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国文散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国文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国文的散文有学问,具真性情,也有一种洞明世事的敏锐的观察力,尤难能可贵的是拥有一颗超然的自由的心,唯其如此,方能获得从容和自信。李国文那些恣肆放言、散淡自在的文字,都是他的“尽意”之作,许多的篇章,气势一直环绕于历史和现实之间,“意之所到,笔力曲折”,也许,正式因为“笔力曲折”的缘故,他那些颇见风骨的“意”和“气”,照样显得冲淡而舒适,读者接受起来,完全没有金刚怒目、剑拔弩张式的强迫感。本书是李国文的多篇散文作品集结而成的,共分为六辑:剪影集、域外集、余韵集、回眸集、夜读集、窗外集。

内容推荐

喜欢李国文的散文,是因为他的文字不仅自在,而且老辣,见修养,也见性情,貌似随意,其实是一种气定神闲后而有的潇洒。他进入的不仅是散文的写作,更是散文的状态。本书是李国文的多篇散文作品集结而成的,共分为六辑:剪影集、域外集、余韵集、回眸集、夜读集、窗外集。

目录

第一辑 剪影集

 张洁得壶

 汉子精神

 文夫与茶

 闲话震云

 大冯印象

 散文的雷达

 执著的诗情

 失去的手书

 缘分

第二辑 域外集

 “不娶少妇”

 文学三姐妹

 永远的巴尔扎克

 他为什么迷上了巴黎?

 读树与读人

第三辑 余韵集

 舌头的功能

 鼻子的功能

 头发的功能

 屁股的功能

 “东坡肉”考

 “正是河豚欲上时”

 “半夜不眠听粥鼓”

 难得潇洒

 文人风骨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犹大之悔

 博士买驴

 小脚,辫子,英国诗

第四辑 回眸集

 朱皇帝的残忍

 历史这面镜子

 拍到马脚

 乾隆批钱

 古老的话题

 一曲悲笳吹不尽

 “太阳一出冰山落”

 公款喝酒及其渊源考

第五辑 夜读集

 “大雅久不作”

 由《花间集》想起

 话说王伦

 重读《范进中举》

 卖书记

 年终书账

 闲话闲章

第六辑 窗外集

 超越四合院

 达与不达

 人之老

 沃土不材

 相国寺里的菩萨

 名人山水

 知不足

 吃的精神

 “蜡烛包”及其他

 狗德

 国货意识

 假如阿Q活着

 心宽即福

 茗趣

试读章节

执著的诗情

我认识不少写诗的人,我也发现诗人的性格,就是和写小说的人,多少有些不同。凡诗人,我敢说,十之八九,感情要丰富些,天性要敏感些,脾气要冲动些,言谈要爽快些。一旦诗情来时,那眼睛要亮许多,声音要响许多,那神采飞扬、精神百倍的样子,是很有感染力的。

也许我缺乏这点激情,故而写不来诗,但我却愿意读诗,更景慕古往今来的诗人。所以,每当读到李白《与韩荆州书》:“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我就想起我熟识的一位诗人,一位朋友,他就是长诗《还阳草》的作者李瑞明。在这里,我特别声明,我并无把他和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相比拟的意思,只是感到作为诗人,如果没有这种豁达豪情,凌云壮志,磊落胸怀,风流雅兴的话,我想也就产生不出诗情,也就没有了诗。瑞明的诗,清新朴实,遒劲有力,不事修饰,充满生气,全是这样从激情的河流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

我和瑞明初识于一九七九年春天的广西反击战前线,在硝烟烽火之中,还未读到他的诗作,我先读到了他的诗人气质。他好强,他激动,他十分勤奋,他爱往艰险处行,无论想做什么,从不会打折扣。做朋友,他可信,做诗人,他热情,他那诗人性格,全在脸上明明白白写出来的,比报纸上的大标题还明显。这个瑞明,一旦看不惯什么,脸上立刻就出现疑问号和惊叹号,要是高兴起来,那笑声也够惊天动地。他那时的诗,也和他人一样,豪迈,诚挚,爽直,明朗。也许,他也有他性格上的弱点,正如他的诗,也是有可以挑剔的地方一样。但我喜欢他的作品,因为他不像别的诗人那样扭捏作态,多愁善感,晦涩朦胧,存心让读者看不懂。用他的诗,配上曲,唱起来,也蛮琅琅上口。他就写这一种样式的诗,他就走这一种样式的诗路,如果不是他的工作繁忙,他会写得更多,会在诗坛产生影响的。

当时,他在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任职,我在中国铁路文工团创作组。从前线回来以后,为配合他的工作,我也和他一起合作过,这样,一来二去,就更熟悉了。一段时间里,我和他时不时坐着火车,东南西北地走,组织创作啊,发现作者啊,评比作品啊,为业余作者排忧解难啊,也是很下了一番力气。以后,我离开了铁路系统,到了中国作家协会,但我们的交往,仍旧很密切。

我们行色匆匆,旅途困顿,从这个路局,走到那个路局,很忙,但无论怎样马不停蹄,彼此在写作上的切磋,是少不了的。他谈他的诗,我谈我的小说,我还劝过他,何不十八般武艺,一一试过,写点小说,写点散文,又何妨?后来,我发现,瑞明爱诗,爱到执著的程度,写诗,写到拼命的程度,不但钟情于诗,矢志不移,而且“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伊消得人憔悴”,哪怕一点点业余时间,也要利用起来。日积月累,十年磨一剑,终于写出了这部长诗。当我得知这部长诗终于问世的时候,我为他高兴,也为我能从一开始就介入这部长诗的创作过程而感到光荣。

记得那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事了,我们途经酷暑难当的南昌,热得夜不能眠,他向我讲述了这首长诗的构思。那真是生死情爱,劫难离乱,倩女幽魂,歌以当哭的咏叹调,这首发自肺腑,出自心声,融进感情,呕心沥血的诗篇,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觉得,那或许是一篇不错的小说题材;我又觉得,新诗进入了一个低迷滞凝的时期,于是我向这位执拗的诗人,不揣冒昧地提出一个建议,还有必要固守这块已经很冷落的阵地么?

然而,他坚持他的诗歌尝试,不为所动。也许,他是土地的儿子,他受到太多的民歌与民间文学的熏陶,知道文学的生命力何在;也许,是他和工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的缘故,知道最普通的群众,更容易接受的语言是什么;也许,他熟悉那些在象牙之塔里的诗人,过于孤高自许,因此,有意识地在做一种反弹的试验;也许,他像《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一样,使惯了那把板斧,耍起来更得心应手吧;于是,便有了这部《还阳草》的长诗。

诗是化作文字的音乐,它弹拨的,是读者的心弦。我被诗中主人公的命运和悲情感动过,我也被诗中那种民歌风的美文韵律打动过,我更为我这位朋友那偏执的诗情激动过,所以,我愿把我对这首长诗的感觉,写在这里,求得共鸣。当然,也希望诗人之笔,更赋新声。我想,在这秋阳高照的收获季节里,期待他获得更大的丰收,还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么!P35-38

序言

在古老的中国人的文学概念里,散文是相对于诗词而言的另一文学正宗。从人们争说的司马迁《史记》为无韵的《离骚》,一直到千古传诵的唐宋八大家的皇皇巨著,都被纳入这个散文广义概念之中。

可能新文学运动的创始人,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十六世纪后期,法国作家蒙田,创造了一种用以直接表达作家个人经历和见解的随笔以后,二十世纪初叶,中国开始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家,便把散文定位于西方文学中的随笔这个位置上。

我想,这大概就是五四以来,散文局限于抒情的美文、写意的随笔、匕首投枪式的杂文和玲珑剔透的小品这样一个比较狭义范围里的原因。一来,文无定法,二来,文学是一个永远不会停顿的过程,所以,从古散文到今散文的变化,体现了进步和发展,就被读者接受,而且受到欢迎,就拥有了至今不衰的生命力。

如今的散文、随笔,或分不清是随笔还是散文的作品,或稍有讥刺,或提神醒脑,或意味隽永,或怡神养性,或乐中有教,或语重心长,或可令人茅塞顿开,会心一笑。看来,这类议题活泼,读来轻松的作品,不太伤脾胃,不太费心思,少一点八股,去一点教条,写的人,不必太拼命,读的人,也不至于太要命,倒很符合宋代欧阳修喜欢的“三上”要求。

欧阳修说过他的读书法,基本都是在马上、厕上、枕上进行的。因为在这三个地方,都不可能定下心来读长篇巨著,所以,现代散文便是最佳选择了。由此,我也联想到中国古代的线装书得以风行的缘故了,因为它有本册薄,分量轻,易携带,能折叠的优点。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病中杂谈》里,就抱怨躺在病床上捧厚如城砖的精装书那一分费劲。特别在节奏渐渐加快的当今世界里,散文的流行,也是时势之所趋。

散文,在英语里叫Prose,有“平铺直叙”之意,还可作“无聊乏味”之解。随笔,在英语里叫Essay,也有译作漫笔、漫话,或小品文、杂文的。英语里的这个词,使人马上联想到读音比较接近的Easy、Ease这两个词汇。前者作“容易的”、“舒服的”、“安乐的”和“大方的”解释,后者作“快活”、“安心”、“悠闲”、“自在”解释。

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谈起这种二把刀式的,当然也是贻笑大方的英语见解,这位朋友欣然同意我的看法。因为我对他说,其实这两个英语词汇所界定的范围,所谓安闲、怡乐、平易、冲淡者,恐怕也是写作随笔、散文的一种适宜心态。

太强烈,太沉重,太严肃,太紧张,散文的“散”的韵味,随笔的“随”的特性,也就失去了。金刚怒目,剑拔弩张,怒发冲冠,磨拳擦掌,适宜于檄文。但战斗檄文,谈何容易,那是很不好写的一种题材,第一要有气势,第二要有文才,第三要有正义感,第四要言之成理,缺一样都不行。所以,写檄文能写出陈琳为袁绍起草的《讨曹操檄》,或骆宾王《讨武墨檄》水平者,绝少。因此,从时下一些文学评论中仍能嗅出大字报不洁气味,道理就在这里了。同样,空洞乏味,无病呻吟,搔首弄姿,自作多情,也就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散文了。“散”是一种神态,笔下出来的却是冲淡、飘洒、不羁、隽永的文字,它和松松垮垮、不着边际、信马由缰、跑肚拉稀的笔墨,不是一回事。

谁都可以写随笔、散文,和谁都可以写小说、诗歌一样,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要写一篇好的随笔、散文,和写一篇好的小说、诗歌一样,就不那么容易了。

散文似茶,随笔如酒,是有它不多,无它却少的必需品。阅读好的散文,如在虎跑喝龙井,看斜雨轻洒绿竹,听清泉伴着松涛,能得天然韵味。反之,好比把茶叶闷放在衣箱里,串了樟脑味,沏出茶来,喝起来绝不是一种享受。品味好的随笔,如在鉴湖饮加饭,原汁原味,越喝越香,耐琢磨,堪把玩,恍若对座而语,读文如读人,到声气相通处,恨不浮一大白而后快。若是那些自恋文字,狗屁文章,杂之以讼棍笔墨,“文革”腔调,存无端咬人之心,有谋财害命之嫌,连烧菜的黄酒都不配,只剩下酸浑涩臭,只好往阴沟里倾倒了。

因此,写随笔或散文,大概得要一点闲心,一点闲情,还得要有一点闲空才行。有一次,在座谈时,我曾把这种形式的文字,比喻为正在出现的方便食品,或者快餐,无非针对这种文体的轻捷便当的外部特点而言,但就其果腹充饥的热量而言,如其他食品,也是大同小异而无差别的。因此所谓散文的轻,散,淡,闲,有时只是一种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一个作家的良知,从本质而论,是无法脱离现实,背靠生活,真正“闲”起来的。但如果把随笔、散文,一定弄成七碗八碟的满汉全席,复杂了而不容易,麻烦了而不舒服,沉闷了而不安乐,拘谨了而不大方的话,那么这些文字也就不可能给作者带来快活、安心、悠闲和自在了。

法国古典作家蒙田是终其一生写随笔和散文的大家,他的文风曾经影响了一代或数代欧洲文学家。他有句名言:“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另一位法国作家布丰也说过:“风格如人。”哪怕随笔写的是芥豆之微的小事,散文写的是片刻感触,刹那情绪,总得如蒙田所说的那样,是一种真我的体现。只有真我,才有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真的东西,天然自成,无法装假;而假的东西,不管怎么伪饰,也有矫揉造作的痕迹。这也是近年来在报章杂志上读类似文章时,深深感知到的一点。有的文章,令人读来钦佩有加,有的文章,就不敢恭维了。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七十二变,最后变成一座土地庙,可拿自己的尾巴没办法,只好把它化做一根旗杆,企图蒙混过关,结果被灌江口的二郎看出破绽:哪有旗杆竖在庙后的道理?结果把戏拆穿。其实写作的人太突出个人,太炫耀自己的话,也和孙悟空一样,那尾巴就让人看得不舒服了。所以,只有发自胸臆,无讳无忌,真实地写了作者所想所感,所念所思,见学问,有功底,才是毫无疑问的佳作。

如果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散文,似是散淡任意的文字,随笔,似是随手拈来的笔画。其实不然。散文,是不能散乱,随笔,是不可随便的。看起来,你可以做出散碎轻松,不加经营的样子,或者,做出随意自如,漫不经心似的神态,实际上却是要认真对付的。看起来篇幅不大,着墨不多,但要涉笔成趣,意境深邃,却是很难的。在有限的篇幅里,白云苍狗,镜花水月,山南海北,大干世界,写出一番无垠的天地,则更是不容易了。

九十年代以前,我写小说,很少写非小说作品;九十年代以后,主要写随笔、散文,而较少写小说。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说写作是一种快乐的话,那么写小说的快乐,是那种一砖一瓦,一钉一木盖房子的快乐,而写随笔、散文的快乐,类似那种立刻成相的照相机,让人马上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在讲什么,这种向读者直抒胸臆的短平快效果所带来的快乐,是通过形象来表达的小说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只要能继续握笔,这种快乐是不会放弃的。

正因为如此,散文也好,随笔也好,我想还应该有一个大发展的前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