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背后是理性和逻辑。然而,你只有掌握了分析工具,才能明白为何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故事。由唐志军、谌莹编著的《看故事学经济》一书,通过摘取历史和现实中的典型故事,用故事阐释经济学的道理,用经济学的逻辑来解释故事,让你在明白故事背后的逻辑的同时,也掌握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切入视角、分析方法和运用之妙,从而为你在理解历史典故和现实事件时开启一扇智慧之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看故事学经济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唐志军//谌莹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故事的背后是理性和逻辑。然而,你只有掌握了分析工具,才能明白为何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故事。由唐志军、谌莹编著的《看故事学经济》一书,通过摘取历史和现实中的典型故事,用故事阐释经济学的道理,用经济学的逻辑来解释故事,让你在明白故事背后的逻辑的同时,也掌握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切入视角、分析方法和运用之妙,从而为你在理解历史典故和现实事件时开启一扇智慧之窗! 内容推荐 在我们的阅读和生活中,常常会碰到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妙趣横生,却也让我们难以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故事中的当事人为什么会如此选择和行为呢?由唐志军、谌莹编著的《看故事学经济》正是基于人们的迷惑,以经济学的知识为大家解读、阐释故事里所潜藏的奥秘,通过有趣的故事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有益的经济学知识,做到通达古今、学以致用。如此,我们就会理解以下问题:为什么人们会“敝帚自珍”?为什么许多人有着“先入为主”的情怀?为什么人们强调“门当户对”?为什么聪明如牛顿者也会在股市里被套?为什么南郭先生能做到“滥竽充数”?为什么二桃却能杀死三士?为什么蒋纬国会挨打?为什么大多数人很难做到“忠心耿耿”?为什么某些时候“眼高手低”不是坏事?为什么大学的围墙会被人拆掉?为什么超市里会有不同的计价收费制度?为什么警察会“设伏抓嫖”搞钓鱼执法?为什么跨国公司一到中国就变坏?为什么说“三一迁都”对中国经济来说不是好事? 通过阅读本书,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作者独特的视角、醇厚的经济学功底、优美的文字中,准确把握中国典故及现实故事背后的逻辑理性和深刻道理。 目录 第一篇 历史典故的经济学解读 一、历史典故里的经济学效应 1.“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 2.“先入为主”的锚定效应 3.“门当户对”的参照依赖 4.“狐假虎威”的认知偏差 5.“淳于荐才”的类聚效应 6.“失之东隅”的副产品效应 7.“牛顿被套”的羊群效应 8.“伯乐相马”的名人效应 二、历史典故里的行为和选择 9.“杯酒释兵权”的博弈解读 10.“投其所好”的激励原理 11.“破釜沉舟”的威胁悖论 12.“鱼目混珠”的考核困难 13.“滥竽充数”的搭便车行为 14.“朝令夕改”的信用代价 15.“东施效颦”的创新/模仿 16.“二桃杀三士”的反向激励 17.“鸿门宴”的成本决定 18.“烽火戏诸侯”的信息噪音 三、历史典故里的制度和权力 19.“指鹿为马”的绝对权力 20.“文种之死”的专权逻辑 21.“蒋纬国挨打”的权力本性 22.“苛政猛于虎”的政策暴力 23.“中饱私囊”的委托代理 24.“萧规曹随”的路径依赖 25.“焚书坑儒”的思想市场 第二篇 现实故事的经济学解读 一、现实故事中的行为和选择 26.“忠心耿耿”的替代难题 27.“眼高手低”的权衡之道 28.“大学被拆墙”的一厢情愿 29.“离婚失算”的理性难题 30.“建实偏离”的竞争策略 31.“汽车客运站”的价格歧视 32.“唐骏门”的声誉成本 33.“兴盛繁荣”的枪手市场 34.“兄弟算账”的产权界定 二、现实故事中的制度和权力 35.“遍地吃空饷”的制度失守 36.“超市计价收费”的制度安排 37.“高明被黑”的潜规则 38.“克己奉公”的权力健康 39.“局内局外人”的权力失衡 40.“设伏抓嫖”的权力加害 41.“死在编制里”的身份认同 42.“偷逃过路费”的特权影子 43.“万元公积金”的灰色收入 三、现实故事中的政策与趋势 44.“富豪变菜贩”的政企关系 45.“住建部爽约”的改革困局 46.“跨国公司变坏”的环境约束 47.“三一迁都”的经济之痛 48.“货币超发”的恶果潜因 49.“温和刺激”的无须出台 50.“中国式春节”的环境代价 后记 试读章节 公元25年,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经过多年征战,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此时,各地还有许多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就依仗着四川险要地势,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成家”。随着全国的逐渐统一,刘秀数次遣使前去劝公孙述归顺东汉,但公孙述怒而不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朝廷派兵征讨,被公孙述所拒。公元36年,刘秀又命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武威将军刘禹为其副将。 在东汉的强大攻势下,公孙述节节败退。吴汉率兵逼近成都。此后,双方在广都至成都之间展开殊死搏斗,互有胜负。公元36年11月,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成都城与吴汉大战。两军连战数日,公孙述兵败逃走,最后被汉军追上,刺穿胸部坠落马下,当夜死去。第二天,公孙述手下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汉军副将刘禹率兵进入城内,将公孙述的妻子家人全部杀死,并割下公孙述的头颅,派人飞马送往洛阳。与此同时,他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 这一消息传至京城,刘秀大为震怒,特别下诏谴责刘禹:“这座城池已经投降了,满城老妇、孩子还有数万人,一旦纵兵进行放火乱杀,谁听了都会心酸气愤。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扫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却这样不爱护子民的生命财产!你怎么这样残暴,竟忍心作出如此的行为?”随即,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并对主将是汉给予严厉批评。 为什么刘秀会谴责刘禹的残暴行为呢?我想,一方面,刘秀懂得保障百姓财产和生命安全对于统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刘秀也深谙“敝帚自珍”背后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对人们行为的重要作用。是的,在经济学世界里,“敝帚自珍”反映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即“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理论。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人们为获得某商品愿意付出的价格和失去已经拥有的同样的商品所要求的补偿之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即自己作为买者或卖者的身份不会影响自己对商品的价值评估,但禀赋效应理论否认了这一观点。禀赋效应是指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它是由泰勒(Taylor)在1980年提出的。泰勒教授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位重要开创者。他曾经找了一些加拿大的学生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第一组:泰勒教授准备了几十个印有校名和校徽的马克杯,这种马克杯在学校超市的零售价是5元,在拿到第一个教室之前,教授已经把标价签撕掉了。泰勒来到课堂上,问学生愿意花多少钱买这个杯子(给出了0.5元到9.5元之间的选择)。 第二组:泰勒教授来到第二个教室,但这次他一进教室就送给每个学生同样这样一个杯子。过了一会儿教授说由于学校今天组织活动开大会,杯子不够,需收回一些。老师让每人写出自己愿意以什么价格卖出这个杯子(给出了0.5元到9.5元之间的选择)。 实验结果显示,在第一组中,学生平均愿意用3元钱的价格去买一个带校徽的杯子;而到了第二组,当需要学生将已经拥有的杯子出售时,出价陡然增加到7元钱。 实验表明:相对于获得,人们非常不乐意放弃已经属于他们的东西。因此,泰勒把这种现象称为“禀赋效应”。 而汉马克(Hammaek)和布朗(Brown)在1974年曾发现,捕猎野鸭者愿意平均每人支付247美元的费用,以维持适合野鸭生存的湿地环境,但若要他们放弃在这块湿地捕猎野鸭,他们要求的赔偿却高达平均每人1044美元。因此,禀赋效应的存在会导致买卖双方的心理价格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市场效率。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禀赋效应呢?是人们高估了他们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还是失去自己拥有的东西会带来痛苦? 再看行为经济学家所做的另一个实验吧。 这个实验首先要求学生们对6种赠品的吸引力进行排序,然后将一种不太有吸引力的赠品——一支钢笔发给了班上一半的学生,另一半的学生可以选择一支钢笔或者两块巧克力。此时,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钢笔。 接下来,早先得到钢笔的学生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将钢笔换成巧克力。尽管大多数学生将钢笔的吸引力排在巧克力之后,56%早先得到钢笔的学生并没有选择将钢笔换成巧克力。 这个实验表明,人们似乎并没有高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可能性更大的是,放弃自己的东西所产生的痛苦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也就是说,“禀赋效应”来自于“损失厌恶”。 那么,什么是“损失厌恶”呢? “损失厌恶”指的是,在人们的心理层面,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即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因此,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也就是说,禀赋效应是“损失厌恶”的一种表现形式。 P3-5 序言 在我们的阅读和生活中,常常会碰到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妙趣横生,却也让我们难以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故事中的当事人为什么会作出如此选择和行为呢?我们该如何透析故事背后的哲理呢? 是的,故事的背后是理性和逻辑。然而,你只有掌握了可行的分析工具和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素养,才能明白为何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故事。 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皇冠,经济学可以告诉你很多故事背后的玄妙所在。经济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是一门来自真实世界的科学,是一种能帮助人们透析历史和现实故事的工具。它通过对人类行为的理性、系统性思考,告诉大家,当事人决策、选择和行为即故事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故事里的人为什么会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选择)。 《看故事学经济》一书,正是基于人们的迷惑,通过摘取历史和现实中的典型故事,用故事阐释经济学的道理,用经济学的逻辑来解释故事,以经济学的知识为大家解读、阐释故事里所潜藏的奥秘,通过有趣的故事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让你在明白故事背后的逻辑的同时,也掌握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切入视角、分析方法和运用之妙,从而为你在理解历史典故和现实事件时开启一扇智慧之窗,做到通达古今、学以致用。通过阅读本书,你将洞悉以下问题:为什么人们会“敝帚自珍”?为什么许多人有着“先入为主”的情怀?为什么人们强调“门当户对”?为什么会出现“狐假虎威”?为什么聪明如牛顿者也会在股市里被套?为什么伯乐一相马便马价千倍?为什么二桃却能杀死三士?为什么人们会“投其所好”?为什么历史上会落下“烽火戏诸侯”的悲剧?为什么南郭先生能做到“滥竽充数”?为什么项羽能依仗“破釜沉舟”来扭转败局?为什么会发生“指鹿为马”之事?为什么劳苦功高的文种会被越王勾践杀害?为什么蒋纬国会挨打?为什么大多数人很难做到“忠心耿耿”?为什么某些时候“眼高手低”不是坏事?为什么中国会有那么兴盛繁荣的“枪手市场”?为什么大学的围墙会被人拆掉?为什么超市里会有不同的计价收费制度?为什么有些人宁可死在编制里也不愿出去闯荡市场寻找更好的机会?为什么跨国公司一到中国就变坏?为什么说“三一迁都”对中国经济来说不是好事?…… 笔者相信,书中所涉及的经济学概念、理论及其缜密、理性的逻辑思考方法,将会使你享受到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的力与美、优雅与纯粹;同时也将有助于你更准确地把握历史典故和现实故事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当然,也请你在阅读中对本书的不足之处进行包容和批评指正! 后记 读博士期间,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写点东西。开始是为了记录一些自己读书和思考的心得,并没有想去发表或出版。偶然一天,被几个同学发现了,他们读后,觉得不错,就怂恿我去投稿。于是,一些经济学散文和随笔,就陆续发表在《经济学消息报》、《经济学家茶座》、《中国经济观察》等刊物,并得到了读者的喜爱。而在2012年,我把一篇文章投给时任《学习时报》副编审的邓聿文先生,他看后,觉得不错,就转给了财经网,财经网发表了该文。财经网负责评论版的陈君女士觉得我有些独特的观点和思想,而且文笔也不错,就邀我给其供稿。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在过去的两年里,我陆陆续续给财经网写了五六十篇评论文,这些文章中的许多篇被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搜狐、腾讯网、网易、共识网、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等多家网站转载,得到了读者的好评,产生了一些影响。此后,《东方早报》、新浪网、搜狐网等也邀我写专栏。2014年,一些同事劝我把以往的随笔和故事性比较强的时评文章摘录出来,集结成一本书。于是,就有了《看故事学经济》的问世。我想,《看故事学经济》一书得以出版,离不开那些欣赏并发表我文章的刊物、网站的支持,在此,对发表拙文的刊物、网站及其编辑先生、女士深表感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家人、领导、同事、师生、朋友、同学的诸多鼓励和帮助。其中,父母一岳父母辛劳了大半辈子,兄弟姐妹也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我美丽的妻子,给了我温馨、深爱和幸福。儿子呢,则带给了我无比的快乐和内心纯净。在我求学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老师的恩惠,尤其是我的博士生导师王玉霞、我的硕士导师朱淑枝、我的大学老师湛新、我的高中老师唐小舟唐长玉伉俪、我的高中班主任杨绪军老师、我的初中班主任刘格林老师……正是他们,引导我走进了知识的海洋,从农村走进了城市,并学会了独立思考。在我成长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领导、朋友、同事和同学的关照和帮助。株洲市长毛腾飞、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刘中杰、湘潭市岳塘区委书记孙银生、湖南科技大学刘友金副校长和向国成院长,以及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黄有光、茅于轼、汪丁丁、韦森、向松祚、李佐军、谢作诗、朱锡庆和著名社会学家于建嵘等前辈给了我许多帮助和指导;我在戚墅堰机车车辆研究所、怀化学院、中改院和湖南科技大学等地共事过的同事也给了我许多包容和关照;我曾经的同学,更是和我一起走过了懵懂少年和青春,一起分享了生活中的欢笑和泪水;我的许多朋友,他们的爱和关心亦是我生命得以绚丽的、不可或缺的元素。我的学生,则是我创作的动力源泉,我想为他们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作育人格、理解社会贡献一点点微薄之力。 我还要特别感谢人民出版社的郑海燕副主任、《比较》杂志社的吴素萍主编以及为本书进行校对、装帧设计和美化的编辑!没有她们的慧眼识珠和热情而悉心的工作,本书也不会如此快就得以出版。 唐志军 2014年10月10日于湘潭“三真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