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萤光集(流萤作品及其他)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牛庆国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流萤老在他去世前一两年间,将他手边的一些文稿复印后断断续续让张树华交给我,并且有个总题叫《流萤文存》,其中还分了类,如“序跋类”“诗词类”“书信类”“友情类”等等,有他自己写的序跋,有他和文化界人士的通信,有媒体介绍兰州碑林的文章,有他自己的新闻作品和在领导岗位上的讲话等,先先后后约有十几万字。

本书的内容既有流老的文稿,也有别人写流老的诗文,但总体上是说流老这个人的,点点滴滴,闪闪烁烁,像一点点汇集起来的萤光,而且也与流萤这个名字有关,于是将流老原来的《流萤文存》改成了现在的这个书名。

内容推荐

甘肃大地,山川壮美,文化灿烂。在古往今来的漫漫岁月中,无论是世代生息于此的陇右作家,还是行吟诵陇上的客籍诗人,他们无不以其生花妙笔,深情吟唱着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的苦难、辉煌、抗争、希望,从而构成了历代传诵不衰、而今绵延不绝的咏陇诗歌的艺术宝库,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目录

作品

 兰州碑林纪略

 兰州碑林建设始末

 做官做事做学问做人——在甘肃省组织工作干部业务进修班上的讲话

 宣传甘肃振兴甘肃——在全省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甘肃农民报的通俗化编写工作——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新闻班写的讲稿(1956年10月)

 河西水库满天星

 望嘉峪关内外

 古长城外

 秋田行

 新闻学步

 弹指一挥五十年

 扣压张浩来信

 尘封百年的安维峻信札

 左宗棠的一副名联

 街亭觅踪

 流萤兰州碑林日记选

 《塔影河声》后记

 兰州解放纪略

 《古今咏陇诗词选》序

 《会宁县志》序

 《甘肃近代名人——慎之先生》序

 张尚瀛《甘肃古今楹联选集》序

 安维峻手札长卷题跋

 《高照六体千字文》序

 泾川镇海寺碑跋

 怀素自叙帖丙辰本碑跋

 草圣张芝雕像题记

 乾隆免粮恩碑跋

 吴大徵三关口碑跋

 天水二妙轩跋

 临洮哥舒翰纪功碑跋

 《冯国瑞藏梁启超手札》长卷题序

 《风雨春秋》序

 陈守文书《塔影河声》手抄本题序

 《漳县书画集》序

书信往来

 致赵朴初

 致季羡林

 季羡林的信

 致大康

 朱乃正的信(一)

 朱乃正的信(二)

 朱乃正的信(三)

 致朱乃正

 朱乃正的信(四)

 致霍松林(一)

 霍松林的信(一)

 霍松林的信(二)

 霍松林的信(三)

 霍松林的信(四)

 致霍松林(二)

 致霍松林(三)

 致霍松林(四)

 致冯其庸

 冯其庸的信

 致启功

 致任继愈

 孙英的信(一)

 孙英的信(二)

 牛钊的信(一)

 牛钊的信(二)

 牛钊的信(三)

 致牛钊(一)

 牛钊的信(四)

 牛钊的信(五)

 牛钊的信(六)

 致牛钊(二)

 牛钊的信(七)

 牛钊的信(八)

 致牛钊(三)

 张尚瀛的信(一)

 致张尚瀛(一)

 致张尚瀛(二)

 张尚瀛的信(二)

 党世珍的信

 致刘黑虎先生

友人诗词

 流萤乡兄创建兰州碑林邀游竟日喜赋一律

 浣溪沙

 兰州碑林门联

 韩素音赠言

 王照华赠诗

 兰州碑林赞

 兰州碑林

 观兰州碑林并读《塔影河声》后

 兰州碑林颂

 兰州碑林赞

 赠流萤先生

 兰州碑林

 喜读碑林二十四韵

 兰州碑林纪游歌

 游兰州碑林纪实

 塔影河声

 赠流萤先生

 观兰州碑林偶得

 参观兰州碑林二首

 喜读《塔影河声》奉寄流萤先生

 喜闻兰州金城关兴建碑林

 尚文赠诗

 赠流萤公创建兰州碑林

 兰州碑林行

 碑林行歌

 陇风同仁雅集碑林

 癸未金秋游碑林二首

 踏莎行·陇风社友碑林盛会赏黄花

 巫山一段云·雨游碑林

 [正宫]塞鸿秋·碑林抒情

 陇风社友碑林联欢口占

 蝶恋花·陇风同仁碑林联欢

 雨游碑林

 瞻仰兰州碑林

 望兰州

媒体与友情

 碑林题词以及书法艺术

 东西文化 陇右汇流

 让灿烂文化再放异彩

 浮出尘烟的历史长卷

 兰州碑林

 塔影河声说碑林

 我也说说流萤、兰州碑林和《塔影河声》

 一副名联的坎坷历程

 《冯国瑞藏梁启超手札》考释

 碑石展示的历史图卷

 兰州碑林与流萤

怀念与铭记

 流萤同志逝世

 胡锦涛电唁流萤同志逝世

 深切怀念流萤同志——李子奇同志的唁电

 怀念流萤先生——水天中同志的唁电

 陇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人——流萤

 悼流萤先生

 可贵的实事求是办事作风——忆及流萤同志的几件事

 流萤先生与兰州碑林

 流萤——我永志不忘

 无愧先贤益后学——对流萤先生的几点个人记忆

 心碑永铸

 碑林在山上,流萤在心中

 兰州碑林记

 人世有终 芳流无竭

 一个人·一座山·一本书

 敬意与感念

 流萤公铭

 怀念流萤兄

 流萤前辈千古

 悼流萤

 深深怀念我的好老伴——流萤

 怀念流萤贤兄

 我们的父亲

 爸爸和我们在一起

 感谢的话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点,学海无边。古人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问确实是个大海洋,它不仅像是南海、东海、黄海、渤海,而且像大西洋、太平洋。进一步讲,地球上的海洋够大的了,浩浩渺渺,一望无际,但毕竟有限,可以计算,面积为三亿六千万平方公里,体积为十三亿七千万立方公里,而学问的海洋则是无限的,所谓学无止境,认识无穷,就是这个道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新的学问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周期愈来愈短。有人做过统计,十六世纪各种新发现、新发明不过二十六项;十七世纪达一百五十六项;十九世纪达五百四十六项;二十世纪前半叶即达九百六十一项;而六十至七十年代短短的十年,新发现、新发明已超过过去二千年的总和。1745—1785年最早的大英百科全书,是由能够掌握全书范围内知识的一两个人编纂,到1967年修订时,参加这项工作的竟有一万名公认的专家。现在,人们常讲,当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的技术革命已经来临,什么外层空间科学呀、海洋工程呀、生物工程呀,等等,《大趋势》、《第三次浪潮》这几本书,就是讲这个的。紫阳同志讲,这对我们是个挑战,也是个机会,我们要迎接它,抓住它,使我们能赶上时代的步伐。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学问的确是无穷尽的。不知同志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学然后知不足,要不学习,还觉得可以,起草个文件呀,回答个问题呀,还过得去,真正要有所知,有所识,成为“有识之士”,就会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列宁曾经说过:“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谢觉哉同志曾有过这样一段回忆,在延安时,他曾代中央起草了一个简短的通知,送毛主席审阅,结果毛主席把大部分文字改了,谢老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总认为自己做过报纸编辑,也算是个知识分子,可连个通知也写不好,的确是学无止境。我自己认为自己也算是个小知识分子,但一到大学去,跟那些教授一来往,就深感自己太无知了。我说:在诸位面前我确实是个万金油,知识不广,更不要说专了,和你们在一起说书论道就不行。

学问并不是和官职画等号的。有些人可以不做官,但是在学问上确有真才实学。做学问也是一项事业,而且可以说是一项无法估价的事业。就拿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说吧,陈景润也不是做什么官的,他是个研究人员,他所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数学上一大难题,被说成是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世界上研究者众多,陈景润为此付出了他的全部心血,稿子装了几麻袋,独到无人之境。他那些公式,咱们根本看不懂,你说它对我们的那一项事业马上起什么作用,我看也不见得,但的确是个大学问,被世界称为“陈氏定理”。李白一生没有做什么大官,云游四方,但他写下的诗篇流传千古,人们称为“诗仙”,凡是上过学的,总会背诵几首。拿我省的一些历代名人说吧,张芝、索靖的书法,皇甫谧的针灸,那影响多大啊!有时我也想,我们每个人不仅应该有自己本职工作所具备的知识,也应该有其他爱好嘛!学点东西,做点学问,可以丰富生活,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徐特立同志的座右铭“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其意都在告诫人们要学点东西,做点学问。当然,我们首先要提倡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就说组织工作吧,应该具备的知识多得很。不懂党的路线不行,不懂党的干部政策不行,要给经济部门配干部,不懂一点经济也不行。而且组织工作有它的规律性,看我们研究不研究它,掌握不掌握它?比如说,人的性格有两重性,我们应该怎么去掌握。我们评价一个干部的优缺点,往往前边说优点,后边说缺点,优点总是说得具体一些、多一些,缺点说得笼统一些、少一些,优缺点往往相伴而生。如说有的同志魄力比较大,敢想敢说敢干,遇事果断,雷厉风行,后边又说不足之处是方法简单。再如说有的同志考虑问题比较细致,平易近人,民主作风比较好,其缺点是不够大胆泼辣。好多干部的考察材料,你研究他的缺点和优点,往往是一种性格的两个表现面,这就是人们讲的人的性格的两重性。当然,这里说的两重性.不是什么两面派。对两重性,我们做组织人事工作的应该研究,扬长避短。再比如内向和外向,会经常碰到,如不作本质分析,会有所失误。还有人的气质,也是可以研究的。我们更主要的是考察人的思想、意识,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政治素质,这更要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分析综合方法,以便对一个干部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放眼世界,学问的海洋太大了,我们不认识的客观世界太多了。无论是自然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以及人本身也好,我们没有认识的必然王国太多了。毛主席说,人类的认识就是一个不断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只是给我们开辟了一条认识世界的正确途径,它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人类的认识。癌症的病因到现在搞不明白,说明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谁攻克这一难题,给谁塑一尊半身金像。最近美国发现了艾滋病,据说比癌症还厉害。当然,我们也坚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人们总会攻克这些堡垒的。原来对肺病毫无办法,一得上这种病,就只好等死。林黛玉就是害肺病死的。现在有了链霉素,就很容易对付了。我们不是医学工作者,不是研究癌症的,但我们也是做人的工作的,也要研究人。人的年龄、体质还好说,人的思想、意识、知识、能力,我们怎么定性定量去分析它,比较客观地反映它,这是很不容易的,为了做好工作,我们要学习掌握这套本领。P50-52

后记

这本书本来的名字叫《流萤文存》。

流萤老在他去世前一两年间,将他手边的一些文稿复印后断断续续让张树华交给我,并且有个总题叫《流萤文存》,其中还分了类,如“序跋类”“诗词类”“书信类”“友情类”等等,有他自己写的序跋,有他和文化界人士的通信,有媒体介绍兰州碑林的文章,有他自己的新闻作品和在领导岗位上的讲话等,先先后后约有十几万字。流老当时没有讲这些稿子留在我这里怎样处理,只让我输入电脑存下来,我就照办了。流老去世后,我不知道这些稿子怎么办。2007年11月23日,是流老去世两周年的日子,我和张树华、汪志刚一起去祭奠先生,在车上我对树华、志刚说干脆把流老的这些稿子印成一本书吧,他们俩说这是个办法。从山上下来,中午和流老的爱人李凡英阿姨、流老的子女一起吃饭,饭桌上我就说出了这个想法,大家都表示支持。

此后,李凡英阿姨和我几次商讨稿件的取舍和出书事宜。她不仅提供了本书的全部照片,还亲自写了两篇纪念流老的文章、筹措了出版费用。尤其是李凡英阿嫂不顾80多岁高龄,自始至终参与了编辑、校对等工作。

李阿姨还和汪志刚同志整理出了流老的部分日记,一并收入本书。当然收人本书的还有流老去世后亲友们写的一些纪念文章等。甘肃日报广告处的谢承德同志不辞辛苦,做了此书的一校工作。著名画家耿汉先生为本书封面作了画。特别是年逾八旬的著名学者、书法家欧阳中石得知我们要为流老出书时,特写了《萤光集》书名寄来,我们万分感激!

之所以这本书现在叫《萤光集》,是因为本书的内容既有流老的文稿,也有别人写流老的诗文,但总体上是说流老这个人的,点点滴滴,闪闪烁烁,像一点点汇集起来的萤光,而且也与流萤这个名字有关,于是将流老原来的《流萤文存》改成了现在的这个书名。如果流老天上有知,我想他也会同意这个书名的。

至于这本书的意义,我想首先是完成流萤老的遗愿。流老生前虽然没有说这些文稿怎么处理,但他托我保存这些稿子,我估计他是想编本书的。

其二,可以保存资料。这些稿子零零散散,散落在各处,如果不把它们及时整理在一起,时间越长收集的难度就会越大,说不定有些资料还会散失。

其三,是纪念的意义。不管是李凡英阿姨、流老的子女,还是他生前的朋友,用一本书纪念他,我想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方式。

其四,给流萤老出本书我想不管从他的学识,还是从他的做人、做事上看,都是应该的。因此,这本书对社会也是有意义的。

以上就是《萤光集》成书的来龙去脉。现在书已印出来,算是还了流萤老的愿吧!

另外,由于这本书是自费出书,所以收人本书的诗词、书信、文章等都不发稿费,可以看成是友情支持。且由于编者手头没有许多作者的联系方式,因此也就无法一一寄赠样书,请多谅解。谢谢支持!

牛庆国

2010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