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一个极其灿烂辉煌的时代,涌现出的诗人有两千多家,流传下来的诗作近五万首。可以说,唐诗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巅峰。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的《唐诗名家名篇鉴赏》以唐代各个时期为纲,按作者对诗作进行编排,所选诗作大都是出自大家之手流传千古的名篇,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的总体风貌。书中还对每位作者的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鉴赏”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优美精当,包含众多大家、名著之言语,有助于读者朋友体会诗作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书中所选插画,以符合诗作意境为原则,希望这种直观的艺术形式更能增强诗作的感染力,激发读者朋友的想象力,更高层次地体现诗作的意境。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的《唐诗名家名篇鉴赏》精心筛选出唐诗瀚海中最为经典的篇目,配上注释和赏析,从唐诗名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所历、创造风格等方面对这些经典篇目进行立体解读,深入浅出地将他们想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昭示呈奉在《唐诗名家名篇鉴赏》中,与广大读者共飨这一饕餮盛宴。
《唐诗名家名篇鉴赏》是一部瀚海拾珍之作。透过《家藏经典文库(第1辑):唐诗名家鉴赏》,读者能领略到的不只是唐诗的魅力,还有文字的精绝以及一代文学的演变历程,更能洞察唐诗名家的风骨,体味先贤对世间万物的思虑,可谓游历波澜壮阔的唐诗画卷的天梯。
赏析
这是一首吟咏滕王阁的律诗。滕王阁是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诗人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时,在阎都督宴会上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以这首诗概括了全序内容。
首联的“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两句,说滕王阁高耸挺拔,矗立在赣江边上,身戴佩玉、坐着鸾铃马车的滕王,在滕王阁举行歌舞的欢闹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高阁”二字表明了滕王阁的高耸之势,“临江渚”点明了滕王阁所处之地,“佩玉鸣鸾”指出了滕王生活之奢华,“罢”字点明了昔日的歌舞场景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了。
颔联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说滕王阁上的画栋,在清晨直飞上南浦的云端,黄昏之时,阁中的珠帘就卷入了西山雨中。“飞南浦云”是诗人对滕王阁居高之势的夸张描写,“卷西山雨”是对滕王阁临远的艺术表现。
颈联的“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两句,说诗人站在滕王阁上,看到天上飘忽的闲云,倒映在阁边的江水之中,终日悠悠不断,诗人由景及情,抒发了对世事变幻、万物更替,转眼问已不知过了多少春秋的感叹。诗人写“闲云”和“潭影”,与上文中的“佩玉鸣鸾”、“画栋”、“珠帘”这些色彩鲜明的景物形成巨大的反差,表明了眼下滕王阁的空寂。诗人由对昔日滕王阁繁华之景的追忆,对比眼前的寂寥,不禁触景生情,于是发出了“物换星移几度秋”的叹息,物是人非和世事沧桑之感油然而生。
尾联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白流”两句,说阁中的滕王现在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水兀自川流不息。诗人在全诗结尾的地方,指出物犹在而人已去,意在揭示人世变幻无常而宇宙亘古不变的真理。诗的最后以景作结,意境开阔,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主旨。
这首诗语言明丽,蕴意深厚,令人回味良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诗中的名作。
首联二句分别以地名嵌入,对仗工整,“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是诗人送别朋友杜少府的地点,“五津”泛指蜀地,交代了杜少府将要去任职之所。这两处地方相隔千里,从此地“望”向彼处,自然只有“风烟”茫茫了。
颔联以散调承接上文,曲折而微妙地表达出诗人不忍与朋友别离的心态,“与君离别意”一句,欲吐还吞,话说到一半却没了下文,诗人是以此来表现出内心愁绪的深重,以至于连送别的话语都不忍说出;接着第四句宕开一笔,以实转虚,写二人同样远离故土,在外做官。语气的转折,表现了诗人的自我开解。
颈联笔锋一宕,诗人的情绪忽又变得高昂,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抒发了深厚的友情不会为高山所阻的情感,意境高远,语势宏伟,“海内”与“天涯”,“知己”与“比邻”形成工整的对仗。此联也因此成为千古传诵的送别名句。尾联,诗人在自我开解的同时,劝慰友人不要因离别而伤心落泪,突显其“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开阔胸襟,再一次点出“送别”的主题。
本诗脱离了传统送别诗黯然惆怅的基调,情感饱满,抑扬顿挫,意境旷达,即如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所赞美的:“一气贯注,如娓娓清谈,极行云流水之妙。大凡作律诗,忌枝节横断。唐人律诗,无不气脉流通,此诗尤显。作七律亦然。后半首言得一知己,则千里同心,何须伤别。推进一层,不作寻常离别语。故三四句言送别而况同是宦游,极堪伤感,正以反逼下文,乃开合顿挫之法也。”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赏析
这首《从军行》借用乐府旧题,描写了一位“投笔从戎”的青年男子从军杀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全诗笔力雄劲,气势激昂,颇具豪迈之气。
首二句奇峰突起,不仅交代了诗作背景,也为下文营造出风云激荡的紧张氛围。首句从“烽火”这一物象人手,传递出边关有战事的信号。“西京”指唐都长安,边境的烽火居然“照”到了西京,这种略带夸张的修辞手法烘托出边关战事的紧急,渲染出紧张的气氛。次句写青年男子得知边境发生战事后的心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位心怀天下的青年愿意以身报国,一个“自”字写出了他由衷的爱国热情和为国奋战的决心,突显了人物的高大形象。第三句描写朝廷大军出师开拔的情景,诗人以皇帝调兵的“牙璋”符信代指军队,以“凤阙”代指富丽堂皇的宫殿,用词典丽,既表明天朝大军的威严,也显示出将士使命的崇高。第四句写边塞情景,“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敌我两方的敌对形式,“绕”字则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大军包围敌人的有利态势。
第五、六两句描写战斗场面,诗人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从正面进行描写,而是通过视觉、听觉两方面描写了天气的恶劣——弥漫的白雪使得军旗上的彩绘都黯然失色,迅猛的狂风中夹杂着昂扬的行军鼓乐,从而侧面烘托出朝廷大军将士的坚忍不拔、奋勇无畏。结尾两句,语言浅直,直抒男子不甘于笔墨生涯,渴望参军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饱含男子血性。
全诗选取了男子投笔从戎过程中的主要情节进行描写,结构跳跃,基调雄浑刚健,对仗工整,使诗歌极具节奏感,读来为之一振。P9-12
唐朝是我国诗歌成就震古烁今的时代,由有名可查的两千余位诗人所谱写出的四万余首辉煌篇章,傲立于历代文学之林,向上追溯至表意文字的出现,向下延及今日,尚无能够与唐朝比肩的诗歌时代。鲁迅甚至有“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的盛赞,将唐诗推到了令人仰之弥高的地位。
唐诗的创作形式丰富多彩,既继承了汉魏民歌和乐府的血脉,又大力发展了歌行体,不仅拓展了五言、七言古体诗,还创造出格律严谨、意境优美的近体诗。古体诗对句数、篇幅和韵脚的要求相对宽松,而近体诗在这些方面却有着严格的限定。近体诗分为三种:绝句(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排律。它们对音韵格律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句数上,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十句以上;在韵律上,诗中每一个字的平仄声都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随意转换,律诗和排律还要求中间几联对仗。近体诗的出现和走向成熟,是唐诗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是唐诗旺盛生命力的极好体现,它使唐诗的创作进入了风起云涌的繁荣阶段,为唐诗走向我国诗歌创作的巅峰奠定了基石。
唐诗的发展历程与唐朝国势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联,基本上可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朝开国之初的诗人大多受齐梁之风的影响,风格浮艳俗媚,直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出现,才使唐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拓展。武后时期的沈俭期、宋之问、杜审言继承了前人以声律入诗的创作方法,完成了五、七言律诗形式的创造,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的奠基人。与他们同一时期出现的陈子昂,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倡导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终于廓清了齐梁以来的媚俗之风。
盛唐时期,国运昌盛,唐诗的发展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巅峰阶段,众多题材和流派纷纷涌现,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讽喻诗、送别诗、咏物诗、怀古诗、闺怨诗、思乡诗等。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代表当属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诗歌傲视群雄,在题材、意境和思想上的造诣炉火纯青,为一代之冠。
唐朝中期在安史之乱的灰飞烟灭中掀开了帷幕,随着国势的衰落,诗歌的创作也一落千丈,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涌现出一大批风格迥异的诗人,诸如王维、韦应物、白居易、元稹、张籍、韩愈、孟郊、李贺、柳宗元、刘禹锡等,都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了大一统的局面,也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诗歌难以延续前人阔大的意境和气魄,因此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风格上趋向于纤巧。李商隐、杜牧是晚唐成就最高的两位诗人,他们和温庭筠、皮日休等人,在晚唐诗歌的没落中绽放出了异彩。
唐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是一代历史的载体、贤哲思想的凝结、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后世文学创作的范本。唐诗流传至今已有逾千年的历史,那一首首或清新自然或沉郁顿挫,或凄清婉转或荡气回肠的诗篇,很多都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语言火花,融人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文艺表演之中,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灌输了血氧。
作为一代之文学,唐诗的成就之高难以用短短的二十余万字呈现出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孜孜以求地锤炼其中的精髓,呕心筛选出八十余位唐诗瀚海中的名家,在他们的经典篇目中甄选出近三百首作品,并配上注释和赏析,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所历、创作风格等方面对这些经典篇目进行立体解读,深入浅出地将他们想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昭示呈奉在这本书中,与广大读者共飨这一饕餮盛宴。
希望我们所编写的这本书能够成为广大读者的引玉之砖,带领大家在波澜壮阔的唐诗画卷中觅得品读和鉴赏的良方。 鉴于编写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的限制,书中难免会出现疏漏和讹误之处,还望广大读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