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哈佛日本文明简史(插图修订版)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阿尔伯特·克雷格编著的《哈佛日本文明简史(插图修订版)》是一本自天照大神至当代日本文明最真实、最简洁的生动绘本。全书既有史可依,又生动有趣,不仅刻画了四十七浪人为救主不惜剖腹自杀的真性情,也严谨有力地论述现代日本的兴起。不论是日本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抑或对日本民族充满好奇的众民,都可以在这本“简约”而不“简单”的小书里寻求到想要的答案。

内容推荐

阿尔伯特·克雷格编著的《哈佛日本文明简史(插图修订版)》内容介绍:日本孤悬太平洋西岸,与中国一衣带水,其文明程度虽不及中华文明深厚,但亦独具特色。国人眼中的日本通常分列两个极端,褒扬者捧赞该民族善于借鉴,贬抑者不满这一民族既崇美又嗜杀。日本文明的“庐山真面目”究竟是什么?

哈佛日本史权威学者克雷格教授从原始文献,古典文学,军记物语,建筑、艺术、宗教史话中提炼日本文明的不同面貌:《哈佛日本文明简史(插图修订版)》有四十七浪人为救主不惜剖腹的真性情,有贵族嘲笑房子被烧毁的老翁的傲娇姿态,更有从日本一窥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意趣。作者以散见的史料记载为珠,以独特的史家见解为带,引领我们探寻隐藏在“怪异”的日本民族背后,基于传统行为习惯和价值理念形成的文化基因。

目录

致中国读者

前言

第一章 日本历史:从起源到12世纪

 1. 1 开端

绳纹文化

弥生革命

弥生文化的传播

古坟文化、大和朝廷和朝鲜

早期日本的宗教

 1.2 奈良和平安时代的日本

7世纪的发展

奈良和早期平安时代

日本的政府模式

人民、土地和税收

武士的崛起

 1.3 贵族文化和佛教

日本的中国文学

日本文学的诞生

佛教

 1.4 历史视角下的早期日本

第二章 中世纪日本:从12世纪到16世纪

 2.1 平氏、源氏和足利氏的武家统治

京都朝廷的平氏政权

源赖朝的崛起

12世纪日本的封建主义

源赖朝之后的镰仓统治-

武家社会中的女人们

足利时代

农业、商业和中世纪的行会

 2.2 战国时代(1467—1600)

地方混战

步兵革命

对外关系和贸易

 2.3 佛教和中世纪文化

日本人信仰的佛教派别:净土宗和日莲宗

禅宗

能戏

 2.4 历史视角下的中世纪日本

第三章 德川时代

 3.1 早期的统一者: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3.2 17世纪

德川家康的政治工程

经济与社会变化

 3.3 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

四十七浪人

改革的循环

官僚统治

德川晚期的经济

 3.4 德川时期的文化

文学与戏剧

儒家思想

思想领域的其他发展

 3.5 历史视角下的德川日本

第四章 现代日本1853—1945

 4.1 德川幕府的倒台(1853—1868)

背景

王政复古

 4.2 明治国家的建立(1868—1890)

中央集权和维新改革

新思想

政党的产生

明治宪法

 4.3 现代经济的增长

第一阶段:模范工厂

第二阶段:私营企业(80一90年代)

第三阶段:持续的增长(1905—1929)

第四阶段:萧条和恢复

 4.4 明治时代的日本帝国主义

 4.5 教育、城市化和现代思想

 4.6 日本帝国的政治(1890—1932)

议会政治的第一阶段:1890一1900

大正政治危机

原敬内阁:1918—1921

加藤高明内阁:1924—1926

 4.7 军国主义与战争(1927—1945)

陆军和海军

东北危机

大萧条

激进右派和军队

走向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

对比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

 4.8 历史视角下的现代日本

第五章当代日本

 5.1 美国的占领和吉田路线:1945一1954

美军的占领

吉田茂和日本的战后政策

 5.2 冷战和日本的转变:1955—1989

两位数的经济增长

社会和文化

政治:“一个半党制”

 5.3 当代史:1990年之后

经济

社会和文化

新时代的政治

国际关系

 5.4 历史视角下的日本未来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1.1开端

地球的年龄是45亿年,亚洲的年龄是10亿年。在漫长的岁月中,石灰质、泥沙和盐类沉积在亚洲大陆架上。大约2亿年前,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俯冲到大陆架下方,使得现在被称为“日本”的列岛从海洋中隆起。岛屿上的沉积层渐渐风化消失,留下了花岗岩被挤压后形成的“日本阿尔卑斯山脉”。因板块碰撞而引起的火山活动,给岛屿地表铺上一层又一层的火山灰。日本群岛分布着与美国相似的气候带。位于北部的北海道(这个地方最近几个世纪才成为日本领土),冰雪天气一直持续到春天。南部的九州岛上,棕榈树点缀着鹿儿岛和宫崎县的海滩。日本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从西边的本州岛,穿过大阪和京都,直到关东平原以及东京的地带——通常属于温带气候。

早期的日本地处偏远。她孤悬海外,与中国北部、东北和朝鲜东部遥遥相望。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仅限于历代王朝史书中的简略记载,而这些记载又存在着事实和地理上的偏差。地理位置极大地影响了这个国家后来的历史——在诺曼人征服英国两个世纪以后,彪悍的蒙古人却未能征服日本。从朝鲜半岛南端到九州岛西北部的距离,是英法两国间距离的六倍。

但是,靠近大陆的地理位置同样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日本与加拉帕戈斯群岛和新西兰不同,这里没有独特的动植物群。在距离现代最近的三次冰河时期,两极的水结成冰,海平面下降了91.4米。日本像英国一样成为大陆的延伸:黄海变成陆地,日本海则变成内陆湖。在此期间,大陆的动物群得以进入日本。直到公元前2万年,长毛猛犸象还在北海道游荡,剑齿虎、洞熊、大角鹿和纳玛象穿过大陆桥进入九州、四国和本州。在最近一次冰期的盛期,也就是公元前2万年到公元前1.3万年之间,克洛维斯人穿过大陆桥到达美洲大陆。那么,人类进入日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绳纹文化

日本人对本族的起源颇有争议。当一个大规模史前人类定居点在本州岛最北部的青冈县被发现后,这个消息立即登上了全日本报纸的头条。书店里成排的书(其中不乏畅销书)都在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答案众说纷纭。

关于人类定居日本的最早证据,是公元前3万年制作的精美石器。学者们认为这是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文化的一部分,这一文化从亚洲东北部向日本、库页岛、堪察加半岛以及北美洲扩展,在最近的两次冰期里首先传到日本。然而,除了石器工具,我们对这些最早的居民知之甚少。由于日本酸性的火山灰土壤腐蚀骨骼,所以没有遗留下来任何早于公元前11。000年的骨骸。也许同北美洲一样,这个狩猎采集社会的建立与最大的史前哺乳动物的消失有关。当然,这也只是猜测。

大约公元前1万年,狩猎采集社会内部出现了陶器。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品,其古老程度远远超过中东出土的任何陶器。考古学家对这种陶器的出现感到困惑,因为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陶器都用来储存谷物,是农业技术革命的产物。由于出土的陶器上刻有绳纹,学者便将当时社会命名为“绳纹时代”。除了装饰精美的陶罐,人们还在绳纹遗址发现了令人惊叹的人物和动物雕像。其中一些陶俑有着像雪地护目镜一样细长的眼睛,可能代表女性神祗——然而真实情况无人知晓,因为我们对绳纹时代的宗教一无所知。

狩猎、捕鱼和采集只能养活稀少的人口。曾有一位学者说过,对现代之前日本的人口总数进行估计,真是“难上加难”,而对绳纹时代人口数据的估计一定是最难的。一个可能的数字是20万,且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在现代日本东部的关东平原。直到今天,人们还能从东京的公园里发掘出绳纹时代的陶器碎片。绳纹时代村落遗址里能见到大量贝壳,它们与食物残余混合在一起形成贝冢。这些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当时的人们住在屋顶铺着茅草的竖穴中。弥生革命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第二批来自东北亚的移民沿朝鲜半岛南下,越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导致这次迁移的原因很可能是中国的军事扩张以及中国与北边游牧部落之间的战争。这批新来者被称为弥生人,因为在东京的弥生町首次出土他们使用的坚固的黄褐色陶器。弥生文化与绳纹文化存在语言、形态以及技术水平上的差异。从绳纹文化到弥生文化,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飞跃,因为在公元前3世纪初,青铜器、铁器和农业革命同时传人日本,而在近东、印度和中国,它们的出现相隔数千年,且每一次出现都经历过漫长复杂的演变。

没有其他议题能比绳纹人和弥生人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现代日本人、朝鲜人和阿伊努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直接地指向了日本人的起源问题。

体质人类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在九州和日本西部早期弥生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头骨,与绳纹人的头骨显著不同,但是与现代日本人的头骨更为接近,而上述两个地方正是弥生人从朝鲜进入日本的最初落脚点。语言学家注意到日语句法与朝鲜语句法之间惊人的相似性(当然也对二者之间词汇的不同感到迷惑),这两种语言很可能有某种关联(哈佛大学会日语的学生,在学习朝鲜语的时候,往往占据优势,因此学校向他们提供快班教学)。最近,DNA研究证实二者之间存在联系,但是结果存在争议,且有待进一步研究。

问题在于:究竟是弥生移民者取代了绳纹原住民,还是二者相互融合,抑或前者传播了新的文明,却没有改变后者原始的基因库?科学家将绳纹和弥生遗址上提取的DNA与现代日本人的DNA进行比对,给出了一些未成定论的答案:(1)相比绳纹人而言,现代日本人更像弥生人和朝鲜人。(2)日本中部地区的人口中几乎没有发现绳纹人的基因,稍远一些的北部和南部地区,绳纹人的基因比较常见——这两个地区恰恰是弥生文明传播较慢的地方。在更为偏远的地区可以见到更多遗传上的混合。(3)今日北海道的阿伊努人群,在遗传上接近绳纹人,但是混合了日本人(弥生人)的基因。弥生文化的传播

早期的弥生移民从朝鲜半岛出发,划着桨船到达日本,沿着九州岛北部和本州岛西部迅速扩散开来。在一到两个世纪之内,弥生文化逐渐取代绳纹文化,向东一直扩展到今名古屋市,即京都东北方向100多公里处。之后,弥生文化在日本东部的传播速度放缓,进程也相对艰难。东部气候条件不太适合农业发展,所以农耕一狩猎混合经济持续了较长的时间。

早期弥生人“聚居的部落”距离他们的田地比较近。当时农业技术尚处于原始阶段:人们把水稻种子撒在低洼的湿地,用“刀耕火种”的方式清理高地。到公元1世纪之前,人口迅速膨胀,为了争夺肥田,弥生人往往诉诸武力。考古发掘出大量的石斧以及被青铜或铁制箭头穿透的头骨。一部早期的中国编年史记载,日本群岛由“百余国”组成,国与国之间相互争战。在不断的战争中,村庄逐渐迁移到远离农田但更易于防守的低矮山坡上。公元3至4世纪之间,这些战争催生了一个更加和平的秩序,即由贵族武士阶层统治的地方部落联盟。弥生晚期的考古发掘证实.村庄再次沿着农田分布,而石斧大大减少。P3-7

序言

致中国读者

人类文明首先出现在古代的中东地区、印度和中国。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希腊哲学诞生于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印度教和佛教兴起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周朝的儒家文化和“百家争鸣”活跃在黄河流域。

世界其他地区通过和这些轴心文明接触实现了文明开化。罗马吸收了希腊文明,欧洲其他地区则吸收了罗马文明。在东亚地区,日本、朝鲜和越南大力借鉴中华文明。600—1000年,日本仿效北魏和唐代的文明,建立了一种“前哨文明”。它吸纳了汉字、儒家思想、中国的佛教和文学,借鉴了中医药学、建筑艺术和行政体制,这一列表还可以拉得很长很长。

中国的历史学家可以从日本历史中迅速地辨认出这些元素。奈良时代(712-785年)的佛教宗派和中国的佛教宗派极为相似,日本政府中的官职名称也往往与中国的相同。但是,两国之间也有差别。日本人消化、吸收了这些文化,变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文化。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和中世纪日本的能剧,是中华文明无法与之媲美的。

更加明显的区别是日本历史的基本形态。奈良和平安时代的中央集权统治瓦解之后,日本分裂为许多封建邦国,此后中央集权仅仅在短时期内比较强大,就好像唐朝之后的中国一样。这要怎么解释呢?

中世纪日本的封建割据状态终结于16世纪的战国时代。“战国”这一名称是从中国历史中借鉴过来的。不过,在日本战国时代之后出现的是德川时代,表现为地方割据和中央统治的一种微妙平衡。德川时代更像欧洲中世纪晚期的封建君主时代,而不像中国战国时代之后继起的秦朝和汉朝。两国之间另一个明显的区别是19世纪后半叶日本对西方作出的迅速反应。日本迅速地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明治政府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革。日本从西方借鉴了各种思想以及整套的体系,并通过学校和报纸将其推广于全国。就文明史上的地位来说.明治开化类似于中国的“五四运动”。但是明治维新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前的四五十年,并且这些新思想深入到了社会内部。19世纪实现现代化的非西方国家唯有H本一国。哪些因素能够解释日本的这一进步呢?

20世纪早期,人们在日本见证了经济的增长和议会政治的兴起。不过,日本也变得帝国主义化,并且最终演变为军国主义国家。1894—1895年中13甲午战争之后,13本侵占了台湾;1904—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H本侵占了朝鲜;1931年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1937年13本大举侵华,并且于1941年同美国及其盟国开战。“13本帝国主义”意味着什么?它是昔日武士道的遗产吗?它是成为东亚唯一现代强国所导致的结果吗?更早期的日本历史没有解释这一点一一因为历史上日本只有一次(16世纪)曾经试图对外扩张。作为一个岛国,13本可能缺少向周边地区扩张的需要。  现代13本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中H关系在未来将如何发展?中13两国的经济具有互补性,两国的贸易额迅速增长,并且都和世界其他地区紧密相连,两国之间具备建立友好关系的经济基础。如果这些关系深入发展,东亚地区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和平、稳定的地区。

但是,中国也有可能会采取行动,“保持日本在其适当地位”,而日本也将对此作出针锋相对的回应。中国一直以来在加强其陆军和海军,并且拥有可观的核武库。她不断地采取措施,阻止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事实上,只有很年老的中国人才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过,年轻人被不断地提醒注意日本侵华的时代。中国电视剧中的反面角色很多是日本人。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经济飞速增长,既引起13本人的钦佩,也引发了他们的不安。只有极右翼政党明确、高调地反华,当然他们只占极少数。他们有言论的自由,不过只有寥寥可数的听众。然而,日本政治领袖参拜供奉战时领导人(包括战犯)的靖国神社,这不明智地刺激了中国。

现在,日本没有核武器,但被核武器大国环绕四周——中国、俄罗斯,还有遥远的美国。日本和美国订有攻守同盟。未来,日本和这些大国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为了本地区的和平和繁荣,中国和日本之间难道不应该建立更强、更平等的关系吗?

阿尔伯特·克雷格

后记

近年来,中日两国“钓鱼岛”争端持续发酵,国人目光再次聚焦在太平洋上这座蕞尔小岛。每一次日本试图篡改历史的行径都会引起国人肾上腺素的激增,非理性行为成为寻求历史公正的出口,但却无法解决历史问题,岛国文明的真实形态亦渐行渐远。

日本曾在世界文明史上绽放过独特的光辉。自古以来,她广泛摄取中西文明,逐一消化、吸收,最终将外来文明打上本土烙印,创造出独具魅力的大和文明:禅宗文化、能戏表演、花道艺术等等。哈佛历史学教授阿尔伯特·克雷格在日本文明研究领域颇有造诣,他在书中全面梳理天照大神时代直至当代的日本文明演进历程,文中大量引用文献资料,配以珍贵图片,以私人信件、古典文学、军记物语、武士家训等形式,呈现出日本庭院美学、能戏艺术、禅宗以及文化心态等生动鲜活的一面。每一章节配注年表、地图,将文明发展的轮廓直观地呈现出来。对于读者来说,本书既有史可稽,又展露风俗万象,不仅重现不同阶段的历史记忆,也使读者对古代大和民族的生活概貌有所感知。《哈佛日本文明简史》(插图修订版)以英文第2版为底本,新增“早期日本人种DNA研究成果”、“南朝时期的日本女性”、“城市化、现代教育、西方观念的引进”等章节,更新早期佛教、德川时期的儒家学派、战后国际关系、现代经济的腾飞等内容。因时间及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我们恳切地希望读者提出建议,以期再版修订更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7: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