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与黑/企鹅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司汤达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司汤达所著的《红与黑》以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失败为背景,通过描述主人公于连的双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剧命运,揭露了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的残酷现实及其对青年的深重腐蚀和无情摧残。作者通过这部作品颂扬了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暗。其中,“红”象征着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象征着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

内容推荐

《红与黑(精)》是十九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十九世纪初法国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在这部小说中,除了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司汤达表现出了卓越的心理描写才能,尤其是爱情心理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令人拍案叫绝。故而有评论家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目录

敬告读者

上卷

 第一章 小城

 第二章 市长

 第三章 穷人的福星

 第四章 父与子

 第五章 讨价还价

 第六章 烦闷

 第七章 缘分

 第八章 小小风波

 第九章 乡野一夕

 第十章 立巍巍壮志发区区小财

 第十一章 长夜悠悠

 第十二章 出门访友

 第十三章 网眼长袜

 第十四章 英国剪刀

 第十五章 鸡叫

 第十六章 新的一天

 第十七章 首席助理

 第十八章 国王驾幸维璃叶

 第十九章 多思则多忧

 第二十章 匿名信

 第二十一章 与主人的谈话

 第二十二章 一八三〇年的作风

 第二十三章 长官的苦恼

 第二十四章 省会

 第二十五章 神学院

 第二十六章 世界之大或富人所缺

 第二十七章 涉世之初

 第二十八章 迎神赛会

 第二十九章 初次提升

 第三十章 野心家

下卷

 第一章 乡村情趣

 第二章 初见世面

 第三章 第一步

 第四章 拉穆尔府

 第五章 敏感的心灵与虔诚的贵妇

 第六章 说话的腔调

 第七章 风湿痛

 第八章 抬高身价的荣耀是什么

 第九章 舞会上

 第十章 玛葛丽特王后

 第十一章 少女的王国

 第十二章 难道是个丹东

 第十三章 焉知不是阴谋

 第十四章 少女的心思

 第十五章 莫非是个圈套

 第十六章 半夜一点钟

 第十七章 古剑

 第十八章 伤心时刻

 第十九章 滑稽剧场

 第二十章 日本花瓶

 第二十一章 秘密记录

 第二十二章 争论

 第二十三章 教士,林产,自由

 第二十四章 斯特拉斯堡

 第二十五章 清妇的操守

 第二十六章 精神之恋

 第二十七章 教会里的美差

 第二十八章 《曼依·莱斯戈》

 第二十九章 闲愁万种

 第三十章 滑稽剧场的包厢

 第三十一章 教她有所畏惧

 第三十二章 老虎

 第三十三章 弱小者的苦难

 第三十四章 工于心计的老人

 第三十五章 晴天霹雳

 第三十六章 可悲的细节

 第三十七章 在塔楼里

 第三十八章 权势人物

 第三十九章 深谋远虑

 第四十章 静退

 第四十一章 审判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书后附识

导读

试读章节

索雷尔老爹的回答,先来上一长串他背熟的客套。颠来倒去搬弄这套废话,伴着呵呵傻笑,越发加重了他长相上原有的那种虚假狡诈之态;同时,老头儿拼命寻思,想弄明白,为什么这位显赫人物,会把自己无赖儿子弄到家里去。恰恰是他最不喜欢的于连,瑞那先生竟肯出重金雇用,光工资一年就有三百法郎,外加膳宿,甚至四季衣服。这最后一项,是索雷尔老爹灵机一动,临时提出来的,而瑞那先生居然一口答应,同样照准。

这项要求,引起市长的警觉。“按说,索雷尔老爹对我的提议,应当大喜过望,心满意足才是,然而不然,显然,有人跟他提过。假如不是瓦勒诺,又会是谁呢?”瑞那先生催索雷尔老爹当场把事情定下来,但是不成。这乡巴佬诡谲多端,一味婉拒。推说回家要跟儿子商量商量,好像在内地,有钱的老子真会向一文不名的儿子去讨主意,而不是只当当幌子而已。

所谓水力锯木厂,就是依河而造的一座敞棚。棚顶,由四根粗柱托起;棚的中央,约莫三四米高的地方,可以看到一把上下起落的大锯,同时安有一个极简单的装置,把水材朝锯子推过去。河水的冲力,推动水轮,水轮带动机械,起到双重作用:一种是使锯子上下起落,一种是把木材缓缓推向锯子,锯成薄板。

索雷尔老头走近作坊,拉直嗓门喊于连,可是没人答应。只见两个大儿子,魁梧得像巨人,举起笨重的铁斧,劈去枞树的枝权,然后把整段整段的木材送到锯上去。哥儿俩正全神贯注,斧子对准墨线砍下去,削去大块大块的木片,所以没听见父亲的喊声。老爷子朝敞棚走去。进到棚里,在锯子边,没找到于连,却见他在离地两=米高的地方,骑在一根横梁上。于连没去照看机器,却在那里埋头读书,这是索雷尔老头最恨不过的了。于连身子单薄,不宜干力气活,比不上两个哥哥,这还情有可原;唯独读书成癖,最最可恶,因为老头儿自己一字不识。

他又喊了两三遍,于连还是没答应。比锯子噪声更碍事的,是这小伙子全部心思都放在书本上,竟一点儿没听到他爸吓人的喊声。临了,老头儿不顾年迈,轻轻一跳,踩在正要锯开的树干上,再一步,跳上托着棚顶的横梁。一拳挥去,把于连手上的书打掉,飞进河里;第二下,出手也同样狠,一掌扇在于连头顶,打得他摇摇晃晃,险些掉下三四米去,摔在正在转动的杠杆之间,只差把他碾碎;亏得老头儿动作利落,伸出左手,一把将他揪住。

“好呀,懒鬼!叫你看锯子,你偏看这种混账书?晚上到神甫家耗时光去,再看也不迟呀!”

于连给这一巴掌打得晕头转向.鼻血直流,连忙回到锯旁,坐在他的法定位置上。他眼泪汪汪,为的是失落了心爱的书本,皮肉上受点儿苦倒还在其次。

“下来,畜生,我有话对你说。”  这道命令,由于机器的噪声,于连还是没听到。他爸已经下到地上,不想再费劲爬到机械上去,便找了根打核桃的长竿子,去敲于连的肩膀。等于连脚刚着地,索雷尔老头就粗手粗脚,把他拱在自己面前,往家里赶。“天知道,他会怎样训我!”小伙子心里嘀咕。一面走,一面看河水,书就掉在那里,教人好不痛心;这是所有书中,他最喜欢的一本:《圣赫勒拿岛同忆录》。

他两颊红红的,低头看着地。小伙子有十八九岁年纪,外表相当文弱。五官不算端正,却很清秀:鼻子挺尖;两只眼睛又大又黑,沉静的时候,显得好学深思,热情如火,此刻却是一副怨愤幽深的表情。深栗色的头发,发际很低,所以前额不高,发起怒来,便呈凶恶之状。人的相貌,固然千差万别,就勾魂摄魄而言,恐怕无出其右了。他腰身很好,只略嫌瘦削,看上去壮实不足而轻捷有余。少年时代,他常常遐想出神,加上脸色十分苍白,他爸总以为养不大,即使活下来,也定是家里的累赘。一家人都瞧他不起,他就恨上了父亲和兄长。礼拜天,在公共广场嬉闹,他只有挨揍的份儿。

他的漂亮面孔,赢得妙龄少女的几声赞许,还是近年来的事。给众人当作无能之辈而备受奚落的于连,就崇拜敢于争一日之长,向市长抗言不该剪伐梧桐的老军医。

有几次,这位军医还要出钱给索雷尔老爹,才买得他儿子的读书时光,好给于连讲拉丁文,讲历史;而所谓历史,仅限于老军医自己所知的一些,即一七几六年拿破仑的征意战役。临终前,老军医把自己的荣誉勋章,半饷的余款,以及三四十本书,统统遗赠给了于连。这些书中,最珍贵的一本,刚才已掉进河里,掉进市长凭借其权势使之改道的公共河流。

于连刚走进家门,就感到肩膀被老父有力的手摁住,他浑身一哆嗦,等着挨揍。

“老实同答,不许撒谎。”老头儿粗声粗气,冲着于连耳朵使劲嚷嚷,同时用手一拨,像小孩子摆弄铅皮兵一样,将他身子拨转过来。于连又黑又大的眼睛,含着一泡泪水,劈面碰见老木匠灰溜溜恶狠狠的小眼睛,老木匠恨不能把儿子的心思一眼看透。

P15-17

序言

这套中文简体字版“企鹅经典”丛书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携手上海九久读书人与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 Books)的一个合作项目,以企鹅集团授权使用的“企鹅”商标作为丛书标识,并采用了企鹅原版图书的编辑体例与规范。“企鹅经典”凡一千三百多种,我们初步遴选的书目有数百种之多,涵盖英、法、西、俄、德、意、阿拉伯、希伯来等多个语种。这虽是一项需要多年努力和积累的功业,但正如古人所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由艾伦·莱恩(Allen Lane)创办于一九三五年的企鹅出版公司,最初起步于英伦,如今已是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尤以面向大众的平装本经典图书著称于世。一九四六年以前,英国经典图书的读者群局限于研究人员,普通读者根本找不到优秀易读的版本。二战后,这种局面被企鹅出版公司推出的“企鹅经典”丛书所打破。它用现代英语书写,既通俗又吸引人,裁减了冷僻生涩之词和外来成语。“高品质、平民化”可以说是企鹅创办之初就奠定的出版方针,这看似简单的思路中植入了一个大胆的想象,那就是可持续成长的文化期待。在这套经典丛书中,第一种就是荷马的《奥德赛》,以这样一部西方文学源头之作引领战后英美社会的阅读潮流,可谓高瞻远瞩,那个历经磨难重归家园的故事恰恰印证着世俗生活的传统理念。

经典之所以谓之经典,许多大学者大作家都有过精辟的定义,时间的检验是一个客观标尺,至于其形成机制却各有说法。经典的诞生除作品本身的因素,传播者(出版者)、读者和批评者的广泛参与同样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每一个参与者都可能是一个主体,经典的生命延续也在于每一个接受个体的认同与投人。从企鹅公司最早出版经典系列那个年代开始,经典就已经走出学者与贵族精英的书斋,进入了大众视野,成为千千万万普通读者的精神伴侣。在现代社会,经典作品绝对不再是小众沙龙里的宠儿,所有富有生命力的经典都存活在大众阅读之中,它已是每一代人知识与教养的构成元素,成为人们心灵与智慧的培养基。

处于全球化的当今之世,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更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承载,那就是提供了跨越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理解之途。文学的审美归根结底在于理解和同情,是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与投入。阅读经典也许可以被认为是对文化个性和多样性的最佳体验方式,此中的乐趣奠过于感受想象与思维的异质性,也即穿越时空阅尽人世的欣悦。换成更理性的说法,正是经典作品所涵纳的多样性的文化资源,展示了地球人精神视野的宽广与深邃。在大工业和产业化席卷全球的浪潮中,迪士尼式的大众消费文化越来越多地造成了单极化的拟象世界,面对那些铺天盖地的电子游戏一类文化产品,人们的确需要从精神上作出反拨,加以制衡,需要一种文化救赎。此时此刻,如果打开一本经典,你也许不难找到重归家园或是重新认识自我的感觉。

中文版“企鹅经典”丛书沿袭原版企鹅经典的一贯宗旨:首先在选题上精心斟酌,保证所有的书目都是名至实归的经典作品,并具有不同语种和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其次,采用优质的译本,译文务求贴近作者的语言风格,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著的内容与品质;另外,每一种书都附有专家撰写的导读文字,以及必要的注释,希望这对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会有一定作用。总之,我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绝对不低的标准,期望用自己的努力将读者引入庄重而温馨的文化殿堂。

关于经典,一位业已迈人当今经典之列的大作家,有这样一个简单而生动的说法——“‘经典’的另一层意思是:搁在书架上以备一千次、一百万次被人取下。”或许你可以骄傲地补充说,那本让自己从书架上频繁取下的经典,正是我们这套丛书中的某一种。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部

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

二〇一四年一月

后记

一八三〇年

亨利·贝尔在一八二几年十月萌发了创作于连这个人物的念头,故事后来演变成了小说《红与黑》。他当时身处动荡,甚至英雄般的时代浪尖,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在拿破仑·波拿巴的意大利运动中是一名年轻军官,后来在拿破仑皇帝手下司职行政,虽不至令人眼红,也算仕途通坦。他也兼做各种文字差事——没上演过的戏剧,东拼西凑拿来发表的音乐、艺术评论,游记和自省书。他是拿破仑大军在一八一二年惨败撤出莫斯科行动中的英勇一员,也是《阿尔芒丝》的作者,小说构思精巧但鲜为人知。

贝尔在巴黎时就是个纨绔子弟,可惜收入并不稳定。短暂从商之后,即赴任法国驻奇维塔韦基亚领事,那是一个紧邻罗马北部的小城。他的生活里充满了新奇、出轨、交友,有时志向远大,有时又觉得怀才不遇。他很会说话,派头摆得也足。他从不缺少爱情,虽然每次爱起来都会没来由的害羞也会颇为世故。就此他还写过一部专著《论爱情》,现在也是名著了。一般的印象是他很难捉摸,他可以是性情中人,是智者也是思想家,他卓尔不群,但就是很难下定论。他喜用假名,司汤达是其一,路易-亚历山大-塞萨尔·庞贝也是其一。他诙谐风趣,爱戴假发,经常旅行,终身未娶,生活不算富足,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意大利——他对意大利如此情深以至于要把“米兰人阿里戈.贝尔”刻在自己的墓碑上。与如今不同,四十六岁那时已算是接近老年。他当时虽不算一事无成,但空有广泛的经历和时而爆发的勃勃雄心,却实在没做出什么当得起“成功”二字的事,更不用说“惊世天才”了。

现在,在一八二九年到一八三〇年这差不多一年里,他写出了《红与黑》,最伟大的欧洲小说之一,也是最被推崇的小说之一,它以扣人心弦的四角恋爱为表,内里却是世故眼光下悸动的青春力量。

这部小说最直接的灵感仿佛来源于作者对于发表在一八二七年《法院公报》上的一则伤心故事的回忆,故事的主人公是安东尼·波特,他原本是年轻英俊的农民,后来进入一个中产家庭做家庭教师。当时这样或那样的琐碎丑闻总会涉及谋杀、私奔的女继承人、决斗和阶级渗透,它们全在司汤达的想象中发酵着。正如这部小说的双副标题——《一八三〇年纪事》和《十九世纪纪事》——所示,作者更大的抱负是用自己长年的经验,画出当时法国的风俗与道德——事实上,是灵魂——的全景。

读者在第一页就能意识到,这幅全景图并不让人舒心。即便是有温情的段落,总体还是讽刺尖刻的;活泼的文字也把从市里、教会,甚至覆盖全国的腐败、粗野、偏狭、欺骗统统描绘了下来。它描绘了虚假,描绘了摇摇欲坠的反动君主制是如何从上至下被慢慢削弱的,拿破仑和大革命的巨大阴影震撼了它也让它畏缩,这是一个充满了恐惧、萎靡、贪婪和短视、自私的制度。

甚至处于反对立场的自由派也是一塌糊涂。就在这部书完成的那几个月里——或许就在司汤达正在创作第二部书的第十三章的时候——自由派夺权了,波旁王朝在1830年七月的动乱中覆灭,继之以某种“折中”,即路易·菲利普王朝的资产阶级君主制。如果用我们现在客观的政治眼光来看,这是换汤不换药,不是进步。

这就难怪风格直白的《红与黑》,在描写违反道德的行为时颇为大胆,却未在出版之初广受欢迎。但是特定的俗套其实早已消逝,好故事依然留存。年轻英俊的农民于连·索雷尔一路飞黄腾达,成了不寻常的榜样,如今这样的一八三〇年在司汤达的笔下看起来毫无颓丧、疏离的味道——和稍晚出版的题材可堪玩味的福楼拜的《情感教育》对照下来尤其如此。于连的故事既感人又迷人,浪漫且讽刺的同时达到了崇高的最终境界。历史只是它的手段而已。

法国复辟时期的社会画卷冉引人人胜,读者也不会冲着这个买账,就好像他们读简·奥斯汀的《劝导》也不是为了书中迷人的摄政王时期的巴斯一样。

在艺术上——这是反奇闻轶事的——即便是提前知道情节,小说里也有一种神秘的悬念。戏剧迷不可能对《麦克白》一无所知——怛剧本依然扣人心弦、让人肃然起敬。(即便作品不知名,熟悉作品文类传统的观众也会被引导着把应该发生的情节猜个八九分。)

但是还存在一种真正的第一次阅读时的悬念,它完全合理——也很重要,那是一种不知道下文的、不许提前知晓的优越感和激动之情。司汤达自己就写到过通宵阅读一部小说的那股冲劲。他也将提前透露情节视为偷盗;这还用说嘛,于是他写下:

警告

建议初次阅读本书的读者就此停下。

——读完了或许可以再回来往下看。

这不是您阅读前需要有人指引的那种书。

……

这个特点在于连的故事中形成了一贯的对比,这和创作这一人物的司汤达一样,他在成书于一八三五年的《亨利·布鲁拉德》里面自我剖析道:“我过去和现在依然有着最浓重的贵族品位。为了让人快乐,我可以付出一切,但我(……)宁可每月有半月都待在监狱里,也不愿和一个吝啬鬼杂货铺老板生活。”两种结论,彼此相连。

第一个结论是,于连的野心绝不限于在金钱和仕途之间抉择。他是不是装出来的那副狡猾算计的模样,抑或他滑稽的遮掩下自我防备的样子和范式才是真心?——卢梭?拿破仑?教会?——他能在这个世界找到吗?确实,轻骑兵中尉,骑士于连·索雷尔——一些直率的读者不得不承认还是很喜欢他那种令人炫目的成功的——真的扶摇直上、前途似锦过,但这常常是因为他控制不住、发自本能地感到和做到宽容,是因为有人青睐或爱恋他,因为他认为的——也是叙述者形容的——缺点。

所以第二个结论是:在本书漫长而黑暗的高潮刚开始时——在于连的情节突变里——瑞那夫人的一封信落在了一个骑士手中,这个骑士在大家口中是个可憎的伪君子,于连的世界崩塌了。我们知道,形象被扭曲了;这件事是毁灭性的,因为它差不多就是真相;真相被利用了,弄得他碰上这桩事是因为能找到并引诱那里最有权势的女人;就是这种他极力争取的可能的分身让他不断膨胀,以为自己马上就是了。他承载不了。不管别人怎么看他接下来的行动,他全心全意注定要铩羽回到维璃叶,有一点是无可争论的,这在任何世俗的层面上都不利于他。至于在那里发生的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众说纷纭;我的看法是,这次回归,纵然有错误纵然有起伏,却是一番愈加清晰和勇敢的举动去吸取真诚,以一种悲剧而正直的姿态一路拼到最后——对于一个愤怒的“小伪君子”来说真是场不可能也未可知的命运,但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一个明哲保身、离心离德的平民出身的局外人,曾经成为了他那一代人的真正的精英,现在内心里向右转了。于连大可以逃回瓦勒诺府这个世界,但他当然不会这么做。

什么!就这么多了?司汤达的主角经常在经历了人生的大危机之后这么高喊。现在,对于连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么,就是——还有青睐——爱了。他自卫的骄傲保持到了结尾;可能只有女人,只有瑞那夫人,能对世间的舆论无动于衷。但是到了这个阶段,把骄傲与他特有的、惹人同情的高贵分开越来越不容易了。

最后,关于这个四十六岁的人,关于他只有到一八六〇年、一八八〇年乃至到一九三五年才会被幸运的少数人所理解这个著名的预言,我们或许要为司汤达的影响而高兴。这部小说的仰慕者,虽然同时代的几乎没有,好像——虽然歌德认可这部小说,巴尔扎克对《巴马修道院》的支持也让作者甚为满意——发现《红与黑》已经成了他们时代的引领精神。波德莱尔、托尔斯泰和尼采都深爱着《红与黑》;还有普鲁斯特、D.H.劳伦斯和瓦莱里……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当时觉得奇异、震惊的东西,再也不会让于连·索雷尔和他的世界兴奋了。

书评(媒体评论)

《红与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一本书。

——纪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