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系统论述晚清选官制度在衰落中变革、在变革中调整、在调整中消亡的专著。该书在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简要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对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背景、变革阶段、变革内容以及新式选官制度的形成、架构、特点、影响等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最重要的是,作者没有简单停留在对历史的分析和评判上,而是进一步探讨了晚清选官制度对今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乃至教育事业发展的启示,提出了很多富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全书文字简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研究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多样,研究成果深入,不少观点都颇有理论性和创见性。相信本书的出版不仅为今后选官制度的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视角,而且会对深化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权选拔官吏的规程,古称仕进制度,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源起于先秦,形成于秦汉魏晋南北朝,创新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完备于明清,清代成为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选官制度的集大成者,但鸦片战争之后,封建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皇权政治制度的腐朽,西方宪政文化的输入,传统科举选官的滞后,内忧外患,晚清政府不得不对选官制度进行变革。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是在沿袭传统和模仿西方的混合中进行的,是中国从科举取士到建立现代文官录用制度的过渡和转折。自此,中国的官僚构成开始由旧有的儒臣向新式的文官转变。研究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历史渊源、演变进程、体系建构及社会影响,探求其成败得失的因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选官制度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一定历史惯性,并不会因社会巨变而立刻丧失其固有内涵,因而晚清的变革进程先后历经1840年到1898年的初步尝试、1899年到1905年传统选官制度的彻底废止和新式选官制度的形成、1906年到1911年新式选官制度的发展三个阶段。在这已近乎于革命性的进程中,科举选官制度被彻底废止,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录制度、议员选举制度成为新式选官制度的主体性内容,中央和地方的选官制度均在各自的体系中得以完善,职业官选用制度开始成形。但是,由于晚清统治者守旧与变革思想的矛盾冲突,封建儒家思想的长期沉淀,以及上层建筑转型的固有特性,传统选官制度中生员补考优贡、拔贡与考职,举贡会考,截取选官,封赠和荫典,保举,捐纳等方式仍然沿袭了下来。
变革创新与保守固旧并存、旧制更替与新意多元、任人唯亲唯财与任人唯贤的冲突整合、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对立统一是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主要特点,这场变革推动了晚清官制改革,促进了社会思潮的涌动,为社会发展积累了人才,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急功近利、新旧杂陈、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的弊端和问题。无论怎样,晚清选官制度变革始终围绕如何维护封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展开,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但其实践的浓厚致用性客观上从内部破坏了晚清政治制度,维护统治之举最终成为瓦解政制之具,清王朝难免崩溃的命运。
我们今天回顾晚清选官制度的历史嬗变过程,目的之一就是要从中挖掘出有效的东西,为今日中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所用。通过析辟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合理要素和兴衰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发展、完善现代的选官制度,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经济政洽的发展要求;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根本标准;必须不断振兴国家教育事业!
序一
序二
内容提要
导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略
第一节 先秦选官制度的源起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的形成
第三节 隋唐五代选官制度的创新
第四节 辽宋金元选官制度的发展
第五节 明清(鸦片战争前)选官制度的完备
第六节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评价
第二章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进程
第一节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背景
第二节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初步尝试(1840年-1898年)
第三节 传统选官制度废止与新式选官制度形成(1899年-1905年)
第四节 新式选官制度发展(1906年-1911年)
第三章 晚清选官制度基本建构
第一节 晚清新式选官制度建构
第二节 晚清旧有选官制度沿袭
第三节 晚清中央选官制度建构
第四节 晚清地方选官制度建构
第五节 晚清职业官选用制度概略
第六节 晚清选官制度建构评价
第四章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评析
第一节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特点
第二节 晚清与西方选官制度比较
第三节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
第四节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五章 结语——晚清选官制度变革启示
第一节 选官制度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要求
第二节 选官制度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选官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根本标准
第四节 选官制度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教育事业的不断振兴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