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院士访谈录”系列丛书选取了我国建筑学界的院士作为访谈对象,记录了院士的成长历程、设计思想、主要设计作品、设计团队与管理、院士印象等多个方面。本社编写的《王小东(建筑院士访谈录)》卷记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东先生的青少年时代、大学时代,以及他到新疆工作以后的成长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小东(建筑院士访谈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建筑院士访谈录”系列丛书选取了我国建筑学界的院士作为访谈对象,记录了院士的成长历程、设计思想、主要设计作品、设计团队与管理、院士印象等多个方面。本社编写的《王小东(建筑院士访谈录)》卷记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东先生的青少年时代、大学时代,以及他到新疆工作以后的成长历程。 内容推荐 本社编写的《王小东(建筑院士访谈录)》卷记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东先生的青少年时代、大学时代,以及他到新疆工作以后的成长历程。本书系统展现了王小东院士的设计思想和建筑设计作品,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目录 第1章 学生时代 小时候 大学时代 第2章 “文艺青年” 书画爱好者 文学青年 建筑师的素养 第3章 来到新疆 第4章 非“地域性建筑师” 第5章 建筑设计 龟兹宾馆 中华民族园-新疆馆 红山体育中心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 新疆国际大巴扎 唁什老城 第6章 建筑师与市场 第7章 院士印象 试读章节 那年我回学校去参加迁校50周年的活动,学校方面让我发言,当我说起我能记住当时建筑学的所有老师的名字,有人很吃惊。我很感谢我的母校,学校有很好的师资力量,很好的环境,我在学校整整6年时间里,学到了受益终身的学问。 采访者:回忆您在大学时代学到的知识以及当时的老师们,对于您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吗? 王小东:系主任刘鸿典,教授工业设计的郭毓麟老师、教初步设计的朱葆初老师、教园林的彭野老师、教民用建筑设计的黄民生老师、教规划的李觉老师和胡粹中、王振华、闰剑锋老师等,他们治学严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也都关注着我后来的建筑生涯。张似赞先生现在已经80多岁了,还在给学生上课。 当年在学校我还是比较有个性的,所以这些老师也没有忘记我。1957年入学的时候,我们建筑五七班的学生都是从全国各地筛选出来的,我们班比较调皮捣蛋,在学校都有名。但我们班的学生学习也很好,可惜的是后来大部分同学被分人工业设计院工作,若非如此,应该会产生一些很有名望的建筑大师吧。 采访者:大学时代所学的专业课程对您现在的工作影响大吗?您最喜欢什么课程?最不喜欢什么课程? 王小东:我喜欢的还是美术课,美术课我们上到了大四,素描、水彩,还有雕塑课,这些都上了,其中素描和水彩的时间长,和美术学院教的时间差不多一样。 工作后,我一直在画画,这次我出的画册里面,有意识地放了几张我在大学时的作品。最不喜欢的课是电气照明。建筑物理我还喜欢,建筑物理热工也好,音响也好,这些我都愿意学,就是建筑照明那门课我最不喜欢了,又是勒克斯、流明,计算光照,特烦。还有建筑预算课我也不喜欢,从单位估价做起,然后估算表,最后做预算。6年中上了30多门课,上学的时候认为有些课没有啥意思,但现在我觉得学学还是有好处的。现在的建筑学学生都不学那么多了,我们当时是把所有的专业基本上都学过了,结构、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我们还做过课程设计,包括给水排水、暖通,都做了。现在在工程设计中遇到阻力平衡,热力计算,什么管线布置等,我们都是清楚的。我觉得我们当初上大学学的综合全面,包括了建筑施工我们也学了,吊车开行路线,车间柱子怎么摆,吊车怎么进,然后进度表、管理表、施工组织计划怎么做都学了,所以六年还真是非常必要。这对一个建筑师都是必备的知识。现在很多的大学,把建筑学专业从四年都改成了五年,因为建筑学这个专业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就是上完五年建筑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工作以后要做设计的时候,还要学。比如说医院现在就是一个大课题,现代化医院是无止境的,你要做医院的设计还是拿着50年前老的参考资料,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以前的医院不主张搞多层,病房不能做多层的,原因是病人上不去,那个时候没有想到变化如此之大。乌鲁木齐的医院,最早二三层的楼房是坡道,动过手术的病人转移楼层是将病床从坡道推上去的。现在的观念都改了,那么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和过去相比,剧院概念也都变了,博物馆也是,包括住宅,什么都变了。我们这个专业变化是很大的,不像教数学的微积分,一辈子教微积分给学生,教案变化不大。建筑学上的信息、知识天天在变,知识更新特别的重要,其实到现在我还是在不断的学习。 学校的课程有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但是总的来说我认为是有必要的。 采访者:能否回忆一下您的母校西安建筑工程学院? 王小东: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吃苦能干。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我们学校的校长甘一飞,原来是陕西省委宣传部的部长,他对政治要求比较严格。我们学校在当时曾是轰动全国的体育红旗院,高校的体育红旗院要4个100%,是劳卫制一级、二级、三级运动员,普通射手必须要达到100%,有病的要医生开证明,最后贺龙亲自给学校颁发了一面“全国体育红旗院”的锦旗。P23-26 序言 院士作为我国最高层次学术水平的大专家,在各个行业都有代表。细分之后,专注于建筑领域的院士仅仅数十人,涵盖了建筑设计、结构、文化等多个领域,每个人在其专业领域中可谓学术之集大成者,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专业经验以及学术积淀,而我们多数人都仅仅看到院士们的成功,看不到院士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如何展示院士成功背后不为人们所知的故事,展示其生活和工作中的甜酸苦辣,就成为丛书的源起和旨归。 从现实角度考量,这些院士们大多年事已高,且依然承担着纷杂的专业事务,有的甚至还站在专业事务的第一线,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和设计任务。如果约请他们以一种严格的著书立说的方式来呈现,是院士们难于承担,或者说不愿意承担,且承担不起的难题。这不仅不现实,也是不近人情的安排。有鉴于此,我们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首次选取了我国10位从事建筑学研究和建筑创作的院士,在他们匆忙的事务活动中,见缝插针地安排了面对面的采访,通过问答的形式,配以同期录音和录像,在尽可能少地占用院士们的时间(一般一个院士也仅仅采访一两天的时间)的情况下,完成资料的采集工作。之后,经过我们的精心整理,补充资料,就成了目前这一套《建筑院士访谈录》。 丛书力图通过人物肖像摹写的方式向读者展示院士们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真实地表现院士们喜怒哀乐,原原本本地展示院士们的真性情,以及他们最富于启迪性的一面。是国内首次以访谈录的形式展示建筑学院士创作与思想的丛书。 以下揭橥本书的意趣: ——我们不讨论身份、称号还有荣誉,我们不塑造光辉高大的形象,我们希求以最为朴素的文字和并非精心安排的方式,还原各种平淡无奇却意味无穷的工作与生活! ——我们不宣扬成功学,我们不寻求关键的锁钥——虽然我们并不惮于讲述成功的故事,更不是呈献励志的心灵鸡汤,我们倾向于寻迹每一个脚印,还原人生点滴,以至微至细的人生本真,逼近普通而真实的成功! ——我们关注现实情怀,关注认真和专注的态度,还有每一种伟大背后的真实内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