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至》笔触细腻,感情丰富,全景式呈现南极考察过程。尤其是作为首个深入南极内陆考察的文字记者,作者赵建东通过亲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讲述182天发生在冰雪世界的那些事儿……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30周年,中国极地考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反映和记录26次南极考察任务的《极至》一书,在此时刻的出版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极至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建东 |
出版社 | 海洋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极至》笔触细腻,感情丰富,全景式呈现南极考察过程。尤其是作为首个深入南极内陆考察的文字记者,作者赵建东通过亲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讲述182天发生在冰雪世界的那些事儿……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30周年,中国极地考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反映和记录26次南极考察任务的《极至》一书,在此时刻的出版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容推荐 《极至》一书全景式呈现了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的考察过程,描写细致、情感丰富、气势恢宏,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极地文化作品。 《极至》以时间顺序为轴,通过作者赵建东的亲身经历,记录了南极科考队出发、航渡、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的考察历程,细致展示了期间的工作、生活、情感,穿插式地回溯了历史上的奇闻趣事、历史典故以及南极考察的一些惊险故事。其中,主要及重点章节放在南极内陆的考察上,比如维修雪地车、内陆行军、昆仑站作业、冰盖风景、寒风中裸奔、“三流”烧烤等,将南极内陆的工作、生活、风景、人物、危险、趣事通过优美风趣的语言展现出来,再配上丰富多彩的图片,为读者奉上了一道新奇美味的精神饕餮盛宴。 目录 引子 遥远的情结 第一章 心向南极行 第一节 企鹅的呜叫 第二节 发现南极 第三节 阿蒙森登顶南极点 第四节 斯科特之死 第五节 志向冰穹 第二章 蓝色的梦想 第一节 远行 第二节 朝议郑和出海 第三节 千古一叹 第四节 开永乐中兴之航 第五节 一片天,一片海 第三章 羊八井集训 第一节 体检忧虑 第二节 西藏传说 第三节 头晕脑涨 第四节 训练 第五节 羊卓雍错 第四章 泪别上海滩 第一节 行前准备 第二节 辞行父母遇故友 第三节 中国极地科考之路 第四节 温暖的关怀 第五节 “雪鹰”号入列 第六节 泣不成声说“再见” 第七节 慈母泪 第五章 船启万里程 第一节 船动稳军心 第二节 海上南大与《建国大业》 第三节 快乐酒吧 第四节 穿越赤道,驶向梦想之地 第六章 晕船悼亲人 第一节 晕船梦魇 第二节 到了凯旋日,家祭不忘告吾翁 第三节 袁绍宏心中的背影 第七章 航渡中寻乐 第一节 蹩脚教授 第二节 百十爷们包饺子 第三节 孤独中的热闹 第四节 “七仙女”粉丝大战 第八章 靠港新西兰 第一节 电话卡脱销 第二节 美丽的克莱斯特彻奇 第三节 中新的桥梁 第四节 忙碌的41小时 第九章 西风带情浓 第一节 钱学森逝世 第二节 西风带的温柔 第三节 冰海情趣 第四节 写诗赠友 第五节 酒里乾坤 第十章 长城夜不寐 第一节 战前 第二节 98小时卸货争分夺秒 第三节 “我热爱这项事业” 第四节 亲情南北万里传 第十一章 精彩乔治王 第一节 南极“地球村” 第二节 大风无情引大火 第三节 访问外国考察站 第十二章 世界的尽头 第十三章 最小半球行 第一节 遥远的家、漂泊的家 第二节 “雪龙”船上的比赛 第三节 美好的一天 第四节 忙碌的医生 第十四章 中山昼夜战 第一节 初到“中山” 第二节 冰上舞蹈 第三节 “雪鹰”展雄姿 第四节 多面开花 第五节 内陆第一餐 第六节 通宵架桥 第七节 陆海空卸货 第十五章 壮行酒壮行 第一节 南极神物 第二节 临行喝碗壮行酒 第三节 当代最可爱的人 第十六章 内陆初体验 第一节 无日夜 第二节 忙行军 第三节 低温冻锁 第十七章 路途多磨难 第一节 初遇难 第二节 再受阻 第三节 平安夜奔驰 第十八章 夜深赏奇景 第一节 惊现四个太阳 第二节 行路难 第十九章 驶向新一年 第一节 雪地车上过新年 第二节 新年洗头 第三节 修雪橇 第二十章 惊惧冰盖里 第一节 惊惧冰盖 第二节 崎岖行进 第三节 黎明前的黑暗 第二十一章 神奇冰盖巅 第一节 冰盖之巅神都昆仑 第二节 第一个脚印 第三节 昆仑站队开工 第二十二章 生死一线间 第一节 中山站受重伤 第二节 生死之际 第三节 跨国接力转移伤员 第四节 尊重生命大国风范 第二十三章 缺氧中劳作 第一节 装设备与钻冰芯 第二节 远方的慰问 第三节 劳动者光荣 第四节 两头忙 第五节 东北菜 第六节 千年冰雪水 第二十四章 赤子真性情 第一节 生日宴 第二节 冻伤与半块牙 第三节 竣工 第四节 冰上裸奔 第二十五章 昆仑站再见 笫一节 腊八节 第二节 昆仑站一夜 第三节 临别时 第四节 别昆仑 第二十六章 返程的愉悦 第一节 冻伤的暖春 第二节 又到鬼见愁 第三节 内陆老将的“4个五” 第四节 最快的机场建设 第五节 “三流”烧烤 第六节 落日地吹雪 第二十七章 春节大聚会 第一节 回归中山 第二节 难忘的除夕 第三节 初一“遇难” 第二十八章 “雪龙”再相逢 第一节 回“雪龙” 第二节 睡大觉 第三节 游戴维斯站 第二十九章 挥泪离“中山” 第三十章 谈笑凯歌还 笫一节 西风带狂浪 第二节 弗里曼特尔港 第三节 凯旋上海 后记 试读章节 走下火车,北京的炽热瞬间被爽朗的空气一扫而光。早已静候在站台上的中国西藏登山队领导,一看到队员们下车,即刻迎上前去为每一位队员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2008年起,为了保证南极内陆考察的安全、高效,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与西藏登山队达成协议:凡是参加当年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考察的队员,都要参加西藏登山队的集训,通过者可赴内陆冰穹A。 西藏登山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支齐装满员、长期开展专业登山活动的登山运动队,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西藏登山队中,藏、汉族登山运动员160多人(次)登上珠穆朗玛峰,400多人(次)登上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这支高峰探险队展示着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50多年登山历程,五代西藏登山运动员艰苦奋斗,勇攀高峰,挑战极限,一次次将五星红旗插在雪山之巅,一次次创造了世界登山历史新纪录,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新中国登山事业的辉煌篇章。 接站的车子在拉萨市转了几个弯,缓缓开进西藏登山队的训练地。分配好了房间,我和小伙伴们还是掩饰不住异域,尤其是这神圣之地的诱惑,在拉萨的街上转了好几圈。 回到房间,忽地觉得头疼,一骨碌躺在床上,呼呼地睡了。 夜里,头痛脑涨得更加严重了,我用拳头“当当”地狠敲了几下头,怎奈无济于事。睡不着觉,干脆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吧。闪过这个念头,我立刻打开电脑,百度了评书网,点开袁阔成播讲的评书《三国演义》,重新躺回床上,边听边闭上眼睛。 浑浑噩噩中捱了一宿。起床后,我感觉似乎有些好了,晃一晃头,还是有些晕涨。 第四节训练 8月21日一28日,我们在拉萨和羊八井分别通过登山、跑步等项目,对体能、耐力、高原适应性等进行了一系列训练。 羊八井训练基地的西边有一座不高的小山,步行过去大约半个小时。我们抵达羊八井之后的第二天,便进行了爬山训练。 吃过早餐,我们换上运动装,开始爬山。天空蓝得像绸缎一样,白云像细纱一样,这样美丽的地方配上20多个大男人一起爬山,也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了。 羊八井加上山的海拔大约将近5000米。半山腰有一座小庙,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董利和卢成早就与寺里的住持商议,让大家在此歇歇脚,顺便感受一下藏族文化。 寺里的僧人为每位队员献上了一条哈达,将煮好的酥油茶冲给大家喝。 我很好奇地端起来,猛地一喝。“哎呀,什么味道?”心里想了一下,没敢说出来,就觉得有些涩和馊,甚至还有点臊腥味,差一点就喷出来。但是,刚喝了一口就吐出来,太不礼貌了。那口酥油茶在嘴里晃了两晃,我一咬牙生生给咽下去了。低头看了看,不由得对藏族同胞无比敬佩:真比河北人还实在啊,倒得这么满满一碗,可怎么喝下去? 据说,酥油茶可以补充体力,缓解高原反应。没有喝过酥油茶的人第一口异味难耐,第二口醇香流芳,第三口永世难忘。当地人说,没有喝过酥油茶,就不算到过西藏。他们总是善解人意地补充一句,喝多了就习惯了,甚至还会喜欢上它。 众多僧人都在,队友也在,实在不好意思将茶倒掉。于是,只能捏鼻子了。我屏住呼吸,像喝中药一样喝下第二口、第三口,暗想,难怪要“据说”,第三口的“永世难忘”体会得蛮深刻,第二口的“醇香流芳”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感受到。“据说”的确是不准确。 由于海拔高,有的人半途而废,有的人爬到了山顶。站在山顶向下望去,你就能从心底里冒出“中国真不愧是地大物博”的感慨来。人们禁不住大喊大叫,抒发着内心的激动和兴奋,大约也是面对美景,不知如何表现的行为吧。 没想到“彪哥”却在旁边不以为然。“这样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彩,在国外经常看到,南极更是基本上天天如此。” 彪哥是荀水彪,江苏常州人,作为昆仑站的建设者于2008年11月一2009年4月赴南极内陆考察。 “给讲讲呗。”我很好奇。 “我们停靠澳大利亚,那边既干净、又漂亮,关键还能买东西。什么绵羊油、羊毛被、深海鱼油、红酒等等。”彪哥脸上显出得意之色,“内陆里面风景也很漂亮,除了蓝天,就是白雪,偶尔夹杂点白云,亮得晃眼,空气也好。唯一不足就是太冷,一般人受不了。” 彪哥打开了话匣子。周景武在哪里上了一次当,宋九建在哪里闹了个笑话,崔鹏惠在哪里受了罪……他讲述着,我听着,想象着。大家就这样相互沟通,相互熟悉,加深友谊,我开始掰着指头期待南极考察早一天来临了。P28-30 序言 《极至》一书全景式呈现了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的考察过程,描写细致、情感丰富、气势恢宏,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极地文化作品。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30周年,中国极地考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反映和记录26次南极考察任务的《极至》一书,在此时刻的出版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东早在参加南极考察期间,就曾对我说,要出版一部南极著作。沉淀了5年,终于付梓,可喜可贺。看了书稿,一下子将我的回忆带回到了那个风雪交加的纯净世界。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自2009年10月11日出发至2010年4月10日回国,历时182天。“雪龙”船安全航行3.2万余海里,6次成功穿越西风带,先后执行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人员运输、大洋考察和考察站建设改造任务,首次同时派出两支内陆队赴内陆考察,胜利完成首次进行的“一船三站”的80项科学考察任务及后勤保障工程项目,引起了国际极地界的广泛关注,提高了我国在极地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极地考察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极至》以时间顺序为轴,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记录了南极科考队出发、航渡、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的考察历程,细致展示了期间的工作、生活、情感,穿插式地回溯了历史上的奇闻趣事、历史典故以及南极考察的一些惊险故事。其中,主要及重点章节放在南极内陆的考察上,比如维修雪地车、内陆行军、昆仑站作业、冰盖风景、寒风中裸奔、“三流”烧烤等,将南极内陆的工作、生活、风景、人物、危险、趣事通过优美风趣的语言展现出来,再配上丰富多彩的图片,为读者奉上了一道新奇美味的精神饕餮盛宴。 时隔5年,我又一次带领南极考察队奔赴那个冰雪皑皑的世界。考察队员中既有南极老兵,又有新战士,如果能将此书作为枕边书,我想能够为他们,尤其是新同志提供值得借鉴和参考的素材。 袁绍宏 2014年10月20日 后记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有一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2010年4月10日,当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乘坐的“雪龙”船靠住上海码头的那一刻,我对自己说:“在我的生命里,有了这一次为国家南极事业贡献的绵薄之力,总算没有太多的悔恨和羞耻了。我将以此作为终生的回忆和自豪。” 从2009年10月,考察队出发时起,我就做好了详细记录南极历程的准备,打算将自己亲目所睹闻、亲耳所闻、亲身所感作成文、写成书,介绍给公众。不料,当真正行动的时候,却不似想象的那么简单。且不说工作的忙碌,单是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写诗作对就花费了许多心智和工夫,更不用说撰写成书了。每每写上一章,或者写完一节,就需要很长时间。等到断断续续完成一部分,又进行反复修改,如此再三,时间便过得很快。转眼4年有余,书稿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得以付梓。 创作时,我尤其注重“情”的表现,亲情、爱情、恋情、友情以及触景生隋。这些“情”触动着我的心灵,拨动着我的神经,使我感动、钦佩,甚至引起共鸣。看在眼里,动在心上,文章便有感而发,一气呵成。一般来讲,将情融入于事,便有了灵魂;将情融入于景,便有了生命。我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不是有了灵魂和生命,只希望读者能从中有所启示、有所收获就心满意足了。 我很庆幸自己可以跟随国家考察队到南极考察,很庆幸自己成为中国第一名登上昆仑站的文字记者,很庆幸自己有“一船三站”的梦幻经历,更庆幸自己经历之后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既增强了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又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此外,自己和队友们践行的“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一往无前。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本书在中国海洋报社和北京深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大力推动下得以出版。同时,也得到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资助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支持。在此深表感谢!在校审期间,王建国、李春雷及报社同仁予以一定帮助,也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错误之处,望读者不吝赐教。 赵建东 2014年10月21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只一个引子就已让我沉寂许久的眼泪,顺着眼角不受控制地滑落,将深深埋在心底的回忆一股脑地来了个兜底翻。细细读来,这些文字、照片好似一只只小手,不停地挠抓着心室、心房,时而粗暴、时而温柔地揉捏着每条血管和神经。我看过一些南极的书,唯有这本最打动我的内心,让我产生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再去一次南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孙福康 拿到书稿的第一天,一口气读了100多页,的确手不释卷。读完这本书,就像喝了一口茶,先陶醉于茶中的清香,然后闭上眼睛,再细细地品味茶中的苦涩,苦涩过后泛起丝丝甘甜。这种甘甜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生活,也来自于心灵。 ——《法制晚报》国内版组主编 黄杰 惊艳的文字,提炼精准、文笔优美,於我心有戚戚焉!感动的内容,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曾经的南极考察队员,至少我得老实承认,有两处文字让我落泪:一为昆仑行、升国旗;二为队友献血救治中山站队员。感谢南极,让我们身处唯利是图的年代,还能记取那些美好的品质。 ——上海市长宁区政府政策研究室 曾红辉 南极,在我心里一直是个神秘圣地,无论是自己,还是学生,都对南极怀揣着无限的好奇。读完《极至》,还意犹未尽,似乎南极的温度、气味和那里发生的一切就在身边。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写了南极的点点滴滴,令我仿佛也跟随“雪龙”号经历了一次历练。 ——石家庄市桥西区振头小学语文老师 杨邵琳 《极至》包括南极自然景观、沿途风土人情、队员生活状况、工作内容环境等很多其他相关读物没有记录的内容,其中,队员对家庭无奈的感情、对队友兄弟般的关怀、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等方面描写得感人至深、感同身受,读来让人肃然起敬。 ——河北省隆尧县自由职业者 李建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