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本原理方面,王峰明编著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与实践”的关系、“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国外,米塞斯早就宣示:“‘生产力’并不是物质的。生产是一个精神的、智力的、意识形态的现象。它是一种方式,人们有理性地利用它们来尽可能地消除不舒适状态。使我们的状况不同于那些生活于1000年或者是20000年前我们的祖先的并不是什么物质上的东西,而是精神上的东西。物质上的变化是精神变化所带来的结果。”在国内,一些人也频频向马克思的“物质”生产和生产力理论发难,认为不能把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绝对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存在和发展。这些观点提示我们,必须澄清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即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关系问题。
没有政治经济学研究,便没有马克思丰义的哲学革命;而《资本论》的问世则标志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由“理论假设”向“科学原理”转化。立足于《资本论》及其手稿这一成熟文本群,着眼丁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现实问题,王峰明编著的《历史唯物主义》从价值、剩余价值存在和运动的经济的层面,围绕“生产力”、 “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这三个核心范畴和相关理论展开讨论,以此尝试着打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联系,进而打破传统教科书体系“拍脑门式”的抽象和思辨,从而为推进历史唯物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微观视点和实证基础。
导言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一章 生产力:“是什么”与“什么是”
一 “概念系统”与“对象系统”
二 生产力系统的内在要素与结构
三 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第二章 生产力与实践——一种批评性辨析
一 一种新观点
二 首要性:实践还是生产力?
三 “泛生产力论”批判
第三章 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一种批评性辨析
一 一种新批评
二 首要性:精神生产力还是物质生产力?
三 准确把握原著论述
第四章 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的反思与新释——以普列汉诺夫为个案
一 一元决定:“经济”抑或“生产力”
二 “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的方法论反思
三 在“本质抽象”与“现象具体”之间
第五章 “生产力”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升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历史嬗演的“经济学-哲学”考察
一 对生产力认识的根本转变
二 认识转变的历史动因
三 马克思思想的局限性
第六章 《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微观基础——以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为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资本论》之间
三 微观分析之一:物质生产和生产力
四 微观分析之二:物质生产和生产力的决定性
五 微观分析之三:生产力的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
六 结束语
第七章 “生产关系”概念的本质规定和历史嬗变——与唐正东先生商榷
一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生产关系概念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生产关系概念
三 《哲学的贫困》的生产关系概念
第八章 马克思“生产方式”范畴考释——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语境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的规定之一
三 技术关系:生产方式的规定之二
四 权力关系:生产方式的规定之三
五 生产方式范畴的其他规定
六 总结和结论
第九章 学说史视阈中马克思的早期经济学研究
一 对私有财产的初步探索
二 对待劳动价值论立场的转变
三 对资本本质的深入剖析
第十章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试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理论难点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从私有财产到异化劳动
三 从异化劳动到私有财产
四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相互作用
五 结束语
第十一章 马克思剥削观的“方法论”基础——立足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阐释
一 剥削、本质抽象与“剩余劳动”
二 “阶级关系”、本质抽象与剥削
三 剥削、本质抽象与“生产方式”
第十二章 经济范畴与“形式规定”——马克思经济学本质观的哲学基础和当代价值
一 “经济范畴”是一种“形式规定”
二 黑格尔的现象学方法
三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扬弃
四 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
附录一 “本体论”释义——人的生存根据问题
附录二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的心路历程追溯
附录三 历史深处的漫步与遐思——陈先达先生的社会历史规律观述评
附录四 选择抑或为哲学选择——哲学探索之路自述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