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之二。论著根据田野考古材料系统考察了长江中游两个重要区域——澧阳平原与汉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与社会。通过比较研究、分析,澧阳平原聚落的演进经历了环壕聚落、城壕聚落、城壕聚落群三个阶段。汉东地区的社会具多元开放特征。在长江中游史前社会进程中,重心由澧阳平原逐渐向汉东地区转移,这个转移过程,即是以石家河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历史文化趋势的形成过程。
本书根据田野考古材料系统考察了长江中游两个重要区域——澧阳平原与汉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与社会。澧阳平原在一个相对狭小而封闭的地域持续着文化的进程,其聚落的演进,经历了环壕聚落、城壕聚落、城壕聚落群三个阶段。从聚落空间格局而言,最初的聚落因自然环境而呈散居状态。城壕聚落阶段则形成带状,出现凝聚式聚落布局,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走向复杂化。城壕聚落群阶段,出现庞大聚落集群的同时也分化出更小的聚落单元,三级聚落结构明显,血缘关系比较牢固。汉东地区的情况与之相比有明显差异,这里地势开阔,交通便利,社会具多元、开放的特征。早期聚落多依自然环境呈线性分布。古城出现以后,聚落出现明显分化,聚落等级为三级,凝聚式聚落结构开始显现。石家河聚落集群则标志着高度凝聚式聚落结构的出现,原有的三级聚落等级消失,形成一方独大,而周边萎缩的局面。石家河聚落集群的出现表明长江中游地区聚落结构得到重组,进而形成以石家河古城为顶端的金字塔形四级聚落等级,长江中游文明曙光初现。在长江中游史前社会进程中,重心由澧阳平原逐渐向汉东地区转移的过程,即是以石家河为中心的社会的形成过程。尽管长江中游的社会在屈家岭一石家河文化时期获得了极度发展,但是,此时的中国,正处在以中原为中心的龙山时代——一个更大空间范围内的文化整合已经开始,长江中游地区在这样的大势中注定要被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