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次溪创作的《白石老人自述》为齐白石老人的人生自述。书中其从出生的家庭、成长经历、求学过程、平生阅历、艺术造诣等方面进行自述,文中所自述的文字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表现出白石老人那朴实无华、充满乡土气味和感情深挚的风格。本书讲述了更真实的齐白石,作为权威性的研究资料,使读者更了解其艺术道路的演变过程,同时也让读者更深入的了解白石老人的艺术生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白石老人自述/北京画院学术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次溪 |
出版社 | 广西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次溪创作的《白石老人自述》为齐白石老人的人生自述。书中其从出生的家庭、成长经历、求学过程、平生阅历、艺术造诣等方面进行自述,文中所自述的文字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表现出白石老人那朴实无华、充满乡土气味和感情深挚的风格。本书讲述了更真实的齐白石,作为权威性的研究资料,使读者更了解其艺术道路的演变过程,同时也让读者更深入的了解白石老人的艺术生涯。 内容推荐 张次溪创作的《白石老人自述》为中国画大家齐白石老人的人生自述。齐白石是一位大画家,其实,细分起来,他还是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他真正做到了中国古时候对一流艺术家的要求:诗、书、画、印均有极高造诣。1933年,齐白石先生71岁时,曾请吴江金松岑为他写传。由其自述生平,门人张次溪笔录后寄给金氏,作为写传记的材料。书中其从出生的家庭、成长经历、求学过程、平生阅历、艺术造诣等方面进行自述,文中所自述的文字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表现出白石老人那朴实无华、充满乡土气味和感情深挚的风格。书中还配有部分小插图,将白石老人早、中、晚各时期的绘画作品聚于一书进行比较,使读者更了解其艺术道路的演变过程,同时也让读者更深入的了解白石老人的艺术生涯。 目录 出生时的家庭状况 从识字到上学 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 从雕花匠到画匠 诗画篆刻渐渐成名 五出五归 定居北京 避世时期 试读章节 同治九年,我八岁。外祖父周雨若公,果然在枫林亭附近的王爷殿,设了一所蒙馆。枫林亭在白石铺的北边山坳上,离我们家有三里来地。过了正月十五灯节,母亲给我缝了一件蓝布新大褂,包在黑布旧棉袄外面,衣冠楚楚的,由我祖父领着,到了外祖父的蒙馆。照例先在孔夫子的神牌那里,磕了几个头,再向外祖父面前拜了三拜,说是先拜至圣先师,再拜受业老师,经过这样的隆重大礼,将来才能当上相公。 我从那天起,就正式地读起书来,外祖父给我发蒙,当然不收我束惰。每天清早,祖父送我去上学,傍晚又接我回家。别看这三里来地的路程,不算太远,走的却尽是些黄泥路,平常日子并不觉得什么,逢到雨季,可难走得很哪!黄泥是挺滑的,满地是泥泞,一不小心,就得跌倒下去。祖父总是右手撑着雨伞,左手提着饭箩,一步一拐,仔细地看准了脚步,扶着我走。有时泥塘深了,就把我背了起来,手里还拿着东西,低了头直往前走,往往一走就走了不少的路,累得他气都喘不过来。他老人家已是六十开外的人,真是难为他的。 我上学之后,外祖父教我先读了一本《四言杂字》,随后又读了《三字经》、《百家姓》,我在家里本已识得三百来个字了,读起这些书来,一点不觉得费力,就读得烂熟了。在许多同学中间,我算是读得最好的一个。外祖父挺喜欢我,常对我祖父说: “这孩子,真不错!”祖父也翘起了花白胡子,张开着嘴,笑嘻嘻地乐了。外祖父又教我读《千家诗》,我一上口,就觉得读起来很顺溜,音调也挺好听,越读越起劲。我们家乡,把只读不写,也不讲解的书,叫作“白口子”书。我在家里识字的时候,知道一些字的意义,进了蒙馆,虽说读的都是白口子书,我用一知半解的见识,琢磨了书里头的意思,大致可以懂得一半。尤其是《千家诗》,因为读着顺口,就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有几首我认为最好的诗,更是常在嘴里哼着,简直成了个小诗迷了。后来我到了二十多岁时候,读《唐诗三百首》,一读就熟,自己学做几句诗,也一学就会,都是小时候读《干家诗》打好的根基。那时,读书是拿着书本,拼命地死读,读熟了要背书,背的时候,要顺流而出,嘴里不许打咕嘟。读书之外,写字也算一门功课。外祖父教我写的,是那时通行的描红纸,纸上用木板印好了红色的字,写时依着它的笔姿,一竖一横地描着去写,这是我拿毛笔蘸墨写字的第一次,比用松树枝在地面上画着,有意思得多了。 为了我写字,祖父把他珍藏的一块断墨,一方裂了缝的砚台,郑重地给了我。这是他唯一的“文房四宝”中的两件宝贝,原是预备他自己记账所用,平日轻易不往外露的。他“文房四宝”的另一宝——毛笔,因为笔头上的毛,快掉光了,所以给我买了一支新笔。描红纸家里没有旧存的,也是买了新的。我的书包里,笔墨纸砚,样样齐全,这门子的高兴,可不用提啦!有了这整套的工具,手边真觉方便。写字原是应做的功课,无须回避,天天在描红纸上,描呀,描呀,描个没完,有时描得也有些腻烦了,私下我就画起画来。 恰巧,住在我隔壁的同学,他婶娘生了个孩子。我们家乡的风俗,新产妇家的房门上,照例挂一幅雷公神像,据说是镇压妖魔鬼怪用的。这种神像,画得笔意很粗糙,是乡里的画匠,用朱笔在黄表纸上画的。我在五岁时,母亲生我二弟,我家房门上也挂过这种画,是早已见过的,觉得很好玩。这一次在邻居家又见到了,越看越有趣,很想摹仿着画它几张。我跟同学商量好,放了晚学,取出我的笔墨砚台,对着他们家的房门,在写字本的描红纸上,画了起来。可是画了半天,画得总不太好。雷公的嘴脸,怪模怪样,谁都不知雷公究竟在哪儿,他长的究竟是怎样的相貌,我只依着神像上面的尖嘴薄腮,画来画去,画成了一只鹦鹉似的怪乌脸了。自己看着,也不满意,改又改不合适。雷公像挂得挺高,取不下来,我想了一个方法,搬了一只高脚木凳,蹬了上去。只因描红纸质地太厚,在同学那边找到了一张包过东西的薄竹纸,覆在画像上面,用笔勾影了出来。画好了一看,这回画得真不错,和原像简直是一般无二,同学叫我另画一张给他,我也照画了。从此我对于画画,感觉着莫大的兴趣。 同学到蒙馆里一宣传,别的同学也都来请我画了。我就常常撕了写字本,裁开了,半张纸半张纸地画,最先画的是星斗塘常见到的一位钓鱼老头,画了多少遍,把他面貌身形,都画得很像。接着又画了花卉、草木、飞禽、走兽、虫鱼等等,凡是眼睛里看见过的东西,都把它们画了出来。尤其是牛、马、猪、羊、鸡、鸭、鱼、虾、螃蟹、青蛙、麻雀、喜鹊、蝴蝶、蜻蜒这一类眼前常见的东西,我最爱画,画得也就最多。雷公像那一类从来没人见过真的,我觉得有点靠不住。那年,我母亲生了我三弟,取名纯藻,号叫晓林,我家房门上,又挂了雷公神像,我就不再去画了。我专给同学们画眼门前的东西,越画越多,写字本的描红纸,却越撕越少。往往刚换上新的一本,不到几天,又撕完了。P22-24 序言 2014年是齐白石先生诞辰150周年,全国各地举行了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作为全世界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美术机构——北京画院也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如举办“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纪念展,出版《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齐白石研究》(第一辑)、《自家造稿——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画稿》等学术研究书籍,摄制发行大型艺术文献纪录片《齐白石》,举行“纪念齐白石先生诞辰150周年座谈会”等。此次再版的《白石老人自述》,是以全新的面貌呈现这部具有珍贵史料及历史价值的著作,以此作为对老人最好的纪念。《白石老人自述》以口述的方式,将齐白石自1863年出生之日至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曲折丰富的生活经历、学艺探索、人生感悟等,尽情尽兴地展示给专家学者及普罗大众,是了解、研究齐白石的重要材料。本次出版有两个特别之处: 一方面,本书将白石老人的口述文字配合精心遴选的插图,尤其是北京画院收藏的珍贵藏品。齐白石去世后,家属遵照老人的遗愿,将家藏作品和遗物捐献给国家,因齐白石是北京画院的荣誉院长,这批作品和遗物后划归北京画院收藏。多年来,北京画院一直将齐白石艺术的研究与推广作为自身的使命与职责。不仅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中专设“齐白石纪念馆”,分十个主题举办齐白石专题展览,出版《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十卷)等出版物,还成功举办“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修复并开放“齐白石旧居纪念馆”,成立“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本次再版《白石老人自述》,便从北京画院珍藏的二干余件齐白石绘画、书法、篆刻、日记、信札、照片、遗物、收藏中,精心遴选出最能契合其人生历程、展现其艺术成就的作品,同时广采博纳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构的齐白石精品,多方位展现白石老人的艺术成就。 另一方面,本书还侧重于对白石老人师友圈的展现。在齐白石学艺求索的道路上,与同时代学人、艺术家的密切交往对其影响深厚,如王闾运、樊樊山、陈师曾、徐悲鸿等人。这种多元互动的联系,不仅通过老人本人的口述文字,而且配合画作、印章、信札、日记等,全方位加以展现。 《白石老人自述》是一本平实而充满情感的自传,阅读它,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启迪,从普通的木匠到艺术巨匠,齐白石的成功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来自于其艺术天才与勤奋自立。齐白石通过自学不断成长,从早年的师法古人,到晚期的“衰年变法”,不断锤炼自身的艺术修养,终于“画前人所未画,发前人所未发”,将世俗情趣与文人雅趣融为一格,将普通生活融入艺术情思,成为超越时代的一代巨匠。另一方面也源于外在机缘。同时代画家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对一个艺术家的成长非常重要。比如齐白石晚年迁居北京后,与陈师曾结为至交,二人不断交流艺术,共同成长,达到了“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的境界。 《白石老人自述》不仅是一本提供珍贵材料与研究视角的专业著作,更是一本具有趣味性与普及性的图文并茂的大家小书。读者可以在白石老人平实的自述文字中,感受老人心态的平和、成功的节点,探索其真情实感、毫无造作的艺术追求,体悟其“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天然之趣,追寻并重新认识中国画的艺术规律。总之,这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与深入研究的书。 王明明 甲午年夏日于潜心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