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是年轻人的梦想,1957年对傅志寰来说是难忘的一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接见了中国留学生。毛主席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领袖的殷切期望激励了他的一生,傅志寰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努力克服语言方面的困难,起早贪黑地苦读。到了二年级,他的各门功课全优:三年级时,他的照片上了系里的光荣榜。
子楠:看得出来您对铁路、对火车真的是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在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时候才会报考唐山铁道学院蒸汽机车制造专业。
傅志寰:对,我父亲是开火车的,自己有个志向,总想要超过自己的父亲。他是开火车的,我应该是造火车的,所以高中毕业的时候就报考了唐山铁道学院,专业就是蒸汽机车制造。
子楠:但是没有去成唐山。
傅志寰:是的,我是1955年高中毕业,那时选拔一批留苏预备生,我的成绩还是比较好的,报考以后,就被当时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录取了。
子楠:就是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
傅志寰:是,在魏公村的北京俄语学院,学了一年时间。
子楠:这一年的学习结束之后,坐着火车去学造火车。
傅志寰:那时候飞机很少,我们留学生是开专列去的,一个专列有1000多人。但是对我还是比较特殊的,因为我是学铁路的。在满洲里要换苏联的火车,当时苏联火车是由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牵引的,国内在当时还没有。所以,火车头对我来说很新鲜,火车一停站,我就从后边跑到前边去:看看我未来要学习的电力机车。这一路上一共7天时间,对我来说很有意思,大家都感到很枯燥,唯独我当时是非常有兴趣的。
子楠:所以,其他留学生在火车上想的是怎么打发掉这几天的时光,但是对您来说学习就已经开始了。
傅志寰:因为我对火车有兴趣,不管是蒸汽机车还是对我来说非常新鲜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我都非常有兴趣。
我的家庭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成绩也还不错,升大学可以拿到奖学金,但是从来没想到要去苏联学习。
子楠:当时苏联是我们的榜样。
傅志寰:“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个是非常深入人心的,特别是年轻人都特别向往到苏联去看一看。
子楠:到了苏联,遇到了哪些困难?
傅志寰:开始非常困难,虽然在北京学了一年俄语,但对于上大学来讲远远不够用,开始听课的时候基本听不懂,既然听不懂就没法做笔记。
子楠:对,这样的感受应该是挺难过的,一方面是自己求知若渴的心情,另一方面只能看见老师的嘴唇在上下张合,但是又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尽管这样,一年过后您还是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傅志寰:成绩还可以吧。我们中国同学非常非常用功,大家都知道我们到苏联学习很不容易,那个时候每个月的助学金是500卢布。500卢布是个什么含义?相当于五六个工人的月工资,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费可以养5—6个家庭,所以我们都知道这笔钱对国家来讲是来之不易的,大家都有一种紧迫感,一定要好好学习。
子楠:除了学习上的压力,还有这方面的心理压力。当时您到了苏联,除了学习之外,在社会生活上,最大的冲击是什么?
傅志寰:我们的中国同学,包括我在内,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习上面。头一年语言没有过关,要补笔记、做作业,非常辛苦,不到晚上一两点钟我们是不能上床的。开始的时候考试成绩非常不好意思说出口,所以要拼命地学。到了二年级稍微好一点,真正语言过关了是三年级,大学一共5年。
那时候苏联同学的业余活动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我们中国人没有这个精力,他们对我们也不太理解,给我们起外号,叫“面包干”。听着很难听,但是我们觉得,就算是面包干了,成绩要好一点,知识多掌握一点,回去以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P004-006
新闻报道,英语翻译作story,这意味着新闻就是讲故事的艺术,好新闻就是把故事讲得精彩。环球资讯广播作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旗下的新闻频率,自然以讲述海内外故事、比较各文化异同、品味全球化生活、关注跨国界人群为己任。
2012年年底,正在我们策划2013年《环球名人坊》应该聚焦什么群体的时候,一个时间点闯入了我们的视野,那就是欧美同学会百年华诞。欧美同学会集中了中国留学生群体的代表和精英。百年来,一代代有理想的人风雨兼程远涉重洋求学深造,其中不少人归国还乡立业兴业铸造辉煌。“海归”群体是中国最国际化的人才群体,他们共同的底色就是爱国、拼搏。在不同的时期,他们努力奋斗着,实现着自己的梦想,推动着民族的梦想。“中国梦”在这个群体中一直存在,而且成为这个群体的共同目标和追求。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些毅然决然放弃国外优越生活归国投身祖(籍)国建设的热血青年,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为祖国建设带来新思想新文化的创业一族,他们怀揣的都是令人沸腾的爱国情和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赤子心。
这个特殊的群体无法不让人眼前一亮,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而且他们的故事引人人胜。讲述他们的故事、还原他们的人生、分享他们的梦想、聆听他们的心声,这种冲动催生了《环球名人坊》节目的“海归推动中国”系列访谈。“海归”中有很多成功人士,特别是《环球名人坊》的受访嘉宾们,他们或身居高位、或富甲一方、或为学界权威、或为艺术明星。他们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海归,是欧美同学会百年历程的一个缩影,塑造了一个追逐梦想、实现梦想、推动梦想的群像。
《环球名人坊》栏目并不贩卖成功学,而是还原、提亮“海归”中杰出人士的“追梦”过程。他们的梦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梦想,这属于一批人、一代人,影响了很多人、甚至几代人。很多人走出国去,也有很多人回归故土。海归这个群体重在“归”字,归来是人生经历的一种升华,敢于归来、乐于归来是因为有信仰、有激情、有目标。在被种种迷茫、困惑、纠结围绕的日子里,人们特别期待希望和梦想。这就是《环球名人坊》节目以及环球资讯广播对“海归推动中国”系列访谈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原因,因为我们珍惜优秀的新闻故事,并非常想把我们的所知所感与听众和读者朋友们分享,让更多的人得以感受温暖、汲取力量。
于是,环球资讯广播把原汁原味的厚重人生故事变成声音,再变成文字,让这些故事保存得更长久一些,传播得更广泛一些。我们聚焦“追梦人”,我们也是一群“追梦人”,我们更希望的是,能够带动更多的“追梦人”。
在此特别感谢周立群先生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本书副主编、环球资讯广播副总监 王姗姗
序一
序二
傅志寰:中国列车的提速记忆
马文普:我是农民的儿子
马颂德:中国高技术发展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不尽的梦
汤敏:换一种活法
左小蕾:经济学家到底要做什么?
施一公:我要做这个领域的世界第一
饶毅:顶级“海归”是如何炼成的
徐昌东:创业要讲时空感
严望佳:我不是你们想象中的“女老板”
韩小红:打响健康保卫战
毛大庆:我到今天都觉得自己是个小孩
闰长明:走出去。是为了回来更强大
周立群:大浪淘沙尽,巍巍我依然
易珉:“熬”其实是坚持,是百折不挠
高志凯:我一直在奔跑
郑荃:开创提琴制作的中国学派
莫华伦:最爱歌剧
刘月宁:雅韵依依。小专业开启大视野
贺冰新:创造无数造星神话的流行音乐教母
金珊珊:最好的舞者是心灵的舞者
后记一
后记二
2013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环球资讯广播的《环球名人坊》栏目中推出了系列访谈节目“海归推动中国”,开创了在广播节目中全景式记录“海归”这一中国社会独特阶层的先河。节目播出以来,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等20多个主要城市引起广泛好评,被听众赞誉为“用耳朵聆听海归心声的精神盛宴”。
本书即“海归推动中国”系列访谈节目的精选,讲述了20位“海归”的成功经历,展现了几代留学归国人员实现梦想的历程和家国天下的情怀。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民用飞机领航人”徐昌东、中国电力机车事业开创者之一傅志寰、“中国专业体检第一人”韩小红、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毛大庆、“中国的帕瓦罗蒂”莫华伦、“中国提琴制作大师”郑荃、赴海外成功创业的先行者之一周立群等一批业界精英的故事被写进该书,生动地诠释了梦想和信念的力量。他们不仅实现了个人的事业追求和人生梦想,更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着。
改革开放以来,有100多万中国人远涉重洋求学,其中一部分学成回国,带回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已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各领域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留学人员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国外受到良好教育,极富开拓性和进取心,具有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海归”已发展成为中国社会新兴阶层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从跨国公司到国有企业再到民营企业,从企业高管到广大创业者,“海归”们的足迹处处可寻。
《影响中国——20位顶尖“海归”访谈录》一书撷取“海归”回国立业的典型案例,通过真实的讲述和生动的细节,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海归”群体对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以及政治和社会文明的巨大推动作用,凸显了中国“海归”群体的新思维、新观念、新风尚,展现了他们对当今中国社会走向的深刻影响。全书以主持人和“海归”对话访谈的方式,在娓娓道来中,追寻“海归”发展的最新状况,披露“海归”多彩的心路历程,探索“海归”成功的诸多要素,分享“海归”成功的创业经验。本书对广大“海归”回国的创业与发展、对身处国际化工作环境中的白领和商界精英、对众多希望出国的大学生以及关注“海归”的社会群体,均有较大的启迪和参考价值。通读全书,20位“海归”创业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们虽性格迥异、道路不同,但跌宕起伏的经历中都凝练出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令人受益匪浅。
推动中国进步,助力民族复兴。“海归”的回国创业与发展是个人梦想的实现,也是中华民族共筑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与世界接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亟需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精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呼唤锐意进取的英才。当代中国是有史以来“海归”精英们最能发挥作用的时期。这既是一个需要“海归”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就“海归”的时代。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将通过音视网报刊等多媒体手段,和广大受众一道,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当代“海归”群体。
是为序。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总编辑 王庚年
《影响中国(20位顶尖海归访谈录)》由阳燕、杨子楠编,本书通过访谈的形式全方位展示了20位顶级海归的心路历程,揭秘了公众人物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国潮在中国越来越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留学海外的大军,甚至于“是否出国”成了许多年轻人的一个肯定要面对的选择。现在,国内很好的发展机会促使一大批在国外学有所成的人回国效力,又形成了“海归”的浪潮。随着外资企业在国内的本土化需要以及国营、民营企业的国际化需要,大家纷纷认识到在海外学成归国的优秀人才的重要性,海归人员走上了更多重要的岗位,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影响中国(20位顶尖海归访谈录)》适合大众阅读。
《影响中国(20位顶尖海归访谈录)》由阳燕、杨子楠编,《环球名人坊》之“海归推动中国”系列节目,选取2啦海归精英,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百万中国留学人员行走历程的代表,倾听他们关于时代的畅想,人生精华的总结,个人经历的分享和社会责任感的体会。“海归”系列节目,紧扣“海归与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嘉宾涉及治国、学术、创业精英,先后采访了傅志寰、马文普、马颂德、徐昌东、汤敏、左小蕾、郑荃、施…公、饶毅、严望佳、周立群、毛大庆等20位“海归”杰出代表。作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他们谈出了“海归”的心声,总结了成功的经验,表达了为中国梦献计献力的决心。他们用行动证明——“海归推动中国,海归推动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