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安溪铁观音(一棵伟大植物的传奇)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海帆//谢文哲//罗炎秀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完全不同于往昔任何一次的阅读体验。感谢本书的作者,将茶叶的历史、文化与民俗,娓娓道来;把茶叶的制作、技艺与流通,徐徐汇集。茶是一个历久弥新、深思熟虑的命题。茶的海,汪洋滋肆,似乎茫无际涯,不说春风词笔,不说杜陵高手,作者却写尽了关于茶的诉衷情、相思句——通过准确的定位和精湛的解说,不觉问把你引领到了高处。站在铁观音的山峰鸟瞰,一切都尽收眼底——可以识源流,温历史,辨风格,望未来。

认识铁观音,不用读很多书,打开这一本已经足够。铁观音在改变安溪传统经济行为、社会结构的同时,最终也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地理格局。这,就是一棵植物的伟大与传奇。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安溪铁观音的人文地理志。

相对铁观音茶叶的盛名而言,铁观音的原产地——安溪,其风土之瑰丽、人情之淳厚、文化之流光溢彩,可谓僻远无闻。信系于此,一千多年来,繁复精湛的制茶工艺才得以在安溪大地上薪尽火传。而安溪铁观音也伴随着安溪的风云变幻、人事变迁,在无数次浴火重生后,历久弥芳,馨香四溢。

本书试图提示的,是许多无声却强大的力量——一片神奇的土地,一群生命力顽强的百姓、谦具山的包容与海的开放的闽南文化。正是这些不步喧嚣、安静坚守的力量,创造了一颗植物的盛世传奇。

目录

序一 关于茶的朝圣之路

序二 吃茶的经验

序三 我的田野地——安溪

开篇

第一篇 茶路

第二篇 前世

第三篇 茶法

第四篇 改变

第五篇 今生

大事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茶与人、人与茶在这里是如此的和谐统一,如此的浑然一体。安溪人将铁观音视为“天赐神树”,百般呵护,精心浇灌。而铁观音在滋养安溪人的同时,也改变了安溪和安溪人的命运轨迹。因嘉木,而佳茗,而美好家园,这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安溪人聪明智慧的结晶。清雍乾年间,铁观音被发现和培育后,安溪尧阳垂士让的后裔王冬就将它配制成“大红铁观音”,畅销中南半岛,被尧阳人称为。“由伯”的王由,则在清嘉庆年间就去了台湾做铁观音生意,传说他一次就挑了十八担白银回家乡,成为当地著名的富商巨贾。

而喝着铁观音长大的读书人李光地,虽不种茶制茶,却从小就被深刻烙上茶乡的印记,或许是安溪的山水给了他灵气,或许是安溪的民风给了他刚直的性格,他官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成为辅助大清帝国朝政的顶梁柱,治三河,平三藩,荐施琅收台湾,功勋卓越,被雍正皇帝誉为“一代之完人”。李光地为官数十年,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人称“赤脚宰相”,临终留言将他葬在安溪茶山上,实现了回归家乡怀抱的夙愿。

曾几何时,铁观音的生产及销售,受制于中国计划经济的严格控制,民间茶叶买卖被视为“投机倒把”而被取缔。沧海桑团,到了1985年,国家开放茶叶收购,新加坡、日本等国以及香港地区随即有人来安溪买茶,以前的“投机倒把”茶商,都成了茶乡各村的掌门人。

魏月德是铁观音的另一发现者魏荫绵延270余年的第九代传人。俺说自己读书不多,是铁观音给予他刚强自信的勇气,在封闭的年代开始偷偷把茶叶卖到汕头去,并在其祖屋里创办岐山茶叶加工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安溪第一家个体茶叶加工厂。 1992年,魏月德在魏氏祠堂举办“松林头魏荫铁观音茶王褰”,揭开安溪茶王赛的序幕。1995年,魏月德注册“魏荫”牌铁观音商标,建设铁观音文化园。2008年,魏月德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安溪乌龙茶(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传承”。

陈双算也是安溪铁观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是祥华乡旧寨村人,当过兵,见多识广。早在1984年,就有广东茶商勇2400元买走他的两斤铁观音,当年这笔钱可以盖两幢房子,直到晚上,茶商已经走了很久,他还后背出冷汗,不敢相信这是真事。一些广东茶商给陈双算起了一个外号叫“鸭母算”,后来陈双算就拿它给自己的铁观音注册商标。如今,陈双算的“鸭母算”铁观音美名远扬。

铁观音制作工艺精益求精,严谨求实,充满着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一代代的安溪茶人在铁观音精神的感召下,薪火相传,义无反顾,酿造生命的甘泉。杨松伟,70后,放着国家干部不当,毅然下海,依靠品质与诚信两张牌,将“感德龙馨”玩转得风生水起,三夺安溪铁观音茶王,将全部奖金捐给家乡的学校和贫困学子。王文礼,也是70后,大学毕业后在深圳某报社就职,怀着创立中国茶叶民族品牌的梦想,辞职返乡,成为铁观音起源“王说”王氏家族继承铁观音事业最合适的掌门人。具备现代成功商人素质的王文礼,几年之间就在全国开辟了几百多家连锁店,他所创立的八马公司在全国声名鹊起,在沃尔玛等国际知名连锁企业开设茶叶专柜。王文礼说,八马已成为臼本最大的茶饮料生产商的主要供应商,下一步的目标是拓展欧美乃至世界市场。

铁观音是上天赐予安溪人最好的礼品,它的植物能量源源不断地注入安溪人的血液中,而安溪人也意识到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来回报自然的恩泽。吴荣山,一位普通的安溪茶商,当事业有成的他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就投资在全国各地开了许多三和店,让没有资金创业的大学生加盟,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吴荣山计划投入3000万元,发展100家加盟店,这样可提供500个大学生创业就业岗位,简称“1+5”青年创业模式。

中国是茶叶的起源地,中国的斗茶传统,源于唐而盛于宋。唐代建立贡茶制度,湖州紫笋茶与常州阳羡茶同被列为贡茶,于是每年早春时节,两州剌史都要在顾渚山举办盛大茶宴,邀请社会名流品尝、审定当年的贡茶质量。而民间的斗茶,则常常是相约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轮流品尝,决出名次,以分高下。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有《斗茶图》留传至今,图中人物全是村夫野老模样,这说明元代斗茶之风已深入民间。

安溪铁观音茶王赛,就是中国民间斗茶风俗的遗存。每年春秋两季,安溪都要由组而村,由村而镇,由镇而县,进行一轮又一轮的铁观音淘汰赛。最终的茶王,要由进入决赛的七款茶品一决高下。宣布茶王时,全场轰动,万人欢呼,茶王则穿礼服戴礼帽,手持彩色绢花,坐上八人大轿,仿佛得了状元;众人踩街穿巷浩浩荡荡;其场景之喧闹,风俗之淳厚,茶王荣誉感之强烈,茶农竞争意识之明确,均为其他地方、其他行业所罕见。

而将安溪茶王赛做到县外、境外,做到极致,做出效益的,则不能不说到林文侨——福建远太集团、安溪铁观音集团董事长,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企业家。林文侨起先不做茶,但他爱茶成痴,从小就会斗茶。与众不同的是,他上个世纪90年代到香港经商时,就把家乡的茶王赛移植了过去。林文侨炒茶王,卖茶王,有时自己也买茶王。1993年,林文侨旗下公司与安溪政府联合在泉州举办茶王赛和茶王拍卖会,首开铁观音茶叶拍卖先河,500克1万元的价格让铁观音从此身价百倍。等到1999年,1000克铁观音茶王在香港已被他卖到118万元了。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林文侨并没有经营茶叶,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斗茶”,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全在于对家乡的感情。当然,更多的还有兴趣、乐趣。林文侨常说,铁观音扎根贫瘠土地却倾情奉献芳香,在其滋养下成长的人类,应当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这种社会责任的推动下,终于在2006年7月,林文侨走进安溪铁观音集团,成为这里的新掌门人。P140-145

序言

关于茶的朝圣之路

观音是什么?

观音是佛教中大慈大悲的菩萨。梵文的意译,亦译作“光世音”、“观自在”。

观音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据称观音可应机以种种化身救众苦难。《法华经》载.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声音”,前往拯救解脱。观音的道场在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山。所以,佛教中的“南海观音”,比照现实世界,大抵是在东海一带显现的时候更多一些。

铁观音是什么?

铁观音是一种原产于福建安溪的茶树和用这种茶树叶片制作的茶叶。也许真的有自然与神、有民众与菩萨亲近的瞬间。有如神示,在安溪,漫山遍野的铁观音茶园,茶树叶片如银箔般在阳光下闪烁。细看,每一片叶部留有两个清晰的指痕——那是菩萨亲手点化过的,如果不是观音菩萨的千手,不可能有如此造化。

今天是各种饮料、各种茶叶充斥市场的时代。安溪铁观音是一种清醒、一种神圣、一份悠远——我不指望人人都喝铁观音,人人都喜欢那高雅的清韵,或者悠远的浓香。但没有喝过品过安溪的铁观音茶,没有铁观音相伴,绝对是终生的遗憾。

茶与丝绸、瓷器一样,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是中华民族的基因。茶道与丝绸之路一样,是我们流动不息的血脉——如果说,古代泉州是海上丝路的起点,晋江源头的安溪则是茶叶传奇的典藏,也是茶道的起点。中国是茶叶的起源地,茶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各地好茶名茶林林总总,更不在少数——毕竟,冥冥之中,修得正果需要观音种助——在中国自然和文化的版图上,唯独乌龙茶铁观音脱颖而出,于是,福建的安溪被定格为“茶都”。

无数片帆已经远去。走遍世界,就像“CHINA”的词根永远与中国的瓷器读音有割不断的联系那样,随着茶叶远销海外,各国的茶——无论是英语的“TEA”,法国的“THE”,还是拉丁语中的“THEE”——竟都带上了闽南凡“茶”(TAY)的浓浓乡音——不,这是茶的“京腔京韵”。

日高人渴漫思茶。认识铁观音,不用读很多书。只要走进安溪山山水水,在雨雪飘至的冬目,在云雾不开的春季,你会觉得达块上地的厚重,感觉这方乡民的亲近,体味这里植物的丰富与灵性——还有,什么是夺人心魄的茶的灵魂。夕阳下,层层茶园泛着紫亮的光晕,灼人眼目。山脚下有青色的晚烟升起,屋檐下的穿廊颇有几分庄严。水沸了,铁壶咕噜咕噜地响。提壶冲茶,盖碗上倏忽飘过一团白雾。这时,喝着茶,听人讲安溪铁观音的传说,讲铁观音代代相传、创意迭出的奇妙制作——那是无字的《茶经》与《茶谱》。山色、水色与茶色浑然而澄明,也是心地的调和与宁静。于是,因了对茶的依恋,人心向神明渐渐皈依。

这是完全不同于往昔任何一次的阅读体验。感谢本书的作者,将茶叶的历史、文化与民俗,娓娓道来;把茶叶的制作、技艺与流通,徐徐汇集。茶是一个历久弥新、深思熟虑的命题。茶的海,汪洋滋肆,似乎茫无际涯,不说春风词笔,不说杜陵高手,作者却写尽了关于茶的诉衷情、相思句——通过准确的定位和精湛的解说,不觉问把你引领到了高处。站在铁观音的山峰鸟瞰,一切都尽收眼底——可以识源流,温历史,辨风格,望未来。

认识铁观音,不用读很多书,打开这一本已经足够。铁观音在改变安溪传统经济行为、社会结构的同时,最终也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地理格局。这,就是一棵植物的伟大与传奇。

此书好读耐读,如同沏铁观音茶,冲泡数遍,方能领略人间奇迹,季节变化和生命的轮回。  北方春日,风沙满天,昏黄混沌。此时不可无茶,想着那片遥远的绿色和清丽,梳理着曾经走过的朝圣之路。写下达砦文字,是为序。

朱幼棣

2010年春北京风沙弥漫之际

后记

茶是中国人的重要精神样本和文化载体,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最具中华文化个性的中国茶走向世界成为必然。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安溪铁观音近十几年来市场表现不俗,一直引领着中国茶产业发展的风潮,曾两度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参加“全球地理标志保护研讨会”,2009年更被选为上海世博会十大名茶之首。安溪铁观音迅速崛起,蓬勃发展的背后必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推动,这是很多人感到好奇并希望了解的。作为出版方,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揭示造就安溪铁观音传奇的.渊源及各种力量,这对于广大铁观音爱好者及对茶产业发展有兴趣的读者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的这一想法与主政安溪县的李建辉先生、陈灿辉先生不谋而合,他们多年来致力于向世人推广安溪铁观音,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一神奇的植物。

编辑出版本书的过程中,我们的文字作者、摄影师几次前往安溪,遍览一处处故居祖祠、老厝古庙,在几朝县志、博物馆、档案馆中寻找蛛丝马迹,又从民俗专家、历史学家、考古工作者、文化工作者、茶商后代、老茶人口中听到了许多鲜活的故事。安溪铁观音渊源深厚,她裹挟着天地菁华款款而来,安然敷座,虽不发一言,你却已在她遍体的奇香中领悟卜切的奥秘——关于岁月的磨砺与沉淀、历史的荒诞与神圣,还有个体生命的渺小与伟大。

而茶也早已融入了安溪人的生活之中,被安溪人内化于心以至无形无迹。安溪铁观音的文化,就在安溪一幢幢历经风雨却美丽依旧的土楼大厝里、在传唱至今的一曲曲茶歌茶谚里、在安溪人敬天敬地敬祖先的虔诚信仰里、在安溪丰富多彩的民俗里,也在安溪人为人处世的原则里。在湖头李光地故居的村子采访时,一位素昧平生、只会讲闽南话的老阿婆坚持要留我们吃饭并住到她家里,这样殷切的人情令漠然于都市风景的我们不知所措。但任安溪,在中国广袤的乡村,这其实并不少见。山上的茶树、世居的老屋和虔敬的信仰给予了安溪人许多都市人苦寻不着的安全感。他们不急不躁,生活简简单单,所以能制出滋养生命的好茶,能品出茶中蕴含的千般滋味。安溪铁观音是世代安溪人执着一生的功课,也是他们命运构成的主体,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一定是。我们的工作虽然只掘取了安溪茶文化富饶宝藏的一角,却已是丰硕喜人。在打开一扇了解安溪、认识安溪铁观音的窗口的同时,本书开创了茶书写作出版的新模式,也填补了中国此类茶书创作出版的空白。

本书的出版是集体合作的成果,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我们要感谢多年来一直给予我们支持的老朋友,熟悉并关心安溪的三位著名学者朱幼棣先生、龚鹅程先生、王铭铭先生,于百忙之中为本书赐序,锦上添花;感谢我们的译者——新加坡的龚德伟和青岛的孙丹丹,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供了高质量的译文;感谢福建农林大学郭玉琼教授、岳文杰教授,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王帅先生将本书涉及的专业术语翻译成英文,并校正润色英文译稿;感谢旅居北京的洛伦索-萨兰斯(J.LoreIIzo.Zarranz)先生,审订了英文版的译文;感谢国际著名摄影家阎雷先生(法国)及厦门、福州、泉州、安溪摄影界的诸位朋友慨然允许我们使用他们的珍贵图片;感谢著名设计师赵清先生及周伟伟先生,他们提供的高水平设计,为本书增色不少。

感谢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的吴江江先生、朱宝元先生及台湾世界书局的阎初女士、周雪伶女士,促成繁体版的同步出版和发行;感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本书列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感谢中国出版国际公司的戴林先生促成美国Prunus出版公司英文版在美国的同步出版和发行,感谢中国出版集团八家海外子公司,中图公司在纽约、伦敦、圣地亚哥等地开设的新华书店及温哥华北京书店协助本书中英文版本的全球发行。三种版本全球同步出版发行,开中国出版之先河,对安溪及安溪铁观音来说,也是意义非凡。

最后还应特别感谢以下单位或者个人,对本书在安溪采访创作过程中给予的各种帮助与支持:

安溪县委宣传部,安溪乡讯社,安溪茶业总公司,安溪档案馆,安溪县志委,安溪文庙管委会,安溪清水岩管委会,安溪乡讯社吴清远先生、苏旭峰先生,“中国茶都”茶史馆吴小猛先生,安溪博物馆黄炯然先生,安溪人口计生局王绪强先生,安溪清水祖师文化研究会张国怀先生,安溪文化馆许素彬女士,安溪文联林筱聆女士,安溪茶艺团章宝芳女士,安溪茶艺师唐瑜燕女士,安溪茶检中心,香港茶人协会会长施世筑先生,北京安溪商会及秘书长苏建民先生,安溪茶叶协会汕头分会,感德镇尾厝村吴福气先生、吴添丁先生与吴溪生先生,感德镇龙通村,福田琪瑞茶场陈琪琳先生与李瑞谦先生,湖头镇湖一村,西坪镇南岩村,西坪镇平原村,安溪评茶师李宗垣先生,安溪农荼局祭建明先生,金谷镇华芸茶叶合作社,大坪乡萍洲村大坪村,虎邱镇美亭村林海良先生,官桥镇赤岭村林清河宽生,西坪镇黄秀宗先生,西坪镇松岩村魏双全先生与魏团火先生,西坪镇南岩村王清章先生与王联丹先生,西坪镇卜尧村王旺福先生,芦田镇刘升鹏先生,虎邱镇仙景村林福生先生,感德三安茶业合作社王文安先生,台湾汉声北京办事处张静芳老师。

因篇幅所限,还有许多给我们帮助的人未能在此一一列举。

因时间和水平所限,若您发现疏漏之处,乞盼不吝赐教,以期修订版更正之。

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年4月10日

书评(媒体评论)

认识铁观音,不用读很多书,打开这一本已经足够。铁观音在改变安溪传统经济行为,社会结构的同时,最终也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地理格局。这,就是一棵植物的伟大与传奇。

此书好读耐读,如同沏铁观音,冲泡数遍,方能领略人间奇迹,季节变化和生命的轮回。

——朱幼棣(著名记者,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

我的饮茶经验微不足道,于茶史茶法茶礼茶贸易之奥妙,所知亦甚有限,但安溪铁观音销行、移栽遍及台湾,东南亚各处,以其滋味启沃人之生命与心灵,像我这样的例证何止千万?我们只要端起茶,就自然会想到安溪,会闻到铁观音的香气,少年的岁月,人事的缅念,参错于其中,不须说禅,不必讲道,人生便已有了悟啦!

——龚鹏程(著名学者,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

安溪是铁观音名茶的原产地,也是一种有传统的茶道的策源地。如今,这里的精英与乡民在生活上都脱离不了茶叶。而在安溪之外,受其茶文化影响的人,对于铁观音也渐渐有了更多的依赖。一个幅员并不算大的县,与一个辽阔的世界,相互之间正产生着一种值得思索的关系,而这一关系的组带,正是铁观音本身。

——王铭铭(著名人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9: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