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刚经讲义/归元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江味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金刚经》是佛教界流通最广,诵持最多,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即以如金刚般锐利(能断烦恼)的大智慧到彼岸。此经阐释的是佛教的最高深的智慧,即佛教的空性,而不是所谓的世俗的聪明才智。能够体悟佛教的空性,就能见性成佛。

江味农居士一生修持《金刚经》,极有心得,在蒋维乔的邀请下,讲解《金刚经》,留下未完成的遗著,经弟子周清圆整理形成这本《金刚经讲义》。作者对《金刚经》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讲解,同时贯穿佛教的历史、制度和基本理论。

内容推荐

江味农居士一生修持《金刚经》,极有心得,在蒋维乔的邀请下,讲解《金刚经》,留下未完成的遗著,经弟子周清圆整理形成这本《金刚经讲义》。作者对《金刚经》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讲解,同时贯穿佛教的历史、制度和基本理论。特别是作者从信解行证四个方面疏通《金刚经》(信,就是相信佛法;解,就是理解佛法;行,就是实修佛法;证,就是证悟道果),在书中处处揭示了《金刚经》指示的实修的方法。我们读本书不仅能够深入理解《金刚经》,而且还能找到真切实用的修学方法,对学习佛经和修身都会大有裨益。

《金刚经讲义》原有较多的科判内容,因不适合现代人阅读习惯,此次出版做了删除,只是在会影响文意的地方做了保留,且做了相关说明。本书是讲解《金刚经》的经典之作,内容最为丰赡。看本书不仅对《金刚经》能有深入的理解,对整个佛教也会有大体的了解,因此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佛教的百科全书。

目录

总序

前言

导读

序一

序二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附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校勘记

试读章节

今亦无庸深谈宗趣,详引教义,片言即可判其与西人宗教大相径庭。当知佛像、经卷及出家人,称为住持三宝,意在令人因像而观想乎佛,因经卷而通达其理,因出家人而引起超尘离垢之心耳,故谓之“住持”。盖借住持三宝,观自性三宝,证常住三宝。生死荣枯,皆由乎己,无上权威,握在白手,故日“万法唯心,心外无法”。此佛法所以超胜于世间一切道德哲理也,岂其他宗教所能梦见哉?

若佛门中所言“宗教”,“宗”谓明心见性,因佛法以明心见性为主故也;“教”谓一切经义,因一切经义为佛所示教故也。故若通达乎心性,谓之宗通;若通达乎经义,谓之教通。宗也,教也,截然两事,岂谓奉一无上权威者,为教中主人翁哉?则所谓宗教,其名虽同,义则迥异,较然明矣。

是故佛门中宗教之宗,原非指宗派言。但因禅门惟一以自悟心性为主,不重经教,名日“教外别传”,遂谓之“宗下”,明其与明心见性为主之宗旨相合也。宗教之教,亦非谓教主。其能深通经义,依文字,起观行,证实相者,则谓之“教下”,明其能依教奉行也。此乃后起之义,已含有宗派意在矣。然日“宗下”,日“教下”,义犹平等,初无轩轾。继而凡言宗下,不但专指禅宗,并含有是能实行,是能扼要之意。凡言教下,泛指禅门以外各宗派,并含有但求多闻,有益于人之意。则一重一轻,大有不能同日而语意思,其义更属后起,盖在禅宗极盛时也。

至于所谓各宗,各有所主之意耳:或主法相,如慈恩宗,亦名法相或唯识宗;或主法性,如禅宗及三论、天台、贤首等宗。亦因依教不依教,别禅宗于其他言性者之外,如上所说之宗下、教下。亦因所主之经义不同,而立宗名,如日三论宗、法华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主律者日律宗,是也。

由宗再细别之,则名为派。如法相宗有真谛之旧派,玄奘之新派。《华严经》兼明性、相,故宗《华严》者,其教义性相并通。若约法相而言,贤首一家,亦可称为法相之又一派。他如净土宗,亦有作观、持名之别。禅宗之分临济、沩仰、曹洞、法眼、云门五宗,虽立宗名,实乃派别之义。余可类推。

总之,“宗派”之“宗”,因其立义、施教,各各不同,遂立各种宗名,不但修行方法有异已也。若“明宗”之“宗”,则专约修言矣。大抵宗教之宗,其义最广;宗派之义,已为渐狭;至日明宗,义尤狭矣——此其异也。而宗字之义,为主张,为主旨,则无不同。

若夫西人所云宗教,乃是“有无上权威者,为一教之宗主”之义,与吾所谓宗教,义乃迥异,此皆不可不辨者也。世俗中人不明此义,尚不足责。乃佛门中人,亦因异同未曾辨明,不知将佛门中宗教之正义,详切声说,但日“佛法非宗教”,以与世俗争。夫佛法明明有“宗”有“教”,何云“非宗教”?古人著述中,屡见不一见,如此立说,岂能令人心折?若将正义说明,使知吾所谓宗教,非彼所谓宗教,则泾渭分明,彼亦无从施其毁谤矣。

又台宗以外各家,亦尝明宗矣,然其所明,非台宗之所明,其异同,亦不可不一辨也。如贤首宗智、俨二祖,注魏译《金刚经》日:“文字、观照、实相三般若,为一经之宗。”则所谓宗者,既非专约修功,亦非克指《金刚经》,只可谓之泛论般若诸经之主旨耳。圭峰之疏,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不一不二”为宗,视前说略优,然亦只是总论,而非切指本经。且为“性”、“修”合说,非专约“修”言也。

三论宗嘉祥《义疏》云:“因果为宗。”盖以无住之修为因,成就得无所得为果也,此说则克指本经,不能移之他部,切要多矣,然已涉入台家第四重之“论用”。何以故?功用属果故。由此可知诸家明宗则同,而所明之宗则异也。且由此愈见台家之五重,简明切要,非诸家所能及焉。

台家大德明宗之说如何?智注标宗,为以“实相之慧,修无相之檀”。般若为理体本具之正智,故日“实相之慧”。檀者,布施,取经中“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之义也。蒲益《破空论》,以“观照契理”为宗。契理者,契合理体也,即智注实相之慧义也。谛法师《新疏》,则以“发菩提心”为宗。三说之中,自以智注为最精,余两说,未免宽泛。

兹依本经现成语句,“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义,约为两语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本经依体起修之妙宗也。命意与智注同,而语句现成,且明显易了,故易之。

何谓与智注意同耶?本经举一“布施”,以摄六度万行。“行于布施”,正所谓修一切善也。而“离一切相”,正是实相之慧。盖法与非法,两皆不取,为离一切相,正与无相无不相之实相相应。是则离一切相,非实相之慧而何?当知本经惟一修宗,在“无住”二字,但标“无住”,以明经宗,全经之观门、行门,尽在其中矣。然恐领会不易,不如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两语明之。则“无住”之旨,洞然明白。何以言之?无住者,两边不住也,亦即一空到底也。

经云:“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非法非非法。”以及“即非……是各……”诸句,又云:“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无论约二边说,约重空说,皆所谓“离一切相”也,即“无住”之真诠也。而“于法应无所住”之下,紧接“行于布施”,即是“修一切善”之意,亦即空亦无住之意也。全经所说观门、行门,一是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本。正所谓妙有不有,真空不空,遮照同时,宛合中道第一义也。

《大智度论》云:“般若要旨,在离一切法,即一切法。”“离一切法”者,“离一切相”也,“即一切法”者,“修一切善”也。得本经“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两语,般若要旨,因而洞明,有下手处,故本经为般若之纲要也。且离一切相,方为发无上菩提,而得无上菩提,亦不外乎离一切相。何以故?无我、人、众、寿,正谓“离一切相”故。而离一切相,当从修一切善做出。此正无实从无虚出,无为从有为出之意也。故“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两语,将金刚般若波罗蜜,从此岸,渡中流,达彼岸之行程,括尽无遗矣。故日:为依体起修之妙宗也。

总之,明宗必与显体相应。经体既为“生实相”,而“离一切相”,本为实相之慧,故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实相便从此而生。故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故日: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菩提。盖名为诸佛者,因其得阿耨菩提也。阿耨菩提者,实相般若也。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者,观照般若也。因观照而证实相,则举此两旬经文,以明修宗,若网得纲,有条不紊矣!P17-19

序言

《金刚经》是佛教界流通最广,诵持最多,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即以如金刚般锐利(能断烦恼)的大智慧到彼岸。此经阐释的是佛教的最高深的智慧,即佛教的空性,而不是所谓的世俗的聪明才智。能够体悟佛教的空性,就能见性成佛。如何才能体悟这种空性呢?要从破相、去执、无我三个方面去体会。

一、破相。凡夫执著世间的名相,汲汲一生,无非为名为利,头出头没,没有了时。既没有认清世界的真相,也迷失了自己,很是悲哀。《金刚经》反复宣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指出世间的一切不能独立而自存,事物的存在有赖于因缘的凑合,缘散复归于无,如梦幻,如露电,这即是空。如能认识到空性,就能明白相即是非相的道理。

二、去执。明白了相即是非相的道理,就能放下执著。凡夫追求的名利,到头来不过是过眼烟云,汲汲追逐,得不到会很痛苦,就算得到了,也只是暂时地保有,终究不能长久,虽然一时得到了满足,终究还是痛苦。只有放下执著,心境才能变得宽敞明亮。

三、无我。人一生最放不下的是自己,把自己的身体执实为自己,于是于滋养、满足、放纵身体相关的财利名声都看作是自己的,不惜一切代价尽量攫取,牢牢不放。既造成自身的痛苦,也给他人带来困扰。有的人物欲淡泊一些,能够放下财色名利,但不一定能放下自我。本经一再宣说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其实何为我?我是谁?能把自己的身体看做自己吗?能把纷飞的妄念当做自己吗?身体没有了,自己在哪里?因此只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能放下自己,才能体认空性。

《金刚经》围绕须菩提的两个问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即是成佛之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展开,阐发了般若空观的奥义。佛答:“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此说的是破相、去执、无我的道理,菩萨不应执着于相,但又不能落于绝对的空无。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并非无事可做,否则会堕入小乘的灰身灭智,而放弃了大乘菩萨的普度众生的责任。接着佛又回答:“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萨一方面要不著于相,另一方面还得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只是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六度。破相讲的是空慧的道理,但修菩萨道还得积聚福德资粮,没有福德资粮也是成不了佛的,只有福慧双修,才能圆成佛道。修福德资粮以布施为最,包括财布施、身布施和法布施。其中以受持说法的功德最大。《金刚经》阐发的福慧双修的道理是进入佛道的关键,因此此经在佛教界极为重要。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是通过听闻《金刚经》而开悟的,他对《金刚经》的主旨做了很好的总结。他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之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于诸境上,心不染著,不与境上生心,就是无念。念念不住,即是无住。

《金刚经》既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五祖弘忍大师就以《金刚经》传法印心,也是中国佛教各宗非常重视的经典,“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慧能祖师听闻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可见本经对悟道的重要性非同凡响。本经也一再宣说,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议。

本经不仅在教内极受欢迎,在教外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毛泽东主席在外出途中,时常带《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心经》等佛教经典参究,他和赵朴初、班禅者耐采讨过《金刚经》的相关问题,并目说:“《金刚经》值得—读。”

《金刚经》最早由鸠摩罗什翻译,此后还有五个译本,但以鸠摩罗什的翻译最为流畅优美,故他的译本传诵最广。历代注释《金刚经》的高僧大德及相关著作极多,但以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内容最为丰赡。

江味农居士(1872—1938年),原名忠业,字味农,法名妙熙,晚号定翁。祖籍江苏江宁,出生官宦,1903年考中举人,但不乐仕进。曾听谛闲讲,经,且录有讲义。又曾赴日本学东密,归国后随白普仁喇嘛在沪、杭、湘、鄂等地弘扬藏密。1931年任上海省心莲社社长,常在社中讲经。江味农居士一生修持金刚经,极有心得,在蒋维乔的邀请下,讲解《金刚经》,留下未完成的遗著,经弟子周清圆整理形成本书。作者对《金刚经》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讲解,同时贯穿佛教的历史、制度和基本理论,看本书不仅对金刚经能有深入的理解,对整个佛教也会有大体的了解,因此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佛教的百科全书。特别是作者从信解行证四个方面疏通金刚经(信,就是相信佛法;解,就是理解佛法;行,就是实修佛法;证,就是证悟道果),在本书中处处揭示了《金刚经》指示的实修的方法,我们读本书不仅能够理解《金刚经》,而且还能找到真切实用的修学方法,对学习佛经和修身都会大有裨益。本书曾有较多的科判的内容,因不适合现代人阅读习惯,此次出版做了删除,只是在会影响文意的地方做了保留,且作了相关说明。

人最大的烦恼在于身见,我们如常读诵修持《金刚经》,就能用金刚般锐利的般若慧剑,斩断烦恼之根。从世俗来说,破相能够不为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认清事物的本质;去执能够采用灵活的手段处理问题;无我能够放下自己,精勤地做事。认真领会本经,对成就世俗的功业是有帮助的;从出世的角度说,福慧双修,精行六波罗蜜,就能圆成佛道。所以本经不愧为教内教外俱受欢迎的佛教的根本经典,值得我们认真读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