的智慧和洞见,传达韦达大师指引我们改变生命能量的20个黄金法则,是不容错失的智慧能量书,引领你获得从内而外的全方位身心健康、启航驻颜益寿的安泰生命。
滋养身心、提升能量是时下每个人最渴求的圆满境界。然而,很多人却因不谙养生之道而事与愿违地选择了有碍身心成长、消耗能量、缩短寿命的生活方式。其实,生命的能量和智慧并不难求,当你领会了活用心智的精义,在斯瓦米韦达的引导下透过各种延年益寿的养生瑜珈法及放松、调息术,提升自我的节制力与专注力,激活身心的自我疗愈机制,即能轻松获得源源不断的丰沛生命能与创造力,成就身心灵的和谐如意。
喜马拉雅瑜珈的一个观点是:处理问题时,我们不能把某个情形单一对待,因为所有问题都跟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模式、情绪导向、所受教育,即我们的生活态度息息相关。这和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法不同,比方说因胃痛去看医生,医生会开些止痛药。而在喜马拉雅机构的诊所,如果是巴林庭医生(Dr.Ballentine)诊疗,他可能会花上四个钟头询问病人一生的经历。也许有人会质疑:这跟胃痛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一般人不了解的地方,事实上,任何疾病都跟我们的生活习惯有关,而我们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面。
暴食是因为缺乏爱
常有人问我:“我总是不停地吃。我参加过瘦身训练课程,试过正面思考法,也试过自我处罚,还发过誓。总之,所有的法子差不多都试过了,但体重还是失控,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此时我会告诉他对治暴食首先要找出暴食的真正原因。为什么有的人控制不了食欲?原因是身体需要某种养分。很多进食过量的人实际上营养不足,他们不按时进食,食物的成分也不均衡,吃了能饱,但不健康。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缺少什么,就不自觉地暴食,希望能补充到某种养分,结果进食过量。《进食与营养》一书可帮助暴食的人了解自己进食方式的缺点。
那么,从心理层面的因素来探讨,为什么会有进食的欲望?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食物放入口中,就像许多抽烟的人不自觉地点燃香烟一样。嘴巴正是许多问题的祸首,从嘴里吃进去的、吐出来的都会产生问题。在心理上,我们会寻求口腔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的根在婴儿期就扎下了。
那时候,一旦我们哭闹,妈妈就会抱起我们喂奶,或者把假奶嘴塞入我们口中,因此我们从小就把口腔活动和安全感联想到一起。大多数人(请注意,我不是说所有人)之所以进食过量,是因为感觉没人爱他们,没人欣赏他们,没人体谅他们。而在潜意识中,爱和进食是被联想到一起的,于是冰箱就成了替代妈妈的角色。这正是你的写照吗?如果是,你有吃个不停的欲望就是因为想要得到爱,想要有人照顾。你可以从这个心理层面着手,看看怎样才能真正使自己有安全感。
我们过去派发过的一本小册子里写道:“如果心灵是充实的,就不需要去猛填你的胃。”当今社会处处讲究成功,而不注重幸福,以至成功的人多于幸福的人。追求高度经济效率的结果是,大家没有时间处理好人际关系,少了轻松的沟通与真诚的互动。
心中由此常常生出一种空虚感,不知道该怎样去填补,所以就试图以填饱肚子来替代。肚子有很大的伸缩性,我们拼命往里面装食物,结果肚子满了,心却还是空的。更何况心理的欲望是永远填不满的,即使暂时满足了生理欲望,然后又如何呢?不妨纵容吃的欲望,但是在吃之前,心里要明白:我是无法借此得到满足的。
假如明白,暴食的真正的原因是缺少爱,需要有人照顾,是内在的不安全感引起进食的欲望,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但是你依然会问:“然后呢?就算少吃一点,我还不是一样寂寞?怎么办?”答案是爱。我也曾经在面对该不该再多吃一点食物这个问题时,做过一番心理斗争。
我的结论是,爱别人的人,自己不会胖。我小时候读过一本印度哲学的古书,其中有一段故事,讲的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丈夫出了事要坐二十年牢。妻子发愿,要丈夫出狱后仍然能看到她的青春容貌,所以每天早晚就站在镜子前面几分钟,看着自己,不许容貌有所改变。在这样自我暗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下,她真的没有变老。我相信这是有可能的。
有人还会说:“我同意我确实需要爱,可是得不到爱,我又能怎么办?”我的答案或许会让人觉得老生常谈。但世界上所有宗教、哲学、心理学的道理都是老生常谈。可是老套和道理的区别何在?那就是照着去做是道理。如果不做,即是老套。
我的答案是:如果觉得没有人爱你,就主动去爱别人。这很难做到,因为我们的自尊心、自我意识太强烈。“不论我怎么做,他也不会改变的,我已经试过太多次了。”“难道叫我强忍住怒气,忍住所受的伤害,让内心饱受侵蚀,而去主动爱他吗?”
要克服爱的挫折是很困难的。我们在一生中会对许多人不满,不论是妻子对丈夫,丈夫对妻子,还是儿女对父母,父母对儿女。可我还是要说,主动去做具有挑战性的事,才能去除孤寂感。P2-5
本书共有二十篇译文,其中除了一篇是与《悦己》杂志的访谈记录,以及另一篇“两性之间”是由几次相关的演讲记录整理而来,其余每篇皆出自斯瓦米韦达历年来的专场演讲记录。在题材的选择上,译者并没有预先设定主轴,只是从斯瓦米韦达已经整理成文字文件的上百篇演讲记录中精选而来。在图书的制作上,则编排成心灵散文的形式,以使内容更显精致、细腻。
斯瓦米韦达除了已出版近二十本专著外,演讲录音更是累积达四千余小时之多,而且绝大多数尚未被整理成文字文件。就译者所见过的一部分录音分类目录来看,其题材之广令人望而兴叹,直有无从入手之感,例如:静坐禅定、深沉放松、三摩地、基督教静坐、佛教静坐、奥义书、瑜珈经、调息、脉轮与拙火瑜珈、奉献瑜珈、业行瑜珈、哈达瑜珈、睡眠瑜珈、圣王瑜珈、日常修行指引、静默指引、健康长寿、咒语、死亡、美学与道德、心意识、业、自性、人格、两性、生物讯息反馈实验、古印度政治与经济哲学、瑜珈之道与生态环境,以及许多“密教”的题目和在世界各地随兴的演讲。当然,这还不包括斯瓦米韦达近来投注精力的许多新题目。其中有多少能被整理出书,只能看机缘了。
译者不是专业的翻译人士,对喜马拉雅瑜珈的认识也仅止于皮毛,只因自己在接触了斯瓦米韦达和喜马拉雅瑜珈之后觉得受益,所以有此抛砖引玉的行为。翻译的过程中,参考了许多网上和文本的数据,对于这些中外先进大德,我都默默感铭于心。因为水平有限,书中必然有谬误之处,祈请读者见谅。在此还要感谢刘秋凤总策划的大力支持,使本书得以问世。
石宏
一
当今很多人为了健康而吃素,也有人基于人道或慈悲心而吃素。常有人问斯瓦米韦达:“鱼虾的痛苦感比较低,是不是可以放弃肉食而继续食用鱼虾?”也有人问:“科学证明,植物也有反应,那么,吃素岂不同样违逆慈悲?”他的回答是,吃素与否是个人的选择,吃不吃鱼虾,乃至吃不吃植物,要依自心的敏感程度、身体情况、责任感而定。
在印度有些藏身深山苦修的瑜珈士甚至终年节食,只进食微量的叶类、松子等,连植物的根茎都不忍食用。斯瓦米韦达不提倡自虐式的苦修,他自幼食素,但并不强求旁人放弃肉食,他常说:我宁愿你是肉食者,而不是个只顾自己吃的素食者。他一再强调如何通过调整心理和心灵层面以享受进食的乐趣,让身心因为进食而受益,而非因错误的进食方式受害。
斯瓦米韦达的妻子曾在他的一场演讲中对此现身说法。当时她时常为上师斯瓦米拉玛准备饭菜,有一次她在烹煮菠菜时因为一些小事而对家中的幼儿发怒。当她把饭菜端给斯瓦米拉玛时,斯瓦米拉玛把菠菜取出,对她说:“这道菜不是用爱心做的,我不接受。”
二
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斯瓦米拉玛所著的《全方位健康:实践篇》(A Practical Guide to Holistic Health),在第三章“谈营养”中,斯瓦米拉玛指出,现代人注重吃的健康,但很多人只知道吃什么,却往往忽略了怎样吃。
我们不能成为口味的俘虏。美味的食品不一定健康,健康的食品又不一定美味。追根究底,口味也只是习惯,而习惯是可以培养的。知道哪些是健康的食品,即可养成欣赏这些食品的口味习惯。食物基本上分两类,一类是帮助身体净化的,水果多属此类。另一类则是提供营养的,如多数的蔬菜、谷类、乳品。日常进餐时,这两类都应均衡汲取,同时也要注意固体和液体的均衡吸收。豆类对于吃素的人维持均衡的养分很重要。对大多数人而言,理想的食物比例是40%糙谷,20%豆类,20%蔬菜,15%水果,5%乳品。
生食未必都健康,有些食品未经煮熟则很难消化,滞留在肠中腐化反而成为毒素。更有些生冷食品会刺激器官,引起腹泻。素食可以改善消化、排泄,降低多种癌症、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素食者到老年时,活动力和思考力会比一般肉食者要好。素食固然已经能提供身体所需的养分,但是如果戒去肉食,却大吃不良食品,如糖果、冰淇淋、糕饼之类,反而有害。
在快餐风潮的影响下,现代人喜欢服用维生素,以代替身体缺乏的养分,但是维生素效用有限。即使是由鲜果榨取的果汁也只能保留小部分的养分,市面上的榨汁机器多半是高速榨汁,而全部养分只能通过慢慢研磨才能留存。因此,最好的榨汁机器还是牙齿,细嚼慢咽才是健康之道。对于希望瘦身又不想节食的人士,细嚼慢咽尤为重要,每口食物咀嚼至少35下,即可对治暴食症,还有瘦身效果。
还要注意的是,应该在宽松的心境下进食,否则体内器官不能全力消化食物,导致残存食物转化成毒素而引发疾病。若心情不佳,即使饥饿也不应该进食。各民族都有在进食前诵祷感恩的习俗,除了心灵层次的意义之外,在生理层次也有帮助。
诵祷感恩有助于平静身心,因为诵祷时即开始分泌唾液和内部消化液,具有舒缓心情、帮助消化的功效。所以进食前可以诵祷感恩词或者静默片刻以放松身心,放缓呼吸节奏,从而营造出祥和的用餐环境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