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奢望谁会一辈子任你依赖
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替自己作决定。
依赖性强的学生喜欢和独立性强的学生交朋友,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在学校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否则他们就像断线的风筝,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一切都任凭父母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旦失去可以依赖的人,他们常常会不知所措。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影响身心健康。
天空中飘着几只五颜六色的风筝,鸽子们看了很害怕,不敢出去,于是向老鹰求助,请它当保镖。然而老鹰进入鸽舍后,灾难发生了。
短短的一天之内,老鹰咬死了许多鸽子。
这时鸽子才知道,风筝虽然看起来可怕,却不会伤害它们。
鸽子想依赖老鹰的保护,却没想到竞成为老鹰的食物。由此可见,自立自强最重要,外力是不值得我们完全依赖的。我们不要奢望有人会一辈子都任我们依赖。虽然依赖外力的保护,的确能有一定作用,然而这种力量有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帮助自己的同时也可能会伤害自己。
现在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几代人的关心与爱护都集中在这个孩子身上,因此许多孩子都有依赖心理。没有大人一口一口地喂饭,孩子就不肯自己吃;没有人陪着睡觉,就又哭又闹,怎么也不肯上床;就连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也要人陪;早晨起床后总不叠被子,吃完饭也不懂得帮忙洗碗;上学忘了带文具,也要怪父母没有提醒他们。这些情况的发生就是孩子们的依赖性太强了。
依赖性强的人,大多都缺乏责任感,遇到一点困难就全丢给别人替他们解决,这种依赖心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然而依赖性是如何养成的呢?一般来说,都与父母有着密切的关系。
孩童时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独立性的形成有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来说,父母包办的事情越多,孩子的依赖性越强。相反,父母如果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赖性将会大为减弱。
有一位读小学二年级的男孩,习惯赖床。每天早晨,妈妈好几次叫他起床,他总是不情愿地说:“再睡会儿。”结果当然是经常迟到,还总抱怨是妈妈没把他喊醒,才害他被老师责备,弄得大家都很生气。
这类事情几乎天天上演,爸爸眼看事情不能再继续下去,便告诉儿子:“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从明天开始,自己起床。如果闹钟响了你还赖床,没有人会叫你,一切自己负责!”
其实爸爸心中有数,孩子只会跟父母撒娇,在老师、同学面前还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怎敢总是迟到。果然,第二天早晨,闹钟一响,儿子就立刻起床。至今五六年过去了,孩子起床上学再也不用父母催了。有时候,父母还在睡觉,他已经骑车上学去了。
我们从这个男孩的变化可以得知,人的潜力其实很大,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父母的溺爱剥夺了我们自立的能力。譬如,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靠自己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认真复习和预习,独立完成学习课业,才能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大人陪读陪写甚至帮忙写作业,都是在帮倒忙,是在辛辛苦苦地培养我们的懒惰。当然,如果我们很勤奋却仍不清楚课题,一起讨论或者请家庭教师都可以,但必须以自己能够独立学习为前提,切忌让大人包办所有的事情,这样会滋生依赖心理。
要克服依赖心理,可从以下儿个方面着手:
1.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要纠正平时养成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的人格要求独立的思维能力。 2.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一定要尝试着做。要正确地评价自己。
3.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在学校,主动要求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这样可以使我们有机会去面对问题,可以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在家里,自己该干的事要自己去干,如穿衣、洗碗、打扫卫生等,不要什么都推给爸爸妈妈,做个“小地主”。在学校,除了学习以外,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学会帮助他人。
4.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多与独立性较强的同学交往,观察并学习他们是独立处理自己的一些问题的方法。同伴良好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自己的独立意识,改掉依赖这一不良性格。
P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