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群架、拍圈子(泡妞)、耍贫嘴、引导全国潮流、高干子弟、革命理想、政治现实,这就是最为人瞩目的北京知青……
向四十年前的青春致敬!向四十年前的爱情致敬!向四十年前的热血致敬!
知青小说有非常庞大而固定的读者群体——知青。而现在不少年轻人也对上一辈人的青春、理想、政治、生活以及中国的往事充满了好奇。
《北京知青》作者夏华博二十年前就已移居海外,所写中国的那一段扭曲的文革岁月更加大胆、更加残酷,更敢说真话。
《北京知青》原手抄本《哥们儿姐们儿》在当年的知青以及现在海外华人圈中广泛流传。大陆版本历经磨难终得出版。
《北京知青》内容介绍:主人公我、傻二、金晓燕、袁洁……一群北京孩子,经历了年少懵懂的青梅竹马,经历了那个狂躁的年月,经历了下乡插队的艰辛……他们成长了、成熟了。他们的生活、理想、爱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冲突、变化,每一个人最终都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
《北京知青》的作者是夏华博。
这是我第一次到金晓燕的家,我们已经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
我们同学四年,不仅是一个班的,还是同桌,而且从一年级起就是同桌。不过都是金晓燕到我家,我可从来也没去过金晓燕的家。金晓燕也从来没有邀请过我,不过好像她也没有邀请过其他人。这可是我悄悄打听来的,因为我奇怪她为什么不让我去她家。
那一年,我和金晓燕成了搭档,我们都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队员,就是戴红领巾的那种,而且我们是一个小队的,金晓燕是小队长,我比她差一点点,真的,就是一点点,是小队副。哼,小队长,还是个副的,真没劲!我和爸爸说。其实我的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好歹也是个官呀!说起来,我还真有点不服气:整个小队十五个人,八个女生,七个男生,所以在选小队长时,男生肯定会吃点亏。不过,我并不生气,我喜欢金晓燕,这可是悄悄跟您说的,给金晓燕当副手还说得过去。那时,班里的位子都是一列男生,一列女生插开来坐。听老师们说,这样可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我也是后来才理解这种安排是多么正确的,因为我的队长——那是后来啦,我已经成了个插队知青——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其实,男女搭配,学习也不累。比如说我吧,就是因为和金晓燕同桌,所以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这可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要是不和金晓燕同桌会怎样呢?瞧您问的,不要假设,前提不真,什么结论都是可能的,这是逻辑,您——懂吗?
到金晓燕家不是为了别的,这个学期,老师把我们分到一个学习小组,要在一起做作业,还有就是要在一起研究研究我们的小队工作,谁让我们是少先队的正副小队长呢!
金晓燕的家离学校不远,我们没有坐公共汽车,钻小胡同走了一会儿就到了。
这是一条不宽不窄的胡同,高台阶红漆大门,和一般普通民宅不同的是,大门旁有个车库。听金晓燕说以前这个大红门里住的是个什么贝勒,当然是有贝勒的那个时候了,民国时也住的是个富贵人家,当然也是有富贵人家的那个时候了。随着时代变迁,人民当家作主后,这个大院子被分成几个小一点的院子,金晓燕家住的就是其中一个。
金晓燕从书包里掏出一个大钥匙,开了院门。那可是个我从来就没见过的大钥匙,只有叉厚又重的大门才用得着。我家的门钥匙就是那么一点点,上面拴了根绳子套在我的脖子上。在大门洞内,一个老人推开传达室的窗户,探出头溜了我一眼,又和金晓燕打了个招呼。金晓燕叫了一声张大爷,告诉他说我是她的同学,来家里一起做功课。老人招呼金晓燕到传达室,悄悄说:“晓燕,你哥哥又淘气了,你妈正训他呢。小心点儿!”
金晓燕的脸有点儿红,可能是当着我不好意思,点点头说知道了。
我们穿过月亮门,金晓燕指着大葡萄架下的一把藤椅对我说:“小博,你先在那儿坐坐,一会儿我叫你。”
金晓燕家的院子真大,除了葡萄架,还有不少花木果树。方砖铺就的甬道,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通到各个房间,甬道边是花坛,有紫色的鸡冠花和红色的美人蕉,开得正旺。我转着脸看着,吃惊她想,这么大的地方,我们家和她家真没法比。我家的院子住了有十几家,北京人管这叫大杂院。我们家就有两间房,一间称为里屋,我爸爸妈妈住;一间称为外屋,我和妹妹住。做饭就在屋檐下搭的一个小厨房里。
正屋的门一下子开了,一个男孩从里面跑了出来,嘴里还嚷嚷着什么。他看见葡萄架下发呆的我,就走了过来。
“嘿,小孩,你是哪儿来的?”
“我是金晓燕的同学,”我看了看那个孩子,他比我高半头,脸上有几颗青春痘。“我们在一起做功课。”
“你还是一道杠呀?”他看见我的小队长符号。“我妹妹也是一道杠,你们俩谁官大?”
“我们是一个小队的,她是正的我是副的。”我说。看来这个男孩是金晓燕的哥哥金晓兵了,听说他淘得很,总是在外面惹是生非。
“你还不如我妹妹呀?”他鼻子里哼了一下,盯着我看。“不过,你比我官大,我连一道杠都没有,白丁。”
我把眼睛转开,避免和他对视。
“玩弹球吗?”他摊开手掌,手心里有几颗玻璃球相互碰撞着发出清脆的响声。
我摇摇头:“一会儿我们就要做作业了,没时间。”
“要不我们扇三角?”他又从兜里掏出几个烟盒叠成的三角。“就玩一会儿,我妹妹磨叽得很。”
我又摇摇头,这都是小小孩的玩意儿,金晓燕的哥哥怎么还喜欢这些?
他有些无聊的样子,用脚踢着葡萄架下的一块石子。
“哎,你们家是干什么的?”他问。
“我爸是体委的。”
“体委的?打球的?踢球的?跑步的?游泳的?”
“都不是。”我摇摇头。
“那是干什么的?”
“练武术的。”
“你爸会打架吗?”他来了兴趣。
“我爸说,练武的人不能打架。”
“那有什么劲呀!不打架练那玩意干嘛?”他撇撇嘴。“哎,你爸教过你吗?”P3-5
近几年,在很多场合都能听到有人提“创意”这个词。什么叫创意?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创出新意”,换个更直接的词,就是“创新”。
也许是性格使然,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喜欢创新,既喜欢别人的创新,也喜欢自己去创新。尽管知道“太阳底下无新事”,创新中的“新”并非无中生有,都是在已有的事物里衍生、转化、组合再出新,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喜欢去“新”。
早年间在文化上创新。会被人说成标新立异,脱离实际,甚至不务正业。如今,“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被国家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现在再去创新。不但名正言顺,而且底气十足。
然而创新不是一朝一夕说千就能干的,也绝非简简单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放开眼界解放头脑,需要学习,更需要实践。
书中推介了一百多本书,都是近两三年我读到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其中每一本书,我读完后几乎都会在心里感慨一句:瞧瞧人家是怎么想的!
我从内心里希望,这本书能够对创意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带来一点帮助。按照我的认识,这些从业者应该身在出版业、影视业、动漫业、广告业,还有我想不到的其他一些行业。希望这本书能够激活他们的创新思路,把自己的大脑变成一片可供奇思妙想成长的沃土。
照例,还要感谢一些师长和朋友:
感谢本书中推介的每一本书的作者!由于他们的创新,让我看到了这个多彩世界的无限可能,也促成了本书的诞生。
感谢中国书店出版社社长于华刚、总编辑马建农——我的两位直接领导给予我的鼓励与支持。
感谢张晓强老师。几年来一直默默寄送给我《东方早报·上海书评》,让我能集中了解很多新书的出版信息,读到许多文化大家对一些书的不同解读。
感谢白宏亮、常宏玖、杨宏宇几位兄弟。我常常会想。我是不是跟“宏”字辈的人格外有缘分。希望我们的友谊长存。
感谢黄纪苏老师为本书作序。黄老师既是社会学者,也是一位少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他的文童往往论点新颖,出人意料,文字雅俗杂糅。妙语连珠。在我看来,写这样的文章就是在创新。由黄老师编剧的先锋话剧《切·格瓦拉》《我们走在大路上》在表现形式上与传统话剧是截然不同的。其翻译的《爱因斯坦的梦》被我收在这本书里。同样是因为故事上的创新。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岳父母、爱人薛宁、儿子岂麟童。没有俐门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你们分担家务,处理琐事。我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本书。我爱你们。
启航
2013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