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颔先生是我省考古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新中国考古事业上有重大贡献,其代表性成果为《侯马盟书》,即对1965年在侯马新田发现的春秋末期晋国赵、韩、魏诸国结盟文字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张颔先生在史学界、考古界、天文学界、书法界的多方面才华,被社会所广泛认可。《张颔传》由我省著名作家韩石山根据张颔先生的经历,采用采访体的形式撰写而成,是韩石山继《李健吾传》《徐志摩传》之后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力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张颔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韩石山 |
出版社 | 三晋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颔先生是我省考古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新中国考古事业上有重大贡献,其代表性成果为《侯马盟书》,即对1965年在侯马新田发现的春秋末期晋国赵、韩、魏诸国结盟文字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张颔先生在史学界、考古界、天文学界、书法界的多方面才华,被社会所广泛认可。《张颔传》由我省著名作家韩石山根据张颔先生的经历,采用采访体的形式撰写而成,是韩石山继《李健吾传》《徐志摩传》之后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力作。 内容推荐 山西文坛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晋军”作家中,韩石山具有独特的风格。“文革”结束后的十年,韩石山的创作以小说为主,发表了一大批作品,结集出版了《猪的喜剧》、《轻盈盈的脚步》、《魔子》、《鬼符》四部中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 《别扭过脸去》等。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韩石山一方面以犀利的随笔和评论参与国内文坛各种热点问题的论争,出版了《文坛剑戟录》、《纸窗》、《名节与狂傲》、《路上的女人你要看》、《韩先生言行录》等十几部集子;另一方面,他以沉静的心态和学者的风范创作出文人传记 《李健吾传》、《徐志摩传》和现代人物随笔集《寻访林徽因》等。 本书是其新出版的著作——《张颔传》,全书采用访谈体的形式予以表达,深入而浅出,现场感很强。研讨会上,有关部门领导和省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发言,对韩石山新作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目录 自序/1 一 苦到了“圪蒂”上/1 二 堂兄张帆/23 三 介休城里的人文景象/31 四 小伙计的生活/39 五 抗战开始了/48 六 回到山西抗战前线/55 七 又想去延安/62 八 在孝义/74 九 胜利的日子里/86 十 主编《工作与学习》/96 十一 纪念诗人节/107 十二 《姑射之山》与《西里维奥》/115 十三 流转京津冀/131 十四 在省委统战部/142 十五 创建考古所/155 十六 考察晋阳古城/169 十七 书法品鉴/176 十八 皇天生我意何如/187 十九 挥“戈”上阵/196 二十 华美的陶范/210 二一 闲谈王子婴次炉/222 二二 “壶”里做道场/233 二三 李峪梦/243 二四 原平“五清"/253 二五 盟书的发现/265 二六 二堆居士/281 二七 夜读天章/299 二八 待罪侯马绎盟书/310 二九 无影塔/328 三十 “文物”制造者/340 三一 书信叙真情/349 三二 《古币文编》/361 三三 考证的乐趣/369 三四 治印与识印/382 三五 扑朔迷离地方史/392 三六 巧释“索达干”/401 三七 谐趣诗文/410 三八 笔墨不求缙绅喜/423 三九 走进《大家》/433 四十 陋室中,那尊青铜塑像/440 尾声 九秩雅集/451 附:张颔年表/458 试读章节 十一月二十七日星期二 下午三时去了张先生家。事先打了电话。这是我跟张先生约好的,他要是有事,或是身体不适我就不去了。毕竟是八十八岁的人了。 上次谈他干爹干妈,给了我个启发,就是要谈得细些,挖得深些。这次不想往下谈,谈在樊城的事,还想谈他少年时在介休的事。我想知道,他的家族中可有什么文化人。所以挑起这个话头,是我总觉得,像张先生这样没有多少学历而终能成大器者,少年时必定有某种引导,至少也是某种启迪,否则,一个寒家子弟,怎会从小就有那么大的志气,一心向学,终生不懈。 没想到我会这样提出问题,张先生沉吟片刻,随即朗声言道:有一个,有多大影响当时也不知道,不过,我是很佩服他的,是我的堂兄。前面说过,原名张连仲,后来叫张帆。还有个笔名叫张中筲,一度用作本名。 做什么的?我问。 张先生说,天津一家当铺的小伙计。看出我有些失望,又说,可别小看了这个当铺的小伙计,二十四岁时就出了书,署名张中筲。当年可是我们那儿一件引起轰动的事,介休城里有个书店,叫普通书店,就卖过张帆的这本书。 接下来说起这位堂兄的简历。一九一一年生人,伯父张缙绅先生的独子。十六岁县立高小毕业后,随其父去天津学生意,进了位于东门外水阁大街的“德恒当”做学徒。财东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的黄家。 张帆是个有志气,也有文才的年轻人。进入典当业后,经过几年的观察,决心兴利除弊,为旧典当业开一条新生路。这志气可不能说小。于是广泛调查,潜心结撰,写了一本书,叫《天津典当业》。成书在民国二十三年,出版在民国二十四年,当时不过二十四岁。这一年我十五岁,高小还没有毕业。人家这么小就能出书,我很佩服也很羡慕。 我说,你们和伯母家…… 张先生听出我的意思,说,各是各的,伯母待我们母子太刻薄了。堂兄对我,没有成见,反而有更多的同情与关爱。 张帆比我大九岁,小小年纪就到天津进了当铺学生意。当铺规定,前三年不准请假,满三年后,每两年有六个月的假期。也就是说,我平日是见不到这位堂兄的,假期回来,只是在一起坐坐,年龄悬殊,没有更深的交往。不过,能感觉到,对我这个堂弟还是亲热友好的,常问些学业上的事,鼓励我求学上进。有次他从天津给我寄回铅笔和小人书,激动得我一连多少天,晚上睡觉都要把铅笔和小人书放在枕头边才能睡得着。出书不久,张帆就回到介休老家,从了政。再后来就在二战区当了干部。抗战期间,山西这一带属第二战区,是阎锡山的地盘。后来就一直从政。 我说,张帆从政,有没有什么背景。 张先生说,没背景,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天津回来不久,就是一九三六年吧,阎锡山政权在全省各县,考试录取村政协助员。介休全县会考,张帆考了第一名,没当村政协助员,委任为县公道团的区团长,全县只有四个区。后来省里举行高等文官考试,介休去了三个人,另两人中学毕业没有考上,他高小学历却考上了,任命为祁县公道团的县团长。这时我已去了樊城。抗战开始后,张帆随二战区党政机关去了晋西的乡宁县,在第二战区军政干校第十五分校任政治教官,后又考入民族革命政治实施研究院为研究员,结业后任石楼专员公署秘书。抗战胜利后当过繁峙县县长。我走上革命的道路,最初也是张帆的引荐。不是说他是个革命人士,是他给了我这个机缘。从经历上说,他只能算个进步人士吧。 我想多听些张帆写书的事,便问《天津典当业》是本什么样的书。 张先生说,他这里就有,说罢起身,从东侧的书柜里取出一本,说是介休市原博物馆馆长师延龄同志,在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买下送他的。 我们正说着,来了两个人,像是前几天就约好的,说是上午来,上午有事,下午来了。看样子一时半儿不会走,我拿起《天津典当业》过北边的书房里,坐在小沙发上细细地看。 小三十二开本。浅灰色封面,书名居中,墨笔竖写,行书字。右上为“商学丛书之一”,左下为“张中筲著”,均墨笔行书字。末页有出版信息的记载:全一册,价银四角;鉴校者祁云五,著作者张中籥,承印者天津益世报馆,发行者万里书店;民国二十四年初版,有著作权,印数两千册。 震惊,最初的感觉只有震惊。 七十多年前,在这样一个陈腐的行业里,年轻的作者却能挺身而出,精心钻研,多方考稽,拨其迷障,辨其利弊,写出这样一本见卓识,也见才情的著作。文笔之典雅温润,流畅自如,就是放在当今,也该列为上品。难怪张先生要说,这本书如今已成了商学院学生研究中国典当业的必读书目。 先看其志向。序中说: 我国在过去既少关商事历史之记载流传,到目前亦恒鲜见任何商事之专著出现。推其主因:实缘商业场中既乏手笔,文字堆里则多不愿以其“生花之笔”屈沾“财臭”。得意者固“扬眉吐气”,失意者亦惟“吟风弄月”,谁曾留意及此? 即以此间典当业而言,在社会确具深久之历史,与人民更有旦夕弗离之关系。惟以实况既无传述,道途自多失真,一般注意本业者,皆苦找不到研究之敲门砖,而无领路之好机会。大多彷徨犹豫,不知所向。此作者自告奋勇撰著本书之用意所在也。 P23-26 序言 这是我新写的一部传记,传主是张颔先生。 老先生还健在,已九十岁了。 他是一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也可说是一位历史学家。作为学者,他的成就是很高的,堪称大家。又是一位功底深厚的书法家。这两项是他惯常示人的面目。还是一位诗人,作旧体诗的诗人。《侯马盟书》《古币文编》《张颔学术文集》这类著作,见出的是他的才学,而那些旧体诗词,见出的是他的性情,还有他的风骨。他有他的自尊,也有他的谦抑,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自嘲,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 若不是有这样的人生境界,一个人怎么能经历那么多的磨难,活到耄耋之年又有这样大的成就? 我写这部书,不是谁人的托付,也不是哪个部门的任务,是我觉得张先生这样的人,值得我为他献上这么一部书,就写了这么一部书。很想仿效某些大作家的派头,说写什么人就是写他自己,比如郭沫若先生,就说写蔡文姬是写他自己。但我知道,就我来说,无论德行还是才具,哪样都配不上。我枉上了历史系,虚耗国帑,荒废时日,成不了历史学家。能为历史学家写部传记,也算是聊补此生的缺憾吧。 若说此书,写作上有什么可称道的,那就是从容,采访一年多,写作大半年,修订又是大半年。从开始采访到定稿,不觉已四个年头了。 再就是,写法上还是费了些心思,采用一种我过去从未用过的新体例——访谈体。它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局限。最大的好处,是将历史与现实糅合在一起,又以一种随意的方式出之。最大的局限,也正在这里,一种固定的方式,用于这么长的一部书中,显得太单调了。我竭力想做到的是,两端之间,允执其中,将它的好处尽量地扩大,将它的局限尽量地缩小。纵然如此,仍要提请读者体谅的是,它毕竟只是一种写作的体例,又是一种新的尝试(对我而言),迁就之处多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亦多多。 我不敢说这是一部什么人都可以看的书。就我所知,在中国,除了某一特殊时期,有一种书全国人民都要读以外,世界上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书。但我可以大胆地推测:它对那些少小就有志于学术,一时又昧于方法的年轻人是有用的;对那些已有相当成就,又不以眼下的成就为满足,年龄已然不小的学问中人是有用的。再就是,对那些不想著述,也不想精研某种学问,只是喜欢看看书,增加一点与朋友的谈资的风雅之士,也是有用处的。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在别的书里得不到的东西,比如诗文掌故什么的,既滋润自己,也娱悦同侪。 不管是哪种人,有一种功效是敢肯定的,就是让你在短时间内,振作起来,聪明一些。至于这种功效能延续多久,那就看你的造化了。这也是我为什么给此书加上“一位睿智的学者”这么个副题的道理。 感谢降大任、张庆捷、姚国瑾、张继红、苏华、薛国喜、张崇宁、梁金平、李海涛诸位先生与女士,在写作过程中对我的帮助。感谢林鹏先生为本书题签。感谢三晋出版社,肯为我这样一个已然淡出文坛的作家,出版这样一本书。 二○一○年三月十五日于潺湲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