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十万个为什么/经典科普大师系列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苏)米·伊林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米·伊林(1896—1953)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苏联著名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著名的科普作品有《十万个为什么》、《几点了》、《白纸黑字》、《桌上的太阳》、《原子世界旅行记》和《在你周围的事物》等。

“十万个为什么”这一极富生命力的名称即取自伊林的著作,而米·伊林则取自获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卢·吉卜林的一句话:“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内容推荐

米·伊林的作品是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老一辈的科普作家和20世纪50年代成长起来的许多科普作家,都从米·伊林的作品中受到教益。

米·伊林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艺的笔调、生动的比喻、典型的事例、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作品活泼而又逻辑严谨。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人民日报》上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这样16个字来概括米·伊林作品的写作特点。

目录

第一部分 内旅行记

 第一章 自来水龙头

 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洗澡了?

 为什么用水来洗?

 肥皂泡怎样为人类服务?

 人为什么要喝水?

 水会炸毁房屋吗?

 固态水的力量

 冰刀为什么不能在地板上滑行?

 你见过透明的水和透明的铁吗?

 第二章 炉子

 人什么时候学会取火的?

 为什么火柴能着火?

 火柴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水为什么不能燃烧?

 水为什么能灭火?

 第三章 餐桌和炉灶

 厨房是个化学实验室

 马铃薯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不生吃马铃薯?

 为什么烤的马铃薯有硬皮,煮的却没有?

 面包的表皮从哪里来?

 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变硬?

 为什么酵母会使面团变大?

 面包芯里的小孔是从哪儿来的?

 面包化学史

 为什么啤酒会起气泡?

 我们为什么要吃肉?

 人造食物

 瓶子里的美食

 为什么牛奶会变酸呢?

 古时候的人吃什么?

 面糊为什么会变酸呢?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喝茶和咖啡的?

 以前的人用什么吃饭,怎么吃?

 英国最早的餐又是什么样的?

 第四章 厨房和锅架

 七样东西七个谜题

 为什么不同的东西要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qj

 最坚固又最不坚固的材料是什么?

 铁为什么会生锈?

 铁器是用什么做的?

 为什么生铁不像熟铁,熟铁不像钢?

 锡纽扣也会“生病”吗?

 世界上有黄色的铜吗?

 除了瓦罐,还有什么东西是用黏土制成的?

 从厨房的瓦罐可以学到什么?

 第五章 碗柜

 厨房瓦罐的亲戚们

 谁发明了细瓷器?

 波格制作细瓷的秘密

 碗柜里有用沙制成的东西吗?

 有没有硬的液体?

 肥皂泡制造厂

 打不碎的玻璃

 第六章 衣柜

 最后一站

 镜子的历史

 为什么衣服能使人暖和?

 穿三件衬衣暖和,还是穿一件比衬衣厚三倍的衣服暖和?

 有没有用空气筑成的墙?

 夏天,我们为什么不穿毛呢衣服?

 为什么我们要穿衬衣?

第二部分 不夜天

 第一章 没有路灯的街道

 成千上万的爱迪生

 屋里的烟火灯

 烟火的替代物

 火炬

 最初的灯

 烟和烟囱

 没有灯罐的灯

 计时的烛

 几个世纪的黑暗

 第二章 路灯的出现

 夜晚和白天

 烛焰消失了

 有茶炉烟囱的灯

 复杂的灯

 第二部不夜天

 灯芯的革命

 最初的路灯

 第三章 煤气灯和煤油灯

 烛台上的煤气厂

 最初的煤气厂

 阔公子鞋匠佣人

 一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第四章 没有火焰的灯

 火棒和灯

 没有火焰的灯

 复杂的灯

 情况变了

 煤气与电的对抗

 要点燃的电灯

 世界上最大的灯

 第五章 没有热的灯光

 与热的战争

 世界上最好的灯

 从烟火到电灯泡

第三部 分几点钟

 第一章 

 如果没有钟,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奥古斯丁的故事

 天空时钟

 如何用脚步计算时间

 印度托钵僧的魔术

 没有指针的时钟

 两个老友之间的对话

 水钟

 小时的长短和大小

 活的闹钟

 马尔克斯和尤利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里的时钟

 火钟和火闹钟

 第二章 “十字军”的战利品

 时钟和井

 大汤姆的笑话

 公爵和小贼

 西格玛夫妇

 两个孩子

 过去的技师

 机械人

 斯特拉斯堡教堂的奇迹

 大本

 运输时间

 再谈天空时钟

第四部分 黑白——书的故事

 第一章

 活书

 活图书馆

 第二章

 帮助记忆的东西

 第三章

 会说话的东西

 泄密的纸条

 第四章

 画图的文字

 探险队失踪的故事

 第五章

 永垂不朽的书

 第六章

 录事的故事

 第七章

 胜利者纸

 第八章

 书的命运

试读章节

生炉子、点煤油炉、煮马铃薯,这些是家里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也许你就是做这些事情的能手。可是,你能告诉我,为什么燃烧的煤油会冒烟呢?为什么烘烤过的马铃薯会有硬皮,而煮过的马铃薯却没有呢?

恐怕你也回答不上来吧!

或者,我再问:“为什么水能灭火昵?”

有一位朋友回答:“水又冷又湿,当然能灭火了。”可是,煤油也很冷、很湿,那它可以用来灭火吗?

当然不能!如果那样做,我就要报火警了!

你看,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容易。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问题吧。

穿三件衬衣和穿一件比衬衣厚三倍的衣服,哪个更暖和呢?

有空气筑成的墙吗?

火有影子吗?

为什么水不能燃烧?

水能炸毁房屋吗?

啤酒泡沫是怎么回事?

有透明的铁吗?

面包芯里的小孔是怎么来的?

人穿上皮袄,为什么就不冷了?

熨呢子衣服时,为什么衣服下面要铺上一块湿布?

为什么能够在冰面上滑行的冰刀到了地板上却无法滑行?

这些问题恐怕没有人可以完完整整地回答出来吧!

身边的事物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讲解如何使用蒸汽机和电话的书。可是,我们如何找到教我们烘烤马铃薯的书或者介绍翻柴火用的拨火棍的书呢?

其实,这类书也有。不过,要想完整地回答上面的问题,恐怕你要参考很多书了。可是,生活中的问题不止这么十几个,而是有千千万万个。

房子里的每件物品都像是一个谜。

你可能会问某件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人们是如何把它制作出来的,为什么要制作这件物品,它出现多久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看看我们餐桌上的刀和餐叉吧。它们总是形影不离,像是一对亲兄妹。可是你知道吗?刀的年龄比餐叉的年龄大了整整5万岁!原始人早就会使用刀了,只不过那个时候的刀是用石头磨成的,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刀不太一样。至于餐叉,人们300年前(注:本书中涉及到的时间是以伊林写作本书的时间为基准的,下文同此处理)才开始使用。

电话和电灯的发明者是谁?它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些问题难不倒我们。可是如果我问你,镜子和手帕出现多长时间了,人们使用肥皂、吃马铃薯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等类似的问题,这恐怕就不那么容易回答了。

平时,我们总是兴致勃勃地阅读那些奇妙的异国探险记,却忽略了身边的屋子,其实它也是一个奇异的、谜一般的世界。

你随时都可以来一次屋内探险,不用准备帐篷、枪支和向导,就连地图也可以省去。因为你根本不会迷路!

下面就是我们旅行的站点:

自来水龙头

炉子、餐桌和炉灶

厨房和锅架

碗柜

衣柜

现代城市里都有自来水。我们每天洗澡、洗衣服,很容易就消耗掉十几桶水。可是在十五十六世纪,城市居民每天只用一桶水,即使在巴黎这样的大都市也不例外。想象一下,那个时候的人们是怎么用水的?他们不经常洗澡吗?他们洗衣服、打扫屋子很省水吗?

原来,那个时候还没有自来水,也难怪人们用得少。

那个时候,人们都从水井里取水。水井被安置在广场上,人们用桶从井里提水。直到今天,有些边远落后的小镇还用这种方式取水呢。但井里常常有死老鼠或死猫之类的东西,因此井水并不卫生。

古人不但缺水,而且也没有清洁意识。每天洗漱的生活习惯近年来才刚刚形成。

300多年前,即使是国王也不会每天都洗漱。法国国王华丽的寝宫里,有一张巨大的床,镀金柱子上挂着华丽的幔帐,地上铺着色彩斑斓的地毯,墙上挂着威尼斯产的镜子,桌子上摆着精致的闹钟,件件都是上等工匠的得意之作,但唯独不见普通的脸盆。

清晨,国王用一块湿毛巾擦擦脸、擦擦手,就觉得自己很干净了!

我们这里(注:此处指伊林生活的国家苏联,苏联于1991年解体,下文同此处理)的人很爱干净,总是频繁地去澡堂。在初来乍到的外国人眼中,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科林斯先生是一位从英国来的御医,他在旅行记中这样写道:

因为宗教信仰的要求,澡堂在俄国是必备的。经营一家澡堂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即使是生炉子的冬天,俄国人也要洗澡,他们甚至会往身上泼冷水。还有些人从澡堂里出来,光着身子在雪地里打几个滚儿,然后再跑进澡堂里去。

我们再回来说说巴黎。那个时候,巴黎人一个月也只是换一两次衣服而已。他们看重的是袖口的花边够不够名贵,胸襟的绣花是不是漂亮,而不是衬衣是不是该洗了。晚上,他们脱掉衬衣和其他衣服,裸着身子就睡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大概是100年前吧,人们更换衣服的频率才增高了。

手帕流行的时间也不长,总共也就是两三百年的时间。一开始,手帕并不普及。在许多社会名流的眼中,手帕实在是一种不必要的奢侈品。

床上挂着的华丽幔帐不仅美观,还可以挡住从天花板上掉下来的臭虫。那时,即便是在王宫里,也有很多臭虫。

实际上,幔帐对阻挡臭虫没有什么效果。相反,它的褶皱倒成了臭虫舒适的床。

那时没有下水道,人们把脏水从窗口直接泼到街道上,脏水就会流进街心的一条沟里。沟里的臭气经常熏得行人捂着鼻子沿着屋边走。

1867年,莫斯科铺设了煤气管道。在施工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十五十六世纪用木头铺成的街道遗址。街道有很多层,最下面是古老的街面,上面积了半米高的污泥。污泥上是年轻的街道,上面又积了一层污泥。

这些事实很容易解释为什么过去的人比现在的人更容易生病。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脏的地方容易滋生病菌。那个时候,可怕的鼠疫、肆虐的天花,很快就能摧毁一座繁华的城市。10个孩子中,只有一半能活到10岁。天花和麻风病毁掉了许多穷苦人的面容。

是什么让今天的人们更加健康呢?自来水龙头、肥皂以及干净的衬衣都是使我们比古人更加健康的法宝。P2-7

序言

我从儿时起就喜欢自然科学。在小庭院里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芾莉、赖葡萄、葫芦、丝瓜、喇叭花……每年都币中,年年都有收获:在家里养各种各样的动物:蚕、蛐蛐儿、蝈蝈儿、小白鼠、兔子、鸽子……看蚕吐丝作茧,和蛐蛐儿、蝈蝈儿一起过冬,看小白鼠在它的窝里蹬铁丝笼,玩我给它做的转盘。后来小白鼠死了,我做了一口小棺材,把小白鼠埋在教室后面的青砖下面,还开了“追悼会”,进行了“默哀”。

现在虽然我已年届七旬,可儿时的科学兴趣活动仍历历在目:解剖青蛙,看它的五脏六腑,然后用线把肚皮缝合,再旅回水里:昕了《王小挖参》的故事后,真的捉亲蝎子和蜘蛛,看它们打架;书中讲了蜘蛛结网的故事,就去看蜘蛛结网的整个过程……

我小时候最爱看书,上海的《科学画报》和各种科学童话,启迪了我的智慧,培养了我的科学爱好,丰富了我的科学知识,可能就是这些引导我走上了科学教育殿堂。

从事小学科学教育,使我更加热爱科学,热爱青少年的币斗普工作。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都献给这一伟大的事业。虽然我参加了《科学》课程教市才的编写工作,但教材所能传达给孩子们的东西还是太少。因此,为孩子们多编些饶有趣味的科学书籍也是我的夙愿。

“经典科普大师系列”所选的图书,如《森市市报》《昆虫记》等,是各币中版南小学课本推荐阅读的重点。阅读这些作品会带领我们步入科学的殿堂,从中体味科学的奥秘,培养科学的情趣,特别是这些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细心的观察和精心的描述,都会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不但有利于提高科学素养,还有利于提升文学修养。

孩子们,读书吧,读这些世界名著,从中吸吮科学的乳汁,接受良好的科学熏陶,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做科学的有心人。

你们的大朋友路培琦

书评(媒体评论)

“经典科普大师系列”所选的图书,如《森林报》《昆虫记》等,是各种版本小学课本推荐阅读的重点。阅读这些作品会带领我们步入科学的殿堂,从中体味科学的奥秘,培养科学的情趣,特别是这些作家对大自然的热爱,细心的观察和精心的描述,都会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不但有利于提高科学素养,还有利于提升文学修养。

国家课程标准研究制组核心组成员、小学科学课本(苏教版)主编 路培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3: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