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转型(从单中心到多极多中心)》(作者邓智团、廖邦固)尝试探索“城市空间”发展转型的方向和路径,试图勾勒“城市空间”这把理解城市发展本质和解决城市发展钥匙的轮廓,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对创新驱动空间响应的关注和思考,为“中国梦”城市篇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出建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城市空间转型(从单中心到多极多中心)/中国梦与上海新发展系列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邓智团//廖邦固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城市空间转型(从单中心到多极多中心)》(作者邓智团、廖邦固)尝试探索“城市空间”发展转型的方向和路径,试图勾勒“城市空间”这把理解城市发展本质和解决城市发展钥匙的轮廓,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对创新驱动空间响应的关注和思考,为“中国梦”城市篇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出建议。 目录 总序/1 引言“中国梦”与上海城市空间转型/1 第一章 “中国梦”城市篇实践的先行者/1 第一节 变化的世界与发展的挑战/2 一、世界经济发展困局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2 二、科技创新与创新经济/5 三、气候变暖与绿色经济/7 四、“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大都市区/10 第二节 科学发展与“中国梦”城市篇的实践者/12 一、从“科学发展”到“中国梦”/12 二、转变发展方式与产业升级/14 三、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发展与创新国家建设/18 四、区域规划的国家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19 第三节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与上海城市的空间响应/20 一、投资驱动与创新驱动协同/20 二、产业升级与城市综合功能提升/23 三、城市形态建设与城镇体系优化/25 四、面向长三角引领区域联动发展/28 五、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上海城市空间/31 第四节 本书基本观点与主要内容/32 一、概念界定/33 二、主要内容/35 三、核心观点/36 四、结构安排/38 第二章 上海城市发展与空间转型总体回顾/40 第一节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总体历程/41 一、解放前上海的城市空间/41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1949-1978)/42 三、改革开放到浦东开发开放(1979-1993)/43 四、浦东开发开放到21世纪初(1994-年至今)/45 第二节 近几年上海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路径/46 一、推动区划调整/47 二、重点区域建设/51 三、推行新城建设/56 第三节 影响近期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政策举措/57 一、国家或市级规划与政策/57 二、专项规划与行业规划/58 三、重点区域规划与政策/60 第三章 重点新城建设与城镇空间体系重塑/n2 第一节 上海城镇空间体系结构战略的演进/63 一、“多轴、多层、多核”市域空间格局初步确立/63 二、“1966"城镇体系结构与国际大都市的大体系/64 三、“十二五”四个功能区划与重点新城建设/66 第二节 上海新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69 一、上海新城建设的总体状况/69 二、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中存在的功能完善问题/75 第三节 郊区新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77 一、组织领导与统筹不协调/77 二、运行管理的体制安排不畅/78 三、“事权财权”体制不匹配/78 四、新政策推出速度较慢/79 五、土地出让机制不顺/79 六、产业导入机制作用有限/79 七、建设与管理的衔接机制不畅/80 第四节 加快上海重点新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议/80 一、完善新城的产业发展政策/80 二、推进新城土地利用政策创新/81 三、加强新城人口导入的政策引导/82 四、突破市区、郊区“二元财政”体制/83 五、创新与完善新城开发运作机制/84 第五节 展望:构建合理有序、开放高效的整体空间格局/85 一、强化功能区域划分/85 二、提升浦东“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能级/86 三、加快提升中心城区及其拓展区能级/87 四、加快郊区重点新城建设/87 五、加快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88 第四章 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空间响应/Hu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空间的塑造/90 一、逐步成形的“申”字型服务业发展轴网/90 二、日臻成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空间/96 三、新增现代服务业城市空间/103 第二节 传统制造业产业空间的转型与先进制造业空间的形成/110 一、工业园区的整体变化/110 二、重要产业基地的转型与先进制造业空间的形成/115 三、工业园区的转型与发展/118 第三节 案例:典型开发区产业空间的功能转变/123 一、工业区向生产性服务集聚区转型/123 二、高新园区向综合服务型园区转型/126 三、出口加工区向综合型产业园区转型/128 第四节 展望:打造开放高效的现代产业发展空间/132 一、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132 二、促进产业基地升级和工业园区转型/133 三、推动重点新增产业功能区域建设/134 第五章 创新驱动与城市创新空间塑造/135 第一节 创新驱动与城市空间响应/136 一、创新驱动与创新空间/136 二、“城市创新空间”的类型/138 三、创新驱动的城市空间响应/142 第二节 中心城区: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与中央智力区建设/145 一、杨浦区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146 二、创智天地与中心城区创新型城市综合体建设/147 三、三区联动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150 第三节 郊区:产城融合型创新空间建设/153 一、近郊:高科技产业空间向产城融合的创新型城区空间转型/153 二、远郊:园区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与新创新空间的出现/157 第四节 展望:塑造与智慧城市、国际文化大都市相适应的创新创意 空间/159 一、构建中心城区高能级创新引擎/159 二、推进近郊外环内科技园区产城融合/160 三、加快远郊科学城建设/161 四、推进中心城区散点布局的无边界科技园区和文化创意园区 升级/161 第六章 空间升级与人口空间分布优化/163 第一节 旧区更新与中心城区人口疏解/164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旧区改造/164 二、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165 三、中心城区人口总数的变化/167 第二节 新城建设与郊区人口变化/168 一、郊区人口总量变化/168 二、重点新城人口变化/171 第三节 大型居住社区建设与人口分布再调整/178 一、从“大型居住基地”到“大型居住社区”/178 二、大型居住社区与新城建设/180 第四节 展望:合理有序的人口梯度分布格局/182 一、适度疏解中心城区人口/183 二、加快郊区新城人口集聚/183 三、促进人口、产业与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协调/183 第七章 社会调和与社会居住空间优化/185 第一节 空间不平等与社会空间分异/186 一、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186 二、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187 三、我国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188 第二节 30年来上海中心城区社区基本因子变化/190 一、计划经济时期/191 二、转型期(2000年)/191 三、转型期(2010年)/194 第三节 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居住空间分异变化/191 一、上海外来人口一本地人口空间格局/197 二、当前上海外来人口居住空间分异分析/200 第四节 展望:形成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契合的生活、生态空间/203 一、提升中心城区保护与改造力度/203 二、适当推动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化发展/203 三、拓展城市生态空间/204 附表/205 参考文献/212 后记/22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