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华、王惟清编著的这本《中国人取名的学问》系统研究阐述了中国人取名的各种理论和实践,取名习俗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为取名理论、取名技法以及取名文化三大版块,并将其上升为一种专门的学问,有一定的开创性。
这本《中国人取名的学问》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人取名的学问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宋健华//王惟清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宋健华、王惟清编著的这本《中国人取名的学问》系统研究阐述了中国人取名的各种理论和实践,取名习俗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为取名理论、取名技法以及取名文化三大版块,并将其上升为一种专门的学问,有一定的开创性。 这本《中国人取名的学问》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内容推荐 宋健华、王惟清编著的《中国人取名的学问》为一本有关中国人取名方法的学术专著。主要论述了中国人取名的基本法则和取名现状,旨在提高国人重视取名的意识和所取名字的质量。主要内容归纳了民间取名一百法和十大专业取名方法。《中国人取名的学问》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和原创性特点,在论述中剔除了封建迷信的成分,对取名技术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读,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目录 上篇 取名概论 第一章 取名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取名学的基本概念 一、取名学 二、取名法 三、姓名类型 第二节 中国人名的特征 一、前姓氏 二、姓氏少 三、音节短 四、方法多 五、要求严 六、内涵丰 第三节 取名的建制 一、取名人选 二、取名时限 第四节 名字的功能和意义 一、名字的功能和作用 二、名字的意义 第二章 中国取名简史 第一节 上古时期 第二节 三代时期 第三节 秦汉时期 第四节 唐宋元时期 第五节 明清时期 第三章 我国取名的现状 第一节 日趋重视取名质量 一、历史传承的延续 二、独生子女的因素 三、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二节 个性名字的突破 第三节 姓名官司的产生 第四节 重名现象严重 一、情况严重 二、危害明显 三、原因众多 四、解决对策 第五节 取名文化发展迅速 一、姓名社团的兴起 二、姓名著作的出版 三、取名机构的激增 第六节 取名市场的混乱 一、标准混乱 二、价格混乱 三、质量混乱 第七节 我国现行取名法律法规 一、《民法通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 四、《姓名登记条例(初稿)》 五、《人名规范用字表》 六、关于姓名权损害赔偿责任的司法解释 中篇 取名技法 第四荤民间取名法 第一节 纪念类 一、纪念时间类 二、纪念空间类 三、纪念人物类 四、纪念事件类 第二节 许愿类 第三节 借寓类 第四节 字形类 第五节 词性类 第六节 修辞类 第七节 文学类 第八节 连姓类 一、字(词)意连姓 二、字(词)音连姓 第九节 排行辈分类 第十节 另型类 第五章 专业取名法 第一节 汉字取名法 一、历史发展 二、学理依据 三、基本内容 四、取名程序 第二节 生肖取名法 一、历史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 四、程序方法 第三节 五格取名法 一、历史发展 二、基本理论 三、基本内容 四、方法程序 第四节 五行取名法 一、历史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 三、取名程序 第五节 八卦取名法 一、历史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 四、程序方法 第六节 三才取名法 一、历史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 四、方法程序 第七节 纳音取名法 一、历史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 四、方法程序 第八节 十格取名法 一、发明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 第六章 改名法 第一节 古代更名的原因及方法 一、避讳更名 二、按照习俗更名 三、隐蔽身世更名 第二节 现代改名的因素 一、主动型 二、被动型 第三节 现代改名法规 第四节 哪些名字需要更名 第五节 更名的方法 一、谐音法 二、改形法 三、改字法 四、拆字法 第六节 改名的应用 一、按照法律规定操作 二、多用新名 三、取字、号、笔名、艺名 第七章 取名防错法 第一节 防止违反有关法律法规 一、防止姓名中出现国家法律法规不准的内容 二、避免姓名字数超过规定 三、防止姓名中出现禁止的文字和符号 四、防止姓名中出现不规范用字 第二节 防止违反字音规律 一、防止字音相同或接近 二、防止声母相同或接近 三、防止字韵相同或接近 四、防止声调相同 五、防止使用多音字 六、防止谐音不佳 第三节 防止违反字形规律 一、防止繁难字 二、防止用字笔画搭配混乱 三、防止用字偏旁、部首相同 四、防止用字结构相同 五、防止用字体形相同 第四节 防止违反字义规律 一、防止生僻字 二、防止歧义字 三、防止字义不吉祥 四、防止字义不雅观 五、防止字义凶坏 六、防止字义恶劣 七、防止字义伤残 八、防止字义丑陋 九、防止字义狂妄 十、防止字义自贬 十一、防止字义消极 十二、防止字义赚人 十三、防止字义为丑陋动物(贱名) 十四、防止字义杂拼 十五、防止字义过于平庸 十六、防止姓名连义不良 第五节 防止违背民族良俗 一、防止男女混淆 二、防止老小不分 三、防止模仿名人 四、防止过度洋化 五、防止哗众取宠 第六节 防止其他方面的问题 一、防止涉及政治专用语 二、防止重名 下篇 取名文化 第八章 名人取名法 第九章 名字引起的故事 一、重名并非无风险 二、生僻名字有烦恼 三、因为名字打官司 四、不讲名讳有后果 五、名字不好酿恶果 六、取个好名而得福 七、名字预言应吉凶 八、侵犯名权即犯法 九、名人取名小趣闻 十、古今改名皆有因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10.另类型、八卦法(卦辞) 陆羽(733—804) 茶圣陆羽,又字鸿渐,又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陆羽因其相貌丑陋,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被遗弃在湖北天门县西门外西湖之滨那时才三岁,后被当地龙盖寺和尚积公禅师收养。《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于二十九岁时为自己写的小传,可信度较高。他在自传中写道:“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积公以《易经》自筮,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 11.借喻型、物品法(车横木、车辙)、许愿型、敬贤法(白居易)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政治家、诗人,又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洵27岁时,大儿子出生了,取名为苏轼,字子瞻。轼,古代设在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瞻,为眺望。合起来就是:凭轼而观之,登高而望远。三年后,第二个儿子又出生了,为他取名辙,字子由。辙,指车轮碾过的痕迹,由,是顺之随之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车轮沿着辙痕,你就走吧。两个儿子的名和字合起来,就是希望他们,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一定要经常凭轼而望,别要走错道;要顺着车辙走,以免翻车。含意深刻,富有哲理。在进京之前,苏洵为了勉励兄弟两人奋发向上,特写了《名二字说》分析两人的名和字,以及他们的不同的个性,送给他们。短文言简意赅,以车前横木比喻苏轼,担心他锋芒毕露而不加掩饰;以车轮碾出的痕迹象征苏辙,说他介祸福之间,既使有翻车之祸也不会殃及于他。表达了父亲的劝勉、担心和希骥。后来,两兄弟的境遇证实了预言:苏辙为人不愿人知之,仕途平稳,一生没有大问题。而苏轼刚正不阿,但却屡遭挫折,一生坎坷。 苏轼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以后,开始自称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此名与他仰慕白居易是分不开的。白居易有许多关于“东坡”的诗,如《东坡种花》诗两首,有“城东坡上栽”诗句。这些都是白居易做忠州刺史时所作的。苏轼在黄州,与白居易在忠州的遭遇非常相似,之后苏轼在《去杭州》诗序写道:“平生觉得从小到老的经历大致和白居易相似。”可见,苏轼对白居易的仰慕之深与“东坡”一名绝非偶然巧合。 12.纪念型、巧事法(大鹏飞过),借喻型、动物法(大鹏) 岳飞(1103—1142)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传说,岳飞刚生下来的时候,恰巧有一只大鹏鸟从屋上飞过。父亲岳和、母亲姚氏,就给他起了个单名叫飞,字鹏举。鹏举,就是大鹏举翅高飞,表示希望儿子将来能鹏程万里,远举高飞的意思。岳飞长到七八岁,在地上铺上一层细沙,用树枝在沙上练写字。有一天,岳母挖野菜回来,发现沙地上写满了“举朋”二字,心想,我让他写“鹏举”,他偏偏写成“举朋”,这不是心不在焉吗?于是,她怒冲冲地把岳飞喊到身旁,厉声质问起来。岳飞不慌不忙地回答:“母亲要孩儿长大报国,可孩儿一人又能有多大能耐!所以,孩儿立志要广交朋友,举朋报国。”岳母恍然大悟,连声说:“我错怪孩儿了,你做得对!” 13.纪念型、兆梦法(紫云) 文云孙(文天祥)(1236—1283) 民族英雄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天祥。在其出生前夕,其祖父梦见孙子腾紫云而上,醒后大喜,为其孙起名“云孙”,为腾云之孙大吉之名的略写。文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P200-201 序言 2005年,宋健华第一次来看我。当时他告诉我,任职于一本杂志,曾单独或合作出版过十多本书,对于写作和出版有一定经验,计划撰写几本书籍。看得出他很有自信。 最近,宋健华找到我,给我一叠厚厚的《中国人取名的学问》书稿,说是他和王惟清合作完成了这本书,希望我能为它写序。他告诉我,2010年10月,他就和王惟清两人确定了出版选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查阅了上百本的姓名著作,精心构思了写作思路,同时结合各自取名个案实践得失,终于完成这本全新概念的取名著作。因为他们很低调,所以知道他们写书的人几乎没有,其中包括我。如今我成为得知此讯的第一人。 由于上海出版的姓名学书籍接近空白,这本书的出版就具有一定的意义了。所以我关注他们的成果,并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认真翻阅了一遍。我感觉此书非常新颖,概括有以下三大特色: 1.新 概念新。本书第一次提出“取名学”的概念。取名方面的书籍现在为数不少,但没有人提到过“取名学”的说法,《中国人取名的学问》一书完全采用了全新的体例,形成了一门学科的框架结构,将目前取名书籍的质量提升了一个层面。其次,本书对于取名方法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分类,并采用了新的命名,都比较客观和贴切,对揭示取名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细 这是本书的第二个特色。其将取名法分为民间法和专业法两大类。民间法又分为十类一百法,而专业法也介绍了八种。综观目前取名书籍,分类非常混乱,界定不清楚,命名不统一,尤其是各个取名法的名称、概念、特征、内涵等皆不明确。所以本书对于普及取名文化、提高人们对于取名质量的辨别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整体姓名文化品质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实 姓名学是两位作者的强项,本书体现了很“实在”的特色。他们理论联系实际,没有空洞的理论,也不存在“故弄玄虚”的通病。在概论篇中,不仅梳理了中国取名的历史,而且经过了社会调查,获得大量的素材实例,第一次高度概括了我国当前的取名现状。在方法篇中,则详细阐述了所有取名(包括改名)方法的特点、内容和典型实例,同时介绍了取名必须注意到六大方面的忌讳,极具操作性。文化篇的“名人取名法”和“名字背后的故事”两章节,选择了许多名人和事例,形象地诠释了取名法的类型和取名质量的重要性。 八年后的今天,宋、王两位终于出版了他们的第一本文化类书籍,我欣然为之作序,以祝贺两位作者的新成果。我更希望他们今后继续努力,有更新更多的著作问世。 2013年8月8日 于华东师范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