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华编著的这本《好人好运(第1部)》是一部讲述松坡镇在镇委书记龙腾真的带领下脱贫致富的长篇小说,作者有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深知政府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从自己的真实体验出发,以当下的时代为背景,塑造了龙腾真、彭雨欣、屈伟康、邱立恒等一批关农村基层领导者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一心为民的基层工作者的形象。作者笔下的松坡镇就是在新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下,全国千千万万个积极改革的城镇的缩影,小说不仅仅是作者多年来对农村基层工作思考的结晶,更弘扬了清正廉洁、实事求是等时代精神,同时也是作者对新时期农村社会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设想。小说引人思考,发人深思,同时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不失为一股引领社会风气的正能量。
黄志华编著的《好人好运(第1部)》这部小说,通篇紧紧围绕主人公龙腾真从乡镇党委书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高配的乡镇党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期间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为主线。《好人好运(第1部)》从龙腾真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刻画他了对老百姓的挚爱,为人民群众能够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而执著追求。经过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展现出龙腾真为人善良,爱戴百姓,做事果断,处事不惊,清白做人,正义做事,廉洁做官的良好形象。
窗户打开后,风不断涌进客厅,沉睡在客厅里的烟雾似乎也清醒过来,慢悠悠地挪动着整个身子,似乎探探头想寻找出路。烟雾借助着灯光,慢慢地把头伸向窗口,忽然遇到窗外猛烈的风雨,又把头静静地探在窗内稍微停留了一会儿,后尾身迅速往前卷缩,在客厅上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弧形。半弧形的烟雾飘浮在客厅上空似玉带、似彩云、似白雾、似青龙。面对窗外更加猛烈的风雨,灰白色的烟雾不断聚集身体里的力量,藏在室内静观其变,一心寻找冲出窗外的最佳时机。在耐心等待中,灰白色的烟雾终于选择到了最佳时机,随即抬起头来,像腾空飞舞的青龙一样勇敢地冲向窗外猛烈的风雨。
客厅里的烟雾散尽后,彭雨欣趁着习习凉爽的秋风,悠闲地仰卧在沙发上,看着屋顶上雪白的灯,静静地回想起来到坪坝县后所发生的一连串问题。独自一人躺在沙发上,心里对坪坝的事情越想越清醒,越想越后怕,不知不觉进入了绵绵沉思之中。
彭雨欣在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清雨市政策研究室工作。参加工作后他经常深人到清雨市各县的山区农村,向人民群众调查了解县乡两级政府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久而久之,他不仅了解了农村,熟悉了农民,掌握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还积累了一定的农村工作经验。在清雨市政策研究室工作期间,为搞好本职工作,他不耻下问,虚心请教,刻苦学习,埋头钻研。为认真做好相关课题研究,积累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彭雨欣随时利用深入农村调研的工作机会,与老百姓同吃同住,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促膝谈心。遇到疑难问题,主动向当地干部群众请教,向专家咨询。每次调研开始,他首先要精心设计好调研课件,调研途中耐心细致地收集相关材料,回来后根据调研情况,认真筛选材料,撰写调研文章。每次调研文章初稿出来后,彭雨欣对每一个章节、段落、词句、标点符号都要认真细致地琢磨,反反复复地修改,切实做到字斟句酌,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调研文章完稿后有的直接拿给领导审阅,大多数调研文章拿到《清雨日报》、《清雨论践》上发表,还有少部分的理论文章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彭雨欣撰写的各类调研文章,既有理论上的深度,又有指导实践的针对性,实践性,所提出的意见建议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很多市委市政府领导认识彭雨欣,十有八九都是通过他的调研文章。
彭雨欣三十二岁那年,清雨市委安排他到瓦乐县担任科技副县长。在瓦乐县担任科技副县长两年时间里,彭雨欣经过深人调研后,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扎实推进瓦乐县科技工作。两年中彭雨欣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任劳任怨,废寝忘食,埋头苦干,拼命工作,把一切心思放在工作上。在他的带领下,全县干部群众思科技、议科技、谋发展的氛围迅速掀起,全县科技工作成效一浪高过一浪。因此,瓦乐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科技先进示范县。彭雨欣到瓦乐县担任科技副县长的第二年,被国家科技部表彰为全国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瓦乐县也被国家科技部表彰为全国科技先进示范县。
科技副县长任期结束后,彭雨欣被调回清雨市政策研究室任副主任。清雨市政策研究室老主任退休后,彭雨欣顺理成章担任了政策研究室主任。彭雨欣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后,结合清雨市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新型工业化建设、交通建设、水利改革、贫困山区综合开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精心设计调研课题,率领全室工作人员开展专题调研。
彭雨欣善于学习、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加之经过多年的摔打磨炼,致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为推动清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他常常牵头策划调研课题,策划后的调研课题针对性很强,每次调研后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十分透彻,提出的意见建议实事求是,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彭雨欣由于工作出色,工作成效突出,担任了一年半的政策研究室主任后,又被清雨市委安排到江东县担任代理县长、县长,后来接任江东县委书记。
P3-4
为什么说没有生活就没有小说,因为小说来自于生活,是生活的捡拾、浓缩、提炼和升华。任何小说不能放之四海而述之,更不能邀游宇宙而阐之。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一部小说诠释历朝历代,更没有一部小说通译万古。原因是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类在不断的进步。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人们对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目标的追求不尽相同,由此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造就了不计其数的小说素材。由于小说的存在,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生活。历史不可能书写方方面面,小说可以展现角角落落,这就是小说的伟大之处。小说可以把不同社会、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风俗、不同人种、不同事件、不同人物、不同地点、不同时空的事件穿插在一起,这就是小说的广阔之处,也是小说令读者爱不释手的特点。
人生不可能重返逝去的时光,更不可能延缓离去的朝阳。唯有小说可以根究历史,书写未来,这是小说的独到之处。小说大致与诗歌散文一样,可以叙人叙事,叙景叙情,叙物叙理。古往今来,热爱生活的人不一定热爱小说,热爱小说的人没有一个不热爱生活。因为热爱小说的人是社会的洞察家,时代的捍卫者,生活的践行人。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热衷于各种小说的阅读。在《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四大名著阅读中,真正领略到人世间的内涵外延,人情世故,冷酷温暖,正义邪恶,幸福残酷,真善丑恶,战争和平,欢乐忧愁……近年来,我阅读了古今中外著名小说家的一些优秀作品后,对自己启发很大。一部优秀的小说是一个时代人们生活工作的捡拾和缩影,反映人们生活工作鲜为人知的方面。社会纷繁复杂,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结果。但终归有一点,人们的内心世界是不尽相同的,正如生长在地球上的树叶,没有任何两片叶子是完全一样的。从古到今,小说家不计其数,但没有任何两位作家的生活、处境、阅历、想法、追求、向往是完全一致的。究其原因,小说归根结底来自于作家的思想、思维、观念、理想、学识、智慧、生活、工作、环境、阅历、追求、向往和不同的时代。
古往今来,一个没有真正意义上生活的作家就不可能有书写小说的根基和基础,没有坎坎坷坷、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根本写不出让读者精彩回味的小说。
小说往往代表着作家的思维、思想、观念、学识、智慧、心灵和灵魂,是作家现实生活与联想构思的结晶。同样题材的小说,作家从不同角度谋篇构思,写出来的小说是不一样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小说家有不同的特点,即便是同一个社会、同一个国度、同一个民族、同一个时代的小说家也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所有的作家身上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观察、思考、发现、学习、研究、总结和联想,并且,敢于挑战生活,直面人生。
《好人好运》这部小说,已经谋划构思多年,但由于主客观原因,迟迟没有结尾。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想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农村,了解农民,理解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广大基层干部。基层工作繁杂琐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项农村工作,必须靠基层干部去抓落实,才能把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基层干部长期生活工作在艰苦地区,整天劳苦奔波,受苦受累,十分辛苦。很多时候有苦有冤没有地方诉,就像老鼠进风箱一样两头受气。有时辛辛苦苦做了工作,上级不满意,群众不理解。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凝结了千千万万基层干部的心血和汗水。很多上层领导,特别是一些没有基层工作阅历的领导干部,不了解基层,不理解基层干部,不了解农村,不理解农民。有的上层领导总认为基层干部水平低,老百姓素质差,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做不了,这纯粹是对基层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曲解。从我国现阶段看,最多的人是农民,最多的干部是基层干部,最辛苦的人是农民,最受气的干部是基层干部。基层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凡是涉及农村工作,都必须靠基层干部抓落实,组织老百姓努力去完成。农村物质基础匮乏,很多时候要物没物,要钱没钱。有些时候基层干部责权失衡,一心想着为人民群众多办一些实事好事,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事情想办办不到,想做做不了。上级安排的事情一时半会办不到,做不了,还要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批评问责。没有基层阅历的领导干部是无法体验到基层干部的艰辛和老百姓的困苦。
在基层,绝大多数干部是好的,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废寝忘食,一心一意为老百姓谋福利。但仍然有极少数干部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损公肥私,谋取私利,丧失了党性,丧失了原则,丧失了人格,走向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背离了党背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最终走进了冰冷的大牢。作为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广大人民群众,恨不得把这些丧尽天良,丧失良心的基层干部愤而毁之。
《好人好运》这部小说,通篇紧紧围绕主人公龙腾真从乡镇党委书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高配的乡镇党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期间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为主线。小说从龙腾真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刻画他了对老百姓的挚爱,为人民群众能够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而执著追求。经过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展现出龙腾真为人善良,爱戴百姓,做事果断,处事不惊,清白做人,正义做事,廉洁做官的良好形象。小说中的主人公龙腾真仅仅是许许多多优秀基层干部的缩影和写照。写《好人好运》这部小说的目的是想通过主人公龙腾真,以及彭雨欣、屈伟康、邱立恒、洪一剑等优秀基层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展现基层干部的善良、智慧、谋略、果敢、心酸和困扰。写《好人好运》的真实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基层,认识基层,了解农村,认识农村,了解农民,认识农民,最终体谅和容纳基层干部,进一步加深对农村、农民、基层干部的印象。
社会丰富多彩,基层社会更是万千气象。正因为有基层丰富多彩的社会,才凝结了中国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声和愿望,从此,中国广大农村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发展前进,广大人民群众才得以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从古至今,人总是分为好人和坏人,正义的人和邪恶的人。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好人、正义的人占了绝大多数,社会才得以发展,人类才得以进步。弘扬正义,消除邪恶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小说中的主人公龙腾真就是敢于弘扬正义、消除邪恶的人。像龙腾真这样不畏艰险,一心为民的优秀基层干部,只要有良知的人都会支持他拥护他。小说中也刻画了花丽姝、包权贵、吴友伟、方超等目无法纪、为非作歹、无恶不作、欺男霸女、丧尽天良的坏人、小人。通过这些坏人小人的刻画,由此衬托出主人公龙腾真及彭雨欣、屈伟康、邱立恒的高贵品质和正义凛然的大无畏精神。
多年来,我一直在洞察一些基层干部,尤其是一些基层主要领导。通过深入细微的观察,绝大多数基层干部一心为民,脚踏实地,扎实工作。很多基层干部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有的牺牲了青春年华,甚至生命。但仍然有极少数基层干部心高气傲,摆花架子,作风漂浮,华而不实。工作只讲形式不看内容,生活奢侈糜烂,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作为执政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没有理想信念,没有奋斗目标,是昏庸无知可悲的。《好人好运》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龙腾真无论身处什么环境,始终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勇往直前,奋力拼搏,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面推进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龙腾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总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时刻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忧,排群众之所难,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有的基层主要领导,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理解不透,经济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弄不清楚,凡事总是上行下效,照搬照套,唯上唯书,形而上学,教条主义。这种做法严重脱离实际,违背客观事实,最终影响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好人好运》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龙腾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观点、见解和思路。
在基层,搞经济建设核心是抓产业,抓产业就是抓经济,抓产业就是抓发展,抓产业就是抓稳定,抓产业就是抓民生。只有抓好产业发展,才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抓产业抓经济过程中,龙腾真善于利用经济、市场、法律的手段,促使农业工业快速发展。在工作方法上龙腾真坚持用人性化的思路、普遍性的原理、弹钢琴的办法、重拳出击的措施解决一切疑难问题。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龙腾真具有独到的思维,有超前的战略目标,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用辩证的、发展的战略思维谋划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在《好人好运》这部小说中也验证了“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这句话”。人们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有的人为官一任,求真务实,勤政廉政,一心为民,无私奉献,造福了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百姓。有的人为官一任,丧失人格,丢失良心,损公肥私,一心为己,背离民心,糟蹋了一方水土,糟踏了一方百姓。龙腾真是造福了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百姓的人。中国广大农村的发展更需要像龙腾真这样千千万万的优秀基层干部。
小说中的主人公龙腾真出生在困难的农村家庭,从小刻意追求美好生活。走入社会后,无论在什么环境、什么岗位,都孜孜不倦,刻苦工作。为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人民群众尽快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他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发展的开路先锋,走古人没有走过的路,探今人没有探过的险。
在基层,搞行政工作的领导被老百姓称为父母官。绝大多数的父母官确实把老百姓当做自己的衣食父母,一心为老百姓做事。但确实有少部分父母官把自己当成老百姓的衣食父母,所做的一切事情背离了党,背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最终毁了自己。透析古今中外,总结当今社会的行政官员,总有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好人才能成为好官,好官才能有好运。一个好人真正成为好官后,才能为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所成就的伟业也将永远流芳百世。
《好人好运》一至六章已经完稿,基本达到编辑出版一本书的要求,于是先将《好人好运》第一部小说编辑成书,与读者见面。目前作者正在奋力笔耕第二部,在不久的将来,把《好人好运》第二部小说完稿后编辑成书,再与广大读者见面。
最后祝天下好人永远有好运。
作者
2012年10月2日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