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奖是由《科幻世界》独家主办,代表着中国科幻原创作品的最高奖,迄今已历23届,奖励作品229篇/部(含长篇小说特别奖和短篇读者提名奖),星河、韩松、柳文扬、赵海虹、凌晨、何夕、潘海天、王晋康、刘慈欣等一大批科幻中坚通过这个平台成为中国科幻天空闪亮的明星。
《中国科幻银河奖作品精选集》是《科幻世界》杂志社汇集经典、编辑出版的一套经典作品集,是我们对银河奖在科幻文学三十年成长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一个回顾与梳理。
本卷为《中国科幻银河奖作品精选集(4\\2003-2005)》,由姚海军、杨枫主编,是科幻迷不可多得的收藏经典。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伊哈布·哈桑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或粗糙的,但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6卷本《中国科幻银河奖作品精选集》,是从历年获得“银河奖”荣誉的209篇作品中筛选出来的精品。共计109篇,可谓中国科幻梦的集中展现。
本卷为《中国科幻银河奖作品精选集(4\\2003-2005)》,精选2003-2005的科幻代表作品。
《中国科幻银河奖作品精选集(4\\2003-2005)》由姚海军、杨枫主编。
伤心者
何夕
上午正是菜市场最繁忙的时候,我看着夏群芳穿过拥挤的人群,她的背影很臃肿。隔着两三米的距离,我看不清她买了些什么菜,不过她跟小贩们的讨价还价声倒是能听得很清楚。从这两天的经历来看,我知道小贩们对夏群芳说话是不太客气的,有时甚至于就是直接的奚落。不过,我从未见夏群芳为此表现出生气什么的,她似乎只关心最后的结果,也就是说菜要买得合算,至于别的事情,至少从表面看上去她是毫不计较的。现在她已经买完菜准备离开,我知道她要去哪儿。
这座城市的四月是最漂亮的时候,各个角落里都盛开着各种各样的花。气候不冷也不太热,老年人皮帽还没取下,小姑娘们就钻空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迫不及待地穿起了短裙——这本来就是乱穿衣的时候呢。“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这样的季节里成了不折不扣的双关说法。夏群芳对街景显然并没有欣赏的打算,她只是低着头很费劲地朝公共汽车站的方向走,装满蔬菜的篮子不时和她短胖的小腿撞在一起,使得她每走几步就会有些滑稽地打个趔趄。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都是清一色的塔松,在这座温带城市里,这种树比原产地要长得快,但木质也相对要差一些。夏群芳今天走的路线与平时稍有不同,因为今天是星期天,她总是在这个时候到C大去看她的儿子何夕。
由于历史的原因,C大的校园被一条街道分成了两个部分,在这条街上还运行着一路公共汽车。夏群芳下车后,进入了校园的东区。现在是上午十点,她直接朝图书馆的方向走去,她知道这个时候何夕肯定在那里。同样由于历史的原因,C大的图书馆有两个,分别位于东西两区,实际上,C大的东西两区曾经是两所独立的高校。用校方的语言来说这两所学校是合并,但现在的校名沿用了东区的,所以当年从西区那所学校毕业的不少学生常常戏称自己是“亡校奴”,并只对西区那所学校寄予母校的情怀。严格来讲,何夕也该算作“亡校奴”,不过何夕是在合并后才开始读C大硕士的,所以在何夕心中,母校就是东区和西区的整体。
何夕坐在东区图书馆底楼的一个角落里静静地看书,不时在面前的笔记本上写上几笔。这时候,有一个人正透过窗户悄悄地注视着他,窗外的人就是何夕的母亲夏群芳,她饶有兴致地看着聚精会神的何夕,汗滓津的脸上荡漾着止不住的笑意。我看得出她有几次都想拍响窗户打个招呼,但她伸出手最终却犹豫了。倒是临近窗户坐着的两个漂亮女生发现了窗外的夏群芳,她们有些嫌恶地白了她几眼。夏群芳看懂了她们的这种眼神,不过她心情好不跟她们计较,她有个读硕士的儿子呢,夏群芳在单位里可风光了。想到单位,夏群芳的心情变得有些差,她已经四个月没有从那里拿到钱了。当然,她这四个月并没有去上班,她下岗了,现在摆着个杂货摊。按照夏群芳一向认为合理的按劳取酬原则,她觉得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夏群芳在窗外按惯例站了二十来分钟,她的脸上显得心满意足。我算了一下,为了这一语不发的莫名其妙的二十分钟,夏群芳提着十来斤东西多绕了五公里路,这种举动虽然不是经济学家的合理行为,但却是夏群芳的合理行为。
其实今天夏群芳是最没有理由来看何夕的,因为今天是星期天,何夕虽然住校,但星期天总会回家一趟。不过他不会在家里住,而是吃过晚饭又回到学校。夏群芳知道,在何夕的心里学校比家里好。不过对于这一点,夏群芳并不在意,只要儿子觉得高兴她也就高兴。夏群芳永远都不会知道,此刻摊放在何夕面前的那本大部头里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东西,但很肯定的是,每当夏群芳看到儿子聚精会神地沉浸在书中时,她的心里就会有一种没来由的欣慰。
P3-4
银河奖以“银河”为名,乃取其“群星汇聚”之意,首届由《智慧树》和《科学文艺》(现《科幻世界》)两家杂志联合举办。然而,未及1986年5月颁奖,《智慧树》即宣告停刊。彼时中国科幻境况之艰困由此可见一斑,也因而,杨潇、谭楷等银河奖的创办者愈加令人感佩。此后,银河奖由《科幻世界》独家主办,“银河奖征文”也从此成为杂志最重要的原创小说栏目并沿袭至今,迄今已历23届,奖励作品229篇/部(含长篇小说特别奖和短篇读者提名奖),星河、韩松、柳文扬、赵海虹、凌晨、何夕、潘海天、王晋康、刘慈欣等一大批科幻中坚通过这个平台成为中国科幻天空闪亮的明星,亦有更多的希望之星从这里冉冉升起。
汇集经典、编辑出版一套《中国科幻银河奖作品精选集》的想法早已有之,而这样的心愿在最近两年变得愈加强烈。一方面因为日益感受到的来自不确定未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在《科幻世界》几代人三十余年的努力下,科幻文学终于呈献出从未有过的繁茂景象,对于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银河奖,我们有必要加以回顾和梳理。当然,促成这套书出版的,还有读者的呼声。也许,重温获奖经典,才更能感受星光的灿烂与永恒。
既为精选,便意味着存留与舍弃,这项工作并不轻松。应该说,每一篇银河奖作品都有其不可替代性,但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必须做出选择。为此,编者制定了如下存舍原则:
1.以在科幻想象方面具有时代超越性的作品优先;
2.以比作品发表时更高的文学标准对全部获奖作品进行重新检视后加以筛选;
3.尽量兼顾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家与作品。
4.长篇小说特别奖作品不在收录范围内。
在此原则下,共精选出作品109篇。
我们力图使这套精选集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但限于不同时期科幻美学的差异性以及编者自身的学识与眼界,难免有偏颇之选、遗珠之憾,在此预先恳请作者及读者朋友体谅。
姚海军 杨枫 2013年10月10日
银河奖,我们生命的摇篮。
——韩松
因为有着银河奖的装点,科幻的星空才更加深邃动人。
——何夕
科幻“银河奖”自1986年举办至今,已经23届了。说起来,这个奖项在中国的茁壮是一件比较科幻的事。上世纪80年代,一场“科幻是伪科学”的不公正批判使中国的科幻出版阵地全军覆没,只有《科幻世界》在杨潇、谭楷等人卓绝的坚持下幸存下来。它让中国科幻的复苏至少提前了十年。时至今日。这个由一家杂志社单独承办的奖项。已经成为中国科幻作家和科幻读者心中的圣杯。
——王晋康
这套选集所收录的作品,代表了二十七年来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作品的风格多样,创造了众多奇丽的想象世界。展现了种种可能的未来,带我们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漫游。中国科幻银河奖伴随着两代人的青春,在这二十七年中,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银河奖的作品却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见证着中国科幻文学由稚嫩走向成熟。见证着中国人的目光从古老的土地转向浩淼的星空。这些科幻小说精品构成了一段奇妙的航程,带我们从现实飞向永恒。
——刘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