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唐(武周)时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狄仁杰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也是宦海浮沉的一生:他历官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宁州、豫州刺史,武则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神功初复相,后人为内史,后又封为梁国公。在武则天当政时,以不畏权贵著称。
姜正成主编的这本《唐室砥柱(狄仁杰)》为“中华历史贤臣”系列丛书之一。共分六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人物的家族溯源,成长背景,经历的事件,心理变化以及对历史的贡献等方面,向读者全面介绍狄仁杰这个历史人物。
从唐代的历史发展来看,狄仁杰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不是一般的精熟刑律、善于推按的官吏所能比拟的。更让人觉得难能可贵的是,狄仁杰不管自己出任什么官职,他总是心系黎民百姓,政绩也非常卓著。一千多年来,狄仁杰受到历代很多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学子、农人贩夫的交口称道。姜正成主编的这本《唐室砥柱(狄仁杰)》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他的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断案如神的故事。
早在唐代,狄氏家族谱牒就已经残缺不全,史籍中有关狄仁杰家族的世系情况记载也非常少,而且互相矛盾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因此,针对狄氏家族渊源及事迹只能做一比较粗略的叙述。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狄仁杰出生于一个普通官员家庭。尽管狄仁杰日后声名赫赫,但他呱呱落地时,其啼声与普通婴儿毫无差异,显得那么平凡,平凡得以至于连他的出生时间都没有留下记载。
狄仁杰所在的家庭在注重门第、郡望的隋唐时代是那么普通,与社会上备受人们推崇的那些高门显族相比,顿失光彩,所以狄仁杰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士族子弟。如果更进一步地追溯,就会发现狄氏家族也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家族,只是由于魏晋以来没有名人涌现,才不为人们所注目。在唐朝初年,这个家族中官职最高的是狄仁杰的祖父狄孝绪,曾担任过尚书左丞,却未见建立过显著的功勋,因而名声及社会影响十分有限。狄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还是要算狄仁杰,他在历史上的不凡表现,为这个家族增添了不少光彩,这才引起世人对其家族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看,狄仁杰的降生对这个古老的家族来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
前面已经说过,关于狄氏家族的世系情况,今天能够了解的已经比较有限,只能粗略地知道一些狄氏家族的情况。
根据记载,狄仁杰的父亲狄知逊有两位兄长,即长兄狄知俭,唐朝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县令;次兄狄知本,唐朝营州(今辽宁朝阳)司马。地位都不高,也未见有什么事迹流传。另据有关碑刻记载,说狄知逊是狄仁杰的祖父狄孝绪第五子。这就说明狄知逊至少还有两位兄弟,但史籍中未见记载,这个现象的出现应当是狄氏谱牒残缺所导致的结果。
狄知俭是否有子,没有见于记载。狄知本有两个儿子,即狄仁蛙、狄仁权,是否做过官,史书上没有记载。狄知逊共有5个儿子,即狄仁杰、狄仁贞、狄仁节、狄仁恪、狄仁矩。狄仁杰排行第一,除他之外,其他4位兄弟是否任官也未见于记载。狄氏家族中如此之多的人未见任官情况的记载,并不一定证明他们均未进入官场,很可能是官职卑小,故史籍疏于记载。
唐人十分重视谱牒之学,当时人林宝编撰了一部名为《元和姓纂》的谱牒书,据他本人说,撰此书时“案据经籍,穷究旧史,诸家图牒,无不参详”。可见搜集资料还是比较广泛,比较丰富。后来宋人欧阳修撰《新唐书》时,其中的《宰相世系表》主要就是依据此书并增补了部分内容而编成的。现在以上二书尚存,然关于狄氏家族的记载非常简略,这就说明这个家族的谱牒早在唐代就已经残缺不全了。狄氏家族谱牒在唐代不如其他大家族完备的事实,与其不属士族阶层有很大的关系。
宋代名将狄青显达后,有一位狄仁杰的后人特地去拜见他,并献上狄仁杰的画像和告身(任官状)十余通,希望狄青能认狄仁杰为远祖。狄青认为自己一时幸运做了高官,不敢妄加攀附,冒充狄仁杰后人,因而拒绝了他的“好意”,厚赠一番。这一事件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狄氏谱牒虽然残缺,但在北宋时仍然存在,所以狄青才不敢贸然攀附。随着岁月的推移,有关这个家族的资料又有所散失,时至今日,所能考知的情况便十分有限了。
根据记载,狄姓出自姬姓。周成王把他的同母弟孝伯封于狄城(今甘肃临洮),以地名为氏,孝伯遂成为狄姓的最早始祖。
孔子有一名弟子狄黑,就是孝伯的后裔。狄黑的裔孙狄山,在西汉充任过博士之职,世代居于天水(今甘肃通渭西)。前秦末年,大将姚苌在关陇豪族的支持下举兵反秦,其中的天水豪族狄伯支就是狄山的后裔。姚苌建立后秦政权,任狄伯支为尚书。他临终时召集四位大臣受遗诏辅佐其子姚兴,狄伯支也是辅臣之一。姚兴灭了前秦苻登,称帝之后,遂任狄伯支为征虏将军、乐平侯。不久,姚兴遣其弟姚平与狄伯支率步骑4万进攻北魏,由于姚兴支援不力,致使后秦军队先胜后败,姚平战死,狄伯支等人被俘。后双方关系和好,狄伯支被放回,很快恢复了官爵。后秦与割据陕北的赫连勃勃关系恶化,平北将军姚冲与狄伯支奉命率军征讨,姚冲图谋发动叛乱回师袭击长安,狄伯支不从,姚冲惧怕阴谋败露,便设计将狄伯支毒死。P2-4
狄仁杰,字怀英,生于公元63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唐(武周)时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狄仁杰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也是宦海浮沉的一生:他历官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宁州、豫州刺史,武则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神功初复相,后人为内史,后又封为梁国公。在武则天当政时,以不畏权贵著称。
从唐代的历史发展来看,狄仁杰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不是一般的精熟刑律、善于推案的官吏所能比拟的。让人觉得难能可贵的是,狄仁杰不管自己出任什么官职,总是心系黎民百姓,政绩也非常卓著。就是在他身居高位时——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也曾多次指出武则天治国时的疏漏。当时,他虽然是女皇武则天朝堂上的宰相,可是他仍然心系李唐,并通过自己的一系列努力说服武则天重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还向武则天举荐了一些贤良的大臣,终于一举恢复了唐室。可以说,狄仁杰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的重要人物。
狄仁杰生前,爱民如子,造福万民。他死后,武则天痛惜地说:“朝堂空也!”唐中宗李显将他追赠为司空,睿宗李旦又将他追封为梁国公,可见,狄仁杰不仅得到老百姓们的肯定,朝廷对他也是非常器重与尊重的。
一千多年来,狄仁杰受到历代很多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学子、农人贩夫的交口称道。关于他的事迹,尤其是他断案冤狱的故事,人们更是传得神乎其神。当时,老百姓们为了纪念这位为官清正、断案如神的神探,为他捐资立碑或修建寺庙,而且凡是他做过地方官的地方,都出现过此类建筑。虽然经过了漫长的时光变迁,当时百姓们所立的碑石和修建的建筑已经所剩无几了,但从史籍记载来看,它们的确是存在过的,这也说明了他在当时人们心中与后世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以及人们对他的尊敬和敬仰。
“大江东去浪淘尽……”是的,大江只能淘去岁月的尘沙,却淘不去那些给历史留下光辉烙印的一代名臣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