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平的《中国史前文明》是一本不可不读的文化百科全书!书中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观点。如中华先民南方起源说、史前文化中的“星空现象”、黄帝是一方霸主而非一代帝王等,同时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如酋邦、方国、王朝等。
本书涉及面极为广阔,横跨多个领域,是一部关于史前文明探索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史前文明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令平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令平的《中国史前文明》是一本不可不读的文化百科全书!书中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观点。如中华先民南方起源说、史前文化中的“星空现象”、黄帝是一方霸主而非一代帝王等,同时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如酋邦、方国、王朝等。 本书涉及面极为广阔,横跨多个领域,是一部关于史前文明探索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内容推荐 没有历史文献支撑的考古学就成了纯科学的考古,失去了其本质意义;同样,没有考古学的支持,史前文明永远都只是神话传说。缺乏根基与基础,把考古学与史料记载相割裂,只能使史前历史的研究陷入各自为阵的无休止争论;反过来,把考古学文化与史料记载强行拉郎配,一一对号入座,则又犯了机械教条主义的错误。《中国史前文明》中作者令平通过对每一种考古文化存在的时间、地域、兴衰、特点等,与史料记载中的“三皇五帝”等人物进行比对性研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做法。 《中国史前文明》是一本不可不读的文化百科全书!书中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观点。 目录 序言 一个人,一本书 中华一万年 第一章 总述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一、各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类起源 二、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与发展 三、考古发现与人类的进化 四、华夏祖先的来源 第二节 原始先民共同创造了早期的中华文明 一、对文明源头的争论 二、原始文明是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 三、原始文明是由不同氏族部落共同创造的 第三节 气候环境对史前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 一、气候变迁与古人类的迁徒 二、中华原始文明从华南地区起步 第四节 研究原始文明的一些问题 一、方式方法问题 二、关于史前历史的纪年单位问题 三、以伏羲时代作为史前文明坐标点的问题 四、学术术语及几个重要概念的辨析 五、史前文明中的“星空现象”问题 六、原始人物、事件和生活时间的问题 七、考古学文化与原始部落族群的关系问题 八、文献记载与神话传说 九、原始文化的传播问题 十、原始社会的发展动力 十一、对原始社会研究的两大误区 第五节 史前社会不同阶段的划分 一、群伙阶段(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距今万年前) 二、氏族阶段(距今~年,相当于女娲时代) 三、部落阶段(距今~年,相当于伏羲时代,为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 四、酋邦阶段(距今~年,相当于炎黄时代后期,已经过渡到父系社会) 五、方国阶段(距今~年,相当于尧舜阶段) 第二章 “前三皇"时代——文明的前夜期 第一节 概述 一、“三皇”之谓 二、考古情况 三、社会生活情况 四、“前三皇”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缔造者 第二节 群伙阶段的燧人氏时代 一、史料对燧人氏的记载 二、燧人氏的生活年代 三、燧人氏的生活区域 四、燧人氏时代的生活情况 五、燧人氏对文明的贡献 第三节 由洞居走向构房时代的有巢氏时代 一、文献记载 二、所处的时代 三、生活的区间 四、有巢氏时代的社会发展情况 五、有巢氏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女娲时代——文明的肇始 一、关于女娲 二、文献记载及民间传说 三、女娲与伏羲的关系 四、对女娲补天的解读 五、历史与现实的女娲 六、女娲时代的社会发展情况 七、我国母系社会长期存在的基础 第五节 史前大洪水和南方部族的北迁 一、南方部族的发展与演化 二、史前大洪水与海水的入侵 三、华南部族的北迁 第三章 “后三皇"时代——原始经济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第一节 概述 一、三大经济文化带和接触带的形成 二、“后三皇”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三、进入父系社会的几大因素 第二节 伏羲氏西北画卦 一、神话与真实的伏羲氏 二、伏羲氏的地望与时代 三、伏羲与八卦 四、伏羲与大地湾文化 五、伏羲时代的社会发展情况 六、伏羲部落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七、伏羲的主要贡献和历史功绩 第三节 太吴氏龙腾辽西 一、太昊及其部落 二、太昊与少昊及东夷的关系 三、太昊与伏羲的关系 四、太昊与西辽河流域早期文化 五、太昊与中国龙文化的起源 六、太昊部落的活动区域 七、太昊部落发展的自然环境 八、太昊部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第四节 东夷凤舞山东 一、关于东夷 二、东夷文化 三、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四、东夷部族的发展 第五节 神农氏江南渔舟唱晚 一、历史记载与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 二、神农氏的地望 三、神农、炎帝、烈山氏之争 四、神农部落与长江流域新石器中期文化 五、神农部落与南方稻作农业 六、神农部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七、神农氏的贡献和历史功绩 第六节 裴李岗人中原放歌 一、分布范围 二、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第四章 炎黄时代——部落的扩张与华夏酋邦的形成 第一节 概述 一、炎黄时代的社会性质 二、四大部落集团的形成 三、炎黄时代的社会发展情况 第二节 炎帝时代——部落扩张战争的开始 一、关于炎帝 二、炎黄部落同为伏羲部落的后裔支系 三、炎帝部族与半坡文化 四、炎帝、神农被捆绑的原因 五、炎帝时代的特征 六、炎帝时代的部落扩张战争 七、炎帝的主要功绩 第三节 黄帝时代——华夏酋邦的形成期 一、关于黄帝 二、黄帝部落与庙底沟文化 三、部落统一战争和华夏酋邦的成立 四、黄帝问道广成子 五、黄帝的历史功绩 六、黄帝时代的著名人物和民间传说 第四节 蚩尤部落的战败和东夷与炎黄集团的融合 一、少昊部落 二、蚩尤部落的发展与兴衰 三、东夷的演化 四、东夷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节 北狄部落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一、北狄部落集团的形成 二、北狄集团的主要部落族群 三、北狄部落集团的扩张与相邻族群的融合。 第六节 南蛮部落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一、南蛮集团诸部族的来源 二、南蛮部落集团的兴起 三、南蛮部落集团的主要部族 第七节 后炎黄时代——方国时代的来临 一、“五帝”之谓 二、颛项时期 三、帝喾时期 第五章 尧舜禹时代——兼并战争与联邦制王朝的建立 第一节 概述 一、文物考古情况 二、自然环境对这一时期经济社会的影响 三、禅让制的本质 四、社会生活情况 第二节 唐尧时期——兼并战争的开始 一、关于尧 二、尧生活的时代和地区 三、唐尧与陶寺文化 四、社会发展情况 五、唐尧与三苗的战争 六、关于尧舜禅让 七、唐尧的历史功绩 第三节 虞舜时期——原始法治时代的开始 一、关于虞舜 二、有虞氏部落的发展与兴衰 三、虞舜与山东龙山文化 四、虞舜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五、“虞朝”的建立 六、虞舜时代的其他重要人物 七、舜的历史贡献 第四节 大禹时期——国家形态的初步建立 一、有关大禹的记载与传说" 二、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 三、大禹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四、大禹时期的主要战争 五、国家的初步形成 六、大禹的历史贡献 第五节 南蛮部落集团的衰落与演变 一、尧舜禹时期的南蛮部落集团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二、南蛮部落集团的衰落 三、南蛮的演化 第六节 北狄部落集团的演化 一、北狄部落集团的进一步发展 二、与周边部落族群的关系 三、北狄集团的演化 第七节 西北原始戎羌部落的兴起 一、戎羌的族源 二、原始戎羌部族的兴起 三、考古学方面的发现 第八节 第一个联邦制王朝——夏朝的建立 一、夏朝的建立 二、夏朝的确立和巩固 三、太康失国 四、少康中兴 五、夏王朝的衰落与灭亡 第六章 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 一、中国传统典籍中“文化”的含义 二、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解释 三、当今语境中文化的含义 四、华夏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华文化 五、原始文化的特殊性 六、研究原始文化的意义 七、原始文化的研究方法 八、史前文化研究中应注意的事项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概况 一、原始农业发展情况 二、原始畜牧业发展情况 三、生产工具制造使用情况 四、手工业发展情况 五、建筑技术发展情况 六、酿造技术发展情况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制度文化 一、原始社会的婚姻及制度 二、原始社会的丧葬文化 三、姓氏的形成与“同姓不婚”制度的确立 四、我国原始社会的政治文化 第四节 原始宗教与文化艺术 一、祭祀与原始宗教 二、礼乐文化 三、原始文化艺术 四、图腾崇拜与独特的中国龙文化 第五节 原始时代的发明创造 一、原始社会的六大发明 二、原始社会的“两大创造” 第六节 中华原始文化的特质 一、中华先民的思维模式 二、中华原始文化的特质 三、形成原因 后记 附表 试读章节 “文明”一词,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易经·文言》中就有“天下文明”之语。 我们今天看到的有关“文明”一词,是从西方引进的,对其定义,目前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对“文明”一词主流的观点认为,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特指“文明时代”,一般是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阶段,即如恩格斯所言:“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①。其特征是:城市成为社会的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力、纳贡或缴税,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很显然,这样的定义,是把整个史前有语言、没文字的,以神话传说保存下来的原始文明整个刨除在外的,也就是说,原始社会是没有文明可言的,整个原始社会是处在野蛮愚昧的黑暗时代的。 根据这样的文明标准,世界古代文明出现的时间分别为:苏美尔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起源于约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起源于约公元前2500年,中国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于约公元前1500年,即中国的文明时代是从商朝算起,不包括夏朝在内的。 对于这样的观点,近年来受到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许多民族文化学者的质疑和反对,反对派学者根据古代文明发展的情况,也设定了一些文明的要素和标准,如把人工制火和图腾崇拜视为文明要素,认为人工制火即人类文明的起点,而图腾崇拜则是文明形成的标志,原始文明是没有对抗的低等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雏形②;或者把工具和用火、艺术起源、埋葬习俗等作为文明要素,认为有了人就有了人类文明,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文明③。 如果根据主流学派的文明标准,原始社会是不存在文明的,而根据后一派学者中“有了人就有了人类文明”的观点,则文明的历程似乎也太漫长了些。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时至今日,把重建中国古史的任务正式提到全国史学、考古学者面前,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其主要标志是重建中国古史的构思、脉络已基本清楚。从宏观的角度、从世界的角度、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把中国古史的框架、脉络可概括为:‘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干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这就是我国历史的基本国情。”’这种观点应该是平实之论。 本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为止,以考古材料为事实依据,结合我国古代典籍的记载,把上古原始先民创造的一切物质、精神财富统归入“原始文明”的范畴进行论述。 人类无文字记载的历史要比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漫长得多,远古的历史,就是一部神话的历史,华夏先民们,正是从神话开始,一路蹒跚走来…… 历史不可能没有源头,文明也不可能是凭空而来,透过岁月的迷雾,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华夏先祖们模糊而清晰的面容,看到他们蹒跚的步履、艰难的跋涉,以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毅力与耐力、执著与坚韧,点滴进步,积累发展,以伟大的创造精神,最终成为这方热土的主人,成为一万年文明的创造者! 为了更好地叙述,让我们把目光投射得再远一些,从人类的起源、华夏祖先的来源说起。 19世纪以前,全世界大多数地方的人民,都认为人类是由神创造的。中国有“女娲造人”一的传说,犹太教和基督教有“上帝造人”的神话,亚洲的日本、印度,非洲的埃及,南美洲的墨西哥i欧洲的希腊等,也都有类似的神话。,长期以来,许多民族都以为自己就是神的儿女。 (一)中国古代神话 《太平御览》卷二所引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目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_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汉代人应劭所著《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引组人也。 (二)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创世神话 《旧约》: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是第二日。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神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于是,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是第三日。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是第四日。P2-4 序言 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从原始族群发展到华夏民族,从氏族部落演化到酋邦联合制王朝,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哪些因素发挥了作用?中华文明的基因是什么?她为什么不同于西方文明?她又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问题可能是许多读者关心的问题,但不一定是了解的问题。本书正是这样一部帮助广大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史前文明的著作!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文化的复兴当是最核心的任务之一。文明史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要理解一个文明的现在;莫若理解她的过去;而要理解一个文明的过去,则莫若溯寻她的源头。 中华文明是世界六大文明之一,也是唯一不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揭示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探讨其发展的路径、特点,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中国考古,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一些新的重大考古发现不断被公布,目前,全国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就发现数千处,其中被发掘的有上百处,此外,随着放射性碳十四同位素测年等断代技术手段的引入和不断提高,对出土文物时间的确定越来越精准,而分子生物学、体质人类学、古植物、古动物、古环境、古人类食性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物理结构分析等大量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古文字学、人类学、神话学、民俗学、古岩画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成果,都无疑对文明的探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学术界就开始全面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顺利实施,开创了采取国家工程的形式,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研究重大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工作模式。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由国家主导的文明探源工程无疑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作为个体的研究和独特的视角同样不容小觑!令平先生的《中国史前文明》正是一部积个人多年心血与研究写就的一本系统介绍中华史前文明的著作,作者以史料记载与考古发现互相参照、比对,结合了诸多最新的学科成果,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经,古气候环境的变迁为纬,对原始部落的形成、迁徙、扩张以及华夏民族、其他少数民族的形成做了真实可信的描述,全新架构了中国史前文明发展的宏大历史画面,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介绍中国史前文明的著作。 关于本书,作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1.书中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观点。如中华先民南方起源说、史前文化中的“星空现象”、黄帝是一方霸主而非一代帝王等,同时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如酋邦、方国、王朝等。 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是,无论辽西的红山文化,甘青交界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还是中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东海之滨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都已经是相当发达的原始文化,这些文化之前应该还有源头,那么,中华先民们最初又是从哪儿发展起来的?有没有一个起源点的问题?作者依据最新的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考古学、古气候环境学的研究成果,提出的中华先民南方起源说,无论观点确凿与否,都具有创新的意义。 史前文化中的“星空现象”,是作者提出的另外一个重要学术概念,对研究史前文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目前套用的氏族、部落、联盟、国家等概念都是从国外输入的,它们在社会进化方面的表述上有许多长处,但并不一定都适合我国史前文明发展的实际,作者在书中使用了中国特有的酋邦、方国、王朝等概念,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也更能准确地表述文明的发展实际,值得肯定与推介。 2.确立了一个史前文明的坐标点。在研究史前历史中,因为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时间的确定就成为最大的问题,史前上万年的原始文明历史,许多时候只能用“古时候”、“很久以前”这样的言语来概括,没有具体的时间,导致许多史前人物和事件混在一起,真假难辨,让所有的研究都成了一种推测和估算。所以,即便我们目前还无法对史料记载中的每一个人物和事件都考证出一个准确的时间,但划定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确定一个史前文明发展的时间坐标点,就成为研究史前文明的重要课题。本书中,作者以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的一期时间8000~7000年前作为史前文明的坐标点,并与史料记载中的伏羲时代作为比对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3.把史料记载与科学考古做比对与参照性研究,既避免了生搬硬套的拉郎配做法,也解决了对史前文明研究无从下手、信马由缰任意发挥的局面。 没有历史文献支撑的考古学就成了纯科学的考古,失去了其本质意义;同样,没有考古学的支持,史前文明永远都只是神话传说。缺乏根基与基础,把考古学与史料记载相割裂,只能使史前历史的研究陷入各自为阵的无休止争论;反过来,把考古学文化与史料记载强行拉郎配,一一对号入座,则又犯了机械教条主义的错误。本书中作者通过对每一种考古文化存在的时间、地域、兴衰、特点等,与史料记载中的“三皇五帝”等人物进行比对性研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做法。 令先生本是学汉语言文学出身,按其自述,“自小就乐而好古”,痴迷于史前文明的探索,曾考过先秦文学和文献学方面的研究生,最终因为英语水平过不了关而先后落榜,但兴趣爱好不改,博览群书,积累了丰富的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一毕业后又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并担任过领导职务,工作的便利加上对史前文明的浓厚兴趣,让他跑了全国许多地方实地考察了解各地的山川地理和风物人情,使其成为一个非常博学之人,尽管他自称“杂家”,但在许多领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专业的水准,为其撰写本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跟令先生是在一次有关史前岩画的学术研讨会上认识的,之后双方通过电话和“伊妹儿”时有联系,本书完成后,他第一时间把初稿发给我,希望提出批评与指导意见,并嘱托我在著作出版时能写几句话作为序言,因为教务繁重,也没来得及对书稿进行详细研读,仅以粗读所感,写下以上文字忝列于此,是为序。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专家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毛峰 2011年4月 后记 不敢说自己是个“敏而好古”之人,不过,从儿时对《山海经》的好奇、创世神话的无穷遐想,到大学期间热衷于上古的历史文化,再到毕业后因为工作之便专程走访各地的文物遗址,考察各地山川地理,今天回过头去看,原来自己一直都是痴迷于史前文化的。然而,作为一个学习中文出身、半路出家研究史前文明的业余人士,萌发要自己执笔写一部史前文明书稿的“疯狂想法”,最初着实连自己都吓了一跳。 从开始酝酿、查找资料、形成思路、建立体系,到最终开始动笔,。前后具体用了多长时间,连自己也记不清了,不过,初稿完成后,仅大的修改就不下五次,许多章节往往写完后再整个推翻重写,直到出版前,依旧觉得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对许多问题参详不透,生怕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贻笑大方,所以一直都是诚惶诚恐。 孟霖先生反复叮嘱:要么不写,要写就把它写成精品,要对得起历史,更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实在是惶恐至极,只能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力图让自己不留遗憾就是了,至于对得起谁,既不是我自己能决定的,更不是谁说了能算的。书一出版,就已经脱离了我的掌控,还是交给读者去评判吧。 记得2010年7、8月,是兰州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高温天气,我把自己关进屋里,每天几乎是足不出户,除了吃饭睡觉,全部的精力就放在了著述上,往往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在电脑前时间久了,其问还发生眼睛短暂失明的现象,我不敢说自己用功,只能说希望自己的执著和坚持,能够不辜负朋友们的期待,也不辱没自己的先祖们,能够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展现华夏先祖们真实的历史。 无数的煎熬,伴随无数的忐忑,但不管如何,总算把这本书奉献到读者跟前了。 之前,已经认真研读过有关文化、文明、国家方面的理论文章及中外理论专著,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论述,俄罗斯著名文化学者盖拉吉‘弗拉基米罗维奇·德拉奇的《世界文化百题》等著作,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考古资料,特意系统地阅读了考古学专业方面的书籍,时时关注有关考古方面的各种报道,搜集整理各种考古报告,乃至最新的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等论著,都逐一涉足;对书中涉及的每一个史前人物,如“三皇五帝”等,也都进行过较为充分的史料准备,并对不同史籍中的记载进行了摘录与整理,此外,也查阅参考了其他时贤先哲的著作及观点,自以为准备充分,但真正到动笔之时,才深感困难之重重,深为自己的浅薄感到信心不足,甚至几次动摇。 在看似简单的文献整理、考古资料引用中,其实面临的问题还是巨大的: ’ 其一,要想让距今12000~4000年,长达数千年的这样一段上古历史,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科学的体系,该用怎么样的一个逻辑架构,才能使这段历史的起始、发展、演变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规律,其发展的脉络、发展的动力又如何,都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除了史料的记载、民间的传说、考古的发现,还得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合理的逻辑关系和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支持,既不能标新立异,但也不能人云亦云,需要有相对独立的学术观点,成一家之言,这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其二,作者不仅要对相关的史料记载进行大量的查阅核实,还必须得做出甄别、选择、判断,在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体系下进行裁剪引用。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尽管对史料的查找相对容易,有些甚至可以直接引用,但对于重要的史料,依然需要翻阅权威的典籍进行核对与校正。而最大的困难还在于对这些史料的使用和取舍,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都得进行逐一的甄别选择。 其三,关于华夏史前的这段历史,从古至今,尽管裁剪的时段不同,选择的起始点不同,但论述较多,每个人物、每个事件,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都有论述甚至专著,如何让自己的论述既不失于流俗故闻,又不标新立异,尽可能保持历史的真实,也是件两难的事。 其四,对于考古材料,因为公开的考古报告相对较少,而近年来尽管有许多新的考古发现,但缺乏权威的报告公布,一些资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报道,各种资料在叙述中往往不尽一致,如何引用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只能反复比对衡量,采取自认为可信度较高的材料予以引用,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基于此,在经过诸多考量与比对之后,作者最终决定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来进行: 一、既然是历史,就必须遵循相关的事实根据,不可能信马由缰、天马行空般地任意发挥和凭空想象,甚至胡编杜撰;对一些学界和大众已经认可的人物和事实,如与自己的观点相左,尽可能以充分的理由阐明自己的观点,不下断语,保持大众都能接受的观点。 二、对于争论较多的观点,适当引用各家之核心论述,适当点评,但原则上不做评判。 三、在史料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比敏可信的史料,如《四书五经》、先秦诸子的作品,《史记》、《汉书》等大众比较认可的史籍材料。 四、对一些考古发现,在引用有关权威材料时,尽可能在不改变其专业术语和内容的情况下,使用简洁的语言让读者有个科学准确的了解和认识,而对于来自新闻媒体的报道,尽可能使用新华社这样的权威媒体的报道。 因为史料的缺乏,加上记载的混乱,作为距今几千,上万年前的历史,仅凭现有史料中一些点滴的记录,后世学者众说纷纭的解说,要想完全真实地还原历史是不可能的。本书谓为《中国史前文明》,即结合现今诸多史料、学科,经整合、系统后形成的一本介绍上古社会文明发展情况的综述性书籍。 因为作者学识的浅薄,书中观点不一定都完全正确,热忱欢迎各专,业领域的学者大家给予批评指正。因成书需要,书中引用了许多考古资料、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均为前人之成果,为保持原貌,作者只做了适当的修剪,另外引用的一些时贤先哲的研究成果、理论观点,因为面多人广,书中未能一一标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如有特殊要求的原文作者,欢迎一并指出,以便再版时修订。 最后要特别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毛峰先生在百忙之中撰写了序言,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郑本法研究员、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马奇志先生、三峡大学副教授杨超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朱媛博士给予推介,我的朋友孟霖先生,在我情绪低落徘徊之际不断给予督促和鼓励,并帮我校对了初稿,使得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对成书过程中给予诸多帮助的其他友人,也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令平 2011.4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华史前文明的著作,作者以史料记载与考古发现互相参照、比对,结合了诸多最新的学科成果,全新架构了中国史前文明发展的宏大历史画面,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介绍史前文明的著作。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毛峰 史前文明研究是一个非常刺手的课题,本书作者迎难而上,用详实的考古发现为依据,把中国文明上溯到一万年前,对我们了解祖先那段没有文字记载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窗口。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三峡大学副教授 杨超博士 探寻文明之根,追溯民族之源。索诸子之要,成一家之言! ——甘肃社会科学院 郑本法研究员 在我们血液中已经少有先祖们精神遗存的时代,务实的学术研究,因不合时宜更显难能可贵。以先民般的坚韧和执着,作者实实在在地做了件掷地有声的狠事。 ——当代艺术家、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 马奇志 本书涉及面极为广阔,横跨多个领域,是一部关于史前文明探索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华东师范大学 朱媛博士 本书依据现代考古成果,结合分子生物学、体质人类学、气候环境学等诸多现代学科,精绘了一幅华夏史前文明的发展演化图,是一部正本溯源的探索性作品。 ——中国史前文明书丛主编 孟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