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编著的《世界与中国札记》是一本学术随笔集,是一位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者对中国和世界事务的感悟。里边的文字,或是作者多年来白天晚间读书的所思所感;或是行走世界多国时记录下的观察和思考,发而为文。这些篇章大约都谈不上是“专业”文章,却无时不带着专业的眼光,笔触所及,试图以小见大,溯及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中一些平常而又不平常的现象和问题。本书由“学术评论”、“远行与随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界与中国札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任晓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任晓编著的《世界与中国札记》是一本学术随笔集,是一位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者对中国和世界事务的感悟。里边的文字,或是作者多年来白天晚间读书的所思所感;或是行走世界多国时记录下的观察和思考,发而为文。这些篇章大约都谈不上是“专业”文章,却无时不带着专业的眼光,笔触所及,试图以小见大,溯及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中一些平常而又不平常的现象和问题。本书由“学术评论”、“远行与随想”。 内容推荐 任晓编著的《世界与中国札记》是一位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者对中国和世界事务的感悟。此中文字,或是作者多年来读书之余的所思所感;或是行走世界多国时的观察与思考,皆是“触景生情”之作,发而为文,见证了作者治学为文的思想轨迹。这些篇章虽非正襟危坐之“专业”论文,却也无时不带着专业的眼光,笔触所及,以小见大,溯及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中一些看似平常而影响深远的现象和问题。《世界与中国札记》由“学术与评论”、“远行与随想”、“读书与思考”、“对话与交流”四部分组成,呈现了作者对政冶学及国际关系领域诸问题的思考力度和思想深度。 目录 自序 辑一 学术与评论 一认识世界认识中国 二多样文明:从冲突到对话 三理解国家的性格 四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路径 五帝国的陷阱 六政治发展:学术史上一篇章 七亨廷顿的学术人生 八亚洲需要反思发展模式 九东亚峰会与中国因素 一○东亚区域一体化在改变世界 一一东亚区域合作面临四大挑战 一二东盟四十周年:向后看,向前看 一三东北亚区域合作为何进展迟缓 一四自信、活跃、成熟的中国外交 一五中国达尔富尔外交符合道义原则 一六亚欧会议与中国 一七一个成长中的外交小多边 一八国集团的历史机运 辑二 远行与随想 一九探访瑞典高研院 二○波茨坦的沉思 二一纽约一日 二二缅甸纪行 二三朝鲜闻见录 二四朝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笔记 二五咖啡飘香的房间 二六英国人与书 二七在英国逛旧书店 辑三 读书与思考 一 认识世界认识中国 六十年与三十年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传统上称六十年为 一个甲子。这一个甲子,大体可分为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前三十年,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国家经济建 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与此同时,也经历了各种曲折,教训深刻。后三十 年,中国走了一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新道路,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 条成功之路,是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国家的必由之路。可以预计, 中国将在这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上继续前行,根本原因在于,这与全体 中国人的福祉相符合。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 日益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二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 状态。其表现特征是互动性显著增强,内政外交相互联动,牵一发可动 全身。设若没有对外开放,没有与全球建立的这种联系,中国三十年的 巨大发展是不可能出现的。然而,当一国与世界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时,它又不可能不受世界上各种变动的影响,尤其是重大发展变化的影 响。这便是事物的逻辑,它们相互缠绕,相互作用,你休想只获其利而不 蒙其弊,也不大可能只蒙其弊而不获其利。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的2008年,对于世界来说,除了北京奥运、 美国大选外,还因国际金融危机而留下深刻烙印。这场金融危机,由美 国次贷危机发端,逐渐发展为金融危机,由虚拟经济而蔓延至实体经济, 由发达国家蔓延至发展中国家,引发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动荡,导致不少 国家经济增长走低甚至陷入衰退。即便经济基本面良好的国家,如中 国,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明显影响,表现为市场萎缩,出口下降,工厂关 闭,经济减速。普通人和社会的各方面也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了危机的冲 击。即从最小处看,亦如此。我家订阅和赠阅有好几份报纸,看过的报 纸积累起来,过些时间就要作为废品处理,得到的一点小钱,通常就给女 儿当作零花钱了。可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废品收购价陡然下降,原因是 随着市场的萎缩,需求大幅度下降,废品的收购价也相应大幅回落。看 来我女儿也受到了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小见大,这一情形大概是能 够说明一定问题的。它的持续时间会有多长,尚有待观察。 综合地看,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国家的复兴不会是直线式的, 中国的发展不会是一片坦途,其间会有各种波动、起伏,但必须尽力避免 挫折和弯路,因此,我们需要努力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争取少走和不走 弯路。过去的三十年,是中国复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一个值得历 史浓墨重彩记述的阶段。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处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 的新的时间点上。当此之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 是如何看中国的,通过外部世界的认识这面镜子来更好地认识自身,这 恐怕就是编辑本书的初衷。 本书选辑的文章涉及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诸方面,分为 “中国变革进程”、“中国塑造世界”和“中国未来前景”三个板块,合起来 大体能够看到西方世界的分析家如何观察中国的一个轮廓。由于中国 崛起于世界,中国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如今已成为一门“显学”,人们出于 各种各样的需要研究中国,研究中国的各个方面,其趋势是新的研究机 构纷纷建立,研究中国的书籍不断出版,以中国为主题的学术期刊相继 创立,与中国有关的活动屡屡举办。作为这一趋势的组成部分,更多有 关中国研究的职位得到建立,研究中国的资助较过去更易获得,等等。 所有这些,无不与中国世界地位的上升有关。就个人了解所及,在这方 面,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引领潮流。去年,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研究 中心(CSIS)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IIE)继两年前的《中国平衡表》之 后,又合作出版了《中国的崛起:机会与挑战》。2008年12月中旬,笔者 拜访美国国务院,就看到美国官员的办公桌上放着这本书。另外还访问 了布鲁金斯中国中心,此前几天,戴秉国国务委员刚受该机构邀请在布 鲁金斯发表了演讲。据悉,人口只有区区四百万的新西兰,拟于2009年 新成立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本书中所收17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来自美、日、英、澳大利亚等国, 其中美国的作者又占了大多数。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情形的出现似乎是 件无可奈何的事。美国的超强地位,决定了美国学术及政策研究产品的 可见度和受关注度非其他国家作者可相提并论。但我们不应忘记,这个 世界上还有广大的其他地区,它们对中国的分析和见解应是同样重要 的,只是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才形成了选辑而成的本书目前的这个样 子。读者在阅读中不应忘记这样一点,即本书反映的,大致上是来自西 方的分析和见解。明了这一点,会有助于我们平衡把握外部世界如何看 中国这一问题。P3-5 二八政治哲学何处寻 二九探究内生秩序 三○政治文化的反省 三一土地·血缘·政治文化 ——读费孝通先生重刊旧著《乡土中国》 三二现代化:诱人的课题 三三探索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三四政治学者眼中的《经济学家》 三五“文革”中的一粟 ——关于《摘译》 三六可口可乐·牛仔裤·好莱坞 三七城市危机管理:一个紧迫的课题 三八智者的对话 三九社科人生 ——怀邓正来 四○日俄战争一百周年祭 四一古德诺与中国 四二贝·布托之死 四三“民主国家协约”的误区 四四回答“中国要什么” 四五在哈佛论中日关系 四六中美关系研究有待两个超越 四七美国智库为何影响力大? 四八对学术刊物的期待 辑四 对话与交流 四九一位现实主义理论家如是说 ——约翰·米尔夏默访谈录 五○文化与信任 ——福山访谈录 五一美国的战略走向与亚洲的未来 五二美国大战略三人谈 试读章节 一认识世界认识中国 六十年与三十年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传统上称六十年为一个甲子。这一个甲子,大体可分为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前三十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与此同时,也经历了各种曲折,教训深刻。后三十年,中国走了一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新道路,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条成功之路,是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国家的必由之路。可以预计,中国将在这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上继续前行,根本原因在于,这与全体中国人的福祉相符合。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日益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二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状态。其表现特征是互动性显著增强,内政外交相互联动,牵一发可动全身。设若没有对外开放,没有与全球建立的这种联系,中国三十年的巨大发展是不可能出现的。然而,当一国与世界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它又不可能不受世界上各种变动的影响,尤其是重大发展变化的影响。这便是事物的逻辑,它们相互缠绕,相互作用,你休想只获其利而不蒙其弊,也不大可能只蒙其弊而不获其利。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的2008年,对于世界来说,除了北京奥运、美国大选外,还因国际金融危机而留下深刻烙印。这场金融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发端,逐渐发展为金融危机,由虚拟经济而蔓延至实体经济,由发达国家蔓延至发展中国家,引发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动荡,导致不少国家经济增长走低甚至陷入衰退。即便经济基本面良好的国家,如中国,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明显影响,表现为市场萎缩,出口下降,工厂关闭,经济减速。普通人和社会的各方面也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了危机的冲击。即从最小处看,亦如此。我家订阅和赠阅有好几份报纸,看过的报纸积累起来,过些时间就要作为废品处理,得到的一点小钱,通常就给女儿当作零花钱了。可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废品收购价陡然下降,原因是随着市场的萎缩,需求大幅度下降,废品的收购价也相应大幅回落。看来我女儿也受到了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小见大,这一情形大概是能够说明一定问题的。它的持续时间会有多长,尚有待观察。 综合地看,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国家的复兴不会是直线式的,中国的发展不会是一片坦途,其间会有各种波动、起伏,但必须尽力避免挫折和弯路,因此,我们需要努力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争取少走和不走弯路。过去的三十年,是中国复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一个值得历史浓墨重彩记述的阶段。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处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新的时间点上。当此之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是如何看中国的,通过外部世界的认识这面镜子来更好地认识自身,这恐怕就是编辑本书的初衷。 本书选辑的文章涉及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诸方面,分为“中国变革进程”、“中国塑造世界”和“中国未来前景”三个板块,合起来大体能够看到西方世界的分析家如何观察中国的一个轮廓。由于中国崛起于世界,中国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如今已成为一门“显学”,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需要研究中国,研究中国的各个方面,其趋势是新的研究机构纷纷建立,研究中国的书籍不断出版,以中国为主题的学术期刊相继创立,与中国有关的活动屡屡举办。作为这一趋势的组成部分,更多有关中国研究的职位得到建立,研究中国的资助较过去更易获得,等等。所有这些,无不与中国世界地位的上升有关。就个人了解所及,在这方面,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引领潮流。去年,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IIE)继两年前的《中国平衡表》之后,又合作出版了《中国的崛起:机会与挑战》。2008年12月中旬,笔者拜访美国国务院,就看到美国官员的办公桌上放着这本书。另外还访问了布鲁金斯中国中心,此前几天,戴秉国国务委员刚受该机构邀请在布鲁金斯发表了演讲。据悉,人口只有区区四百万的新西兰,拟于2009年新成立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本书中所收17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来自美、日、英、澳大利亚等国,其中美国的作者又占了大多数。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情形的出现似乎是件无可奈何的事。美国的超强地位,决定了美国学术及政策研究产品的可见度和受关注度非其他国家作者可相提并论。但我们不应忘记,这个世界上还有广大的其他地区,它们对中国的分析和见解应是同样重要的,只是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才形成了选辑而成的本书目前的这个样子。读者在阅读中不应忘记这样一点,即本书反映的,大致上是来自西方的分析和见解。明了这一点,会有助于我们平衡把握外部世界如何看中国这一问题。P3-5 序言 这本《世界与中国札记》,是我过去若干年间所写的学术随笔的结集。这些或长或短的文章,是绵延在过去一些岁月之中的断断续续的思考,不成“系统”,更无什么惊人之语或高论,但却敝帚自珍,白忖还有汇集在一起的些许价值。 每个人多半都有自我认同,我的自我认同是学者。学者自有学者的生活,徜徉于书海之内,进出于书斋内外,与同行切磋,与学子交谈。二十年来,曾先后在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三种不同类型的岗位上工作。这些年间,白天夜间,读书所感,写成读书札记;行走亚、美、欧多国,看到听到,若有所思,写成了一些文字;也有的时候应有关报纸杂志约稿,写了若干评论;还有为所著或所译之书所写的缀于书前的话;再有就是与几位学人的对谈了。这些大体就是收于书中的文章的类型。 它们都算不上是什么“专业”文章,可是却无不带着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判断。另外,我固然有自己的专业,但对于当今学科划分那么细,一向不以为然,觉得当今学问愈做愈小,与此有关。以自己的喜好而言,平时阅读,决不限于自己的“专业”。参加会议,也很乐于听取其他专业研究者的看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这种时候,是每每能从其他专业研究者那里汲取营养或受到启发的。 我一向佩服眼光和笔触犀利的人,而自己做人为文大约极少有犀利的时候,却也是自己的风格,总是努力平实地、冷静地看待和分析一些问题,试图去探究表象背后的一些东西,也许有时成功,有时则不那么成功。人无论贤愚,总是有各自的短长,贵有自知之明。 本书的文章,多数都曾公开发表,少数是第一次发表。有些在发表前,因编辑考虑版面篇幅,有所删节,收在这里时,大体恢复了原样,也就是写成时的样子。不过几篇译序中列举合译者用了几行话,因无必要,就删去了,这是顺便要说明一下的。 承蒙复旦大学出版社美意,这些文章得以结集成书,也算是过去一些年研究思考的一个记录,这是特别要向出版社各位表示感谢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