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这一撬动竞技运动不断发展的杠杆,也促进了国内外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科技进步加快了武术套路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迫使我们对滞后的理论研究产生新的思考,某些传统理论虽不失指导意义,但面对岁月痕迹形成的思维定式,应该引发创新思维的探讨,若干年前的研究结论也会面临新的挑战。王忠山所著的《武术套路运动员体能技能的年龄特征研究--以天津地区运动员为例》在多年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对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体能技能年龄特征与评价方面的研究,既是一个武术爱好者、实践者对武术事业的热爱与追求,也是对武术学术发展的理论交代。如能引起共鸣、达成共识,则有助于武术学科理论建设,本研究也不失其积极实践意义。
王忠山所著的《武术套路运动员体能技能的年龄特征研究--以天津地区运动员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就男、女武术套路运动员自11(12)岁至23岁期间,体能、技能形成过程的年龄特征等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横断面的调查方法发现,
1.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在17岁以前增高明显,至21岁时达峰值169.09±3.90cm。女运动员的长高过程在15岁时基本完成,峰值为159.56±6.01cm。
2.武术套路运动员属长躯干体型。男子14岁时为躯干最短时期,而14至18岁期问完成了躯干的加长过程。女子是在14~17岁期间形成的。
3.男运动员体重在2l岁、女运动员在22岁时达峰值。说明增高停止后,体重仍在增加。
克托莱指数均在18岁达峰值。上肢长度与身高之比相对稳定,属上肢较长的匀称体型。
4.“下肢长B/身高×100”指数,在12~13岁时最大、下肢最长。但此后随增龄呈减小走势。虽下肢长B的绝对值在增加(峰值出现以前),但对机体整体增高的贡献率却逐年下降,长躯干开始形成。
5.男、女武术套路运动员均显示跟腱长优势。个别者轻度扁平足系足底肌肉发达所致。
6.男、女武术套路运动员胸、腰、臀三围显示适宜的比例关系,其中臀围最大、胸围居中、腰围最小。塑造了良好的胸背倒三角形态。
7.比肩宽指数男、女运动员均在24左右。显示了躯干最上端横径与身高之问的合理比例。结合胸围的发展,塑造了肩宽腰细的体型特征。
8.男运动员的髂宽与身高峰值同为21岁。女运动员髂宽峰值为18岁,即增高停止后,髂宽还在增长,延后了3年左右。
9.男运动员髋宽增幅于20岁左右停止,而比髋宽的变化在85.80~88.50。女运动员的髋宽增加在19岁结束,比髋宽变化在84.60~90.70。武术运动员显得髂窄而髋宽或细腰臀宽,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10.武术套路运动员体能和专项技能水平随训龄增加得到提升。运动技能的提升依托体能,同时也依托于机体内外感受器、内耳平衡器灵敏度提高所形成的正负反馈调节。
11.武术套路运动员表现出良好的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随增龄有较大提升。对武术套路运动员有氧能力与无氧能力同步发展现象应该有所认识。应重新审视有氧能力与无氧能力二者不可兼得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