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海的激荡人类的追求--世界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宋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思想交汇交融的书,是世界百位名人献给上海世博会的一份厚礼,也是上海新闻出版界的一项重要成果。

本书作者们分别从国际合作、多元文化、经济发展、科技人文、城市建设等不同视角,深入阐释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表达了对上海世博会的热切期盼、对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

内容推荐

本书汇编了一百位国内外知名人士为“世界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活动所撰写的稿件。本书作者中,既有海内外政要、国际组织领导人、诺贝尔奖获得者、跨国企业领袖、上海海外友好城市市长、国际知名大学校长和知名学者,也有国内具有综合影响力的杰出人士和各界名人。

本书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把世界名人的睿智思想呈现给中外读者,对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是一册很有裨益的读物。

目录

序 俞正声

前言 “世界百倍名人谈上海世博”组委会

伊琳娜·博科娃 文化多样性将成为促进和平的力量

陈冯富珍 中国人民的又一次“百年梦圆”

丁文嘉 为共同的未来做准备

内杰·德瓦 推动更自由、更公正的全球贸易

雅各布·克伦贝格尔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里程碑

高村正彦 以世博精神促进日中交流

文森特·冈萨雷斯·洛塞泰斯 发挥实验室效应

素帕猜·巴尼巴迪 上海世博会必将成为一块跳板

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2010年也属于中国

沙祖康 我将为世博会作出我的一份贡献

阿齐姆·施泰纳 为翘首期待的参观者展示“绿色”

安娜·蒂贝琼卡 理想城市:人类心灵归属地

哈玛德·图埃 信息通信技术让城市更美丽、生活更美好

穆赫辛·比拉勒 复兴的中国,精彩的上海

肖卡特·阿齐兹 网上世博推进全球互动

托尼·布莱尔 每个人都来添砖加瓦

海伦·克拉克 打造引人注目的绿色城市先锋

普拉昌达 中国榜样值得南亚效仿

福田康夫 期待世界经济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亨利·基辛格 上海世博会见证中美合作之路走得更长远

李光耀 与中国分享绿色绿色经验

彼得·迈杰希 硕果累累的上海,目光远大的城市

让-皮埃尔·施罗德 期待中国,期待上海

格哈德·施罗德 期待中国,期待上海

罗伯特·奥曼 为我们的孩子“栽些树”

阿龙·切哈诺沃 愿世博会催生卓越的领导力

李政道 中国不能错过21世纪

马里奥·莫利纳 世博会呈现新的城市理念

丁肇中 我亲眼目睹了上海的时代巨变

丘成桐 世博之助增和谐之美

穆罕默德·尤努斯 愿上海保持“两个中心”的地位

杜维明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五百旗头真 向世界传递文明大国的信号

侯赛因·艾尔-卡梅尔 金字塔顶通长城

李昌钰 运用“人工智慧”保卫上海世博会

李嗣涔 以城市再造,重回自然怀抱

马诺兰金·莫汉蒂 同世界分享成就的良好机会

艾莉森·理查德 教育合作牵手美好生活

罗高寿 我要“回家”看世博

维克多·萨多夫尼奇 本世纪最为壮观的国际盛事

白井克彦 加深世人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徐立之 与世界携手并进的重要象征

汉内斯·安德罗施 新需求表明世界已是统一体

罗杰·费德勒 我的心跟着上海跳跃

福原爱 上海情缘,因世博而续写

昆西·琼斯 上海让我灵感进发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设立在上海的一座地球村

李安 如果去上海,我有七个梦想

乌里·希克 美好城市离不开每个人的贡献

费乐友 这个历史性盛会,人们都不愿意错过

皮埃尔·布多昂 上海将进入壮丽显要的黄金时代

菲利普·博若诗 企业是美好城市的重要内涵

沈德培 构筑具有无限机遇的未来

斯蒂芬·葛霖 全球化、城市化和中国的重新崛起

柯爱伦 彰显可持续发展的舞台

彼得·罗旭德 瞩目上海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纳拉亚纳·穆尔蒂 以创新型的解决方案,去创造更好的生活

米歇尔·皮贝鲁 加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斯蒂芬·佩里 通过世博会预测中国未来

弗兰克·里布 汇聚全球精英创造璀璨未来

陈永豪 面对面分享多元智慧

巴拿约迪斯·法索拉斯 世博会象征着世界贸易的心脏

桥下彻 请看失而复得的水城大阪

乔迪·俄瑞武 设“城市最佳实践区”匠心独创

鲍里斯·约翰逊 上海:令人兴奋的活力之城

神田真秋 收获“环保”和“志愿者”双宝

吉尔贝托·卡萨布 城市互享成功经验的最大舞台

雷蒂奇娅·莫拉蒂 2015米兰追随2010上海

加文·纽森 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姐妹城市

吴炫燮 从“竞争对手”到“亲密伙伴”

让-雅克·凯拉纳 共同的决心

卡迪尔·托普巴什 更重要的体现:让不同文化和平相处

包起帆 真的,我和世博会特别有缘

成龙 更重要的是比环保

邓亚萍 细节,凝成历史的铭记

丁一汇 借世博树立保护气候意识

樊纲 使中国更美好

樊锦诗 昭示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

郎朗 带着卜海海宝走向世界

李肇星 从上海世博会看中国的国际地位

厉无畏 石库门:海派文化符号的世博前景

厉以宁 向世界城市建设提供新范例

刘翔 做一名合格的东道丰

路甬祥 推进中国科技创新的佳机

欧阳自远 和谐发展的赞歌

裴钢 人学是城市生命体的大脑

孙家正 带着学习的激情解读世界

王安忆 什么样的牛活更幸福

王蒙 走向世界与走向我们

翁史烈 新能源展示和应用的舞台

吴冠中 民为贵

吴良镛 城市方向:《清明上河图))的启示

吴孟超 让“理想城市”早日实现

徐匡迪 让明天的城市更美好

杨福家 国民素质是世博会最大的展品

杨利伟 世博会的太空情结,既远又近

姚明 在文化交汇中焕发城市魅力

叶叔华 推动全球合作早发重力卫星

赵启正 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的大机遇

郑时龄 “为美好生活,人们聚集在城市”

郑欣淼 世博会将丰富着上海的文化遗产

题词

季羡林

高锟

试读章节

推动更自由、更公正的全球贸易

内杰·德瓦

在159年的世博会历史上,一座中国名城终于有幸举办这场全球的盛会,这个城市的名字就是——上海。

上海申办世博成功,其实并不令人感到惊讶,因为它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国际化大都市。自13世纪起,上海就是东方的棉纺中心。今天,它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每年要处理整个中国港口贸易吞吐量的1/4强。当今世界有20个城市人口超过千万。上海不管在生活质量、人均寿命和医疗服务质量,还是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与防控污染方面,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国如今已是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年出口额达1.5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额将近10%。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中国对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高达75%。

中国所取得的这些伟大成就同样不应引起人们太多惊奇。要知道,早在18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就比整个西欧要高出30%!

欧洲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始于公元前二世纪。统治着五千五百万人口的汉武帝遣使开辟了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令欧洲和中国得以首次建立起一种“双边关系”。正是通过这条路,罗马帝国的使臣在公元166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成为之后众多访问中国的罗马使团的先驱。在许多个世纪里,这条路都引领着像马可·波罗一样的旅行家们不断来到神秘的东方,记录下那个“遥远国度的奇迹”。

公元三世纪,罗马人也已建造了从苏格兰到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总长5.3万英里的公路,将欧洲同“丝绸之路”连接起来。借此,基督教、民主思想、罗马法、公民市政、圆形剧场、浴室,以及其他各种知识得以传入,得以在欧亚大陆传播。

那时如同现在一样,中国对现代性的理解一直都是稳定与和谐,而西方的定义则是自由和公正。

除“丝绸之路”外,中国还通过海路不断加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国人的足迹甚至踏上了东非和斯里兰卡的土地。比哥伦布发现美洲还要早80年,中国的郑和在1405年到1453年之间七次率领着庞大的舰队到达了台湾以及南太平洋、印度洋、波斯湾和非洲大陆的许多地区。郑和的舰队于1451年抵达威尼斯。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在返航之后却没能促使中国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海上强国。中国在随后的五个世纪里付出了巨大代价。然而今天,中国人正在利用新的历史机遇奋起直追。过去25年里,中国成功地将3.5亿人口从赤贫状态中解脱出来。同时,中国还借助世贸组织这一国际机制,不断融入一个愈加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

然而,通往自由与公正的全球贸易之路并非一片坦途。不论在欧洲还是在其它地方,都有一些势力对自由贸易充满敌意,为着短期政治利益而支持将导致自我毁灭的保护主义。要知道,中国与欧盟的年贸易额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2008年,单单通过对华出口就为欧盟创造了1300万个就业机会。

由于中国持有不断贬值的高达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领导人一直致力于维持全球汇率稳定。目前,不但中国国内市场令人羡慕地恢复了增长,中央政府有效的经济刺激举措也使得西方国家领导人愈加坚信,中国已成为事实上的世界领导者和一个强大而成熟的合作伙伴;在把世界变得更加繁荣、和谐与安全的人类共同事业上,中国是可以信赖的朋友。

上海世博会不仅使各国政府和国家领袖会聚一堂,更让全世界的企业、劳动者和广大消费者有机会聚在一起,共享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可以借此消除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减少贸易纠纷。它甚至能够推动重启久无进展的世贸组织谈判,其结果不仅有利于发达国家,也会令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同时,也应借此推动全球贸易体系朝着更加开放、自由且合乎道德的方向发展。

本届上海世博会的顺利举行,说明世界贸易已经逐步恢复正常。我们也对东方以及中国的复兴,尤其对其在全球贸易中所起的愈来愈大的作用表示赞叹。西方在过去四个世纪主导着全球贸易,而在这之前的18个世纪中,东方一直是全球贸易的主宰。

身为欧洲议会欧中友好协会主席,我真心希望,中国能像英国在19世纪所做的那样,为促进更加自由、公正的全球贸易做出更大贡献。

P13-15

序言

俞正声

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之际,《大海的激荡人类的追求——世界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付梓出版了。这是一部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思想交汇交融的书,是世界百位名人献给上海世博会的一份厚礼,也是上海新闻出版界的一项重要成果。

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的盛会,是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平台,是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驿站。即将开幕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次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世博会主题,吸引了2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广泛传播城市文明发展理念,深入探讨人类未来的生活模式。

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相关单位,共同发起“世界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活动,邀请国际政要、学界翘楚、知名企业领袖、大学校长、文化名流等,从国际合作、多元文化、经济发展、科技人文、城市建设等不同视角,畅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本书将大家的来稿结集出版,向读者们呈现了一幅精彩纷呈的思想文化画卷,反映了各国人民探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对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憧憬,体现了世博会的巨大包容性和无穷魅力,也为我们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并把世博会带来的无形资源转化为谋划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信本书一定能够带给广大读者阅读的乐趣、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启示,帮助大家更好地享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永恒魅力。

2010年3月

后记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回想“世界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活动从开始创意、策划、立项、启动到约稿、编译,在上海主要媒体全面同步刊播,再到现在手中捧着这本厚重而值得珍藏的图书,不禁感慨万千。这项活动由始至此,所有参与者都经历了从“知之”到“好之”直至“乐之”的过程和心情。我们的策划从讨论、磨合到群策群力,约稿从重重艰难、遭遇瓶颈到目标实现,每个人都通过参与的过程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探索了高端文化传播这一现实课题,同时也在脑力激荡和每一篇各具特色的名人来稿中加深了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认知。本次活动参与的世界名人之多,层次之高,领域之广,视野之宽,见解之深都是我们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前所未有的,在向世博会和读者呈现这份精神产品、文化礼物时,我们的内心充满着生逢盛世之感和一份自豪之情。

对本书的编撰、翻译与出版,相关方面都表示了全力支持的热情和积极性。领导亦然。当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同志签发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主任俞正声同志为本书作序的请示之后,很短的时间内,俞正声同志就写来了热情洋溢的序言,充分肯定、积极鼓励本书的出版工作。早在2008年底,为了让上海世博会和其主题所代表的意义为更多人所知所解,现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的王仲伟同志创意和发起了本次活动,并第一个向正在上海为爱因斯坦雕像揭幕的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发出了约稿邀请。2009年初,活动正式立项。2009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牵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和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正式启动了“世界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活动。

面对尚是雏形的项目和一年后就要开幕的世博会,诸多问号需要解答:中国是第一个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发展中国家,怎样范围的名人建言献策才能体现和代表对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对中国的关注呢?请他们谈什么样的话题才能凸显上海世博会的精彩之处呢?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宋超同志提出了活动的根本原则:以“世界性”和“国际化”为准则,邀请在各自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世界百位名人,围绕人类文明追求、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科技创新、城市发展等话题,深入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在思路豁然开朗后,组委会确定了国际、国内名人约稿的七三比例,并确定了国际政要、国际组织领导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知名大学校长、国际学术界精英、世界文化名人、跨国企业领袖、国际友城市长和国内具有综合影响力的知名人士等十大领域。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王建军同志和组委会各位同志集思广益,约稿名单也在反复斟酌中出炉,她还亲自向美国知名作家罗伯特·库恩和2009年诺贝尔奖得主高锟教授发出了邀请。组委会希望通过这些世界名人的号召力既传播世博理念,又产生高端影响力,反映世博是全世界文明盛会的本质。

活动推进出乎意料的艰难,如何能和这些名人特别是国际名人直接联系上,准确传递约稿信息并得到他们的支持,是最大的难题。人性化和个性化的邀约成为约稿成功的关键,100位名人就有100封传递同一信息但表达方式各不相同的邀请信,对名人的了解和希望他们来稿对主题的诠释都是必修课。团队的协作和执着帮助我们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名人的来稿。市政府新闻办作为牵头单位,全面协调着活动的约稿、宣传报道和后期出版策划工作,并以近年在海外进行世博推介活动的资源邀请了上海世博会海外形象大使、第一届世博会主办地英国伦敦市长等人的来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承担了国际名人约稿的重头戏,项目协调人汪蕾同志完成了40多位国际名人的约稿,她仔细研究每位嘉宾的特点,撰写了50多封个性化的英文约稿信,耐心地发出第二、第三遍邀请;解放日报和文汇报在主要承担了国内名人约稿任务外还主动靠前,争取国际稿件,解放日报记者为了约稿更加完美专门赴京补充采访,文汇报记者抓住时机专访了上届世博会举办地——日本爱知县的知事,文汇报还特邀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和文汇报社驻俄罗斯的记者联合采访了莫斯科大学校长并将稿件提供给组委会;世博局借承办世博会高端论坛的契机邀请到了包括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娜’蒂贝琼卡在内的多位联合国高官。随着世博升温和活动深入,参与和支持项目的单位越来越壮大。国务院新闻办通过大使馆向曾来华访问的阿拉伯战略研究中心名誉顾问穆赫辛发出邀请;市外办全力支持,邀请到了法国罗阿大区、西班牙巴塞罗那等众多和世博会有渊源的海外友城市长来稿;上海日报因为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着良好的关系,很快得到了这位中国老朋友热情洋溢的来稿;上海外语频道以“中国通”栏目为平台,约到了国际奥委会荣誉主席萨马兰奇和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的稿件……

当然,约稿中也遇到过名人各种原因的婉拒。骤热骤冷的消息左右着团队每个人的神经,约稿推进的点滴进展都鼓励着每位成员自觉地利用一切官方和非官方的关系,用“抢逼围”的攻势瞄准着目标对象。每个参与者都清醒地意识到,每一次约稿,就是对世博会理念的一次传播,就是对中国和上海的介绍,也是一次有效的“公共外交”。一旦对方接受了约稿,也就意味着相关的信息会几何倍地增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受约名人对稿件的重视也感染着我们。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通过大使馆发来非常正式的视频谈话;尼泊尔前总理普拉昌达在来沪访问期间亲自过问稿件是否收悉;90岁高龄的国际奥委会荣誉主席萨马兰奇从西班牙托人带来他亲笔签字的稿件;美国亚洲协会主席丁文嘉和法国巴黎银行总裁米歇尔·皮贝鲁根据组委会意见两易其稿;米兰市长莫拉蒂以市长和2015年米兰世博会意大利政府专员的双重身份发来两份稿件;已经鹤然西去的季羡林先生在病榻上写下遒劲的祝词,身体不佳的诺奖获得者高琨教授拿起辍弃了三十年的笔砚传递海外赤子之心;新儒学大师、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洋洋洒洒寄来3500字的手稿,以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阐述了对世博的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不同程度地牵动着每位名人的忧患意识,激发着他们的多元见解。世界名人这些饱含睿智思想和全球共识的文章,都是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要通过传播和推广才能彰显其意义和价值。这让我们更感到做好编辑、翻译、刊播和出版工作的重要性。市政府新闻办全程把关;解放报和文汇报资深编辑为百篇中文稿件润色配题,解放报在版面元素中大胆创新,文汇报特别推出名人头像速写.上海日报外籍专家对百篇英文稿件逐一编辑,编撰导语标题;上海广播电视台每天播出一位名人的1分钟中英文短片,并在广播中全文播出;市政府新闻办官方网站、世博网和东方网都推出网络专题上海译文出版社根据稿件特色精心策划设计双语图书的封面和版式。从2010年1月21日世博会倒计时100天开始,读者、听众和观众已经阅读、收看或聆听到了名人们的真知灼见,世界名人的思想结晶也激荡和促进着我们对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理解和对世界博览会“集世界智慧”的共识。

今天,在世博会举办前夕,这本汇聚着多元文化的思想集粹终于出版了。1910年,陆士谔曾预言了上海世博会的诞生;再过100年,城市是否会如名人们期待和预言的一样,更加平衡、绿色、环保、科技、和平与和睦?“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我们的后人再捧起这本书稿时,也许会有更多感慨和感谢,感慨于前人对城市发展的理解和憧憬,感谢今天我们为记录历史所作的努力。想到这些,所有参与者都会为所有的付出感到欣慰,为活动的创意、策划和实施感到骄傲,为成为世博理念的理解者、见证者和传播者感到自豪。

“世界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编委会

2010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