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古人称老师为“子”。《论语》中“子曰”的“子”,大都是指孔子。②学:这里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③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这里是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④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古代喜悦、论说同字。皇侃本作“悦”。⑤有朋:即志同道合的朋友。⑥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⑦人不知:指别人不了解自己。⑧愠:恼怒,怨恨。《音义》:“愠,怒也。郑云:怨也。”⑨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或指有德者,或指有位者。此处主要指孔子理想中品德高尚的人。
【译文】孔子说:“持之以恒地学习,并要不断地温习,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高兴的呢?别人不理解自己,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
【引注】朱熹曰:“君子,成德之名。”又曰:“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又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又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解说】这一章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求学理念和做人及待人原则。孔子非常重视“学”,在他看来,学知识、学做人、学待人等,都属“学”的范畴。学知识要做
到“时习之”,因为这能令人感到喜悦;学做人首先要从自身修养着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这乃是君子所为;学待人的关键在于“宽”,因为一颗宽容的心能容纳万事万物,这自然能令人感到快乐。孔子最看重“有朋”,因为学习需要朋友商榷,实践需要朋友指导,快乐需要朋友分享。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天下之善士则乐!
1—2有子①日:“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③上者,鲜⑧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⑧,本立而道⑦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⑧与!”
【注释】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9@有,鲁国人。此人强识好古道,体会孔子的思想也最为深刻。孔子去世后,子游、子夏都认为“有若似圣人”,就像尊重孔子那样尊重有若。②孝弟:即孝悌。弟,通“悌”。子女对父母好为“孝”;弟弟对兄长好为“悌”。孝、悌是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③犯:冒犯、干犯。④鲜(xidn):少的意思。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⑥务本:立足根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⑦道:指的是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⑧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P1-P2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就了我们伟大民族的高尚品格。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正是源于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产生的人文精神和民族向心力。而儒家创始人孔子及《论语》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同时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以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意为论纂,“语”即是箴言,这部伟大的著作成于众人之手,记述者既有孔子的弟子,又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不乏孔门以外的人,但主要以孔门弟子为主。在《论语》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晰见到众多孔门弟子的形象,比如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路的率直鲁莽、曾皙的潇洒脱俗、子贡的聪颖善辩等,其生动的描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所依据的《论语》版本为20篇。每篇一般是以第一章的前两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如《学而》《述而》等,每篇又分出若干章。虽然全书的篇幅不多,却出现了很多重复的章节,比如,“巧言令色,鲜矣仁。”此章先见于《学而》篇,后又重出于《阳货》篇。这种现象可以作出一个合理的推论:当时,孔子的弟子对夫子的言论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这才出现了章节重复的现象。这也证明了《论语》一书绝不是某一个人的著作。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诸多篇章都讲到了做人原则的问题。孔子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要光明磊落、正直勇敢、谦虚礼让、恭敬严谨、谨言慎行、积极进取、宽以待人、真诚守信、勤敏好学、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等,这对当代人同样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为人、处世、交友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著作。它所蕴涵的思想博大精深,先后影响了中国及世界文化长达两千年之久,被人们称为“世界最有影响的百部著作”之一。
两千多年来,历代学者苦心研读,希望能够感知“仁”的意境与“礼”的真谛。可以说,研习《论语》是了解传统文化,了解儒家思想的最佳途径。为此,我们选择继续为读者奉上国学之经典——《论语全集》。
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分别从原文、注释、译文、引注、解说五大方面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为了做到更加精准,我们在编著本书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具有权威性的注译版本。在“译文”中,我们兼用了意译的方法,以便行文更加通顺,有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在书中所设的“引注”中,我们精挑细选了一些历代名人经史典籍中的相应篇章、语句对《论语》加以注解,以便互为佐证,助于理解;最后的“解说”,则以简短文字与时下生活现象相联系,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体悟圣贤的思想。
本书编写过程中,译注者在参阅先贤今俊的优秀著作的同时,也倾注了些许认识和感悟,希望本书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也欢迎读者指出不足,以便使本书更符合读者的需求。
毛佩琦、徐昌强主编的《论语全集/国学经典丛书》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而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孜孜于学,注重实践;安贫乐道,谨守正义等等;始终坚守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遵从不同的伦理关系,构建着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语》成于众手,参与者有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显示出了语录体著作的独特魅力,语言含蓄隽永,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及其社会背景,毛佩琦、徐昌强主编的《论语全集/国学经典丛书》有利于读者全面完整地了解和学习孔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