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16、17世纪的中国民间社会非常流行一种记录善行与恶行的功过格。功过格是一种善书,它将善行与恶行分别加上功德分与过错分。这样,如果使用功过格的人做善事,积累了许多功德分,就有希望获得升迁或好报。通过考察明末清初使用功过格的情况,作者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思想史和社会史进行了全新的审视。
“外国学者笔下的传统中国”总序
中译本前言
序论
16-17世纪的历史背景
精英对社会变革的反应
思想界对正统理学的挑战
功过格
一 早期中国的功德积累传统
功德积累的基本原则
《太上感应篇》
《太微仙君功过格》
功过体系与儒家命运观
二 为升迁而积累功德
袁家的传统
袁黄的转变:《立命篇》
……
三 关于超自然报应和积功的争论
“立命”的倡导者:泰州学派
对袁黄和功过格的批语
四 17、18世纪对社会等级制的维护
新的功过格
功过格的社会观
结论
附录:现存17、18世纪的善书与功过格
征引文献
功过格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在帝国晚期达到了顶峰。功过格的基础是相信报应,这在中国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儒家经典。不过,功德积累体系的发展却迟至公元4世纪才开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