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描述了真实的马克思。
本书是在作者1998年编写的《马克思传》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保留了原书通俗、生动、活泼的风格,依旧面向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但从各种中外文书刊及网络中搜集、筛选,增加了大量图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图片是以往各种中文马克思传记中未曾使用过的,它们具有文字描写所不能提供的长处,即能更直观地展现马克思及他的时代的特点和风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马克思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光明//罗传芳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描述了真实的马克思。 本书是在作者1998年编写的《马克思传》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保留了原书通俗、生动、活泼的风格,依旧面向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但从各种中外文书刊及网络中搜集、筛选,增加了大量图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图片是以往各种中文马克思传记中未曾使用过的,它们具有文字描写所不能提供的长处,即能更直观地展现马克思及他的时代的特点和风貌。 内容推荐 马克思的学说,集严整细密的论证和宏伟的社会理想于一身,堪称古往今来最为丰富深邃的思想体系。他以自己的头脑对国际工人运动和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既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是激情澎湃的革命家;既是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战士,又是富于爱心、和蔼可亲的朋友、丈夫和父亲…… 本书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同时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出一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夹叙夹议,融思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是本书不同于其他此类传记的独特之处;书中的一百多幅图片为读者深入了解马克思和他的时代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也使本书囤文并茂,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和收藏价值。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特里尔之子 无忧无虑的童年 一个少年的志向 浪漫大学生的爱情 第二章 “黑格尔的学生” 发现黑格尔 在“博士俱乐部”里 普罗米修斯式的自白 新闻出版自由的捍卫者 为贫苦群众辩护 《莱茵报》的精神领导 第三章 在巴黎的15个月 出国前夕 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 “异化”与共产主义 友谊从这里开始 《神圣家族》 接到驱逐令之后 第四章 流亡布鲁塞尔 异地重逢 《德意志意识形态》 战友与论敌 共产主义者同盟 《共产党宣言》 再次被逐 第五章 在战斗的年代里 重返巴黎 《新莱茵报》出世 民族问题 在革命危机中 法庭上 报纸的最后日子里 辗转于德法之间 第六章 流亡伦敦的最初岁月 艰难困苦的生活 对革命的总结 重建同盟 分裂 《雾月十八日》 同盟的终结 第七章 冷寂的50年代 第恩街28号 《论坛报》撰稿人 永不知足的学者 对“世界工厂”的观感 欧洲政治评析 东方问题 “1857―1858年手稿” 《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八章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家庭悲欢 与友人在一起 马克思的性格 第九章60年代初的马克思 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 反击福格特 60年代初的家事 又出困境 关于拉萨尔 第十章 国际的灵魂 成立宣言 总委员会中的多面手 事业在前进 第十一章 写作《资本论》 舔犊之乐 德国之行 揭开剩余价值的秘密 “沉默”被打破了 第二卷和第三卷 第十二章 巴黎公社前后 家庭中的变化 关于普法战争的宣言 与公社站在一起 《法兰西内战》 在一片围攻中 第十三章 国际最后时期的马克思 内部分歧的由来 伦敦代表会议 国际代表大会之前 马克思在海牙 尾声 第十四章 伦敦老人 老年马克思 疗养中的马克思 “顾问”马克思 从“收拾杜林”到反驳“苏黎世人” 西欧工人运动的新景象与马克思 第十五章 不断的探索 《资本论》的继续写作 如何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人类学笔记与历史学笔记 第十六章 走向生命的终点 晚年时光 痛失伴侣 辗转疗养 与世长辞 附录 马克思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波恩是一座宁静的小城,人们在街道上漫步,安详、从容不迫,这种景象和肃穆的建筑一起,组成了一幅安谧的图画。波恩大学的700名学生给这幅图画里添进了勃勃生机。这里是莱茵省的精神文化中心,大学中盛行自由主义的风气,饮酒、狂欢、讥评政治、漫谈国事,在学生生活中很流行。 年轻的马克思到校后,立刻就被这里丰富多彩的生活吸引住了,一个新颖而充满趣味的世界在他面前敞开。他加入了学校的特里尔同乡会,很快就融入充满朝气的大学生群体中了。旺盛的求知欲使马克思在一开始就选修了九门课。在这个时期,他对文学史和诗歌写作有着浓厚兴趣,热望在这方面一显身手。因此,除了本专业的法学课程外,他还选了希腊罗马神话、荷马问题和近代艺术史等几门课。安排了这一切后,马克思给家中的父亲写信,诉说大学给他的新鲜印象,并寄去了自己写的一首诗。 父亲的回信充满了慈爱长辈的期望,其中也夹杂着一些担忧,怀疑同时上九门课对爱子的身体、精力来说是否负担过重了。父亲希望卡尔勤奋学习,以便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但又向他提出忠告:“别忘记,在这个悲惨的世界上身体是你智慧的永恒伴侣,整个机器的良好状况都取决于它。”。 父亲的担忧表明他很了解自己儿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确实,卡尔·马克思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不顾一切地钻研各门学问,不合昼夜地陶醉在书海里。不久,他就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堪重负了,第二个学期开始时他终于病倒了。此后他不得不把课程压缩到四门,再后来,他就更多地依靠自学而不是坐在课堂上听讲了。 然而我们别忘记,马克思虽然勤奋,但并不是一名循规蹈矩的书呆子。他那颗年轻的心中充满着热情浪漫的冲动。他是大学生中的活跃人物,他在课余和伙伴们一起学击剑,学骑马;他参加诗歌创作小组,在众人面前高声朗诵自己的诗篇;他和同伴们在同乡会里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不久,这个活跃的特里尔人被选为特里尔同乡会的会长,他和他的会员们时常在酒馆里欢聚。作为盛产葡萄美酒的莱茵省的居民,马克思是很懂得品评佳酿的,后来在他最贫困潦倒的岁月里,也正是偶尔和友人们一起的宴饮给艰难的生活抹上了一些亮色。 大学生们的聚会有时兴之所至,忘乎所以,也会在酒醉之余干出些超越学校规矩的荒唐事来。马克思有一次也卷进了这类事件中,他和一群同学酒后夜半喧哗,结果被校方关一昼夜的集体禁闭,作为处分。可这些小伙子毫不在乎,他们在禁闭室里抓起外面同学偷偷送进去的酒,继续狂饮起来!后来当马克思转学时,他的波恩大学肄业证书上记下了这一小小的违纪事件。 在尽情欢乐的同时,马克思愈来愈想念他少时的女伴,留在特里尔的燕妮·威斯特华伦。燕妮比马克思大四岁,这时已是一位身材苗条、风姿绰约的少女。她那少有的美貌,高雅的气质,时时浮现在卡尔心中。这位大学生意识到,他已经无法抑制地爱上了燕妮。但是,燕妮是特里尔城舞会上公认的皇后,特里尔第一美人,又出身名门,不知有多少富家子弟倾慕于她,围绕在她身旁。她会接受一个普通大学生的爱情吗? 暑假很快到来了,马克思回到了家乡。利用这段时间,马克思向燕妮大胆地表明了心迹,竟为自己心爱的姑娘所接受了!原来,这位特里尔城社交场所上出众的美人,还有着与众不同的品格,她视荣华富贵如浮云,却独具慧眼地看出了马克思这位大学生的出众才华。在这对年轻人热烈地相互倾吐爱慕之情后,他们私订终身了。18岁的马克思陶醉在青春的热情和巨大幸福中,他当时是否意识到,赢得这位美丽姑娘的爱对他一生将有多么重要?60年过去了,当他们都已长眠地下后,他们的女儿爱琳娜写道:“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燕妮·冯·威斯特华伦,就不会有今天的卡尔·马克思。”。马克思的著名传记作者弗兰茨·梅林则写道:“马克思的订婚,虽然看起来也是学生时代的一种轻率的举动,实际上却是这位天生的领袖所获得的第一个最辉煌的胜利。”。确实,从订婚时起,燕妮就把自己的生命同马克思紧紧联系在一起,任何时候都忠实于他,参加他的事业,分担他的痛苦,毕生与他融为一体,再没有什么力量能把她和他分开了。 P8-10 序言 笔者是以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历史为专业的,马克思自然是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1998年,马克思诞生180年之际,笔者曾写过一本《马克思传》,按照出版社的要求,这本传记应当尽可能通俗、生动、活泼,面向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而不是搞成一部专供学者们去品评的“思想和政治传记”。为了赶上纪念《共产党宣言》150周年,当时不得不和时间赛跑,昼夜兼用,争分夺秒,最后总算勉力完工,按时交上了稿子,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书面世后受到了读者的热情肯定和欢迎,不久又重印了一次(但作者终未见到)。多年来从学术界到“民间”,对这本书都有不少积极反响,直到不久前,还有读者来信,颇多赞语。所有这些,对于作者都是很大的鼓励和鞭策。 但“急就篇”总难免留下遗憾。当时拿到书后,细一检查,文字标点之间,舛误遗漏随处可见,甚至还冒出多处语病,不禁令人汗颜。如果整个过程能够更从容一些,如果手写稿(当时尚未使用电脑,全靠爬格子)交付打印之后能返回作者校对一遍,当不会有如此之多的毛病吧。抱着这种遗憾,此后多年中,每提及此书,心中常怀惴惴。总想如果有机会,能够予以补救。 正因此,当人民日报出版社杨忠诚先生建议新出一本带有丰富插图的《马克思传》时,笔者欣然从命,并借此机会与妻子罗传芳一起对全书作了反复核实和修订,对一些地方作了较大的改动或补充,算是弥补了先前的遗憾。此外,我们还根据出版社的要求,从各种中外文书刊及网络中搜集、筛选,增加了大量图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图片是以往各种中文马克思传记中未曾使用过的,它们应该具有文字描写所不能提供的长处,即能更直观地展现马克思及他的时代的特点和风貌。经过这番补救充实工作,先前的错漏大约减少了一些,新增的内容相信也较前《传》有新意。我们把这个版本呈交给读者,仍至希提出批评。 马克思是古往今来思想家中最重要的一位,应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在当今的世界上,马克思也仍然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不论你对马克思持何种态度,只要你认真面对以各种方式困扰着我们的复杂纷繁的问题,试图深入地进行思考,你就无法绕开马克思。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马克思学说看上去地位至高无上,流传普及甚广,几乎人人都是马克思学家,人人都可以对它发表一通评论和见解,但事实上透彻了解者极少。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说,往往不过是建立在人云亦云、道听途说甚至任意猜测的层面而已。时至今日,在各式各样的解释发挥和层出不穷的赞扬或责难中,马克思学说和马克思本人的形象变得愈来愈模糊不清了,真正认真地去研读原著并按照文本原意而不是自己的臆造去理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鉴于此,独立地研究马克思的原著,在今天是更加必要的。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除考虑可读性的要求外,并不回避写马克思那些深奥复杂的著作。这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位思想家,他留给后人最多最宝贵的财富也主要是他的思想和理论创作。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叙述马克思生平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用通俗易懂和不带文件腔的方式介绍他的思想和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这一努力能引起读者兴趣,并促使他们去叩马克思宏富思想的大门,我们就感到满足了。 张光明 2010年1月27日 后记 这里对书后的几幅作者留影作一交待。 2004年暑期,借在德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我们访问了特里尔马克思故居以及其他一些与马克思有关的地方。特里尔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吸引了大批游人,但中国人首先要去的地方通常是马克思故居。在那里专为参观者准备的留言簿上,写下的绝大部分留言也都是中文。据接待我们的诺伊女士说,由于故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和研究者中无人懂中文,他们想要寻找合适的人选把那些留言译成德文。听了这话,嘴上不说,我们内心里却不由得产生出一丝紧张,因为说实话,译者好找,但一旦翻译过去,怕是要让别人大失所望。因为在那些留言里,除了大量赞颂性的空话和标语类的口号,或者一些因对现状不满而迁怒于马克思的情绪化宣泄外,几乎找不到有思想有见地的评论性文字,这与我们这个标榜以马克思主义为治国准则、从中学到大学反复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课程的国家,实在是不般配!而这又恰恰是国人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理论分辨能力低下的真实反映。总之,留言里传达出的共同信息是:对马克思的惊人的无知。把这样空虚贫乏的“内囊”在这位思想大师的故居里面抖搂出去,岂不令人汗颜? 所以,我们的观点是,不论你持何种立场,坚持什么主义,都要以尊重知识和历史为前提,并以探索的、思考的态度去对待你所要评论的对象,而不是把无知偏见拿来炫耀。马克思是19世纪的人物,他的思想无论在理论还是在现实中都翻开了新的篇章,他的不少观点固然已经过时或需作重大修正,但他的理论方法迄今仍对愿意并善于进行思想探索的人们有重大的启发意义。正因此,当今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在内的国际社会和学术界仍对他保持着极大的尊敬。如在马克思当年学习过的柏林洪堡大学(原柏林大学)的墙壁上,镌刻着他的金色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柏林的广场上,马克思、恩格斯的塑像也以其高大的身躯表明了世人对他们的尊重。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城市的另一侧,被保留下来的“柏林墙”遗址似乎又昭示理性的翅膀开始新的航程…… 作者 2010年3月10日于北京家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