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男性与女性/西方思想文化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法)保罗-劳伦·阿苏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保罗-劳伦·阿苏编著的《男性与女性》通过立足于性别差异的无意识功能性问题,借助“双性恋”这一对于精神分析具有启发性和关键性意义的概念,分别从理论和临床的角度阐述了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如何登陆在主体中。作为一种介绍精神分析理论的纲领性读物,本书较为通俗易懂,比较适合国内读者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对精神分析做更为客观和实在的理解。

内容推荐

在当下的西方世界里,由于对药物治疗的依赖,精神分析在美国及德国仅仅处于辅助性治疗的社会地位,但在法国,精神分析早已跟法国传统文化较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在文学评论里,甚至在人们的日常思考中,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中国,无论就人的思维,还是日常生活而言,精神分析的专业术语均显得较为陌生。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纲领性读物,《男性与女性》已在法国连续出版十年。法国精神分析家、《男性与女性》作者保罗-劳伦·阿苏,用清晰的逻辑思路,借助“双性恋”这一对于精神分析具有启发性和关键性意义的概念,分别从理论和临床的角度阐述了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如何登陆在主体中。

目录

译者序/001

导言/001

 一个神秘莫测的显著性/002

 男性/女性功能:性和生命/003

 “四个辞说”:语言学,生物学社会学……精神分析/006

 语法的问题:(阴阳)性/007

 生物学的问题:雄性和雌性/008

 社会学问题:服装/010

 从性别的混淆到作品中的神话/012

 经受着无意识考验的男性和女性/013

 一个问题及其要害/014

第一部分 理论功能

第I讲 双性恋和双性性别化行为/003

 生活和神话/004

 两性畸形患者(Hermaphrodite):从神话传说……/005

 ……到生物学问题/007

 有关双性恋的课程/008

 性的笨拙/010

 双性恋(Doppelgeschlechtigkeit)/011

 癔症或幻想的双性恋/013

 双性恋倾向的认同/014

 “弗里斯的疏忽”及阿德勒的错误/015

 双性恋的复杂性/016

 双重的债务:弗洛伊德和弗里斯/017

第Ⅱ讲 男性,女性:无意识的功能/021

 积极的和被动的:不稳定的组合/022

 忍受着被动性冲动的主动性/023

 从冲动的“一致性”……/026

 ……到神经症的混乱/026

 面对阉割的姿态:从“态度”到“不满”/028

 青春期,见证男性和女性真相的时刻/030

 阳痿或男性症状/031

 性冷淡的女性/033

 阉割一杰纳斯(Janus)/036

第Ⅲ讲 经历俄狄浦斯情结的男性和女性/037

 视觉经验/037

 俄狄浦斯的情势/039

 双性恋倾向的俄狄浦斯/04l

 恫吓的痛苦/042

 女性的俄狄浦斯情结/043

 愤怒的女性/045

 父亲的义务和石祖的愿望/046

 指向父亲的女性化/047

 焦虑和压抑/048

第二部分 临床结构

第Ⅳ讲 神经症或者被压抑的女性/053

 原初场景/053

 女性性被损坏的女人/056

 患癔症的男人:男性癔症/057

 压制性男人和被压抑的男性/060

 蛇身女妖或痴迷的女性/061

 强迫性的女人:对女性性的强迫症/063

 恐惧症:对女性性的恐慌/064

 自我和性/065

 症状的女性化或者压抑的真相/067

第V讲 倒错或忍受着否认考验的男性和女性/070

 幻想,男性和女性的测试仪:神经症VS倒错/070

 受虐狂或女性性激情/072

 男性同性恋/073

 女性同性恋/075

 恋物癖或性的护符/077

 性欲的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e)/078

第Ⅵ讲 精神病或被排除的男性性/080

 Scherber院长或美丽的被动性/080

 体感异常或性的殉道/082

 从阉割到女性化/083

 再一转向或使命/085

 精神病的语法:缺少句法的阳性名词(Maskulinum dissyntaxique)/086

第三部分 关键形象及命运

第Ⅶ讲 身体,男性和女性/091

 幻想的躯体性时刻:肉体的受虐狂/091

 月经和女性:犯忌的身体/092

 时间和身体/093

 中毒的身体/094

 女性的回归/095

第Ⅷ讲 男性和女性的社会临床命运/096

 受困扰的性别/096

 男性,女性及社会链/097

 “性的双重性”/099

 忍受变性的男性和女性/099

 异装癖:性别的狂欢/102

 作为面具的女性性/104

 自吹自擂的男性/106

第Ⅸ讲 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的男性和女性:性别化的逻辑/108

 能指的标记者:反之亦然/108

 石祖的艺术:他和她,是和有/110

 荒谬和错乱/111

 性别化及它的逻辑性功能/112

 “筋疲力尽”的男性性/115

结论/117

 性别化的弗洛伊德范式/118

 性的极性及它的化学/120

 一个一力比多及它的两个功能/121

 两个享乐:提瑞西阿斯(Tiresias)的判定/123

 男性和女性或者爱的行为/126

 从“女性性的拒绝”到女性的诱惑/126

 精神分析的结束及男性/女性的真相/128

 性,欲望及死亡/129

参考文献/131

专有名词对译表/168

试读章节

第Ⅱ讲 男性,女性:无意识的功能

“性生活受到男性一女性这两个极性的支配”。

但此处存在一个悖论,即一旦我们认为,在“心理学”层面上,她什么也不需要,或者并无多大需求,那么,男性和女性问题即使说不上涣然冰释,也会取得重大进展。这涉及性的“结构”:“双性恋是一个生物学事实,尽管这个生物学事实对于心理生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实际上是非常难以对其进行心理学构想的。”总之,“男性和女性的特征”,“解剖学能够对其进行毫无疑问的展示,但是心理学却不能”。换句话说,“男性和女性的区别不是心理学的”,且我们不能希望“给男性和女性的概念(<德语>,概念,begriffe)”赋予“新的内容”。仅剩下,如果“这不能带来任何新的认识”,那么,一旦“我们能从性别特征的视角跳转到心理生活上”的话,就会如同“弗洛伊德所观察到的那样,我们已同样习惯于使用男性和女性作为对心理素质(Seelischen qualitaten)的描述”。若是“我们习惯于说,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每个人都具有本能冲动、需求、各种特性”,这个“习惯”将不能是毫无依据的。因此,应该继续向前迈进。

能让人立即着手进行工作的是积极一被动组合成的这对关系。正是通过这个具体的隐喻,“男女性心理共存的学说”(<德语>双性恋理论,die Lehre der Bisexualitat)开始找到它与“冲动学说”的连接。

积极的和被动的:不稳定的组合

精神分析实际上是通过对积极性和被动性的思考来阐释男性和女性。有关男性与女性的方程式在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文本中被列出。“就习俗和生物学的意义而言,所命名为‘男性’或‘女性’的东西的本质始于弗洛伊德的提醒,精神分析不能对其进行解释,而是将这两个概念作为精神分析工作的基础”。这便引出了第二个时刻:“在试图进行进一步还原时,男’性性特征蒸发为主动性,而女性性特征蒸发为被动性,且非常少。”

但我们可以加一句,“非常少”,总好过什么都没有。用“积极的”和“被动的”概念对其进行讨论是打破缄默的唯一办法,当我们想“精神分析式地”讨论男性和女性的问题时,也就是说准予它(男性与女性问题)心理的登记。

因此当精神分析坚持用分析的方法,如同它应该的那样对这些已被社会当做已知条件——作为公约和生活的基本知识来接受——而承载的概念进行推敲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它们的材料变成了易挥发的东西。这个被弗洛伊德使用的动词(<德语>虚化,verwischen),同时意味着蒸发——即液体变成气体的事件——和挥发。“积极性”因此仅仅是“男性”的蒸气,如同“被动性”是“女性”的雾气一样。另一个隐喻的表达公式是:“两性的对立使积极性和被动性的对立变得暗淡(<德语>丢失,verbasst),我们如何能不依男性气质思考主动性,不依女性气质思考被动性的概念,这是在动物界中没有被例外证明的东西。”暗淡(verbassen)意指一种颜色变得模糊不清的行为,颜色失去清晰度或者褪色。

“主动的”和“被动的”因此是有关“男性”和“女性”的模糊的和褪色的说法。所剩下的仅仅是在这个“沉淀”或重印出来的图画中,男性和女性获得了某些心理的具体性。正是这个从积极性到男性、从被动性到女性的“链接”,提供了元心理学的管道……

P21-23

序言

精神分析引入中国已多年,国内亦出版了不少精神分析的经典著作,比如车文博先生主编的《弗洛伊德文集》,褚孝泉先生译的《拉康选集》等。对精神分析的批判也从“唯心主义”的靶点改换到“泛性论”的诟病,批判的深入也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人们对精神分析的了解在逐步加强。而事实上,成都精神分析中心、武汉中德班等各地精神分析中心或小组的成立,各种讨论班、培训班或会议此起彼伏的开展,都映照着心理学或精神分析爱好者及从业者们对精神分析临床实践的浓厚兴趣。在中国这块精神分析的新试验地上,各路精神分析的爱好者及实践者们跃跃欲试,各抒己见。

基于为这场活动添砖加瓦的想法,译者翻译了保罗一劳伦·阿苏(Paul-Laurent Assoun)的《男性与女性》。该书只是作者众多著作中的一本,它同时也属于Economica出版社所编辑的“精神分析课程”系列,该系列还包括与精神分析有关的“焦虑”、“恐惧症”、“受虐狂”和“转移”等其他主题的讲解。该系列书籍在法国较受心理治疗师及临床专业人士的欢迎,其中部分书籍已多次再版。本书的作者,保罗一劳伦·阿苏现在巴黎七大(Universite Paris Diderot-Paris 7)博士学院执教,也是一名精神分析家,著述丰厚。

纵使没有精神分析这一学科,“男性与女性”依然是人类永恒的议题。从形而上的哲学讨论到现实生活中男女在家庭与社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以至社会习惯性地赋予男性的优越位置,这一切都促使我们去思考人类文明对两性认识、定位的差异。

受精神分析的启发,以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r)为代表的女性主义者清楚地揭示了父权制度的社会如何在两性差异的基础上将男性对女性的控制支配特权进行制度化,并对此进行抨击。然而精神分析却恰恰关注主体在这个以两性差异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文化中的不适,追寻浸泡在这种文化制度中的男性与女性相遇的困境。

在本书中,作者以清晰、缜密的逻辑剖析了精神分析中“男性与女性”这一议题。针对性别差异的无意识功能性问题,作者借助“双性恋”这一精神分析学中具有启发性和关键性意义的概念,分别从理论和临床的角度阐述了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如何登陆在主体中。就理论的角度而言,作者仅仅抓住“双性恋”这一前提条件或假设,阐述了它在精神分析中与其他概念的逻辑架构关系,即基于这一假设,随着阉割情结的到来,主体必须回答“我属于哪个阵营,是男人还是女人”,认同也随之产生,同时对另外一个性倾向的压抑也产生了。然而此时,被动性及主动性的掺和却使得男性及女性的认同更加复杂。至于临床中的各种病理性结构、神经症、倒错及精神病,正是主体在直面性别差异的真相时所遭受的不同形式的障碍及困难。

表面上如人们所批判的那样,精神分析因研究了人的异常心理而得出了灰暗且毫无生机的结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作者在本书中多次指出,正是由于受到各式社会规则的限定,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爱情才弥足珍贵。因为在爱情发生的那刻,作为“爱的客体”的男人或女人,“挫败了某个性别标记性的东西”。即使是弗洛伊德本人,也曾“满足于爱情发生时所具有的难以置信的‘解除压抑’且‘修复旧的倒错’的能力”。

本书中,作者引经据典,对同样论及男性与女性问题的哲学主张,以及神话或小说故事进行分析,凸显了精神分析就性别差异问题所带来的认识上的突破。本书较为适合已对精神分析有所了解的读者,但假若您对男性与女性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也不妨从此书开始了解精神分析。

距离精神分析的创立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假若人们依然保持着对它的热情与好奇,这或是缘于精神分析对个体的真相及自由的尊重与关注,一如科学摆脱宗教的束缚而散发出追求真理的勇气与光芒。然而,对精神分析的误解却一直未曾间断,无意识的发现对人类自尊心的打击,临床所获得的经验假设有违科学所倡导的重复性及群体统计的原则,是精神分析在西方世界饱受诟病的重要原因。但在国内,对精神分析的误读却缘自与西方迥异的文化语境。因此,在研读精神分析的经典著作时,参考、了解法国精神分析同行对这些著述的理解、评介,应是不无助益的。

作为一名精神分析的学习者与从业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力图将原作者的意图形诸笔端,以求为精神分析的传播贡献一份力量。但由于精神分析与西方文化盘根错节,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将原作者的言外之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真的很难。此外,精神分析在中国依然处于摸索阶段,精神分析的一些术语对国人而言还较为艰涩。再加上时间有限,书中难免会有错漏之处,希望读者提供反馈,我将不胜感激。

我也衷心地希望这本小书能确实有效地帮助读者疏通和理解精神分析有关男性与女性主题方面的问题,假若这本小书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我将会满心欢喜,这也是我翻译此书的初衷。末尾,衷心感谢黄雪小姐、李琦小姐、李峰先生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李峰先生在翻译稿的校订工作中给了我不少认真而中肯的建议,为本书的翻译增色不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5: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