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准则
黑铁法则
以都市每公里街道的平均小车拥有率来计算,北京尚不及伦敦的五分之一,但道路拥塞程度的严重却有过之,这常是“自作孽。’’引起的。人际交往互动的历史说明,必须提升以惩罚为基础的“黑铁法则”,才能适应文明的扩展。
王小波在1997年意外病夭,最近的十年回顾引起各界对他创意写作新一轮的赞誉。小波的文思诡谲,造句出人意表,总在摇撼着人们僵滞、锈蚀、沾沾自得的脑瓜。出于对小波“破冰”创新的敬意,我们拟仿照他的架构,来谈谈文明社会人际交往的几个基本准则。
人类不但是生命有机体中进化层次最高的,恐怕也是唯一具有反思能力的物种——能自觉追寻自身的过去与展望将来,有廉耻意识,能以别人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或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来推断别人。正是这种人与人的互动构成了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基础。虽然道德和价值的观念不妨扩展到其他生命体甚至宇宙,但它们关注的主要还在于人际的关系。
黑铁法则:他人怎样对待我,我亦如此对待他人。这个法则的中性表述,是所谓的“来而不往非礼也”。说得客气一点,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不客气一点则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直白一点,则如圣经旧约中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黑铁法则在生命的漫长进化中,发挥着基本的作用,促成了当今人类所谓的“自利的基因”。生存的竞争里,无视黑铁法则的物种恐怕早已湮灭。进化伦理的学说告诉我们,黑铁法则是人类互动行为的基本法,奠定了人类独有的“公平竞争”的基础。这个基于“报复”的法则,或许显得不够文明和宽容,表达也需要有文藻的簇拥,却是人类社会进展到复杂的组织和高阶的文明才逐渐形成的准则。
首先,黑铁法则不主张主动侵害他人,对处于“强势”的一方,即有能力主动出击的一方来说,不主动出击已经展示出其“利他行为”。其次,黑铁法则要求“一报还一报”,即“报复”要有限制。在“利他”和“报复”均有相应制约的基础上,“公平的生存竞争”才能够展开。无论是在不同社群之间还是在一个社群里的个体成员之间,这都适用。孔子的“报怨以直”中的“直道”,我以为,就是黑铁法则的本意。鲁迅先生在他的遗言中曾正告他的儿子,“损人牙眼而又不生张报复的人,是决不可相信的”,指的也应该是这层意思。
黑铁法则在行为经济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在大家熟知的“一锤子博弈”(Ultimatum Game,直译为“最后通谍的分钱游戏”或如通常那样译成“终极博弈”)的著名实验中,甲和乙在游戏前完全不相识,而且彼此都明白,事后永不会再有任何联系。在这种“一锤子买卖”的情景下,甲向乙提议两者来分享100美元,条件是乙必须同意甲的分法,否则谁都得不到一分钱。根据“经济理性”的假定,既然是一锤子交易,只要分享的结果大于零,甲提出的任何比例的分配,对乙再偏颇,都将被“理性的”乙方所接受。假如以1元为最小的分割单位,甲作为一个“理性的切蛋糕者”,甚至可以提议甲得99元而乙只得1元的分法,而乙基于“自利的”计较,理当容忍并接受甲的分法。因为是一锤子交易,乙对甲的不满或报复,在博弈后都将无从实现,所以乙得到1元,总比没有强。然而,和博弈的理性分析所预期的大不一样,博弈实验在世界几百个社区里反复进行,无论是在现代国家还是原始部落里,甲方纵然再自私,也只提出了74—26的比例分法(发生在亚马孙流域的一个原始部落。),不少社群的甲甚至提出40—60的比例来优待对方,而在西方发达国家里,甲乙两方一般会满足于55.45的比例来分配这100元钱。
这样的实验结果,不能不说是对“经济理性自利追求极大化”假说的一种重大修正。与其说一锤子博弈能抽引出人类的基因不是自利的或者不够自私的结论,不如说它揭示出,人们从自身的体验而能比较准确地预期对方策略的反制行动,因为有时乙甚至宁可合弃可能得到的40元,也不愿意成全甲所提出的60—40“偏心”分配方案。就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而言,“一锤子博弈”对“帕累托最优”也构成了挑战。实验表明了,在现实世界的很多场合,交易双方可能并不认同“帕累托改进”的原理,尽管它被主流经济学理论假定为经济利益分析的一块基石。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