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屏山之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陆和寿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清雍正十二年(1734)农历七月初一,北京紫禁城金銮殿一派肃静。大清雍正皇帝早朝完毕,正凝神批阅各地奏折。福建总督郝玉麟再次议请古田分县的奏折,终于引起了他的关注。奏文写着:“古邑界连四府九县,地方辽阔,跨六百余里,鞭长莫及。且又多层峦叠嶂,森林密茂,最易藏奸……议请分隶。”奏文还称双溪适处其中,位于屏山之南,周围三十余里,水土平衍,可以建筑城垣、仓库、衙署,学宫。雍正帝阅后沉思良久,方用朱笔圈点,并写下“屏南”二字。历经四载的分县奏题终于尘埃落定。从此,中国版图上多了一个县——屏南县。

“无地非山,无山非泉”是古县志对屏南地理的描述。亿万年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塑造了群峰连绵、景象万千的火山岩地貌,幽深的鸳鸯溪峡谷曲流,浩瀚的白水洋浅水广场,形成遗世独立的奇特景观,然而掩藏深山无人识。有史以来,屏南皆被外界认为是硗薄锢塞之地。首任屏南知县沈钟在撰写县志中感慨地写道:“谈及山川者,每因屏咋舌,盖以其险也……通都大邑得屏一丘一壑亦可见奇,而湮没无闻,当是山灵之不幸。”

屏之山,何苍苍;屏之水,何潺潺。岁月如不息的河流,一路前进。草木榛榛的亘古荒原和先民们的刀耕火种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屏南三件宝——“火笼当棉袄,竹篾当火宝,番薯米当粮草”也成了昨天的回忆。20世纪80年代,当灿烂和煦的阳光普照屏山之南时,山灵终于有幸,从湮没走向开放。鸳鸯溪、白水洋揭开面纱,一举成名,先后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后荣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鸳鸯之乡”、“国家地质公园”等称号,紧接着又摘取“世界地质公园”桂冠。鸳鸯溪、白水洋走出屏南,走向世界,一路辉煌。

屏山之南,历史厚重。据出土文物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屏南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从西晋“五胡之乱”开始,几度“衣冠南渡”,数以万计的中原移民在这里安家落户,带来了先进技术与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屏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唐朝后期,制陶、冶炼、酿造等技术发展到顶峰状态,孩窑陶瓷出口到琉球、日本等地。北宋至明末,境内五大银矿相继开采,是中央皇朝国库银原料的供应地之一。考溪出产的土靛享誉江南各省,成为苏杭织造商的首选染料。造桥技术也在闽中首屈一指,尤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著称于世,在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能代表地域文化成就的莫过于当地的剧种。明中叶以来,屏山之南有一百多个村庄创办剧社戏班,山乡梨园繁花似锦,至今流传下七个剧种,其中四平戏、平讲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屏南因此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传统戏曲)之乡”。

屏山之南,地灵人杰。在建县的两百多年历史中,涌现出四大书乡,科举人士多达六百余人。弦诵之声,盈盈于耳。这里尚武之风,源远流长,高手辈出,仅清代武考中举人者十四名,武进士两名。其中武进士甘国宝两度戍台担任挂印总兵,官至广东、福建提督,为保卫东南海疆、捍卫祖国领土完整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他颇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被编成闽剧、歌仔戏,并被拍成电影、电视剧,两百多年来,在海峡两岸舞台上熠熠生辉。

屏山之南不仅仅有奇异的自然景观、厚重的人文积淀,更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这片灵秀神奇的土地,曾经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飞、范式人、阮英平等指挥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反动派对峙疆场、浴血奋战、英勇斗争、谱写光辉历史的土地,也是满怀激情的屏南人民紧跟中国共产党,积极配合革命武装,不怕牺牲、顽强斗争,创建苏区写就壮丽诗篇的土地。

屏山之南,还是新四军六团的诞生地。“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危在旦夕的历史时刻,闽东红军独立师一千三百八十多名将士集结这里,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朔风烈烈,战旗飞扬。“送郎参军打日寇,拥军支前当模范。”在屏山之南、棠口溪畔,演绎着一幕幕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故事。这些人物和故事,已然成为屏南历史年轮的脉络,潜藏在寻常巷陌的老屋中,潜藏在廊桥古道上,成为永远飘扬在屏南人民心中的旗帜。

P3-5

后记

平生喜欢读书且写文章。1994年5月屏南县侨报《鸳鸯溪》创刊(2005年改刊名为《白水洋》),我成为通讯员,尔后担任编辑、主编。在侨刊园地里耕耘了二十年,先后发表文章一千多篇。基于侨刊办报宗旨,我所写的文章主题离不开屏南,篇幅不长。乡音、乡情、乡土是我文章的基调。我热爱生我养我的家乡,钟情屏南的山水田园。我也去过一些地方,看过一些景区,但我总认为家乡的山水自有她的特色与美丽之处,这正如一位诗人所说:“走过千山万水,还是家乡最美。”我把所写的文章进行挑选分类,结集出版,冠名为《屏山之南》,表达一位屏南儿子的感恩之心。

文章结集出版,我心里既高兴又忐忑不安,因为才疏学浅,害怕所写的文章质量欠佳,且有些文章与史实可能有误,怕误导人家。感谢禾源先生多次鼓励与帮助,才促成我在纪念乡讯创刊二十周年之际,汇编出书的信心,他还抽空阅读了我的部分作品,并热情地为我写了介绍文章。

感谢中共屏南县委、县政府历任书记、县长对侨报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感谢县政协主席周芬芳对我工作的支持与帮助,她曾经担任白水洋乡讯社社长近九年,许多文章经她修改,字斟句酌,正是她的不断帮助与鼓励,使我写了一定数量的作品;感谢县委宣传部、县委报道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帮助;感谢县侨办、县侨联、台办、台联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侨报的厚爱与支持;同时也要感谢彭常光、周传润、吴良锋、陈桂所、李敏华、郑家翠等诸位老师为我打印、校对文稿,感谢陈俊孙、郑道居、张龙赠先生为我诗词指正,一并在此表示感谢。如果说《屏山之南》一书能使读者对了解屏南历史、民俗、风情有所帮助,与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由于本人知识浅薄,文章中难免出现差错,恳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值此《白水洋》侨报创刊二十周年、屏南建县二百八十周年之际,《屏山之南》一书就算我的一份献礼吧!

2014年5月

目录

【那山那水那人】

 屏山之南

 永远的丰碑

 ——纪念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七十周年

 保家卫国众志成城

 ——记屏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贡献

 爱河鸳鸯溪

 天星山的“前世今生”

 上楼水松林:一亿年前植物活化石

 天造奇观“石长老”

 棠口溪美宿鸳鸯

 只羡鸳鸯不羡仙

 “屏台缘”的历史渊源

 白水洋“牵手”日月潭

 大坑山的猕猴

 爱国护民后人钦敬

 ——清代名将甘国宝

 驱寇卫海疆血染台湾岛

 ——记戍台殉职的清将薛文潮

 孝德兼备张渊澜

 鲁迅日记中的屏南人徐式庄

 屏南教育先驱徐式圭

 小山村走出的大使

 ——记外交官韦东

 耕耘尚读农夫志

 ——记农民诗人张戊子

 名丑今年七十四犹能出国献绝技

 海外游子故园情

【古道古村古事】

 古道

 路亭

 塘汛、铺递、关隘和城寨门

 风雨涤下

 古村北圪

 走进双溪

 千年古村潆头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陆氏宗祠”

 屏南看廊桥

 涤头牌坊群

 岭下太府堂

 勒石永禁保风水

 清代执照引出护林佳话

 奇人柯德才

 朱知县捐建土主殿

 长揖一里意绵绵

 ——独特的南山村婚嫁风俗

 谁能抓到手黄金十万斗

 ——长兰溪话旧

 一慈和尚与插队知青

【民俗风情传说】

 悠悠乡韵千秋传唱

 ——屏南年俗面面观

 又是一年端午节

 难忘“七夕”节

 “尝新节”的由来

 话说“八仙桌”

 筷子

 夏夜叉泥鳅

 捉蜻蜓

 女子出嫁坐红轿

 火种

 屏南城隍文化

 甘国宝传奇

 甘家军海水解渴

 欲海难渡落桥中

 潦头古民居楹联

 一朵带泥巴的古莲花

 ——记屏南龙潭四平戏

 多姿多彩的甘国宝文化

 《甘国宝》评话小说始末

 屏南民间情歌

【手艺遗存传承】

 “趁热打铁”今犹在

 做桶行业的兴衰

 一抹正在淡去的釉色

 最后的染坊

 淡去的民间布艺

 宜洋斗笠:悠悠三百载遮阳挡风雨

 弹弦奏乐白云间

 山乡打锡匠

 棠口铜锣

 民间刺绣

 民间剪纸

 红籼制作与黄酒酿造

 饶氏香糕百年传承

 廊桥名匠黄春财

 巧藉自然妙施雕琢

 ——访青年根雕艺术家张长青

【轻吟短章随笔】

 哦,飞天岩

 香港,东方之珠

 计利当计天下利

 我要回来,母亲

 ——读闻一多《七子之歌》感怀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纪念黄乃裳开垦诗巫新福州一百周年

 小油灯

 汾水三章

 乡井土

 感受台北

 凭吊先生墓

 屏南好

 寄怀台湾舅老

 中秋话团圆

 悠悠乡情贯古今

 致香港表兄

 植树护林古今谈

 往事悠悠话龟蛇

 卜算子·忆往

 瞻仰甘国宝塑像

 瞻仰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

 一位外乡师傅的情怀。

 桂花琐谈

后记

序言

1994年5月,屏南县侨报《鸳鸯溪》问世,2005年改刊名为《白水洋》。陆和寿同志是首批的通讯员,尔后,他担任编辑、主编到现在恰好20年。在编务之余,他笔耕不辍,为乡讯撰写了一千多篇文章,许多文章相继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福州晚报》《闽东日报》《宁德晚报》《红土地》《宁德文艺》等报刊上发表。在乡讯创刊20周年之际,陆和寿同志挑选部分作品结集冠以《屏山之南》书名出版,既是对个人写作的总结,也是对乡讯创刊20周年的献礼。

陆和寿同志勤奋学习,善于学习,对新生事物很敏感,接受能力很强。几十年来,他坚持每天读书看报,手不释卷,不断学习铸就了他与时俱进的品性。

陆和寿同志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散发着他发自肺腑的爱山爱水之深情,爱乡爱人之心语。全书分为五个章节:“那山那水那人”展现的是屏南这方山水的凝重历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道古村古事”讲述了先人们在这方土地上胼手胝足的创业历程;“民俗风情传说”则展示着人类文化的历史进程,是过往生活的凭证,更是现实生活的依托,它同民间故事一样都是一种无形的口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遗存传承”显示作者在努力挖掘与力争揭示民间艺术真谛的过程,更是带着浓厚抢救意识的行为;“轻吟短章随笔”则是作者的心声流露。言之有物,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他对社会生活和人文景观的生动刻画,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思。

从陆和寿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平时处处留心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过去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未来的历史。用文学的笔触抒写历史,陆和寿同志把它当做一项使命。他善于搜集整理民间传说,挖掘优美故事背后深刻的内涵,阐发其潜在的意义。他所写的文章大多是本土的人和事,即本土的民间文学,真情实感。这是我们屏南口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读之倍感亲切。

乡土文学的创作是陆和寿写作的主旋律。乡土是座富矿,乡土大有文章可做,乡土文化魅力无穷。陆和寿同志熟悉自己所生活的那一方山水,为她的魅力所吸引,于是用心地阅读她,感受她,用蘸满深情的笔,抒发对故土的热爱、自豪、感恩和爱戴之情,展现故乡的非凡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认识她、感受她,这是陆和寿作品给予我们最大的启迪。

陆和寿同志是屏南县政协六、七、八、九届委员,蝉联四届委员的不多,而委员中能写作发表文章的也不多,因此,我很高兴为他《屏山之南》一书作序。

(作者系屏南县政协主席)

内容推荐

屏山之南,一山连着一山,气势磅礴。在动荡的岁月中,莽莽青山给屏南带来革命老区的荣耀;在经济建设的时代,还是同一片山峦,却给屏南的发展带来了束缚。然而,倔强的屏南人没有放弃,依旧辛勤劳作,知难而进,创业争先,终于寻找到一条生态旅游强县富民的发展道路。陆和寿编著的《屏山之南》用蘸满深情的笔,抒发对故土的热爱、自豪、感恩和爱戴之情,展现故乡的非凡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认识她、感受她,这是陆和寿作品给予我们最大的启迪。

编辑推荐

“无地非山,无山非泉”是古县志对屏南地理的描述。《屏山之南》为陆和寿个人散文集,他用文学的笔触写历史,分为五个章节,展现了屏南这方山水的凝重历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讲述了先人在这方土地上胼手胝足的创业历程。《屏山之南》搜集整理民间传说,挖掘其深刻的内涵,阐发其潜在的意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7: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