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在军著的《苏雪林和她的邻居们(一条街道的抗战记忆)》是“叙旧文丛”系列之一,全方位挖掘了抗战时期武汉大学在四川乐山办学的历史,几乎被时光湮灭的武大乐山岁月,得以活鲜鲜地展现在国人的视野里。
在民国大学教育史研究领域内,张在军作为非科班出身、非专职研究人员,披荆斩棘,硕果累累,令人惊讶。在相关学术研究圈内激起不小的反响,获得众多专家学者的激赏,不少人甚至觉得不可思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雪林和她的邻居们(一条街道的抗战记忆)(精)/叙旧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在军 |
出版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在军著的《苏雪林和她的邻居们(一条街道的抗战记忆)》是“叙旧文丛”系列之一,全方位挖掘了抗战时期武汉大学在四川乐山办学的历史,几乎被时光湮灭的武大乐山岁月,得以活鲜鲜地展现在国人的视野里。 在民国大学教育史研究领域内,张在军作为非科班出身、非专职研究人员,披荆斩棘,硕果累累,令人惊讶。在相关学术研究圈内激起不小的反响,获得众多专家学者的激赏,不少人甚至觉得不可思议。 内容推荐 张在军著的《苏雪林和她的邻居们(一条街道的抗战记忆)》是一部关于抗战时期部分文教机构与知识分子内迁四川乐山陕西街的专著,分别讲述了发生在陕西街上之让庐、大夫第、第23号、八角楼等处的一系列与文化抗战相关的史事,是带有“忆旧”性质的随笔。 目录 引子:一条街道,一段记忆 让庐:陕西街49号 苏雪林:课堂之外的女汉子 张宝龄:与苏雪林同居不同寝 袁昌英:上得讲堂,下得厨房 杨端六:从上将厅长到迁校功臣 凌叔华:没有陈源的日子 大夫第:陕西街22号 郭霖:抗战未捷身先死 赵师梅:教授中的“钻石王老五” 陈登恪:陈寅恪的“八弟” 赵学田:实习工厂让冯玉祥赞叹 方壮猷:主攻宋史,爱生如子 文斗:文天祥后人,电机学专家 戴铭巽:会计学界一代学人 董道蕴:“御医”当校医 陕西街23号:教授与将官共处 国际刑法学家蒋思道 黄炎培诗赠邓定远将军 八角楼:乐西公路工程处 赵祖康受命赶工 工程处的专家们 韩文源与“三二补训处” “八二三”之劫与“八一〇”之喜 后记 附录:采访清单 试读章节 让庐:陕西街49号 陕西街49号①是一所名叫“让庐”的中式楼房。翻译家杨静远回忆说,“‘让庐’一名,说明它不是一般平民百姓的住宅,看来房主原是有来头的大户人家。这是一座中式二层楼房,坐北朝南,楼上楼下都有宽大的廊子,可摆几张藤椅,是个冬天晒太阳、夏天乘凉的好去处。楼下正中一间堂屋,西边各有几间厢房。”②武汉大学的苏雪林教授住东侧,外加楼上二、三间,杨端六袁昌英夫妇家住西侧,包括堂屋。楼上住着经济系韦从序教授一家。房前有个大院子,东边傍山,削直的坡上有株大黄桷树(大叶榕树),浓荫覆盖着半个院子。树下有个乐山城外随处可见的大岩洞,当地人称呼“蛮洞子”,属于汉代的崖墓。苏雪林早已在洞里支上木架,用作防空洞。院子南端一道墙外,还有一个小院,一排平房,是三家的厨房、柴草间。院外西边街角一小块空地,有一眼四方井,是苦水井,主要用于洗衣服。吃的水,则需水佚从南端的水西门挑上来。苏雪林:课堂之外的女汉子 1938年春,武汉市民在空袭警报声中饱受惊恐之际,武汉大学开始西迁入川。苏雪林带了一箱工具书(如辞书字典)和讲义文稿,经过“唐三藏上西天取经的苦难与波折”,乘船到了“风景倒也优美”的乐山。 不幸的是,才到此地,冷酷无情的现实便将各种美丽的幻想打碎。由于武大校方不再为教职员提供宿舍,需各人自找租赁,所以“船到城外码头以后,各人先落旅馆,抱着惟恐别人捷足先登的心理去找房子。有本地熟人介绍的当然要占不少便宜,否则房子坏不谈,房租就贵上几倍。所有出赁的屋子都败得像个荒亭:地板烂了半边,窗子东缺一扇,西缺一扇,霉烂的气味,证明这屋子至少十年没经人住过。看过十几家都是一般,你不能在旅馆住一世,于是只好皱着眉头定下了”。① 苏雪林于较偏僻的陕西街49号,寻到一处名叫“让庐”的楼房。从这里经老霄顶再到文庙一一苏雪林上课所在的武大文学院,走路不过十多分钟就到了。 出租让庐的是一个姓宋的二房东,他全家住楼下,而以楼上放租。屋子虽宽敞却陈旧,楼上更破烂不堪。苏雪林找来木匠,将房子略作修缮,装上电灯后,焕然一新。毗连寝室有一间小船似的屋子便成了书房,上课之余就在这里预备功课讲义。除此之外,苏雪林也把书房当做会客室,经常招待去拜访她的朋友和学生。厨房在楼下,吃饭时须上下端盘子端碗,有点不方便,好在又请了一个年轻的女佣。于是,苏雪林和她胞姐两人①,以及侄儿侄女,侄女的小孩,加上从家乡带来的仆人,新请的女佣,整个家庭便有七口人——用乐山话说,“好闹热”。 1.灌园生活 1940年秋,因物价飞涨,苏雪林所居让庐的二房东提出加租。第一次所加不多,苏雪林答应了。第二次加得太多,苏雪林无法接受,因为教授的工资并没有随物价的上涨而上涨。苏雪林感觉二房东在勒索,继而与其闹起了别扭。结果,二房东竟然将苏雪林出入之门锁住,逼迫她搬家。 恰巧此地附近,有个人要离开乐山,希望有人接租他的房子。那房子在小山坡上,很小的三问。不过,此时的苏雪林家庭人口简单,只有姐姐、一个侄子和家乡带来的女仆。另外一个侄女带着小孩和乐山请的女佣,早搬到乡下去了。只等那房主迁走就可搬过去。 P18-21 序言 叙,讲述,盼侧耳倾听;旧,过去,期一日相逢;叙旧,网罗旧闻,纪言叙之,以温故,以溯往,以述怀,以知新。 搜寻、稽索、钩沉、抉隐,一句话,一件事,一本书,一个人,那满满的闪着光芒的过去,在琐细字间,鲜活,绽放。 走进旧时光,来一场返程之旅,为那心中永不褪色的旧日情怀。我们相信,叙旧的过程,是唤醒记忆,省思历史,亦是安顿今者,启示未来。 后记 1985年的一天,阔别乐山整整四十年的杨静远女士故地重游。当年的女大学生,此时已是年过花甲的知名翻译家。她怀着少女般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在陕西街寻寻觅觅。啊哈,这不是那眼方井吗!历经四十年风雨沧桑,它依旧安详地立在那儿,像位静观人世变迁的老哲人,无言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和沉重。只是妇人蹲在井边洗衣的景象再也看不见了,因为全城通了自来水。井的上方,便是当年住过的那间西屋的墙,红色城砖的屋基还在,爬满了青藤。原先宽大的院子,塞满了房屋。岩洞已填平,大榕树砍掉了,山坡上也长满了房子。据当地居民说,老房子在1978年拆掉了,建成了教师进修学校宿舍。 时光流逝到2009年的一天,在乐山工作的我,踏着杨静远的足迹去寻访当年的让庐遗址。坦白地说,刚开始,我根本没有任何指望能寻到什么,可我还是去了。走到陕西街的尽头,再右转继续走。忽然,我眼睛一亮,啊哈,这不是那眼方井吗!尽管覆盖着两块石板,但透过罅隙往里看,分明就是一眼井。我按捺不住兴奋,问住在附近的一个老伯。他告诉我,那是一眼很老的井,以前水很清澈,为了安全起见,前两年才盖住的。我还注意到,让庐先前的门牌“陕西街49号”变成了“陕西街163号”,但这里依然是教师进修学校宿舍。又问了附近几个居民,很遗憾,没有谁知道六十多年前这里曾居住过几位赫赫有名的教授、作家。 2010年底,当我再次来到陕西街时,163号一带已经列入棚户区改造范围,教师进修学校宿舍成为一片废墟。翌年春,我离开了乐山。 自从读了杨静远《让庐日记》(武大版)、苏雪林《浮生九四》(三民版)之后,乐山陕西街就成了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一个文化符号,我总想为她写点什么。 2014年6月初,通过武汉大学档案馆朋友介绍,我联系上了陈源与凌叔华夫妇的女儿、85岁高龄的陈小滢女士。本想打听杨静远老人的情况,孰料得到的却是她刚刚去世的噩耗。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静远是我的干姐姐,所以我很难过。老朋友们一个个走了!” “我也很难过。因为我是在乐山读了《让庐日记》之后开始研究武大西迁历史的,我还去陕西街寻访过让庐旧址,找到那口水井。” “那你记得万佛寺吗?小时候我们家就在那里。你是乐山人吗?” 一个多月后,我重回乐山。所见让庐旧址一带,已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一切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切实感受到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向着所谓的现代化大都市迈进。 陈小滢女士知道我在从事武大抗战史研究之后,便热情地介绍了一些当年的小伙伴、武大教授子女和我联系,其中就有文斗教授之子、80岁的文中智先生。文先生正在撰写回忆录,事先也读过我的一些著作,所以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最令我惊喜和激动的是,文家当年长期住在陕西街一个大院子里,同住的还有一大帮教授。 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又像猎人追寻猎物一样,我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联系知情人,打探那段特定时空中的人和事。在各位老先生面前,我发挥“狗仔队”死缠乱打的精神。 蒋思道教授的小儿子蒋冠珈先生,受我委托,发动他远在美国的姐姐和武汉的哥哥共同回忆往事,合作撰写了一些材料发送给我,并不断修正一些细节。 赵学田教授之子赵宗安先生,一接到我电话就开玩笑地说:“我知道你找我干什么,但你别想从我这里得到丁点有用的信息。”赵先生说此话的前提是他老人家没有在乐山毕活,但是赵先生的哥哥在乐山生活过,并写有长篇回忆录。最后,赵先生把他哥哥尚未对外发表的部分回忆录发给了我。 陈登恪教授之子陈星照先生,电话中回忆往事,帮我翻拍家庭珍藏的、连《图说义宁陈氏》书中都未收录的老照片,再请女儿发给我。 中科院著名古人类学家吴新智院士,年近九旬,得知我的采访意图后,“特别兴奋”,在电话里一口气说了个把小时。意犹未尽,又给我发邮件,一封接一封。 为这本小书,在短短半年内,我采访过的老人有十几个。老人们知道我在做一件抢救性的工作,都很配合。我知道现在不做,以后想做也未必做得了。 这本小书能够诞生,还缘于福建教育出版社有这么个“叙旧文丛”,可以把我的这些东西收纳进去,加上责任编辑徐建新先生的推崇。 有了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我就可以做点儿事情。假以时日,可能会续写乐山的其他街道,比如白塔街、半边街什么的。期待朋友们与我交流,本人电子邮箱:zzj7294@163.com。 2016年1月3日,定稿于秋芝室 书评(媒体评论) 张在军先生近年致力于民国教育文化研究,此书广搜博引武汉大学师生在民族危亡的艰苦岁月高扬民族大义、刻苦奋进、为国为民所表现的诸多事迹。全书文字流畅、引人人胜,富有教育意义,读来毫无枯涩之感。我相信读者一定能从中获益良多。 抗日战争时期我从高小读到高中毕业,青少年的大部分岁月是在四川乐山陕西街度过的,关于这条街和乐山的不少情境,至今犹铭记在心。 ——吴新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你写的苏雪林非常生动,我小时候对她的记忆的确如你所写。对袁昌英和杨端六的描写也很正确。小时候每天上学都必须经过陕西街,从万佛寺走下来就是陕西街,走过无数次。每天经过同学郭玉瑛的家,在外面叫她,她就出来一起去上学。没有想到陕西街还出过那么多的名人!我干弟杨宏远后来成了中科院院士,当年还是个小男孩! 我觉得你写的陕西街会给许多人留下美好的记忆! ——陈小滢(陈西滢凌叔华之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