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呻吟语(足本典藏)/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大体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包容吸纳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加上作者吕坤的宦海沉浮以及对人世间冷暖沧桑的独特感受。全书内容,基本上是针对明朝后期由盛转衰出现的各种社会弊病,提出了兴利除弊、励精图治的种种主张,从而对人生、国家以及天地宇宙的各种现象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特别是修身养性方面,作者较深层次地论述了其独特的看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呻吟语(足本典藏)/中华国学经典读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明)吕坤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呻吟语(足本典藏)/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大体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包容吸纳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加上作者吕坤的宦海沉浮以及对人世间冷暖沧桑的独特感受。全书内容,基本上是针对明朝后期由盛转衰出现的各种社会弊病,提出了兴利除弊、励精图治的种种主张,从而对人生、国家以及天地宇宙的各种现象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特别是修身养性方面,作者较深层次地论述了其独特的看法。 内容推荐 吕坤所著《呻吟语(足本典藏)/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共六卷,二千零七十二条。卷一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卷二讲修身、问学。卷三讲应务和养生。卷四论天地、世运、圣贤、品藻。卷五讲治道。卷六论人情、物理、广喻、词章。后有附录《陆清献公呻吟语疑》一卷。 目录 原序 卷一内篇·礼集 性命 存心 伦理 谈道 卷二内篇·乐集 修身 问学 卷三内篇·射集 应务 养生 卷四外篇·御集 天地 世运 圣贤 品藻 卷五外篇·书集 治道 卷六外篇·数集 人情 物理 广喻 词章 试读章节 [译文] 秦朝焚书之后,夏、商、周三代的书籍几乎湮灭殆尽。汉朝用重赏来求购书籍,所以汉代的儒者多附会古人之说,著为书籍,当做古书卖给朝廷。有些古籍之所以幸存下来,是因为焚书之前的大儒还活在世上,如同伏生这样的儒生,他口授《尚书》,由别人全部记载下来,《尚书》就流传下来了。另外,还有些好古的君子把书籍藏在墙壁或石函中,如《周礼》就是从屋壁中被发现的。后代的儒者不体察书籍是古文还是今文,一概觉得是先王的著述而不敢有丝毫的逾越。虽然这都是先王的著述,然而议论礼节,制订礼制,体察书籍,也要根据世道民俗的变化而变化,改朝换代的天子对这些都可以加以变通运用,所以刑法有的时代轻,有的时代重,夏、商、周三代的礼乐礼制也不互相沿袭。如果一切沿袭古代的礼制实行,那么穿兽皮、饮兽血、用瓦做鼓、在地上凿个坑以代酒杯这些习俗都应该保存至今了。虽然尧、舜生在今天,他制定礼制、写作书籍也必然会因时顺势,哪能反而使后世的礼制去迎合上古的唐虞之世呢?有人问:“从秦朝焚书之后,怎么分辩先王的著述呢?”回答说:“用一条大中至正的线 来衡量,真伪一点不错。” 理会得“简”之一字,自家身心、天地万物、天下万事尽之矣。一粒金丹,不载多药;一分银魂,不携钱币。 耳闻底,眼见底,身触、头戴、足踏底,灿然确然,无非都是这个。拈起一端来,色色都是这个。却向古人千言万语,陈烂葛藤,钻研穷究,意乱神昏,了不可得,则多言之误后人也。噫! 鬼神无声无臭,而有声有臭者,乃无声无臭之散殊也。故先王以声息为感格鬼神之妙机。周人尚臭,商人尚声,自非达幽明之故者,难以语此。 [译文] 如果能够理解领会了“简”这个字,自己的身心、天地万物、天下万事都容易对待了。如果带上一粒金丹,那么就不必带其他的药;如果带着一张银票,那么就不必携带很多的钱币。 耳闻的,眼见的,身体接触、头上佩戴以及脚上穿的,明明徒劳地、的的确确,无非都是道。就其中一项来看,形形色色也都是这个。但是有人却到古人的千言万语、陈葛烂藤里面去追求之道,致使意乱神迷,却没有任何收获,可见古人的著述太多只能贻误后人。唉! 鬼神无声无味,而有声有味的事物,则是无声无味的事物扩散出来的事物。所以先王以声音和气味为联系鬼神的巧妙策略。周人喜爱用各种美味的食品作为祭品,商人则喜欢拿音乐进行祭祀。不是通达幽明道理的人,难以和他讲这个道理。 三千三百茧丝牛毛,圣人之精细入渊微矣,然皆自性真流出,非由强作,此之谓天理。 事事只在道理上商量,便是真体认。 使人收敛庄重莫如礼,使人温厚和平莫如乐。德性之有资于礼乐,犹身体之有资于衣食,极重大,极急切。人君治天下,士君子治身,惟礼乐之用为急耳。自礼废,而惰慢放肆之态惯习于身体矣;自乐亡,而乖戾忿恨之气充满于一腔矣。三代以降,无论典秩之本,声气之元,即仪文器数,梦寐不及。悠悠六合,贸贸百年,岂非灵于万物,而万物且能笑之。细思先儒“不可斯须去身”六字,可为流涕长太息矣。 [译文] 威仪三千,礼仪三百,规定得如此细密,如同蚕丝和牛毛一样多,圣人的精细真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了。然而这些都从真性情中发出,不是矫揉造作的,这才能叫天理。 每件事都在道理上探讨,便是真正的理解认识。 能够使人收敛庄重,莫过于礼仪,能够使人温厚和平,莫过于音乐。德性的修养需要礼乐,就如同身体需要衣食一样,是十分重要,十分急迫的。君王治理天下,士君子修养自身,唯有用礼乐是当务之急。自从礼节荒废,人们对于惰慢放肆的情态就习惯了;自从音乐消亡以后,乖戾愤恨的情绪就充满了人们的内心。夏、商、周三代以后,不管典章礼制的根本,声音气息之根源,虽然是具体礼节、器物规格,人们虽然在做梦时也不会再考虑到。从古至今,人生百年,作为万物之灵的人,难道不比万物有灵性吗,岂能够被万物所耻笑呢?仔细想先儒所说的“不可斯须去身”这六个字,真可为是流涕、叹息啊! 惟平脉无病,七表、八里、九道皆病名也;惟中道无名,五常、百行、万善皆偏名也。 千载而下,最可恨者,《乐》之无传。士大夫视为迂阔无用之物,而不知其有切于身心性命也。 一、中、平、常、白、淡、无,谓之七,无对。一不对万,万者,一之分也。太过不及对,中者,太过不及之君也。高下对,平者,高下之准也。吉凶、祸福、贫富、贵贱对,常者,不增不减之物也。青黄、碧紫、赤黑对,白者,青、黄、碧、紫、赤之质也。酸、咸、甘、苦、辛对,淡者,受和五味之主也。有不与无对,无者,万有之母也。 P104-P106 序言 《呻吟语》为明代学者吕坤撰写的一部思想杂著,共六卷。初刻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 吕坤,字叔简,号新吾。生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卒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今河南宁陵人,明代哲学家,万历进士。三十八岁开始做官,历任户部主事、陕西左、右布政使、左、右佥都御史、刑部左、右侍郎。后辞官归乡著述二十余年。为明中叶反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呻吟语》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全书共六卷,二千零七十二条。卷一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卷二讲修身、问学。卷三讲应务和养生。卷四论天地、世运、圣贤、品藻。卷五讲治道。卷六论人情、物理、广喻、词章。后有附录《陆清献公呻吟语疑》一卷。 “呻吟”,病痛之声。“伟人亦在乎能知其病而已。知其病而呻吟者,治之也易。”此乃该书名之意也。 作为一部思想杂著,该书的内容相当广泛,有对人性的探究,家理和国理的论述,修身养性之法,治国之道等,也有关于哲学思想,学问的探讨,还有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评价和看法。而其中较为突出的,则是它的处世哲学。 《呻吟语》从“情”与“理”两个方面论述了人的处世之道,包括家庭成员之间,以及朋友之间,与不同层次的人之间打交道的原则和方法问题。书中既有理,又有方法,使理和方法融会贯通,让人觉得身有所感。在精神实质和语言叙述中,人情昧相当浓,又使人心有所触,实为严谨的做人之道。在哲学上,他主张顺乎自然,改造自然,人主命运,事在人为。同时也反对理学,认为理学是儒者之异端。该书的天人关系主张、处事哲学在当时影响均很大,且对后世也有深远作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