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本赛德编著的《马克思主义使用说明书》并不试图从那些伪说和无数已经先人为主的思想中还原出一个真实的、被埋没的马克思来,而是仅仅希望能够展示他与所有的学院学说、所有空谈式的信仰都格格不入的激进的批判,以及这些时刻准备着自我批评、自我转化和自我超越的批判如何认识那些远未展开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矛盾,并以此提供众多可能的指南中的一种。所以,这本书同时也是一封邀请读者来发现和讨论的请柬。
本书既是对一场伟大事业的介绍,又是一份备忘录,还是一个思考与行动的工具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马克思主义使用说明书/瞭望世界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法)丹尼尔·本赛德 |
出版社 | 红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丹尼尔·本赛德编著的《马克思主义使用说明书》并不试图从那些伪说和无数已经先人为主的思想中还原出一个真实的、被埋没的马克思来,而是仅仅希望能够展示他与所有的学院学说、所有空谈式的信仰都格格不入的激进的批判,以及这些时刻准备着自我批评、自我转化和自我超越的批判如何认识那些远未展开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矛盾,并以此提供众多可能的指南中的一种。所以,这本书同时也是一封邀请读者来发现和讨论的请柬。 本书既是对一场伟大事业的介绍,又是一份备忘录,还是一个思考与行动的工具箱。 内容推荐 关于马克思的各种著作可以说是浩如烟云,层出不穷,但大都是深奥的理论著作,晦涩难懂,以致于很多读者都“谈马色变”。 《马克思主义使用说明书》在体裁上别具一格,以来往书信的形式对马克思经典理论进行阐释,这在目前图书市场上是第一本。 通过8封书信,《马克思主义使用说明书》的两位作者(丹尼尔·本赛德)分别就《共产党宣言》《论犹太人问题》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些马克思经典著作当中的经典问题进行了讨论。两位作者文风不同,对同一问题的态度及观点也不尽相同,这种形式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能使读者在深入浅出地学习马克思的同时又能体会到一种“快乐的”阅读方式。 《马克思主义使用说明书》日文版2010年在日本问世以来,屡创销售佳绩,成为家喻户晓的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马克思是怎样成为共产主义者的? 从一位浪子变成一位骄子 转变 从空想阶段到共产主义 幽灵的现身 第二章 上帝是怎么死的? 人民的鸦片 “犹太人问题” 第一共产主义 对此岸偶像的批判 第三章 为什么阶级之间会有斗争? 有血有肉的无产阶级 剥削者与被剥削者 “一些大的集团” 第四章 幽灵为什么微笑? 《共产党宣言》的论点 反抗精神 第五章 为什么革命来的总不是时候? 不合时宜的历史 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第六章 为什么政治会扰乱时钟? 斗争范围的扩大 公社、国家与革命 国家的废除或消亡 合唱的凯歌还是独奏的挽歌 第七章 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绝非组织的盲目崇拜者? 共产主义者同盟 国际工人协会与公社的未来 哥达纲领批判 政党形态 第八章 谁偷走了剩余价值? 犯罪现场: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论》第一卷) 漂白赃款: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论》第二卷) 分赃: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资本论》第三卷) 第九章 为什么资本先生容易心脏病发作? “金钱喊出了它的欲望” 逻辑的失衡 资本本身蕴涵着危机 昨日的危机与今日的危机 第十章 为什么说马克思既不是环保天使也不是生产本位主义魔鬼? 进步的幻觉 人与自然 超越极限的资本 第十一章 马克思博士是如何思考的? 换种方法搞科学 《资本论》的逻辑 第十二章 一笔没有所有者的遗产,急寻执行人 马克思的遗产 马克思的重生 大事年表 注释 试读章节 1818年,也就是玛丽·雪莱创造出弗兰肯斯坦博士这一年的5月5日,一个强壮的婴儿出生在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市布吕肯街665号的马克思家。这个家庭的孩子大多早天,小卡尔的哥哥就在他出生的这一年夭折了。另外他的四位兄弟姐妹也早早地死于结核病,只给他剩下了一个姐姐和两个妹妹。 多年之后,卡尔·马克思和妻子燕妮的六个孩子中也只有三个女儿活了下来:燕妮、劳拉、艾琳娜,但最终后两个自己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像李尔王一样,年轻的马克思体现出一种作为一个男人对女性,包括对女儿们的悲剧性的依恋情结。 马克思的母亲使这个家庭承袭了荷兰犹太人血统,并且是“几个世纪的拉比家族”血统,马克思那位家境颇为殷实的舅舅莱昂.菲利浦斯也属于这个家族。至于马克思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则是一位启蒙思想者,深受伏尔泰、卢梭和莱辛的熏陶。但为了逃避普鲁士当局禁止犹太人担任国家行政职务的规定,这位特里尔市的法庭律师不得不改信天主教,并改名为亨利希·卡尔·马克思。 从1830年到1835年这段时间,支持德国统一和政治自由运动的民众示威让莱茵省动荡不堪,此时的马克思则是特里尔市文科中学里一个擅长写作的普通学生及业余诗人。 1835年秋天,马克思通过了毕业会考,并前往波恩大学学习法律课程。在同一年的一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表达了他“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向往,同时也有对选择事业时的谨慎犹豫,以及对涉及这一选择的社会规定的意识: “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习惯啊,当你牵住了我们的时候! 从一位浪子变成一位骄子 在波恩,爱酒的马克思常常出入小酒馆和诗人俱乐部。满怀激情、喜欢争论的他甚至不顾父亲的斥责参与决斗。他的父亲认为决斗与哲学完全是不能相容的两件事。 1836年,18岁的马克思离开波恩大学,来到柏林大学。随着往来通信的交流,父亲发现他的孩子有一种“魔鬼附身般的热情”,他们的关系开始显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 1837年11月10日,马克思给父亲的信中写道:“生活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时机,它好像是表示过去一段时期结束的界标,但同时又明确地指出生活的新方向。”“但是写诗可以而且应该仅仅是附带的事情,因为我应该研究法学,而且首先渴望专攻哲学。”“我在第一学期熬过了许多不眠之夜,经历了许多斗争,”“帷幕降下来了,我最神圣的东西已经毁了,必须把新的神安置进去。”“我便把所有的诗和小说草稿等等都烧了。”⑦ 一个月之后,马克思的父亲回信道:“杂乱无章,漫无头绪地踯躅于知识的各个领域,在昏暗的油灯下胡思乱想,蓬头乱发,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离群索居、不拘礼节甚至对父亲也不尊重。”“你给你的父母带来了许多烦恼,而很少,甚至完全没有给他们带来欢乐。”⑧ 花钱大手大脚的儿子心甘情愿地把钱花在朋友们身上,这让父亲对儿子的挥霍悲叹不已:“你以为我们是阔佬啊!”马克思的父亲同时也为他对父母漠不关心而气愤:“一个人怎么能每隔一两周就要发明新花样并不得不把过去辛辛苦苦地完成的工作全部推倒,我要问,他怎么能考虑一些琐碎小事呢?’’⑨ 五个月后,也就是1838年5月10日,亨利希·卡尔·马克思去世。至此,父子之间终未和解。 在一次夏日旅居期间,仅仅18岁的马克思与比他大3岁的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秘密订婚。在特里尔,马克思与威斯特华伦两个家族是邻居,孩子们一起玩耍、学习,一起体会青春的躁动。 上层社会的众多男士们都把燕妮奉承为“曼妙的公主”和“舞会女王”,然而她却独独偏爱马克思这位黑头发棕皮肤的、活泼好动的少年,称他为“我的小野猪”。1836年的圣诞节,马克思献给她三卷诗集,题为《爱之书》,但二人的正式婚礼却直到六年后的1843年6月19日才在克罗伊茨纳赫举行。 就在结婚之前,马克思曾给他的笔友阿尔诺德·卢格写信,信中写道:“我可以丝毫不带浪漫主义地对您说,我正在十分热烈地而且十分严肃地恋爱。我订婚已经七年多,我的未婚妻为了我而进行了极其激烈的、几乎损害了她的健康的斗争……一方面是反抗她的虔诚主义的贵族亲属……一方面是反抗我自己的家族,那里盘踞着几个牧师和我的其他敌人。”⑩P2-6 序言 “一道无声的霹雳”,哲学家杰拉德·格拉奈尔②这样描述《资本论》。所谓“无声”,或许是对他那个时代的人而言,因为这道霹雳的轰鸣声自那时起就从未停止扩散,到今日已是震耳欲聋了。 前些年,一家哗众取宠的媒体曾经得意洋洋地向世界宣称马克思已死,同时也无意间流露出了对马克思早已远去的欣慰和对他可能归来的忧虑。而今天,马克思的这次卷土重来正在引起巨大的轰动。 德语版《资本论》的销量在一年内翻了3倍,它的漫画本在日本成了畅销书。雅克·阿塔利极力推崇马克思“这座丰碑”,颇为不合时宜地提出要从“美国的退休基金以及其金融市场的重要地位”中获取灵感;阿兰·孟克则很乐意将自己称为“法国最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原话),还不忘加上一句“在某些方面上”;《时代周刊》更是赞扬马克思为“一座在雾霭中俯瞰一切的巨塔”。有人甚至在华尔街游行,口中高呼:“马克思是对的!” 德里达在他的《马克思的幽灵》中这样写道:“无论他们愿不愿意,知不知道,这世界上的所有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马克思的继承者。”费尔南·布劳岱尔也提醒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语汇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浸润已达到了何等程度。总而言之,这个时代正在践行着马克思主义。 但这还不是全部。在当今的现实世界中,资本主义也正契合了它的概念:它使一切成为商品,无论物品、服务、知识还是生命;它使人类公有财产的私有化越来越普遍;它激起了一切对抗一切的竞争;在发达国家,百分之九十的劳动人口已经是雇工了。 所有这些都对当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它表现出一种前所未闻的新形式,正如法国政治、经济学家米歇尔·胡桑所言,一场“纯粹资本主义”的危机。 这也充分证实了德里达的断言:“如果没有马克思”,至少,如果没有这样一位马克思的名誉和遗产的话,“就没有未来”。因为他的现实性,正是资本自身的现实性,正是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性。正是这部著作,使他成为了其他可能世界的伟大发现者。 本书并不试图从那些伪说和无数已经先人为主的思想中还原出一个真实的、被埋没的马克思来,而是仅仅希望能够展示他与所有的学院学说、所有空谈式的信仰都格格不入的激进的批判,以及这些时刻准备着自我批评、自我转化和自我超越的批判如何认识那些远未展开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矛盾,并以此提供众多可能的指南中的一种。所以,这本书同时也是一封邀请读者来发现和讨论的请柬。 本书既是对一场伟大事业的介绍,又是一份备忘录,还是一个思考与行动的工具箱,希望能在前途未卜的冲击和挑战来临之前,重新磨亮我们的镰刀与锤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