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007年9月,作者受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委派,参加了中组部和团中央组织的第七批“博士服务团”赴宁夏锻炼。在宁夏的一年里,他“脱下博士帽,甘当小学生”,挂职于自治区教育厅,受到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组织部、江苏省委组织部干部五处、南京师范大学以及宁夏教育厅有关领导和同仁无微不至的关怀。由于工作原因,有幸足迹遍及全区各县(市、区),有缘接触到许多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调研走访近百所大、中、小学和幼儿教学点,十六次深入“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写下十几万字的工作日记。虽说是平淡的叙事,但反映了一位听从中央召唤、奔赴祖国西部挂职博士的工作经历和学习历程。
离开宁夏回到南京后,时常梦回那绿洲和旱海。于是,作者决定把那一年走在路上、服务宁夏、行走各地的琐事整理出来与朋友们分享。
本书为周春林著的《宁夏挂职日记》。
周春林著的《宁夏挂职日记》是国内首部以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身份记录并探索宁夏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之路的日记。日记始于2006年10月12日,迄于2007年9月26日,包括考察、会议、活动、阅读、思考、写作等,足迹遍布宁夏全区各县、市、区。作者调研走访近百所大、中、小学和幼儿教学点,16次深入“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它既是一部心系西海固的考察记,也是一部教育工作者的沉思录,更是一部地理旅游研究者的随笔集。
此书既可为组织部门开展“博士服务团”或“科技镇长团”工作提供参考,也可为研究宁夏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历程提供一手资料,还是深入了解宁夏风土人情不可多得的人文读物。
独木不成林,棵树难为阴。今天到宁夏银川,加入一个新集体,开启一种新生活。
上午检查行李,并与江苏其他五位同去宁夏挂职的博士取得联系。作为第七批宁夏博士服务团秘书长,受省委组织部干部五处陈处长委托,为大家集体购好今天下午去银川的机票。
中午接到徐州师范大学冯博士之后,我们一起乘车去南京禄口机场。其他博士由各单位直接送到机场。我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也派办公室邓主任等同事送我到机场并帮助托运行李。同时送行的还有我夫人及电气自动化工程学院的丁老师。
在机场集中、办完相关手续后,我们来自全省不同高校的六位博士辞别送行人员,乘CZ6962航班飞赴银川,开始为期一年的博士服务团挂职锻炼。
到达银川机场前,飞行高度开始下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飞机下方是绵延的沙漠,沙丘连着沙链,首尾不见。临近黄河谷地时,方见农田阡陌纵横。收割后的庄稼地里,堆堆野火在燃烧,阵阵青烟飘过田野,慢慢地弥漫在空中。
飞机平安降落银川河东机场。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才处的刘处长等在出口处迎接我们。国庆节前,我们这批博士在北京集训时已经与他见过面,也初步落实了挂职锻炼单位。今天大家见面俨然成老朋友了。
从机场到银川的国际大酒店只花了30多分钟。晚上看不清路两边的景致,交通很畅通,行人也不多。我们办理完人住手续、进房摆放好行李后,就下来用晚餐了。
我们这个博士服务团的成员来自全国不同的省份,不可能同时到达,刘处长又返回机场迎候其他博士去了。组织部的干事组织我们用餐,席间向我们推荐“宁夏红”,让我想起在机场看到的那句广告语:“每天喝一点,健康多一点。”期待我们在宁夏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2.银川比想象的美得多
上午组织部的石干事带我们在银川城区观光。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的历史悠久,但得名较晚,1944年1月才正式定名银川市。在中国的版图上,还有叫金川、铜川的城市。既然金川已经被人家占用,那宁夏府就叫银川了。该地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这里有七十二连湖,是一片沼泽湿地,从高空看它的时候银光闪闪,水很多,所以这个地方叫银川。还有一个说法是这里盐碱化程度高,水退去以后,碱性土远看白茫茫一片,所以这个地方同样还是叫银川。“金川银川米粮川”,银川确实是个米粮川。
银川市下辖兴庆、金凤和西夏三个区,三个区的界线相当分明。唐徕渠以东是兴庆区,也是老城区,商贸居住集中区;唐徕渠与包兰铁路之间是金凤区,也称新市区,银川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在这里;包兰线以西直至贺兰山下是西夏区,西夏王陵、自治区党委和宁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都坐落在这里。我们走马观花,觉得银川挺不错的,比想象的美得多,大得多。
下午自治区党委陈书记、政府马主席等党政领导接见了博士服务团全体成员。
P3-5
开展博士服务团工作是中央组织部和共青团中央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西部地区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博士服务团成员一般要求具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博士,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副处级以上行政职务。博士服务团选派成员,坚持“按需选派、人岗相宜、重在服务、加强锻炼”原则,一般由接收地区和单位先提出需求,选派地区和单位根据需求推荐人选,然后由中组部和团中央确定人选。自1999年以来,中组部和团中央已先后选派16批2426名博士到西部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民族地区服务锻炼,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博士服务团已成为人才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一个品牌项目,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锻炼优秀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2006年10月-2007年9月,我受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委派,参加了中组部和团中央组织的第七批“博士服务团”赴宁夏锻炼。在宁夏的一年里,我“脱下博士帽,甘当小学生”,挂职于自治区教育厅,受到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组织部、江苏省委组织部干部五处、南京师范大学以及宁夏教育厅有关领导和同仁无微不至的关怀。由于工作原因,有幸足迹遍及全区各县(市、区),有缘接触到许多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调研走访近百所大、中、小学和幼儿教学点,十六次深入“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写下十几万字的工作日记。虽说是平淡的叙事,但反映了一位听从中央召唤、奔赴祖国西部挂职博士的工作经历和学习历程。
离开宁夏回到南京后,时常梦回那绿洲和旱海。于是,我决定把那一年走在路上、服务宁夏、行走各地的琐事整理出来与朋友们分享。我的硕士研究生黄彦婷于2008年将我的挂职日记手稿录入电脑。如今她已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回苏州工作了。我时常打开那整理好的电子稿,回望那些日子和日记,想当初工作之紧凑,休息日之少,生活之丰富,朋友之多样,真是令人欣慰,值得回味。
偶然的机会,我的日记手稿和自拍的图片有幸为母校出版社徐蕾总编辑所见,她表示愿意出版我的日记。在填写“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选题申报表”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市场上同类题材的图书有两种:一是2009年出版的《赤土情怀心系江西:中组部、团中央第八批赴赣博士服务团文集》;另一是2013年出版的首批湖北省博士服务团成员牟成文的《“泥腿”教授走基层:博士服务团工作日记》。由此看来,作为南京师范大学首位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在挂职十年后出版自己当年的工作日记,无论是对仍在持续开展的“博士服务团”工作,还是对十年前宁夏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潜藏着一定的史料和文化价值。
由于日记是当时每日工作生活的实录,有些体验是随感而发,有些记录是即兴之作,思考的深度和表述的精度都有偏差,因此,在准备书稿时,我对文字进行了最小程度的修改,对相关史料知识进行了核查补充,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原真性。除此之外,增加了目录、每日主题等,精选了当年拍摄的图片,期待原汁原味的呈现不要被误解。
2008年10月第一稿
2016年3月第二稿
2017年1月修改补充
2017年是我结束挂职、离开宁夏的第十个年头。看着十年前写的那些文字和拍摄的照片,许多人和事都在脑海中浮现。离首次写前言也过去八年了,虽然时间洗去一部分记忆,空间阻隔了一些联系,但在我的内心、在我的脑海深处时常会有种种情感涌动。如今天各一方,也不知道我远在宁夏的那些同事、那些领导、那些学生、那些老师、那些朋友、那些开车的师傅,还有我们曾经一起挂职的博士们过得可好?!
2007年离开宁夏后,回去过三次。第一次是当年的11月带领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的部分同事去宁夏大学短期交流考察,没有惊动教育厅的同事和领导。第二次是我调离南京师范大学、担任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院长之后的2013年12月15-17日,应邀参加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在吴忠,我见到了该院的王院长(原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等领导,教育厅纪检孟组长和办公室王建平主任利用晚上的时间专程赶来看我。印象中教育信息中心的侯主任也吵吵嚷嚷地要过来,他还是那样的大大咧咧(哈哈)。通过这次评估,我新认识了教育厅职成处的李副处长,了解到宁夏教育的新发展和曾经同事的新去向。第三次是2014年12月14-16日,应邀参加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教育厅冀副厅长出席了评估启动会和反馈会,见到了老朋友,该院的高书记,结识了主管教学的宋副院长等,徐院长因公出差未能谋面。评估结束当晚,我与厅里的同志小范围见了一下,就匆忙乘末班航班飞回南京。
弹指之间,十年过去了。把十年前的工作、生活梳理一下,算是对一段历史的交待、回顾和感恩。十年了,宁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厅也从兴庆区搬迁去了金凤区,我很憧憬,希望有时间回去看看新地方、老同事和老领导。据说蔡厅长升任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了;与我共事的其他厅领导要么退休安享晚年,要么升迁再创伟业,都离开教育厅了。现任的郭厅长与我在南京有一面之交。当年共事的处长们大都荣升厅级领导了,多数还在教育厅,也有和我一样去学校主事一方。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批年轻干部在成长。衷心祝愿宁夏教育事业直挂云帆济沧海。
十年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央对干部培养管理和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过去的一些做法已经明显不符合今天的新规定。作为一段经历,我没有刻意隐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衷心祝愿“博士服务团”项目在中组部和团中央的领导和指导下,更上层楼,再创辉煌。
“一年宁夏行,一生西部情。”人是一种情感型动物,我经常惦记着红耀中学的水窖、西吉的洋芋、中宁的枸杞和盐池的滩羊,怀念贺兰山岩画、沙湖绿苇、沙坡头草方格和六盘山清平乐……“当你为工作付出很多时,你没法不爱它。爱它,就会为它付出得更多。在这种美好的循环中,你不断提高、进步,生活也变得充实。”我深深怀念那一年、那些人和那些事。人生最动人的情感就是彼此想念,哪怕是一点点自以为是的纪念。
巍巍贺兰山,悠悠黄河水,匆匆一年行,绵绵一生情。
周春林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