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地位取决于是否把孩子放在心上
刘涛是一家私企的老板,为了能够赚更多的钱,他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公务,晚上也有很多应酬.所以家里的事情一概交给妻子打理,包括对女儿的教育,也全都由喜子承担起来。
有一个周末,刘涛终于在家休息了,家里的电话铃声响起。由于妻子带着妻女儿出去逛街了,他只好接起电话。电话是一个在孩打来的,自称是他女儿的同学。当对方得知他女儿不在寂酌时候,便委托他转告他的女儿一些事情.刘涛很认真地拿过纸和笔,把对方的话一一记了下来。
到了晚上,妻子和女儿终于回来了。刘涛赶紧拿过来记录的本子,不敢有一点遗漏地向女儿转达了电话内容.刚开始时,女儿还一脸严肃地听着,但等爸爸说完,她却得意地冲着妈妈做鬼睑,最后和妈妈一起哈哈大笑起来。刘涛看到女儿的这种反应,很不理解,有些不高兴,便批评女儿:“你这是什么意思呀?我对你的事情这么重视,你不感谢我也就罢了,还取笑我?”
后来,女儿告诉刘涛,郭个电话就是她打的,当时她和妈妈打赌,想看看爸爸能否听出自己女儿的声音。结果,女儿赢了。刘涛听完女儿的话,半天都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这个案例中,刘涛作为一位父亲,连自己女儿的声音都听不出来,显然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父亲。而一个父亲,连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也会忘记?那么他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不久前,媒体曾经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在刘德华的一次歌迷见面会上,一位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走上台来,对他说了一句令所有为人父者汗颜的话:“今天,我爸爸住院了,但我没去医院看他,而是选择来这里看你!”
一边是给了自己生命,养育自己十几年,并供自己上学读书的父亲,一边是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歌星,而女孩子却在父亲住院的时候,选择了去看歌星。看了这则报道,我们在指责那位女孩子不孝、缺乏亲情的同时,是不是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考:父亲当成这样,难道不也是一种失败吗?
有人曾做过一项简单的调查:“谁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最高?”日本孩子的答案大多都是:第一位是父亲,第二位是母亲。美国孩子的答案大都是:第一位是父亲,第二位是球星,第三位是母亲。而中国孩子的答案,可谓五花八门,但前五位中基本上没有父亲和母亲的位置。为什么在日本和美国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拥有如此不可取代的崇高地位,而在中国孩子的心里,父亲占据的位置却微乎其微呢?
其实,如果追溯中国的家庭教育史,我们就不难了解到,对有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中国来说,历来就重视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就强调了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担当的责任。而在古代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就有许许多多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比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治家格言》等,均强调了父亲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主导地位。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由于受家庭分工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父亲的职责变成了只负责赚钱养家,而家里的一切全让母亲来承担,包括对孩子的教育。这样一来,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会非常少,与孩子的沟通则几乎没有,所以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自然就没有什么位置了。
可见,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在于他赚了多少钱,也不在于他在外面多么风光,而是取决于他给予孩子多少教育,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P002-004)
前言
在传统的家庭分工中,向来有“男主外,女主内”之说。因为男人代表阳刚之气,具有开拓和进取的精神,所以要走出家庭,到社会上去建功立业,即使没能成就一番事业,做到千古留名,至少也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而女人则代表阴柔之美,拥有贤惠和内敛的品质,所以主要任务是把家庭打理好,承担起相夫教子的责任。实事求是地讲,这种家庭分工是比较合理的。然而,再怎么合理的事物,一旦绝对化,就会造成很多弊端。就拿教育孩子来说.本来是爸爸妈妈共同承担的责任,但很多爸爸却往往以工作太忙、应酬太多为由,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妈妈,却将“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抛到脑后。
其实,只要我们稍微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现在的男孩子大都阴柔有余,阳刚不足;谨慎过度,缺乏魄力。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爸爸的陪伴。也就是说,孩子缺少了一位共同成长的哥儿们,这位哥儿们就是爸爸。
儿童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也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有爸爸陪伴的孩子,智商会更高,适应能力、独立意识、动手能力等方面也会更强,并能摒弃自私、脆弱、自卑、冷漠等这些消极的心态。所以,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性格会更开朗,心态会更乐观,学习成绩会更好,在社会上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那么,为什么有爸爸陪伴的孩子会更优秀呢?爸爸在教育孩子方面,又有哪些优势?
爸爸的兴趣更广泛。一般情况下,爸爸和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妈妈的感情比较细腻,所以对孩子的吃穿方面关注得更多,平常给孩子讲故事时,也往往只限制于一些童话故事。而爸爸的知识面一般比较广,尤其对历史、地理、哲学、军事等比较感兴趣,所以在给孩子讲故事时,题材也比较多,比如历史故事、各地的风土人情、人物传记,等等。这在拓宽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知识方面,都要比妈妈更胜一筹。此外,由于男人和女人在性格方面的差异比较大,所以爸爸妈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妈妈往往更注重孩子的身体发育,希望孩子吃得好,长得健康、漂亮,还有一个聪明的脑袋;而爸爸则更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在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爸爸的指导最为重要。特别是男孩,他们会从爸爸那里学到坚毅的品格和“男子汉气概”。
爸爸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每当孩子参加活动时,妈妈往往会习惯于站在孩子旁边照看着,总是担心孩子一不小心就会受伤。但爸爸就不会这样,他会不断传递给孩子独立、自强、果断、勇敢等精神,当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不会像妈妈那样,丢了魂似的跑过去将孩子扶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一般情况下,爸爸更喜欢自强自立的感觉,所以也会教育孩子要自强不息,他不会包办孩子的一切,更不会溺爱孩子,而是鼓励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
爸爸会让孩子的性格更坚强。在性格的形成上,爸爸和妈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有区别的。妈妈往往使孩子拥有更细腻、更丰富的情感,而爸爸则会使孩子养成坚毅、沉着、理性的性格。也就是说,妈妈给予孩子的是温和细腻的东西,让孩子拥有一颗怜悯之心;而爸爸给予孩子的则是刚强的力量,让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
爸爸更关注孩子的动手能力。在教育方式上,爸爸一般会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子想事情,并自已动手把事情做好。如果孩子把玩具拆开,妈妈往往会因为孩子“搞破坏”而把他大骂一顿,但爸爸却常常不以为然,甚至还会和孩子一起拆玩具,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然后再教他把玩具装好。
总之,爸爸是朋友、是哥儿们、是玩伴、是师长,是孩子成长的力量。因为爸爸的教育会赋予孩子坚强、自信、果断、豪爽、独立等性格特征,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在本书中,笔者总结了自己多年的研究和体会,将传统的“父爱”与现代的“父教”理念完美地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相信年轻的爸爸们在看完这本书后,在领略到全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教育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当你将这些教育理念运用到现实的教育中时,将会使孩子的性格和心灵得到进一步完善,使孩子的各项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孩子未来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阔。
在这本书《一个好爸爸胜过100个老师》中,笔者凌子谦总结了自己多年的研究和体会,将传统的“父爱”与现代的“父教”理念完美地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相信年轻的爸爸们在看完这本书后,在领略到全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教育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当你将这些教育理念运用到现实的教育中时,将会使孩子的性格和心灵得到进一步完善,使孩子的各项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孩子未来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阔。
在很多家庭里,虽然孩子与妈妈更为亲近一些,但在谈及对自己人生的影响里,很多人却认为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最大。因为父亲的独立、自信、宽容、坚强、果敢,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在这本书《一个好爸爸胜过100个老师》中,笔者凌子谦总结了自己多年的研究和体会,将传统的“父爱”与现代的“父教”理念完美的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相信年轻的爸爸们在看完这本书后,在领略到全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教育水平拔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育孩子,无非是父亲和老师的事,现在直接说一个好爸爸胜过100个老师,就是从视觉和观念上强调爸爸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