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秦岭之子(汪锋革命传奇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许发宏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农民自卫队的“小教练"

汪锋读完四年多私塾小学,因和继母发生了一次口角,便偷偷离家出走,孤身一人去了国民军二军南路军第三混成旅当兵闯荡,一去就是五六个月,返回家时,已到了1926年秋初。回到家中的汪锋,开始了放牛放羊的牧童生活。其间,还借来一些有关中医基础知识的书籍,一边苦读,一边请教当地的老中医,心想日后当个乡村郎中,悬壶济世。后来,汪锋在回忆起少年时期的这段经历时曾写下了“幼年放牧东山阳,掘蓣采芹拌菜汤”、“寒窗攻五经,学医游四方”这样的诗句。

16岁的汪锋,并不甘心于成天与老牛做伴的牧童生活,也不是非走学医谋生的道路不成,他有他的志趣,他有他的追求与向往。正值学龄时期的他,想去县城读书,家境贫穷,不得不放弃。他想去西安闯荡,奶奶、父亲和叔父都不放心,一再阻挠。他还想南越秦岭,下武关,出荆紫关到河南、武汉去见见世面,后又觉得路途遥远,举目无亲,只好作罢。在条条出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汪锋只好暂且忍耐,继续与老黄牛做伴,以待时机。

这年4月上旬,正值清明节前后,大地染上一层绿色,繁花似锦,蝶飞蜂舞,人们正沉浸在春意盎然的世界里。可是,谁也没有料到一场战乱顷刻间降临到头上。河南直系军阀刘镇华,纠集八万之众,沿着西(安)豫大道,自东而来,闯入潼关,一路烧杀抢掠,涂炭关中平原,围攻西安。这是刘镇华第二次入陕。

刘镇华是豫西土著武装的首领,因地近嵩山,故名镇嵩军。这股地方武装,向来土匪成性,作恶多端,天怒人怨。刘镇华起初投靠袁世凯,袁死后又依附皖系军阀段祺瑞,第一次入陕援助段在陕西的代理人陈树藩,当上陕西省省长。1920年,刘镇华又投靠直系军阀曹锟,当了陕西督军兼省长。1925年4月,所部憨玉琨与国民军二军胡景翼争战河南,刘镇华率部出陕助憨,不料被胡打败,逃亡山西。后来,直系军阀吴佩孚又委任刘镇华为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由晋返豫,招揽旧部,重整旗鼓,出兵围困西安,企图复辟他昔日在陕的宝座。

刘镇华率镇嵩军卷土重来,后方司令部和两个旅曾一度驻扎在蓝田,其中一部就驻扎在汪锋的家乡玉山镇地区附近。匪军催粮要款,拉丁拉夫,宰杀群众牛羊,无恶不作,蓝田人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汪锋和家乡人民群众一样,看在眼里,恨在心头。

这年8月,中共西安地委派出一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秘密出城,前往西安郊县一些农村,组织和发动群众,配合杨虎城、李虎臣、卫定一等陕军将领和西安全城军民开展反围城斗争,这就是有名的“二虎守长安”。共产党员张含辉、侯德普来到蓝田,在巩村小学与赵伯平、胡子祺等人组织蓝田白鹿塬地区农民群众,捣毁了刘镇华设在狄寨的粮台,将粮、钱、物分发给穷苦农民,给了刘镇华沉重一击,鼓舞了蓝田人民群众的斗志。

不久,共产党员陈子敬、王敬夫也分别由西安、华县回到蓝田,在焦岱、汤峪和汪锋家乡玉山地区组织农民抗粮、抗捐,支援反围城斗争。

王敬夫,又名王九思,蓝田党组织创建人之一,陕西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最早的华县咸林中学学生,大汪锋七岁,漫道村人,和汪锋家村连村。两个王家是很要好的乡邻,互帮互衬,关系非同一般。汪锋的父亲是个快人快语的“直杠子”、“热闹人”,喜爱说笑打趣,有时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话语里经常透着风趣和幽默。他深谙世道,关心外面的世事,善交朋友,比起村中一般人,消息比较灵通,在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汪锋父亲是王敬夫革命活动的积极支持者、拥护者。王敬夫也常来汪锋家,有时与父亲和几个伯父、叔父谈论至深夜。王敬夫听说汪锋学习唐诗很有成绩,甚为赞赏。

11月下旬,冯玉祥所率国民军联军从塞外的五原到达西安,解除了镇嵩军对西安古城八个月之久的围困。

在国民军联军的打击下,刘镇华的镇嵩军从西安东郊溃败下来,一路豕奔,一部途经汪锋家乡附近青峪时,王敬夫和山王村猎户王兴槐带领众猎户进行截击。兵败如山倒,一个营的匪军闻风丧胆,丢下上百支枪械只管逃命。这些武器为后来建立农民自卫武装奠定了基础。P16-18

书评(媒体评论)

秦岭是我的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长期战斗过的地方。我对秦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家乡的人民群众都怀有深厚而特殊的感情,我是秦岭的儿子。——汪锋

后记

《秦岭之子——汪锋革命传奇》一书的撰写和出版,是一个系统工程,凝聚了众多人员的劳动和心血,得到相关部门、单位和许多人士的鼎力相助,这些部门和单位包括: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史研究室、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史研究室、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图书馆,还有中共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宝鸡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铜川市委史志办公室、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商洛市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省十七路军军史研究会以及陕西省蓝田、临潼、高陵、临渭、耀州、长武、彬县、乾县、白水、华县、勉县、柞水、丹凤、吴起、志丹、甘泉、富县等县(区)委组织部、党史研究室、史志办公室、档案馆、党校等。

重点提供史料的人士有:革命老干部杨克、江平、权秉华、邓元温、郝志明、李和刚、寇纯阳;中央党史研究室资料室翟亚柳;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王延年、刘德海;铜川市委史志办公室刘耀林;成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张根定、卢聪慧、陈娥;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同木平、张军胜;商洛市委党史研究室李文实、周福才、赵凌云、赵太平、冀振峰、陈高平、郭书俊;蓝田县委党史研究室张金铎、张再本;蓝田县档案馆李平安;高陵县委党史研究室陈宏斌、郭高;耀州区委史志办公室董秉坤、程勤荣、李蓉;耀州区政协雷天启;乾县县委党史研究室李建国;彬县县委组织部何万勇、李军浩、于永政;长武县委组织部黎浩文、陆振科、曹新峰;临渭区档案馆赵玉钗、李文莉;华县县委党校李建明、樊超、郭进喜、邵拉雄;勉县县委党史研究室程爱华;富县县委党史研究室樊晓林、宋增伟、李东芳;柞水县委党史研究室王华中、栗兴武、邹晓荣;陕西省十七路军军史研究会杨武江、张虎、冯莉。对以上部门、单位和人士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杨赞贤、李正义、汤彦宜、王晓丽、缑昱健参与了史料的征集、整理或书稿的打印工作;秦生贤、雷学军、李兵、张健对全部或部分书稿进行了细致审读和核实,订正了一些史实;冯根年、段翠侠、韩晓燕、唐明月等进行了部分校对工作;汪锋子女王光若、王家宁、王又凯,侄儿王乾生、王建国等对撰写工作给予了不少支持和关照;书稿的顺利出版,也离不开兰州老战友徐启生同志的热忱鼓励和无私帮助,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谢意。

许发宏

2014年12月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玉乡少年

 秦岭脚下的穷苦人家

 私塾启蒙

 背诵唐诗的小学生

 农民自卫队的“小教练”

第二章 崭露头角

 策应渭华起义

 出没黑龙口

 进人杨虎城卫士营

第三章 走上省委军事工作领导岗位

 参与决策兵变

 年轻的军委书记

 参与创建照金苏区

 红二十六军南下

 突围负伤转移

第四章 巡视在汉江两岸

 收拾“惨局”

 “星火”不熄

 壮大白军“红帽子”

第五章 上海临时中央局军委特派员

 物色贾玉秀

 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错杀张汉民

 长征路上一“囚徒”

 风波又起人囹圄

第六章 毛泽东的密使

 领受使命

 险情迭出

 杨虎城“单刀直人”

 密会杜斌丞

 “软禁”军法处

 与“陌生人”同行

第七章 在周副主席领导下

 周恩来一席话

 《扫荡报》“记者”

 成立特务二团团党委

 《工商日报》“记者”

 “兵谏”之牛

 少校参谋

 “看望”宋文梅

 五二九旅中共特派员

 奔赴抗日前线

第八章 前方友军统战工作

 开办十七师教导队

 派遣特派员

 成立三十八军中共工委

 反“溶共”、“限共”

 向毛泽东汇报

 反特斗争

 上层统战工作

第九章 后方党派统战工作

 支持保护“抗日县长”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争取中间势力

 封锁线上“开个口”

 反敌特清奸细

 派员打入敌人营垒

 开办“德记店”

 与高岗结怨

下册

第十章 抗战胜利前后

 七大期间

 稳定巩固三十八军

 十七师起义

 变特务为“特情”

 接待两位“不认识”的朋友

 唤醒“睡眠”同志

 白区“布点”

第十一章 中共陕西省工委书记

 建立游击武装

 领导西北民主青年社

 营救李敷仁

 五十五师起义

 知名人士进边区

 开辟交通线建立联络站

 接应中原北路突围部队

第十二章 赴任豫鄂陕

 历险关中

 “聚义”歪嘴崖

 山中盛会

第十三章 护送中原局领导人

 护送李先念

 护送郑位三

 护送陈少敏

第十四章 商山丹水鏖战急

 发展巩固根据地

 反“清剿”反封锁

 兵燹家园

 内外线作战

 北渡黄河

 “鸿雁”南飞

第十五章 陈谢兵团军政委

 抢渡黄河天险

 进军陕南

 抵制“走马点火”和“贫雇农当家”

 遥祭巩德芳

第十六章 刘邓麾下

 陕南区党委书记

 淮海作战和宛西“剿匪”

 军中会客

第十七章 沿着汉水西进

 冲破三道防线

 安康城内无枪声

 会师汉中清剿残敌匪特

后记

序言

许发宏同志撰写的《秦岭之子——汪锋革命传奇》,是继2011年出版的《汪锋传》之后,又一本比较全面介绍汪锋同志革命生涯的书籍。

汪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西北革命根据地和西北红军的创建人之一,我党统一战线工作和民族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他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汪锋同志先后担任党政军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今朝策马过秦岭,明日挥戈战汉川”,“纵横千里中州地,奔走十天西豫山”,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汪锋同志曾在西北局、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担任领导工作,并先后担任宁夏、甘肃、新疆党委第一书记等主要领导职务,为西北地区的发展,为我国民族团结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1981年10月,他受命离疆赴京,后担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专职副组长,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尽心尽力。1987年4月,他增补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又对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汪锋同志身边工作了近十年,有幸亲耳聆听他的谆谆教诲,亲身感受他的人格力量,亲眼目睹他为党和人民事业殚精竭虑、忘我工作。他对我思想上的教诲、工作上的指导、作风上的熏陶,使我终身受益。至今回想起来,我感受至深的是汪锋同志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对党无比的忠诚。他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战斗多么激烈、环境多么险恶,也不管斗争多么复杂、道路多么曲折,理想信念从未发生丝毫动摇,即使在“文革”期间深受迫害,仍然对党忠贞不渝,真正做到了奋斗一生、奉献一生。感受至深的是汪锋同志宽弘大度的胸襟和光明磊落的品格。他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作风民主,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他心系群众,关心部属,深受大家的敬重和爱戴。“文革”期间他在甘肃省委第一书记任上被打倒,身边工作人员没有一个站出来向他“造反”的。感受至深的是汪锋同志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作风。他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主持地方工作期间,他每年至少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农村、企业、学校进行调查研究。“文革”结束后,他在全国比较早的重提“三自一包”,并在新疆各地推广。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他又率先著文,旗帜鲜明地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感受至深的是汪锋同志艰苦朴素的品质和廉洁自律的境界。他在新疆担任第一书记时,下基层轻车简从,保持廉洁亲民的作风。他对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汪锋同志夫人陈方大姐是1937年七七事变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汪锋同志在担任地方一把手时,陈方大姐主动要求到档案、信访部门工作。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汪锋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耸立起一座魅力永存的精神丰碑。我离开他身边到新的岗位工作后,经常去看望他。每次见面,他都叮嘱我要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每当回忆起那些往事,我都不禁心潮起伏,哀思萦怀。他的音容笑貌、卓越功勋、道德风范,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激励着我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地为党和人民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为我们创建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中国,也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奋斗和牺牲,他们的理想和抱负,他们的思想和言论,他们的情操和品德,是我们党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对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教材。今天我们通过这部作品,重温汪锋同志的革命历程,缅怀他的光辉业绩,学习他的崇高精神,就是要从党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在接续奋斗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内容推荐

许发宏编著的《秦岭之子(汪锋革命传奇上下)》以翔实的史料,生动讲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专职副组长汪锋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从事党务工作、武装斗争、统战工作的传奇经历,反映了汗锋和他的战友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功绩,展现了汪锋在从事地下秘密斗争、统战工作中沉着、冷静的斗争智慧和才能,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编辑推荐

许发宏编著的《秦岭之子(汪锋革命传奇上下)》尊重历史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书写汪锋革命传奇经历。读者对象不囿于从事党史、军史、革命史等研究工作者的小圈子,而是面向社会广大读者。全书在以汪锋革命生涯为主线的同时,用一定的笔触,对诸多陕西党史人物,包括汪锋的同事以及身边工作人员也尽量予以关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3: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