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常识》辑录作者灵子与周有光、徐友渔、许纪霖、刘再复、马勇、许章润、何兆武、熊景明、齐邦媛、朱天心、唐诺、莫言、阎连科、刘亮程、韩松、梁鸿等20余位学者和作家的访谈,话题涉及中国文人精神、学术伦理、作家创作思想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展现他们的人文关怀和思考,亦可视为一份独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素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忧郁的常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灵子 |
出版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忧郁的常识》辑录作者灵子与周有光、徐友渔、许纪霖、刘再复、马勇、许章润、何兆武、熊景明、齐邦媛、朱天心、唐诺、莫言、阎连科、刘亮程、韩松、梁鸿等20余位学者和作家的访谈,话题涉及中国文人精神、学术伦理、作家创作思想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展现他们的人文关怀和思考,亦可视为一份独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素描。 内容推荐 《忧郁的常识》这部集子中的二十篇访谈,选自灵子近六年里的职务作品。 在这本《忧郁的常识》中,灵子与许章润讨论民国,与周有光讨论“两头真”,与高华讨论“革命话语”,与徐友渔讨论“文革”,与马勇讨论晚清……面对如雷贯耳、学富五车的受访者,灵子的话题非常广泛,问题也提得非常尖锐。我是想说,这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实力。可以想象,灵子得做多少功课!没有足够的视野与大量的阅读,没有每一次采访之前的精心准备,要完成这些重量级人物的访谈几乎是不可能的。 目录 序言 作为一种文体的访谈(徐晓) 周有光:大同是理想,小康才是现实 何兆武:不敢乐观,也不敢悲观 齐邦媛:我用诗的真理写他们 灰娃:领教毒箭的分量 马勇:一个王朝的隐退 许章润:被遗忘的民国法学家 高华: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 杨奎松:直面中国革命 熊景明:我与服务中心二十年 许纪霖:我们这一代“真诚的虚伪” 徐友渔:作为知识分子,我充满了自我怀疑 余世存:知识分子要对这个社会的犬儒负责任 潘鸣啸:知青一代的独特风格 莫言:我们这一代每个人都应忏悔 阎连科:我站在两个完全分裂的世界之间 刘亮程:我们改变不了人心现状,能改变的只是生活 韩松:科幻的使命是创造一个公平自由的世界 陈冠中:“盛世”不是预言,我写的是今天 朱天心:纯文学的恐龙在这里 唐诺:只有文学无法躲闪 后记 试读章节 “这里,我们对坐悲叹的世界……在黯黑的浓郁芳香中倾听,在夜莺倾泻心灵欢欣的歌声中,迎向富足的死亡,化为草泥。” 阅读和背诵这首济慈的《夜莺颂》都不是容易的事,上世纪抗日战争期间战火纷飞之际,女学生齐邦媛便是在老师朱光潜的带领下,吟诵着这首沉郁的诗歌,迎向战争带来的流离和悲怆。 六十多年后,年逾八十的齐邦媛又将这心情一笔一划写入回忆录《巨流河》,引领读者回首埋藏着巨大悲伤的二十世纪。 在这本人生大书里,齐邦媛娓娓道出家族成员的悲欢人生,又挥笔描摹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父亲在国破家亡之际的理想抱负,与精神上最为默契的挚友的生离死别,一代人毕业后对家国前程的茫然失措,战争带来的创痛与胜利后的虚空,大陆与台湾的微妙互动…… 无怪乎文学评论家王德威说:“《巨流河》是一本惆怅的书。惆怅,与其说齐先生个人的感怀,更不如说她和她那个时代总体情绪的投射。” 2010年,《巨流河》简体中文版在大陆面世,好评如潮,年底更不缺席各项好书评选。但八十七岁的齐邦媛先生很少出席公众活动,且新年身染小恙,不便面访。我于去年12月发采访提纲至台北,时隔两个多月,终于收到回复。手写十页纸,密密麻麻。 笔答外,另有一信让人莞尔。“你一定吓了一跳,收到这样的手写访问稿。我收到三联出版社转来你的三十四个问题时也吓了一跳,数了两次确是三十四题呢。它们在我心中竟然盘旋不去……我在一切年节喧嚣之间一点点回答,思考回答,终于答了三十二题,可以交卷了。我一生教书总是考别人,如今自己回答试题,很似报应…… 谢谢你对《巨流河》一书的关切,更谢谢你花了时间问了我那些很中肯、令我愿回答的好问题。你们这一代的女孩子,喜爱文化,能如此好好地做文化记者工作,是我那一代女子年轻时所想不到的。人生真有命是否逢辰的reality!” 巨流河,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是辽宁百姓的母亲河,亦是齐邦媛自幼离开但魂牵梦绕的故乡。 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年轻时留学海外,归国后跟随奉系郭松龄将军,意欲做出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业。郭松龄将军不愿参加军阀内战,但筹划已久的兵变失败,以致身亡,跟随他倒戈的齐世英随即开始了背井离乡的生活。 为了避人耳目,齐世英常常改姓,儿女也得跟随。小时候的齐邦媛上学前常常问:“妈,我今天姓什么?” 年幼时齐邦媛身体瘦弱,常常生病,在学校参加抗日游行时连鼓也背不动,老师只得叫一个壮一点的同学背着大鼓,她在旁边只管敲。 所幸即便战乱纷频,齐邦媛仍得以接受完整的教育。搬往重庆沙坪坝的南开中学,在校长张伯苓“中国不亡,有我!”的号召下坚持西方教育原则;迁至乐山的武汉大学,汇集朱光潜、吴宓、陈西滢、凌叔华等一流学者。齐邦媛在此期间感受到文学的力量,隐然开启此后一生致力的事业。 与求学并行的,是与自幼相识的张大飞的鸿来雁往。这位负有家仇国恨的爱国青年,在抗战期间加入美国飞虎队,每周浅蓝色的航空信封给齐邦媛以莫大的安慰。齐邦媛高二那年,张大飞来看她,走了一半突然站住:“邦媛,你怎么一年就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那是她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赞美,也是唯一一次。 抗战胜利的前几个月,张大飞坠机牺牲,此生再未能相见。八月十五日夜,重庆满城欢庆,齐邦媛想起为战争牺牲的张大飞们,大哭回家:“我受不了这样的狂欢!” 战后的气氛全然变了。原来共患难、同歌哭的维系力已经涣散,而政治空气笼罩到所有课外活动,一切非“左”即“右”,连最纯粹的学术讲座也因为“前进”程度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的政治立场。 齐邦媛不愿参加任何政治阵营,只躲在一隅读自己的书。她始终记得吴宓先生在他的毕业论文上写的批注:“佛日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那是教她爱心宽广,早懂悲悯二字,因“爱”不是一两个人的事。 大学毕业,恰有机会请她去台湾大学做助教,她正对工作和国家均感到迷茫,便带了自我流放之意要去看看。去时买的是双程票,谁知此生便落在台湾。 齐邦媛在台湾教书几十年,先后出任中兴大学外文系系主任、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直至退休。同时她将精力投注于文学交流,将西方文学引进到台湾,并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白先勇称赞她为“守护台湾文学的天使”。 而她对自己的评介只是平静:“如果说我的优点,就是可以集中精神做事,也能静静地思索、坚持。因此选择单纯的生活。虽有许多人性的弱点,却没有侵略性的缺点,留得读书思想的青山在。”P23-25 序言 认识灵子,正是因为此书中的一篇访谈。 三年前,看到许多网站都转载的热帖,周有光长达上万字的访谈《大同是理想,小康才是现实》。对于年过百岁的老人,特别像周先生这样的大家,在现实中国,真是摊开双手都数得过来的稀缺,这样的受访者,真到了采访一次少一次的光景。因此,我注意到了这个采访人。 三年前的灵子,是一家周刊的文化记者。那时除了职务要求的选题之外,业余时间她就与几个年轻学者做一个叫《独立阅读》的电子读书刊物。他们业余读书写作,意在交流读书心得,激励自己,也影响他人。灵子是其中的小字辈,这个“八。后”的本科女生,却也成为了撰稿人和轮职编辑。 灵子的不简单在于,她居然采访到了这么多人物——从百岁老人周有光,到九十岁的历史学者何兆武;从台湾《巨流河》的作者齐邦媛,到香港《盛世2013》的作者陈冠中;从大陆最具实力的小说家莫言,到台湾的才女朱天心……灵子还独占了一个“最后”——她最后一个采访了历史学者高华。2011年春天,当我得知她早有采访高华的心愿时,便与本书的受访者之一、香港中文大学的熊景明帮她实现了这个计划。她在南京分两次采访病中的高华,在稿子发表两个月之后,便传来高华辞世的消息。 对于受访者的选择,透露出灵子的态度:不管是史学家还是哲学家,不管是学者还是作家,她所选的受访者,总是既有历史视角下的人文关怀,又有现实视角下的社会关照。 做访谈并不是一件容易干的活儿。对一些作家来说,文事访谈之所以吸引他们,原因不止在于其间可以公示一些作品中末涉及到的信息,更在于谈话的对手善于以想象力激发出行云流水般的对话。访者的贡献正在于,善于将作者与作品放在文化、心理、社会政治的水流之中,而不是使访谈变成一幕不受约束的单口独白。这就需要访者自身有足够的鉴赏力和领悟力,并且能够把握受访者性格及心理特点。 一篇好的访谈要有谈话的力度。作家访谈时往往划出一道界线,不让自己的生活或写作事业上的隐私受到触犯,这便是访谈最大的风险所在。如果访者的功夫不到,便可能内容空泛。但如果访者懂得问题要具有一种公共性、公开性,不让受谈者感觉到受了冒犯,让对方信任你、尊重你,觉得值得与你谈,便可以诞生一篇好的访谈。否则,一如苏格拉底之会见门诺,话不设机,难以收场。 在这本访谈录中,灵子与许章润讨论民国,与周有光讨论“两头真”,与高华讨论“革命话语”,与徐友渔讨论“文革”,与马勇讨论晚清……面对如雷贯耳、学富五车的受访者,灵子的话题非常广泛,问题也提得非常尖锐。我是想说,这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实力。可以想象,灵子得做多少功课!没有足够的视野与大量的阅读,没有每一次采访之前的精心准备,要完成这些重量级人物的访谈几乎是不可能的。 访谈之为一种文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采访,并不是当事双方片刻倾谈之际“有闻必录”的纪实。将唇舌之间细碎的言外意、弦外音梳理成文,才算功德圆满。访者取舍的功夫,决定一篇访谈的质量与力量;访者的思路与文脉,亦决定一篇访谈是否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由此可见,做好访谈,并不完全取绝于是否有可以见到名人大师的人脉,更在于访者对受访者的整体把握,以及对于社会、文化的整体认知。正因为访谈有如此多的讲究与门道,我更认为,如此年轻的灵子,几年下来,能做出如此阵容的访谈,并成就了这本书,足够让我钦佩。 由此,更让人感叹,年轻人要想成熟起来,哪怕只是为了积累足够资本与人脉,都应该踏实下来,像灵子这样下苦功夫。更何况,在阅读浩繁资料的过程中,在与受访者面对面的谈话中,将得到多少平时与常人求之不得的营养与阅历?依然年轻、依然单纯的灵子,正是在这一过中成长起来,内向中添了些许稳重,拘谨脱变为从容。 因为一篇访谈,两年以前,灵子成为我在财新传媒的同事,《新世纪》周刊文化版的搭档。本书中灰娃、高华、熊景明、徐友渔、潘鸣啸的访谈便发表于财新《中国改革》月刊上。 在此,我向我忘年的朋友平生第一本书的出版表示由衷的祝贺。 2013年1月27日 后记 这部集子中的二十篇访谈,选自我近六年里的职务作品。先后作为《嘹望东方周刊》、财新传媒的记者,做过的访谈远不止这些,哪些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结集出版,以何标准选择,以何思路编辑,曾经让我颇为犹豫。但真正筛选时,我很快意识到,这不取决于被访者的名声大小,而在于,他们的回答是否真诚,读者是否可以在对话中读到真知灼见,是否能不枉费十几分钟的专心阅读,从中获得某些启发。 于是有了现在的编目。这二十位思想者、学者、作家都曾以不同内容、从不同角度带给我某种震动与感悟,我希望能借这部集子的出版,与读者分享。 分享有益的思考,一直是我为自己设立的目标之一。尽管这未必是新闻业的主要使命,但就我个人而言,长年累月挖掘新闻事件的信息,或者描摹某个新闻人物的生活,有时会给我一种职业的虚无感——太多人在做类似的事,这些雷同的、琐碎的信息真的都有价值吗?多一点少一点,真的有区别吗? 作为文化领域的记者,不可避免会因为某部新书发布、某部电影上线,一窝蜂涌向创作者。宣传期的连番轰炸令被访者疲惫不堪,对每个媒体说的话相差无几,或者思路根本陷入混沌,以至于报道出来之后,随便看看哪篇(我指的是用心的那些)都非常相似,差别无外乎这篇描写了受访者的童年,那篇描写了受访者的午饭。这种时候,我更怀念从容、静心的访谈,问答双方都撇除焦虑的状态,就一两个问题深入探讨,真正言之有物,真正表达观点。——这听上去标准很低,但坦白说,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也不多见。 访谈这种形式并不为所有人认可,有人觉得没必要花时间看一个人口水,而从记者角度看,这种方式也显得有些“偷懒”。任何一个认真的访谈自然都需要事先做大量的案头工作,读完一个著作等身的学者的全部作品,消化,归纳,有效提问,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毕竟成文时,它不像其他新闻报道那样对文笔有更高的要求。我也曾有类似想法,甚至一度非常排斥访谈的形式。然而每一次游移之后,还是被采访的切实感受说服了。许多受访者逻辑严密,思维深入,相较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或心路历程,我更愿意分享这些有益、有效的思考,而这些,是难以在第三人称的描摹中一一尽现的。 我迫切地希望知道这些受访者的想法,无论对于公共问题、专业问题还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我希望了解,这些长期思考的人们如何应对日趋复杂和恶化的社会环境,又如何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转化为一种有助于社会向前的力量,他们如何解决自己可能什么都做不了的焦虑感,又如何面对专业和公共事务之间的艰难选择。更内心一点的想法或许是,我希望从他们的应答之中,得到并分享个体认知这个世界的参考,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能做什么。 穆旦曾有这样一首诗:……历史的矛盾压着我们,/平衡,毒戕我们每一个冲动。/那些盲目的会发泄他们所想的,/而智慧使我们懦弱无能。/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呵,谁该负责这样的罪行:/一个平凡的人,里面蕴藏着/无数的暗杀,无数的诞生。 这首诗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却也适用于当下,其中社会给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的焦虑感与紧迫感何其相似。这部集子的内容也源于这些直接的感受,无论是与周有光先生谈对当下社会的思考、与许章润先生谈民国法律学人的作为、与高华先生谈革命话语的论述,还是与陈冠中先生谈对“盛世中国”的观察,都围绕着同样的命题。而在问题与现象之后,这些访谈也几乎都有同样的追问:“你怎么看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中的作用?怎么理解知识分子的使命?”因为他们的思考与作为,可能为每一个同代人所仰仗。书名“忧郁的常识”,则多少有些我个人的悲观情绪。许多论述并非受访者首次发表,有的堪列常识范畴,但我们对此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论已接受多少警醒,遇到前路的陷阱,照旧毫无意外地跌入。偌多真知灼见,鲜有能真正作用于现实者。按此想来,不免忧郁,继而更希望自己能尽足一份力气分享。 在此感谢所有受访者,他们深刻的思考与认真的态度令我受益匪浅;感谢曾指导我的每一位编辑,张修智、程瑛、牛二波、徐晓、杨哲宇,没有他们,我难以进步至今,尤其感谢徐晓老师百忙之中为我写序;感谢《独立阅读》刘柠、汪伟、成庆、王晓渔等诸位同仁,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鼓励,是我最大的幸运;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我的第一本书献给他们。 灵子 2013年2月3日于北京芍药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