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再复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文学创作。他的文学理论著作《性格组合论》是1986年十大畅销书,曾获“金锁匙”奖。他的《论文学主体性》等论文,曾在国内引起全国性的讨论,改变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基础模式。他的学术著作还有《鲁迅美学思想论稿》《鲁迅传》《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传统与中国人》《放逐精神》,以及与李泽厚先生合著的长篇学术对话录《告别革命》。《天岸书写--刘再复学术文化随笔选集(凤凰树下随笔集)》是他的作品合集,以“凤凰树下随笔集”的形式,编辑出版厦大学人的学术随笔、学术短札,在凤凰树下营造弥漫学术芬芳的书香氛围,让厦大校园充满求真思辨的探索情怀。年轻学子阅读这些书札,或能获得体悟,受到激励,走向深邃的学术殿堂;社会大众阅读这些书札,或能更加切实地品读我们这所大学的真实内涵,而不至于停留在“厦门大学是个大花园”的粗浅旅游观感层次。
刘再复作为文学家,既从事文学研究,又从事文学创作;作为思想者,既关怀社会民瘼,又关怀人文取向。他的著作内容十分广泛,但都表现出思想的明晰深邃和对文学的真知灼见。《天岸书写--刘再复学术文化随笔选集(凤凰树下随笔集)》是对他历年来十多部散文集的精选,虽然只是著作中的一小部分,但包涵了他对文学、文化、世界、人生的精彩见解,以及他自身的襟怀与格调。特别是其中有关个人治学方法、学术体悟之类的篇章于后辈学人更是意义非凡。
第一辑 母校情结
告慰老师
——在厦门大学中文系九十周年系庆会上的演讲
璞玉
——缅怀郑朝宗老师
岁月的哀伤
——缅怀彭柏山老师,彭小莲《他们的岁月》(香港版)序
放下,放下,放下
——缅怀虞愚老师,《杜永志书法集》序
见证共和国沧桑的心灵讲述
——黄炳辉老师《浮生剪影》序
第二辑 师友纪事
最后一缕丝
钱锺书先生纪事
夏志清先生纪事(节选)
周扬纪事
胡绳纪事
李泽厚:海德格尔激情
李欧梵:人文世界的精神漫游者
想念您,樊骏好兄长
上海,助我思想飞扬的上海
——此文,谨敬献给已故的谢泉铭、高国平、梅朵、
徐启华诸先生高洁的亡灵
第三辑 会友序文
夏中义《朱光潜美学十辨》序
梁归智《周汝昌传》二版序
解玺璋《梁启超传》序
杨健民《艺术感觉论》再版序
刘剑梅《庄子的现代命运》序
第四辑 学术自述
学术自述
——《性格组合论》北京版附录
尝试《红楼梦》阅读的第三种状态
——《红楼梦悟》自序
不为点缀而为自救的讲述
——“红楼四书”总序
《双典批判》导言
从作文到随心
从兴趣到信仰
从工具到价值
第五辑 书生悟语
文学大观笔记二十一则
人生哲学三十八则
《独语天涯》自注
第六辑 两地书写
论德谟克利特之井
论大器存于海底
论享受黎明
论灵魂的根柢
论快乐的巅峰
论罗素的三激情
第七辑 文化随笔
救援我心魂的几个文学故事
罗丹的三点启示
新哥伦布的使命
——爱默生礼赞
不朽的楷模与挚友
没有酸气的萨依德
两个给我力量的名字
命运之赐
生命的继续
蒙田:美德的韧性
萨特:人格的幸福
见证共和国沧桑的心灵讲述
——黄炳辉老师《浮生剪影》序
黄炳辉教授是我的老师。1959年至1963年我在厦门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他作为年轻教师,开设的是“语言学基础”的课程。而我选择的是文艺学专业,所以没有直接听他的课。但我和我的同学都知道,黄老师是一个很有才华又很刻苦的老师。他的父亲是菲律宾华侨,而且是菲律宾一所华侨中学的校长。也许因为有父亲的文化基因在,黄老师从小就很会读书,后来成为新中国首届毕业的大学生并留在母校厦门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我和我的同学还知道,黄老师是一个很听党的话的老师,所以毕业后还被送往北京大学进修三年,而且见到了毛主席。总之,黄老师是个好老师。在厦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中,黄老师只给我留下一个“好”字的笼统印象。
四十多年过去,直到2007年我接受菲律宾作家协会的邀请访问菲国时,黄老师才以一个丰富、博学、和蔼的形象重新进入我的生命深处。此次黄老师的形象不再是笼统的,而是非常具体,非常亲切。一到菲律宾,我除了必须按照东道主的安排作两场演讲和多次作家聚会之外,还被旅菲乡亲们的隆重盛情所包围,以致过于劳累而在参观美军基地时晕倒过去。尽管确实太忙,但我还是没有忘记去拜访黄炳辉老师。一到他家,才发现他在这里营造了一个读书研究的“象牙之塔”,寓所四壁全是《四库全书》。他见到我被“全书”所抓住,就解说:“这些书是陈永栽先生买来给我用的,陈先生自己也读。我们一起磋商研究。”经黄老师介绍,我才知道,原来,陈永栽是黄老师父亲(黄则滋)的学生,也因为这一缘分,陈先生把黄老师请到菲律宾担任他的家庭教师,先教他的儿子,后才作为陈永栽先生的“亦师亦友”。黄老师谦称自己为“陪读”,实际上是给陈永栽先生讲述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并一起研究这些经典。
陈永栽是谁?幸而我到菲律宾之前就读过《亚洲周刊》对陈先生的采访录,知道他可是菲律宾第一财主(首富),威震一方的大企业之王,他不仅拥有建筑业、养殖业、农业、旅游业,而且拥有航空业、金融业,是菲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奇性人物。到了黄老师家,听他讲述陈永栽先生好学深思的故事,每一节都让我惊讶,听了之后,我对身边的菲亚说:“你看黄老师到了海外倒当起‘王者师’了,当政治王的老师难,当经济王的老师更难。当今一流的人才不在政治界,也不在学术界,而在经济界。”黄老师听了郑重地解释道:“我和陈先生真的是互为师徒。有时是我当老师他当徒弟,有时是他当老师我当徒弟。”陈先生才华过人,通晓菲语、华语、英语,熟读中国传统人文经典,背诵许多唐诗宋词而且很有自己的见解,他倒确实是一流人才。我国领导人(从江泽民到胡锦涛)到菲律宾开会或访问时,都特别去看望陈先生的老妈妈(在菲律宾的华文教育中做出很大贡献的慈母)。江泽民还与陈先生一起高唱《毕业歌》。陈先生所以和共产党的领导人没有隔阂,显然是他在与黄老师的交往中,对共产党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黄炳辉老师在历次政治运动无可逃遁,也经受过精神苦难(下文再细说),但他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历史的评价却一点不掺杂私心。
记得是见了黄老师的第二天,我的外甥(谊姐刘惠惠的儿子)开车载我和菲亚去游玩,途中,外甥突然把手机塞给我说:“陈永栽先生想和你说话,他的直升机就在我们的上空。”接过电话,立即听到陈永栽响亮的声音:“我是陈永栽,那天您演讲时,我在国外,没听到太遗憾。今天我们一定要见见面,请您的车开往前边的大饭店,我在那里等您。”陈先生所讲的饭店名,我外甥一听就懂,那是陈先生自己开设的著名餐厅。十分钟后,我们到达饭店,陈先生已坐在那里等候了。见面时,除了几句客气话,他就立即提起黄炳辉老师,说他在向黄老师讨教中国的古代经典。我说我也天天在读“老三经”——《山海经》、《道德经》、《六祖坛经》,而且读过您和黄老师合著的《老子章句解读》(上海古籍出版社)。特别欣赏书中说孔子重“教化”、老子重“白化”的区别,我也把中国文化分为重教化、重伦理、重秩序(孑L孟为代表)和重自然、重自由、重个体(庄子为代表)的两脉。没想到,听到我说了这句话,他竟慌忙地寻找纸笔,一下子拿不到纸,竟然抽出一张桌子上的餐巾纸,铺开之后就把我的话记下,看他如此谦虚认真,我真感动了,便接着说,要“化”他人、改变他人并不容易,但“化”自己、改变自己还是可能的。慧能讲的其实也是自化、自救,恐怕自化自救的真理才是真经。他听了就问:老子讲“不争之德”,庄子讲无是非观,是不是真的不分是非?我说:其实,他们心里并不是没有是非,只是主张不要纠缠于是非,该言即言,该行即行,不要陷入无谓争执。无谓争执,既是法执也是我执。道破一则见解,有悟性者,一听就明白;无悟性者,一辈子也弄不明白,与他争辩有什么意义?他听了之后又记录了下来。见了陈永栽先生如此谦卑,如此好学,如此投入,我暗自惊叹:真奇人也,难怪他能如此成功!四五年过去了,与陈永栽先生见面的瞬间,尤其是他那渴望学习的诗意细节,还一直在激励我,而且天天提醒我:创造超人的业绩,首先一定要有超人的学习精神,抓住所有的机会学习,抓住所有可学之人学习。陈永栽给我留下太深太好的印象,所以我一直存有一种好奇心。他是什么特殊材料制成的?他是怎么成长和强大起来的?这回读了黄炳辉老师的自叙传方才明白,原来,他从小就背《千家诗》、《三字经》等各种古诗古文;原来,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原来,他有一种永远燃烧的求知欲和对人间永远的大慈悲。
认识陈永栽之后,我才进一步认识我的黄炳辉老师。我在想:黄老师当我和我同学的老师容易,而当陈永栽的老师可不容易了。这是多大的挑战?他面对的是一个精通三种语言、从小熟读中国古代经典而且知识面极为广阔的一国首富,是一个喜欢每事问(孔子语)、每句问(认真)、每题问(质疑)的国际性巨大儒商,是一个渴望知识比渴望财富更甚的正在叱咤风云的奇……
P22-24
厦门大学,一所闻名遐迩的高等学府,经过近百年的岁月洗礼,她根深叶茂,茁壮成长。厦大校园背山面海、拥湖抱水,早年由南洋引入的凤凰木遍布校园的各个角落,于是,一级又一级的海内外求知学子满怀憧憬地相聚在凤凰树下;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依依惜别于凤凰树下。“凤凰花开”成了学子们对母校的青春记忆,“凤凰树下”成了厦大人共同的生活空间。
建校近百年的厦门大学现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的国家“211”、“985”工程重点大学。厦大人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铭记校主陈嘉庚建设一流大学的嘱托,在较少政治喧闹、较多自由思考的相对安静环境中,做着相对纯粹的真学问,培育着一代代莘莘学子。一大批厦大人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里成果卓著,他们除了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贡献自己高深的科研成果之外,亦时有充满灵性的学术感悟文字、感时悯世的政治评论短札,时有思索道德人生的启示益智言语、情感进发的直抒胸臆篇什。这些学术随笔其文字之精练,语言之优美,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不仅体现了厦大学人深厚的学术积淀,而且也是值得传承的丰富文化宝藏和宝贵的出版传播资源。
厦门大学出版社秉承“蕴大学精神,铸学术精品”的出版理念,注重挖掘厦门大学的学术内涵。我们将以“凤凰树下随笔集”的形式,编辑出版厦大学人的学术随笔、学术短札,在凤凰树下营造弥漫学术芬芳的书香氛围,让厦大校园充满求真思辨的探索情怀。年轻学子阅读这些书札,或能获得体悟,受到激励,走向深邃的学术殿堂;社会大众阅读这些书札,或能更加切实地品读我们这所大学的真实内涵,而不至于停留在“厦门大学是个大花园”的粗浅旅游观感层次。
我们更期待《凤凰树下随笔集》走出校园,吸引全球更多的学者走入这片凤凰树下,让读者感受到这些学者除了不断有高精尖的科研成果问世外,还有深沉的文化艺术脉搏在跳动,还有浓郁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在流淌。
厦门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