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全传》是中国陈独秀问题研究专家唐宝林先生耗费半生心血,精心写就的学术精品。该书在香港出版以后,赢得读者的充分肯定。
陈独秀是研究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绕不过去的人物,南陈北李创建中国共产党,是大功臣;在他任总书记时遭遇大革命的失败,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后来成了托派,又同国民党进行了不屈的斗争,直至病逝于贫病交加。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都是对历史极大的不尊重。而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用大量第一手资料,描述了一个真实的陈独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陈独秀全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唐宝林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独秀全传》是中国陈独秀问题研究专家唐宝林先生耗费半生心血,精心写就的学术精品。该书在香港出版以后,赢得读者的充分肯定。 陈独秀是研究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绕不过去的人物,南陈北李创建中国共产党,是大功臣;在他任总书记时遭遇大革命的失败,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后来成了托派,又同国民党进行了不屈的斗争,直至病逝于贫病交加。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都是对历史极大的不尊重。而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用大量第一手资料,描述了一个真实的陈独秀。 内容推荐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以及中共早期领导人的陈独秀,在中国曾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1929年,他因转向托派而被开除出党,之后又被扣上多项罪名;与此同时,他与共产国际、中国托派、民主党派和国民党的关系也极为复杂多变。因此,对于他的是非功过及历史评价,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纭,其中不乏混乱与不公。本书作者毕三十年之功,呕心沥血,利用迄今最全最真的第一手原始秘档,承扬前人研究成果,详细梳理陈独秀跌宕起伏的一生,首次全面展现了陈独秀的历史真相及其伟人风采。 《陈独秀全传》是陈独秀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回答了人们关于陈独秀的种种问题和疑惑,也为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视角。 《陈独秀全传》充分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以珍贵秘档,详尽梳理了陈独秀一生思想发展的脉络,并展现了他与国共两党、与中国革命复杂纠结的历史关系。主要内容包括:一、家世、早年经历及感情生活;二、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在任中共领导人期间的贡献与错误及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三、与托派的关系相关主张和活动;四、与国民党的关系;五、文字学等纯学术研究。 关于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的主张、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对大革命失败所应承担的责任,书中都有充分的讨论,并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评判,既不栽赃,也不开脱。有关陈独秀后期与托派结合的问题,限于资料,国内学界研究不足,本书则以较多篇幅,对这个问题做了清晰的梳理;可以说是陈独秀与托派资料最详实、论述最全面因而也最具学术水准的著述。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总体来说,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是一部关于陈独秀研究的颇具分量的学术研究之作。 目录 上篇 一个叛逆爱国者和启蒙大师的诞生 一 早年传奇(1879-1905) 源远流长的陈氏家族 出身书香门第“大世家” 厌弃科举的“选学妖孽” 蒙了一个秀才 没有爱情的婚姻 成“康党”舌战群儒 学西学转为“乱党” 初出茅庐叱咤风云 何梅士、苏曼殊 ——早期的两位特殊友人 创办《安徽俗话报》 ——对国民性的初步探索 二 在中国早期的民主革命中(1905-1914) 信仰无政府主义 办学校、组团体培训革命骨干 学习、思考、彷徨的三年 在消沉与苦闷中隐居、读书、作诗 没有婚姻的爱情与诗书暂憩的生活 辛亥革命中一飞冲九天 讨袁革命失败时差一点丧命 以编辑为生静待饿死 困厄中的思索搅得周天寒彻 三 掀起中国近代启蒙运动(1915-1919) 创办《新青年》揭开中国近代启蒙运动序幕 蔡元培三顾茅庐请出“总司令” 文学革命中的“黄金搭档” 两位特殊的战友 鲁迅小说的引路人 教育革命的呼号与实践 培育一代“新青年” 创办《每周评论》指导五四爱国运动 明星如此闪烁 谣言杀人无奈离开北大 四 筹建中国共产党(1919-1921) 狱巾思索一度信仰空想社会主义 误入“列宁主义” 脱下西装和长袍到工人中去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传说不实 与共产国际互相帮助发起建立共产党 奠定中共基础工作 帮助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与胡适分道扬镳友谊长存 在广东的教育改革和建党活动 五 主持中共初创时期的工作(1921-1923) 接任共产党领导时的特殊心态 创建中共的全国性组织 第一年的辉煌业绩 国共合作问题上的努力与困惑 唯一的一次莫斯科之行 着意培养第一代党的领导骨干 莫须有的“机会主义二次革命论” 革命领导权问题上误解的消除 提携毛泽东 批评孙中山马林被撤 六 为捍卫中共在国共合作中的独立性而斗争11923-1926) 与鲍罗廷、维经斯基的不同关系 与鲍罗廷的初次冲突 在五卅运动中充分实施革命领导权 七 地下生活中的家庭与爱情(1922-1927) 父子无情亦有情 总书记的穷困生活与情变 揭开“神秘情人”的面纱 影响儿孙坎坷命运 自由恋爱不能影响革命 中篇鹰击长空经受磨难 八 莫斯科路线的重大转折 共产国际的“九二八”指示- 国民党二大 ——所谓“三次机会主义大让步”之一 中山舰事件 ——所谓“三次机会主义大让步”之二 整理党务案 ——所谓“三次机会主义大让步”之三 反对北伐风波 九 大革命中的奋斗与无奈(上·1926) 在北伐中追求的目标 在汪、蒋之间 希望寄托于农民运动 同情陈独秀的维经斯基“引火烧身” 一再提示警惕蒋介石要反共 与瞿秋白的分歧 十 大革命中的奋斗与无奈(中·1927) 筹备上海工人第三次暴动 建议紧急发展十五万国民党员 领导第三次上海工人暴动胜利 起草《汪陈宣言》 十一 大革命中的奋斗与无奈(下·1927) “不堪回忆武昌城” 关于执行国际执委七大路线的争斗 在中共五大上处处挨批 明确抵制莫斯科的“紧急指示” 成为大革命失败的替罪羊 陈独秀自身的弱点 十二 探索革命新路(1927-1928) 舔吮自己的伤口 文字学研究中苦度艰难岁月 拒绝去莫斯科参加六大 十三 转向托洛茨基主义(1929) 被托洛茨基文章所吸引 在中东路事件中反对“保卫苏联” 与共产国际及中共中央路线冲突尖锐化 在党内正式组织反对派小组织 被开除出党 十四 促进中国托派组织的统一(1930-1931) 领导托陈派小组织——无产者社 饱受莫斯科回国托派组织的排挤和打击 受到托洛茨基推崇 协议委员会期间又受围攻托洛茨基再次援救 果断整顿无产者社最终促使托派统一 批判中共第二次“左”倾路线、共产国际和王明领导集团 当选托派中央书记处书记 走上了颠沛无尽的不归路 十五 反蒋抗日的旗手(1931-1932) 提出抗日“持久战”思想第一人 创办《热潮》推动抗日民主运动 改变策略最先提出建立“抗日联合战线” 批判托派内部极左派的干扰 制裁托派内部的极左派 托洛茨基的复杂表态 下篇 大彻大悟到达彼岸 十六 在狱中(上·1932-1937) 被捕 假作真来真亦假 审判 狱中斗争 冠盖云集的探监者 患难得真情 ——老夫少妻重晚情 狱中的研究工作 《自传》之“瑰宝”与遗憾 呕心沥血著述文字学 狱中的特殊战斗和《金粉泪》的沧桑 十七 在狱中(下·1932-1937) 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 继续反极左企图遥控托派 在福建事变中的再度亢奋 参加托派内部大讨论 差点被托派中央开除 托洛茨基也不同意“开除”陈独秀 思想转变的滥觞 被打成“汉奸”及对鲁迅的评价 十八 抗战初期的奋斗与挫折(1937-1938) 拒绝悔过无条件出狱 对国民党态度的转变 支持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同时拒绝“回党三条件” 不舍托派观点深陷书生议政误区 最后一次救国实践及其夭折 “汉奸事件” ——陈独秀与中共彻底决裂 王明、康生等诬陷陈独秀在海外受到抵制 对托派极左派的再批判及思绪的回归 与托洛茨基的深情厚谊 十九 “终身反对派”与不变的人生追求(1938-1942) 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 《小学识字教本》及其坎坷命运 与蒋介石国民党的“不合作主义” 最后的思想辉煌 在国、共、托的三面围攻中离开人世 试读章节 关于陈这一支“陈氏家族”的历史渊源,据“文化大革命”中陈家一名成员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江州义门陈氏宗谱》记载和安徽史学家张湘炳先生的考证:“陈”这一氏姓的始祖是虞舜的后裔——虞思。 唐朝时,这支正统的陈氏家族出了一个陈阔公,字伯宣,少有才名,在战乱之年,到庐山去访宦友马总,见庐山风光秀丽,不舍离去,便在庐山义门地区结舍居住下来。伯宣公就成为义门陈氏的始祖。 到陈阔公系下第十三世陈汝公这一房,分徙到安徽省怀宁县,最后在怀宁县棕阳门外金锭桥大江一带的柳林湾安家落户。这地方可能就是陈独秀<实庵自传》中所写的渌水乡。陈汝公可算是陈氏家族怀宁始祖的第一世始祖了。此后第19世就是陈独秀这一代。所以,章士钊说:“陈,怀宁旧家子,自幼读书有声。”这陈家的确是个“怀宁旧家子”,已经在怀宁定居19个世代了。与陈一起共度过领导中共与托派两个风火岁月的郑超麟先生在1945年未完成的《陈传》残稿中,曾提出陈家在怀宁“已有好多世代”,但说不正确。张湘炳先生正确列出了陈汝公到陈独秀再到其子共20世的世系表。可见其研究学问的功力不小。 出生于1901年的郑超麟对封建社会的宗族制度颇有研究。他从陈自传中提供的少量文字中,探寻陈家的渊源,讲得头头是道。渌水乡在长江边,有江堤叫广济圩拦着江水。可是每年潮汛一来,常有水堤被冲毁的危险,全乡就会被水淹没。这样的旧家子,有一套严密的宗族制度。乡里设有陈家祠堂,订有族规,推选出族长管理全族事务。为族长办事的名为“户差”,执行族长的命令毫不含糊。同时还有一位“阴差”(阎王的差人),是专门利用神鬼迷信骗钱的。陈说:“他常常到我们家里来,说他在阴间会见了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先没有钱用,托他来要钱买钱纸银锭烧给他们。我的母亲很恭敬的款待他,并且给钱托他代买钱纸银锭,不用说那钱纸银锭是烧给这位当阴差的先生了。”奇怪的是,“这位阴差去后,母亲对我们总是表示不信任他的鬼话”。陈将母亲这种既不信任他,又很恭敬地款待他的做法,说成是“优容奸恶”。其实表明当时这种迷信习惯势力之强大,明白人也不得不违心顺从之。后来在写自传时,他才明白,这种现象虽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却普遍地存在,连他这个硬汉有时也不能免。大革命中,他违心地执行共产国际错误路线,多次听从国际命令对国民党右派做出于共产党致命的让步。这表明了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陈把这说成母亲性格的“遗传”,似乎有点道理,但也是简单化了。陈说: 有人称赞我嫉恶如仇,有人批评我性情暴躁,其实我性情暴躁则有之,疾恶如仇则不尽然,在这方面,我和我的母亲同样缺乏严肃坚决的态度,有时简直是优客奸恶,因此误过多少大事,上过多少恶当,至今虽然深知之,还未必痛改之,其主要原因固然由于政治上不严肃,不坚决,而母亲的性格之遗传,也有影响。 说陈的话“简单化”,因为这种情况还发生在许多没有母亲遗传的人身上。这大概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道理吧。 族长权力之大,可以令户差逮捕族里犯了族规的子孙到祠堂受处罚。直到处死。自然,族长也要领导大家兴办种种公益事业,如赈济救灾等,才能维护自己的权威。不用说,担任族长的一般都是贵族地主。陈自传说:“有一位我祖父辈的本家,是我们族里的族长,怀宁话称为‘户尊’,在渌水乡地方上是一位颇有点名望的绅董,算得一位小小的社会栋梁。我母亲很尊敬他,我们小辈更不用说了。”所以,族长实际是当地的统治者。朝廷如果在当地设官,如乡长、村长之类,不是由他们来担任,也是由他们来操纵。这种制度,一直到陈这一家迁徙到城内还有影响。 陈氏家族这样变迁的同时,中国社会也在缓慢地变化。随着城市的兴起,乡村里的人,有些人家就迁居到城市里来。进城的,除了城市的催生婆和商人外,多半是乡村中富裕的地主、富农,此外就是教书的、做手艺的,吃衙门饭的,等等。陈这一房,是什么时候、什么因由、以什么身份讲垃的,已难以考察,但是,宗谱上记载到陈父亲陈衍中一代,已经“习儒业十二世矣,而功名俱未显”。说明已有十二代没有当过官了,而主要以教书为业。 关于陈独秀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学术界曾有过一些争论,主要是陈本人在1937年发表的《实庵自传》中说的一句话引起的。陈在自传中详论了科举制度在旧社会的重大作用后说:“我们这一家姓陈的,在怀宁本是个小户人家,绅士们向来是瞧不起的。全族中到我的父亲时才有一个秀才,叔父还中了举。” 于是,不少学者(包括笔者以前的论著)在写陈出生在在什么样人家时,都说他出生于“小户人家”。其实不然,陈说的是“本是个小户人家”,因为在科举为上的社会中,衡量一家是大还是小,唯一标准是在科举考试中是否得到功名。而他家在父亲辈以前,虽“十二世业儒”,却未得一个功名,所以是被绅士们“瞧不起的”。但陈出世以前,陈家这种“小户人家”的地位已经发生变化。因为他的父亲陈衍中曾考中秀才,叔父陈衍庶(字昔凡,又名庶)在23岁时还中了举,之后就官运亨通,先考取誊录馆,议叙后补知县,在山东治理黄河有功,被山东巡抚张耀保举荐直隶州用。后调往盛京(即今沈阳)办理文案,又得将军裕禄赏识,奏留奉天(今辽宁),署奉天府军粮同知,历任怀德、柳河等地知县。据《怀宁县志》记载,他为官很有才干,以柳河署为例,“柳河固新设治,凡创建一出其手,念柳民苦转输,为筹巨款,并蠲廉设局以贷,行十余年无弊”。在一次赈灾放粮活动中。“一昼夜理讼卷三百余件,悉得民隐”。 陈衍庶有很高深的文化修养,特别在书画方面造诣更深。著名画家黄宾虹把他与清末安徽的名画家放在一起,给予很高的评价。 陈独秀受了这种家族传统的影响,一生除了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之外,在书画和文字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P3-6 序言 春寒料峭情迟到,花立寒春分外娇。在经过了北京历史上少有而漫长的超低温寒春和重污染雾霾之后,和风和暖阳终于姗姗而来。出乎我意料的是,拙著《陈独秀全传》简体字版也随之而至,给我有久渴逢甘露之感。命运之眷顾确是很难预测。 饮水思源,拙著今天得以与读者见面,首先我要感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甘琦女士),是他们在我最困难、最绝望的时候(2009年)接受了我长达100多万字的初稿,然后花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请专家匿名审读,与我共同进行(通过电子邮件)编辑、修改和整理,于2011年11月出版发行了繁体字本。该书不到两个月就获得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11年度非小说类“十大好书”第二名,充分展示了香港出版界、学术界和媒体界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因此也在港台和海外读者中引起广泛的关注,内地的读者亦然。之后,令人意外的是,这部本应被冷落(篇幅太长且是学术著作)的初版书,竟然在一年零两个月时间内,被读者抢购一空,在2013年春节前出现脱销现象。一些购买者奔走相告,有的甚至“投诉”到我的邮箱中。出版社立即加印修正版二刷,节后即应声人市。在此,我对广大读者和出版社的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直在关注着我的这本书。他们以诚意和对学术的敬畏之心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的理解、宽容与合作。最终获得出版简体字版的版权,使我的“中国梦”一拙著返回生我养我的故土,报答父老乡亲——得以实现。我现年已经74岁,以此句号,结束学术生涯,足矣。 在繁体字版面世期间,我收到了港台、海外读者和内地读者的大量来信,除了殷殷鼓励之外,也有不少古道热肠的指教和建议,许多是不曾谋面甚至不留真名(电子邮件用的是化名)的“一字师”。其中最使我感动、最应该纪念的是以下几位。 一是我的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陈铁健研究员。他对于陈独秀1925年一首重要政治诗(羁情脉脉感年芳,余梦情情人渺茫)的字句辨认提出了正确的读法,对诗中的“白塔”也提出了更为合理的阐释。 二是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的领导和教员们。他们最早关注、研读繁体字本,并专门召开了此书的研讨会,热情邀请我去参加聆听和讨论,使我深受教益。特别是李东郎教授的发言,主要谈陈独秀在大革命中的弱点和责任问题,人情人理。我因十年主持陈独秀研究会的陈独秀冤案“正名”平反工作,自觉不自觉地投入了极多的感情,替陈打抱不平,因此对他自身的弱点探讨甚少。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已经难以自拔。李教授的发言,使我茅塞顿开。于是我在这次简体字版巾增加了一节“陈独秀自身的弱点”,弥补了本书一个重大的不足。 三是本书的审查单位中央党史研究室。他们抱着对学术和学者关怀的态度,以尊重本书对史料的运用、保护独立见解为出发点,认真仔细地审读了全稿,指出了严肃的问题和许多中肯、具体并可操作的修改意见,终于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以上不少意见,已经在繁体字版二刷改正,还有些意见,也已在此简体字版中修改。此外,简体字版并在篇幅上略有增加,内容更加充实。但必须说明:在基本史料和基本观点上,两个版本的书是一致的。 虽然本人在大家的帮助下,做了以上努力,但毕竟学识有限,种种舛误和不足尚不能免;有些学术问题,更可以再探讨。学无止境,本人愿意并衷心希望广大读者继续给予批评指教,以使拙著再有进步。 唐宝林 2013年4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