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南干线(襄渝铁路设计施工与建成通车)/共和国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学亮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共和国故事》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全套丛书内容涵盖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军事、科技、教育、政策、外交、民生等方面。本书为“共和国故事”之《西南干线》。

内容推荐

《共和国故事》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每一重大事件单独构成一本书。在选题上,我们选取每一年中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事件;在内容上,详细讲述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最终的历史形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本书为“共和国故事”之《西南干线》。

目录

一、中央决策与规划

 中央发出建设大三线号召

 周恩来决定修建襄渝铁路

 指挥部决定增援襄渝铁路建设

 勘测设计与施工同时进行

二、铁路施工与建设

 抢修通往工地的公路

 英雄连队修建大桥

 修建紫阳汉江大桥

 打通襄渝榆溪河隧道

 打通襄渝马坊梁隧道

 打通襄渝大巴山隧道

 军民携手抗洪保路

 打通襄渝华蓥山隧道

 修建襄渝嘉陵江大桥

 水上运输筑路物资

三、铁路通车与启用

 襄渝铁路全线通车

 制服襄渝蒙脱土灾害

 锚山固石保障铁路安全

试读章节

抢修通往工地的公路

铁道兵某部三营刚进工点,就接受了抢修通往襄渝铁路工地的公路任务。

初到工地时,没有房屋,他们就以天当被,地当床,睡在崖河滩上。粮食运不进来,他们就以面糊当饭,盐水当菜。

大家说:“我们没有赶上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生活,今天参加祖国的铁路建设,为人民吃点苦,虽苦犹甜。”

十一连先来到了吊灵沟,大家事先了解到,吊灵沟是这条公路的门户。这里沟深坡陡,岩石林立,是有名的险道。

当地人说,因为旧社会常有出外谋生的穷人在这里失足丧命,所以人们称它“吊灵沟”。

而战士们知道,新修的公路必须从这里通过。

大家发现,吊灵沟坡面上的泥土全部都被堆积在沟底缓坡的外面,形成了一个个烂泥坑,而当时又恰巧遇到雨季,施工地段全是半米多深的糨糊一样的淤泥。

大家先是用铁锹铲,但他们很快发现,这样甩出去的还不如粘在铁锹上的多,如果用耙子扒,挖下去4个眼,掘起来4条缝。

大家心里着急,公路不能及早修通,工程材料运不进去,铁路上的工程也无法开工。

晚上,当夜幕遮盖了群山,战士们都进入了梦乡的时候,九班班长周和平却久久不能入睡。他想起了刚接受任务的时候,首长看着他,说:

为大部队参加会战做好准备,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公路抢修任务。

想着想着,他一骨碌爬了起来,从床上拿出锯子就往外走。

周和平刚走出帐篷,不料正好碰上了连长,连长问他:“小周,不睡觉又想搞什么发明?”

周和平说:“我想用柴火堆里的短树,做几块刮泥板。”

连长立即说:“走,咱俩一块儿去干!”

随即,两个人就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之中了。

第二天,周和平和连长把他们制成的刮泥板拿到现场一试,对付稀泥浆确实有用。

连党支部及时推广了九班的经验,全连做了100多块刮泥板,再也不愁烂泥滩难对付了。

战士周香刮泥的时候,脚被埋在烂泥里的荆棘刺伤了好多地方,排长命令他在家里修理工具,周香却赖在工地上硬不走,干了一个工班又一个工班。

大家终于刮去了稀泥浆,但再往下面却又是黏浆层。而对付这样的土需要大量的土箕。

当时,由于交通还不便利,工具满足不了施工的需要,于是,大家从生产队那里买来了竹子,自己动手编了70多副土箕,大家肩挑手端连续苦战。

副班长李万国一干就是两个工班,80多公斤重的一背篓土已经够重的了,李万国却说:“不过瘾。”他背上一篓,手里又撮上两土箕,走起来一溜小跑。

为了提前抢修好公路,大家连夜苦战,穿着雨衣干活不方便,他们干脆甩掉雨衣干。

战士范广令的手被含碱性的黏土蚀得裂开了一道道口子,但他为了不让战友们发现,就每天带着胶手套干活。

十一连的干部战士苦战了23个日日夜夜,他们终于提前7天完成了打通吊灵沟的任务。

接下来,公路要经过一座高200多米的悬崖。当地人把它叫做“断头崖”。

大家看到,这座悬崖就像刀削斧砍的一样,上插云天,下临深涧。

大家在来到这里的唯一的小山路旁,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是清朝乾隆时当地官员立的,上面写道:

此路乃万源至紫阳必经要道……通达四海,奈以崇山峻岭,道路崎岖,善骑者下马而叹,步行者顿足而嗟。

如今,战士们要在断头崖的半山腰上修出一条公路,这既是一场苦战,也是一场智斗。

按原设计方案,要在这儿赶时间打一座60多米长的公路隧道,就要投入一个连的兵力,两个多月才能完成。

但三营从他们担负的任务看,却只允许他们在断头崖布置一个排的兵力,工期也只有一个月。

营领导想到,襄渝铁路建设,工地需要大量材料,公路施工必须争分夺秒进行。

因此,营党委号召大家从改变设计方案上想办法。营长张治业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带病和大家一起攀崖走壁,调查研究,拟订出了多种方案。

大家经过反复讨论和比较,决定从悬崖的腰眼里掏一个炮眼,装进炸药,把断头崖拦腰斩断。

但是,要把断头崖斩得干脆利索,一炮解决问题,关键是精确地确定炮洞的深度和需要的药量。

技术员张汉阳带着测量班的人脚穿草鞋,腰里拴上保险绳,下到了断头崖。但是,陡峭的崖壁没有架水平仪的地方,他们只能用皮尺和花杆进行测量。

甚至有的地方,他们连花杆都立不住,他们就把皮尺与花杆换过来用,将皮尺的一头绑在花杆上,另一头拴上石头往下坠,用花杆作水平线,皮尺作垂直线。

大家就凭着这样一些简陋的工具和土办法,在断头

接着,他们又把有经验的老炮工请来一道分析研究,根据悬崖的山体压力和岩石硬度,确定了炮洞的深度和所需的药量。

测量和计算的难点攻克了,但大家感觉到,施工仍是一场硬仗,由于洞子只有一米宽,站着打锤头碰顶,坐着打使不上劲,只好跪着打眼。

这样,就是打锤能手也免不了要滑钎了,掌钎的战士经常挨锤打,而且进度也很慢。大家都积极努力想办法,尽快适应在小洞子里作业。

大家刻苦练习,反复摸索。新战士赵正倍在自己的铺底下安了个小木桩,一有空就钻到床底下练习起来。

就这样,大家很快就掌握了在狭窄炮洞里抡锤打眼的技术,全排战士奋战一星期,在断头崖的半腰上掏进去一个15米的大炮洞。

一天,当晚霞把断头崖涂上了一层金辉的时候,大家只听得一声巨响,断头崖腾空而起。千古悬崖仅用了18天的时间就搬了家。

昔日“善骑者下马而叹,步行者顿足而嗟”的崎岖小路,如今成了平坦的运输大道。

三营来到了“陡天坡”,这是他们抢修公路的最后一道难关。

公路从这里通过要横跨5条滑石沟,劈开7座鹰嘴岩。

当时,部队的主要兵力都已经进入了铁路工地等待施工,攻下陡天坡,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营党委要求,群策群力,打通陡天坡,争取提前完成公路抢修任务。

一时间,为主攻阵地背运物资的队伍川流不息,开山的炮声、号子声回荡在山谷,沉睡千年的陡天坡沸腾了,战士们竞赛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十四连六班战士放下背包就担任了在滑石沟里砌石墙垒路基的任务。

大家都明白,要筑起石墙,垒成中基,凿出砌石墙的底基是头道难关,由于滑石沟长期受山洪冲刷,沟壁陡峭溜光,不容易下去,下去又不能站,大家一时都犯了愁。

海老洪和徐财两人,腰里系着保险绳,靠滑石沟右侧的荆棘和石缝,下到了要开凿的底基处,他们斜着身子在滑石板上打起锤来。

但是,他们一锤下去,却只能在坚硬的岩石上留下一道白印。全班战士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夜以继日地开凿,硬是用铁锤和钢钎砸出了底基。

紧接着,大家就投入了砌石垒基的战斗。

寒冬腊月,狂风裹着积雪直往滑石沟里灌,战士们用手抱着石头,就像搬冰块一样冰冷刺骨。

大家都说:“杨子荣抗严寒,化冰雪,我胸有朝阳,我们就要有这种精神!”

他们手冻麻木了,就哈口气再干。干部战士们就是这样顶风冒雪,在5条滑石沟上砌起了石墙,垒起了路基。

在十四连六班激战滑石沟的同时,向鹰嘴岩宣战的号角也吹响了。

要把鹰嘴岩炸掉,必须从“鹰嘴”底下打进去一个炮洞。

战士王贵善和李天贵奋勇当先,他们手攀绳索,脚蹬石缝,下到鹰嘴底下。

但是,鹰嘴岩就像一块悬空高挂的怪石,王贵善和李天贵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

王贵善和李天贵反复地察看和研究了地形以后,从山上砍来两棵树,捆成一个吊板,绳子的一头拴在突起的岩石上,吊到打洞的地方,总算安了个立足点。

王贵善和李天贵站在吊板上,他们抬头看,巨崖遮着天空;低头看,下临着深渊。狂风吹来,吊板直晃荡。

王贵善和李天贵为了保持平衡,又在石缝里插入一根钢钎,用绳子稳定住了吊板,半空挥锤地干开了。

主攻阵地上是一片繁忙景象,其他战线上也是各司其职,坚守岗位,并密切配合。

炊事员为战士们提茶送饭时,扁担两头总挂着炸药、铁锤、导火线。

理发员到工地给战士们理发时,也把自编的筐子送到战士们手里。

铁工宁庆功和赵长连把铁炉从工棚搬到了现场,顶风冒雪锻打钢钎。

这些工地的后勤兵,一心为了前线,为抢修公路默默地做着工作。

三营的指战员们,就凭着这样的苦干加巧干,终于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公路抢修任务。他们用围歼陡天坡的炮声,迎来了汽车引擎的欢快歌声。

大家高兴地看到,一辆辆满载器材、粮食的汽车向工地奔驰,一条条保障通信联络的电线架设在高空,电工们在高山峡谷竖起铁塔,把强大的电流输送到施工点。

三营又背起行装,高举红旗,汇入了筑路大军,投入了铁路工地更激烈的战斗。

P24-31

序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0: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