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万玉十几岁就跟随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从事考古发掘工作,后又随国内早期考古学家黄文弼工作多年,在定陵发掘时任现场主持者,是中国考古界百科全书式的老前辈。《定陵发掘现场指挥(白万玉)》由白万玉外甥女(陈仲华)执笔,首次披露了白万玉先生鲜为人知的经历,记述了他从事田野考古的传奇故事。同时,本书也是第一部详细披露定陵发掘诸多真实细节的通俗性读物,翔实介绍了白万玉现场主持指挥定陵发掘前后所发生的种种曲折情节和惊险场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定陵发掘现场指挥(白万玉)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仲华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白万玉十几岁就跟随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从事考古发掘工作,后又随国内早期考古学家黄文弼工作多年,在定陵发掘时任现场主持者,是中国考古界百科全书式的老前辈。《定陵发掘现场指挥(白万玉)》由白万玉外甥女(陈仲华)执笔,首次披露了白万玉先生鲜为人知的经历,记述了他从事田野考古的传奇故事。同时,本书也是第一部详细披露定陵发掘诸多真实细节的通俗性读物,翔实介绍了白万玉现场主持指挥定陵发掘前后所发生的种种曲折情节和惊险场面。 内容推荐 作者以至亲的身份首次披露了中国考古界老前辈白万玉先生鲜为人知的曲折而传奇的经历。 科学发掘明代皇陵工程困难之多,世所罕见,《定陵发掘现场指挥(白万玉)》翔实介绍了白万玉现场主持指挥定陵发掘前后所发生的种种曲折情节和惊险场面。 《定陵发掘现场指挥(白万玉)》由陈仲华编著。 目录 导语 第一章 弥补遗憾 第二章 临急受命 第三章 发掘十三陵的起因 第四章 最初拟永陵为试掘对象 第五章 众说纷纭j 举棋难定 第六章 关键时刻解难题 第七章 四合院忆旧 第八章 由定陵说起,五味杂陈品历史 第九章 明朝的后事 第十章 万事开头难 受命挑重担 第十一章 苦熬时光 300余天有花无果 第十二章 柳暗花明 小石碑里藏玄机 第十三章 关键时刻 勇者冒险探地宫 第十四章 奇思妙想 智者巧开白玉门 第十五章 我看《风雪定陵》 第十六章 妙手回春现异彩 神秘面纱终揭开 第十七章 定陵出土文物轰动世界 第十八章 地下玄宫展辉煌 举世震惊齐颂扬 第十九章 安特生中国探秘 第二十章 巧遇安特生 第二十一章 平凡而独特的故乡 第二十二章 再遇安特生 第二十三章 随安特生接触考古 第二十四章 最早参与“北京猿人”的发掘 第二十五章 天水练单骑 第二十六章 依依惜别安特生 又迎斯文?赫定 第二十七章 由安特生的中国情结想到的 第二十八章 随大师再赴西域 第二十九章 兄妹双双进京城 第三十章 “斗鸡台”上展拳脚 第三十一章 凶敌面前挺脊梁 第三十二章 “旗杆院”自有后来人 第三十三章 喜迎解放的春天 第三十四章 晚年的舅舅 第三十五章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第三十六章 梦境的启示 后记 附录《考古学基础》前言、目录和白万玉文章 “器物的整理和修复” 试读章节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欢歌,也有遗憾,遗憾使人自责和后悔,而我的一个遗憾却非同一般,它使我自责之重而刻骨铭心,有时我总是责备自己当初为什么那么不懂事?!即便以自己当时年纪小为由而开脱,我也不能原谅自己。 事情是和我舅舅白万玉联系在一起的。 我的舅舅——白万玉(1899—1970),字蕴山,河北宣化庞家堡汤池口村人。他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建伊始(1950)即任技佐,一辈子搞考古。从16岁起就跟随瑞典考古专家安特生学习探矿、考古发掘及文物修复技术;20岁刚出头,就跟安特生下河南、到山西、赴辽宁、进甘肃、奔青海等地,积累了田野发掘、文物考古、天文气象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1927年又随另一位瑞典考古探险家斯文·赫定及中方徐旭生为团长的“中瑞西北联合科学考察团”穿越内蒙、新疆等地,冒险挺进人迹罕至的楼兰、罗布泊探险、发掘……解放后,随着国家的新生,我的舅舅也焕发了工作的青春,在他所挚爱的考古事业中有众多建树。在常年艰苦的田野发掘工作中,舅舅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可以说他是考古界的老前辈了,而在业内备受尊敬,大家都亲切地称他“白老”。 舅舅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不了解他的人,通过我的上述介绍,一定会认为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虽然他一辈子与历史文化、名人专家打交道,包括倾听专家讲解各种知识,久而久之,对历史文化知之不少,受益颇多,甚至后来他多次应邀登上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讲堂给天之骄子们授课……但其实他只读了几年私塾,文化程度不高,故自己不能将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书写出采。 在我大概九岁的时候,有一天,舅舅来我家,母亲对我说:“你舅舅叫你呢”,“舅舅,什么事啊?”,“仲华呀,你能不能给舅舅帮帮忙呀?”,“帮什么忙啊?”,我怯生生地回答。“我呀,想写点古人的故事,你能行吗?要不,我说你写,行不?”,他刚一说完,我噗嗤一笑,回答说:“舅舅,我可写不了。”俗话说,童言无忌,我就这样一句话回绝了舅舅。那时的我,也就是能把造句造好了就算不错了,我也确实写不了。随后,舅舅又说了几次,面临同样结果。现在想起来,那时他是多么希望有人能够给他搭把手,帮帮忙。但因为我年纪小,-帮不上忙,而我也确实做不到。 慢慢地,我长大了,学习也紧张了。记得在我上高中的时候,舅舅再次对我提及此事。但是紧张的学业、繁重的功课压得我实在无暇顾及其他。就在我上高三快毕业的时候,毕业考试已经结束,准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我迈着青春的脚步,怀着美丽的幻想,憧憬着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政治漩涡中,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由于种种原因。我始终未能给舅舅帮上忙,舅舅一肚子的知识和他的才华以及丰富的阅历没有给世人留下多少著述,他是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每当想到这里我总是很遗憾,很难过。 可能是受到舅舅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对历史,尤其是明史颇感兴趣。记得舅舅曾经对我们说过,要想学好明史,你首先就要把明朝的16个皇帝的帝名、陵名、庙号、谥号、年号以及在位年数等都要熟背,这样你才能对明史感兴趣。明朝的历史你才能渐渐搞清楚。按照他的教导,我把这些都熟记于心。我的工作与历史无关,但我对历史知识都很感兴趣,这对于我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充实,这不能不感谢我舅舅对我的关心与教导。 我开始系统记事的时候,正是我舅舅大讲明史,大讲十三陵很多故事的时候,因为那时我年纪小,听到的故事也是断断续续、朦朦胧胧的,很多情节依稀且不连贯;但由于舅舅的不断灌输,加上当年发掘定陵前后舅舅经常绘声绘色地描述,使那些情节深深刻在我的脑中而留下印记,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样清晰,犹如发生在昨日。 为了发掘定陵,舅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是他多年累积知识集中进发的时刻。 自定陵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每年都会迎来数以百万计的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人们无比赞叹地下宫殿建筑之雄伟和中国古老文物之精美。同时也对发掘此皇陵的工作人员怀有由衷的敬佩之情。 作为一名北京市民,我曾多次到定陵参观游览,学生时代是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或秋游去;有的时候是陪亲人或朋友出游;也有时是陪国际友人游览。这期间,我总会适时骄傲地向大家介绍,我舅舅就是在定陵现场主持发掘工作的,别人也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希望我能向他们介绍发掘时的经过或奇闻逸事。说实在的,我只能讲一些皮毛的东西,因为我不是发掘现场的亲历者。舅舅让我记述的事我没有做,许多事情和细节我不甚了解。这些都是我深感遗憾的,所以我想设法弥补遗憾于万一。 最近十几年,市面上有关发掘定陵的书相继问世,如《风雪定陵》、《定陵发掘亲历记》、《定陵探险第一人》、《考古追踪》等等,因为人们对神秘的地下宫殿及相关考古、鉴宝等事越来越感兴趣,故这类书籍发行量喜人。 我最先看到的是《风雪定陵》,我舅舅白万玉的名字曾多次出现在书中。因为是有关定陵的书,尤其是看到白万玉这三个字,我就感到特别亲切。由于我不是当时发掘现场的亲历者,所以对书中出现的场面我总感到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但我只记得当时第一个下定陵地宫探险的人叫庞中威,这是我曾亲耳听我舅舅说的,并记忆犹新,至于书中所提汉白玉大门是赵其昌所发明的“拐钉钥匙”开的之类说法我曾因不明真相而将信将疑。P3-5 序言 “文革”后期,我师从夏鼐先生学习考古,他寄给我一册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考古学基础》,系当时一些名家给考古培训班学员上课的讲义。书后有一篇《文物修复与保护》的文章,作者署名自万玉,那时我初知道白先生是位能给残损古董文物看病的“郎中”。 后来读了中国徐炳昶(字旭生)、裴文中、苏秉琦和瑞典安特生、斯文.赫定等一些中外学者的著作,字里行间常有白先生出现,安特生还为他拍了不少工作照片。白先生跟随安特生、斯文·赫定十余年间,辗转于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楼兰瀚海,无论是探矿、考古还是地理测量,都获得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有不少重要的建树。例如,早年他受安特生委派,独身一人在天水,首次发现三处史前遗址。 近年又阅读曾受白先生指导的庞中威、赵信先生的著作,内有一些对自先生重要事迹的回忆。新中国成立后白先生在众多考古发掘工作,例如黄河水库考古等,尤其在明定陵重大发掘工作中,出色履行了发掘现场指挥之职,都有赫赫贡献。获得交口赞誉,我才知道他人品高尚、阅历广泛、知识渊博,是值得称道的中国考古界百科全书式的老前辈。就是这么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考古专家,却在人妖颠倒的“文革”中惨遭迫害,也没有留下遗著,真是留得一些遗憾事,千秋同感属斯人。 近年我和刘晓龙与瑞典斯德哥尔摩东方博物馆合写了《安特生评传》(瑞方只提供照片),又见到一些白先生的资料。安特生博士是他的开山恩师。又带他多年探矿考古硕果累累。中国至今不少地方仍有“天地君亲师”五福碑,而且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所以我在《安特生评传》一书中,加进了我特地撰写的有关既是他的学生又是得力助手的白万玉先生的两篇文章,以昭示后人不要忘记白先生对中国现代考古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想不到拙作被白万玉的后人陈仲华女士及其先生吴若茂阅读,立志要为白老著书立传。我有幸拜读由陈仲华女士执笔,实际上是由他们夫妇俩合写的《定陵发掘现场指挥——白万玉》一书的初稿,又让我了解了白老许多鲜为人知的事迹,洋洋洒洒文贵真实20余万字,如同言之凿凿的白老重现于世,使人感慨不已。作者又嘱余作序,谨然为之。 后记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定陵发掘现场指挥一一白万玉》一书终于完成。当最后画上句号的那一刻,顿感如释重负。都说著书完成点上最后一个句号时,那种喜悦和轻松可以与“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相媲美,虽有点夸大,但多少也有那么点感觉,我真正体会到了。虽然书中会有许多不尽完善之处。可我尽力了,同时通过写作,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我想舅舅若有知,也会感到安慰吧。 在我写书的日子里,我想到了许多人和事,比如引领我舅舅从事他所挚爱的考古事业的引路人和恩师安特生、斯文.赫定先生和那些为中国考古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行者、奠基人和实千家……其中就有赫赫成就者,如夏鼐先生等和默默奉献者,如我舅舅等,是他们共同奋斗的峥嵘岁月把这一崇高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他们为此奋斗终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垂不朽,值得铭记,比如夏鼐先生。决定发掘定陵时,他同郑振铎等同志从更好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曾持有不同意见.但当上级决定由他“领衔”发掘定陵时,他就不由分说,坚决服从命令,呕心沥血,积极进取,不辱使命,出色履行定陵发掘总负责人之职,圆满完成任务,并善始善终。把一个时间跨度持续达30余年,历经艰难险阻的特殊工程,包括物质的和人文的……最终完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热切关心“定陵发掘报告”的编写……夏先生的高度组织纪律性、对工作的高度认真负责和对同志的高度热忱令人赞叹。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位受人尊敬的长者,但每逢写书涉及定陵发掘的时候.想象中夏先生那慈祥的容貌总会不时地在我脑海中萦绕,因为舅舅经常提到他。所以夏先生留在我心中的印象是很深刻的。夏所长身为领导,平易近人,对我舅舅敬重、关怀、信任,处处使人如沐春风;我舅舅也以努力的工作和上佳的成绩报以敬重和支持……他们虽然是上下级,但他们的关系是纯洁、真挚和持久的,深情厚谊难能可贵。一个人能遇上这样一位好领导,算是三生有幸了。 朱欣陶主任也是一位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长者,在定陵发掘工作的两年中和我舅舅朝夕相处,配合默契、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给予我舅舅工作极大的支持,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心他,对此我舅舅感受很深并经常提起。他尽主任之职主要体现在行政领导和后勤保障方面,使发掘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但在考古业务上他不加干涉,放心大胆地让我舅舅充分发挥发掘现场指挥之职,最终使定陵发掘这项中心任务得以圆满完成。他们这种临时搭建起来而充满和谐的配合使发掘现场处处充满勃勃生机和欢声笑语……一座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遗产被他们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彩。虽然他们已经故去,但我们仍然十分怀念这些为中国考古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老前辈。斯人已去,时间无情地将挚爱之人带走,但他们的业绩和精神永存,继续激励和影响着后人。缅怀逝者,站得越远,反而会越加真切。可以说,这是他们给予后人的永恒回忆,也是精神层面的最宝贵财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望夏所长、朱主任和我舅舅等这些远去的背影,敬仰与怀念油然而生。他们带着对这个世界和亲人的眷恋温情,依依不舍地离开;而随着岁月流逝仍依稀可辨的足迹和普遍认可的好口碑却会长长久久地留住,这与是否树碑立传,墓碑的有无、大小、质地的优劣以及颂辞的高低……都无关紧要。曾经拥有,坦然离开,这就够了。愿他们在天之灵安息。 我很荣幸,在我动笔伊始便得到众多人的帮助、支持和鼓励,我真是发自肺腑的感谢。 我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我要感谢刘大有先生,他与我非亲非故,但被舅舅的考古业绩和人品所感动,仗义执言,在百忙中为我的书写序并予以指导,使我受益匪浅;接下来我要感谢黄文弼、赵铨、李遇春、徐元邦、李树兴、赵信、王杰、曹国鉴、冼自强、王振江和白荣金等当年同我舅舅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他们在工作中给予我舅舅很多帮助和支持,在写书的过程中我曾参考、直接或间接地采用了他们提供的有关资料;我还要感谢庞中威先生,他给予我很多帮助和大力支持,其热情鼓励使我深受感动;同时也要感谢宣化、汤池口村“故乡”的亲人们,是他们将众多人们所不知晓的有关舅舅的情况介绍给我,使我对舅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苑出版社编辑潘占伟、杨雷等同志为本书的出版尽心尽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亲戚和朋友们,其中,我的姐姐是本书的第一位读者,她提出的中肯意见和建议对我很有帮助,而亲切的鼓励更使我深受感动,亲人之间本不用言谢,但在此我还想道一声谢,特别是我的夫君和我的女儿、女婿,这一路走下来,是他们做了我的坚强后盾,给予我最大的精神支持,使我信心十足,千劲倍增……丈夫吴若茂全程为我把关、修改、润色,至书成,我终于敢在众人面前亮丑,把这本书呈现给亲爱的读者,都说“军功章”有他(她)的一半,这话不假。 在这里我还要用笔墨代表我的心,由衷地感谢我的早已离开这个世界的父母。他们不仅把我带到这个世界,给了我生命,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该如何做人;尤其是我的母亲,在我的父亲去世后,含辛茹苦地把年幼的我抚育成人,对我倾注了大量心血;她始终坚定地认定培养我读书是对我最大的爱;母亲的言传身教让我从小就像她一样仁爱、开朗、果敢和坚强;母亲严格的家教使我在60多年的人生生涯中从来都懂规矩、讲诚信、守本分;而宽松的家庭氛围又使我获得如飞鸟般翱翔的自由……这一切,我怎能不感谢我那善良、大度、胸怀宽广而又明辨是非的母亲!今年是我的母亲百岁诞辰,在缅怀她的同时,我想,如果没有她平时叙说舅舅那么多的经历和故事,我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本书来。可以说,这本书也是献给他们兄妹俩的——我的舅舅和我的母亲。忆当年,他们兄妹俩双双先后告别故乡进京城,各自成家立业,由于这种机缘,我和他们俩有幸结缘,生于斯养于斯,从此密不可分,又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加上我前面提到的某种偶然因素的触动,使书写本书的责任自然地落在我的肩上,亲人的亲情和向上的激情促使我写好这本书。 在写书过程中,曾经参考过有关书籍,主要为:刘大有先生的《安特生评传》、庞中威先生的《定陵发掘亲历记》、赵信先生的《考古追踪》、晨春生先生的《定陵探险第一人》和《中瑞西北科学考察档案史料》等(以上及其他有关书籍或材料在书中已有所提及),所有这些在我写作过程中对我帮助很大,在此再一次表示感谢! 书成之后,更感祖国语言文字之优美博大,尤感驾驭之难。大概世界上最难最美之文字,当推汉语莫属,对此我是有根据的,例如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内涵,诗词之美,令人赞叹;对联之绝,回味无穷;汉字书法是任何拼音文字都无法企及的独特艺术,历史悠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书画同源,与书画共生的纸、笔、墨、砚、印。每一项都是一座文化宝藏……让人们沐浴在厚重而精彩的文化氛围中深受其益。此次冒昧初试小刀,感受颇深。 书成之日,深感成书之难,成本好书更是难上加难:立意选题、取材集料、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每一点都不能有丝毫马虎。我深知,要做到以上各点都很难,但抱着对读者和社会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我不敢有懈怠。尽管我尽力了,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定还会有很多纰漏,欢迎亲爱的读者们批评指正,对此。我深表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