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喝酒的人从不去喝它们,而是品尝其中的奥秘。
——达利
葡萄酒作为希腊文化的精华所在,早已超越了作为饮品的存在,受到悲剧作家、哲学家等人的提炼与升华,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葡萄在欧亚大陆乃至美洲、大洋洲都广泛种植,但现在提起“葡萄酒”或者说“红酒”,公众一般都会联想起“法国”“波尔多”。
其实,葡萄酒不止是红酒,法国也不光只有波尔多。上天给予法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其土地上能够结出奇妙的果实,从而酿造出让人魂牵梦萦的佳酿。法国葡萄酒被法定区分为四级:法定产区葡萄酒、优良地区餐酒、地区餐酒、日常餐酒。超一级酒庄是吕萨吕斯酒堡。
波尔多自然是绕不过的一道风景,左岸那些林立的古堡及其传奇故事流传至今,赤霞珠以其雄浑之姿傲然于此,梅洛、品丽珠等与其混酿丰富了层次。18世纪美国人杰弗逊(后来的总统)访问法国时带走了一批佳酿。19世纪波尔多开始独霸天下,1855年的酒庄分级更加速了商业化的进程。现今,无论是入门者还是资深者,波尔多五大名庄的诱惑仍然是无法抵挡的。
相比而言,另一个产区勃艮第拥有更悠久的历史,却没有波尔多如此大的名气,虽然它现在也有后来居上之势。勃艮第和中国上海有着不小的渊源,法租界有一片石库门房子,石墙上刻着“步高里”,下面配有法语译名“Cite Bourgogne”,这正是“勃艮第之城”的意思。勃艮第是黑皮诺(Pinot Noir)的世界,并且基本以单一品种酿造。“DRC”(罗曼尼·康帝)被称为亿万富翁才能喝的酒,就坐落于夜丘(Cotes des nuits)的普通田地中。在勃艮第还是独立于法国的公国时期,公爵们就已经大力扶持葡萄酒业。公爵“好人菲利普”(Philippe le bon)大力发展了博恩济贫院的酒业。现今旅客仍然能参加在该地举行的葡萄酒交易会。而酒农们也兢兢业业,涌现了一批大师如亨利·贾伊尔,比兹·勒桦夫人,用生物动力法的新理念来栽培葡萄,取得了巨大成功。
除了红酒外,白葡萄酒及气泡酒在法国也非常著名。气泡酒中最著名的自然是香槟,这既是个地名也是个酒名,并且申请了品牌保护。也就是除了香槟地区之外,其他地区的酒即便是以香槟法酿造的也无法使用香槟的称号。总而言之,除了北部诺曼底及布列塔尼等少数地区外,法国其他地方多多少少都有着葡萄种植的痕迹。这些藤蔓植物不仅扎根在土壤里,同时也深深扎根在当地的饮食文化中。(张威)
Le Vin
现在,在中国从事葡萄酒生意的外国人,一多半来自法国。而现在,大批中国的富人正热衷购买法国酒庄。有些人出于对葡萄酒的喜爱,有一些则觉得拥有酒庄可以显示身份,因为法国酒庄大多带有城堡。P24-25
细节中的法国情调
何袆文
我们对于法国有很陈词滥调式的认识,这本书并不是要去打破这些认识来“去伪存真”,而是去帮助理解这些表象背后的缘由。比如,大家认为法国人是浪漫的,但是具体什么才是法国人的浪漫呢?“浪漫”这个主题渗透本书多个篇章。我们选取一些细节来解释法式浪漫,以鲜活的例子而不是静止的概念来理解它。
本书涵盖了美食、动植物、时尚、文艺等多个方面,相比较而言,对巴黎和蔚蓝海岸投入了更多笔墨。巴黎的“桥”“咖啡馆”“书报亭”,蔚蓝海岸的“薰衣草”“向日葵”“普罗旺斯杂烩菜”,都是法式情调的代表。同时我们也关注其他地区,比如“布列塔尼双语路牌”“卢瓦河的城堡”“第戎的猫头鹰”,都是极具地方色彩的。
有些细节是无法回避的,就拿美食来说,诸如“法棍”“奶酪”等是不可不提的。但是如何能做到和那些干篇一律的介绍文章不同呢?这需要特别感谢那些为本书出谋划策的朋友,其中有供稿的留法好友们,也有出谋献策的法国友人们。那些具有典型性的话题到了每一个人眼中都会产生差异性,一千个人眼中的法国有一千种不同的风景。
在法国生活过一阵子的人积累了宝贵的个人式体验,比如“墓地”“玛格丽特花”,这种经历体会并不能复制。有趣的是,体验之外的法国文化细节有着许多令人着迷的故事,比如拿破仑皇袍上的那些蜜蜂、历代国王采用的鸢尾花标记等,都被集体所认知。我们在讨论这些话题的时候,一方面会追溯历史,另一方面则想看看现在的人是如何来看待它们的。比如,“玛德莱娜”一篇就把普鲁斯特笔下的神秘糕点请下了神坛。
罗兰·巴特在《中国旅行笔记》(Carnets du Voyage en Chine)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感到我并不能从中明白什么,只能从他们身上来认识自我。因此,我要写的,不是《中国》,而是《法国》。”这段话和本书是相当契合的。我们眼中的法国,是我们认知下的法国,这些细节本身和细节所反映出的法国情调恰如诗歌,并不能简单翻译和解释。巴特在中国的旅行中重新反思法国,同样,我们在体验法式生活的过程中回味中国。这其中,中法两国的生活细节有惊人的相似性,同时也有天壤之别。我们通过追根溯源,试图让中国读者更贴切地理解法国文化与生活的本质。
巴黎的桥、咖啡馆、书报亭,蔚蓝海岸的薰衣草,富有法国风情。布列塔尼双语路牌、卢瓦河的城堡、第戎的猫头鹰,极具地方色彩。巴卡拉水晶、赛佛尔瓷器,闪耀奢靡的光辉。中法两国的生活细节有惊人的相似性,同时也有天壤之别。何祎文通过追根溯源,试图让中国读者更贴切地理解法国文化与生活的本质。
《法国细节》涵盖了美食、动植物、时尚、文艺等多个方面,相比较而言,对巴黎和蔚蓝海岸投入了更多笔墨。巴黎的“桥”“咖啡馆”“书报亭”,蔚蓝海岸的“薰衣草”“向日葵”“普罗旺斯杂烩菜”,都是法式情调的代表。
一千个人眼中的法国有一千种不同的风景。普鲁斯特笔下的玛德莱娜小点心、墓地上的玛格丽特小花,带着浓浓的个人体验。拿破仑皇袍上的蜜蜂、历代国王采用的鸢尾花标记,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何祎文主编的这本《法国细节》从多角度,从各式各样的物质细节中看法国文化。共分六大部分:食物篇、动植物篇、生活篇、城镇篇、时尚篇、文艺篇。详述最具法国文化特色的近百种细节,以形象浅显的说明介绍一国文化特色、民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