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界丑闻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日)海野弘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都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它到底是怎么建成的呢?根据某种说法,罗马是以一桩丑闻为契机建立起来的。这个有趣的说法来自汉斯·约阿希姆·诺伊鲍尔所著的《谣言的研究》。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关于罗马建国的传说。故事要追溯到特洛伊战争时期,当时有一位名叫埃涅阿斯的猛将,他是人类的父亲和女神维纳斯所生。虽然特洛伊被灭,但他却在众神的保护下逃了出来,并被赋予创建新王国(罗马)的使命。埃涅阿斯游历各地,来到迦太基后,受到女王蒂朵的喜爱并被挽留下来。朱庇特(希腊神话中为宙斯)派遣墨丘利(希腊神话中为赫尔墨斯)向他传达使命,于是埃涅阿斯出发前往意大利,而蒂朵则伤心离世。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所著的《埃涅阿斯记》中讲述的故事。

在定居意大利的埃涅阿斯的子孙中,有一位叫瑞亚·西尔维亚的女人与战神马尔斯(希腊神话中的阿瑞斯)生下了双胞胎罗穆路斯和瑞摩斯,据说正是罗穆路斯建立了罗马。

如果要问这个传说中丑闻何在,那么就要从埃涅阿斯和蒂朵的恋情说起了。

蒂朵原本是腓尼基的公主,因为兄弟夺位,她逃亡到非洲,受到当地国王伊阿鲁巴斯的保护,并接受了国王的求婚。因此她与埃涅阿斯的恋情是秘密进行的。

但这个秘密却被“风闻”嗅到,并作为一桩丑闻被带走。维吉尔将“风闻”进行了拟人化,在这里可以将其称为谣言女神。“于是这个‘风闻’跑遍了利比亚的大大小小的城市,没有什么毒药能比它快。而且它无休止地奔跑,越跑力量越大。最初还只是小打小闹,不久就发展到神龙不见首尾的地步。”(维吉尔,《埃涅阿斯记》)

依照维吉尔所述,谣言女神“风闻”似乎属于被宙斯击败的巨人族的一员,是传播谣言的神,但“风闻”不光有好的谣言(名声)还有坏的谣言(恶名、丑闻),而且两者间的区别并不明显,所以这就变成了一种很奇怪的事物。谣言女神不管谣言虚假或真实,也不管谣言善或恶,只负责将其四处传播。这时,蒂朵和埃涅阿斯之间的关系在谣言的驱动下变成了以下状态。

“在这个漫长的冬季,他们似乎忘记了这个国家的存在,相互在淫荡中嬉戏,成为可耻的情欲的奴隶。人人都把这个讨厌的女神的绯闻挂在嘴上加以评说。蒂朵立刻来到伊阿鲁巴斯国王这里,企图扭转局面。她用花言巧语煽动他的怒火,使他的愤怒越积越多。”

谣言女神向伊阿鲁巴斯国王告发了这件事,引起国王的嫉妒。于是,国王向朱庇特控诉说,来自特洛伊的埃涅阿斯会像帕里斯夺走海伦一样把蒂朵从迦太基抢走。

原本众神交给埃涅阿斯建设一个新首都(罗马)的使命,他却沉迷于美色之中,将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于是,众神派墨丘利去提醒他,让他回想起自己的使命。最后,埃涅阿斯又向着建设罗马的目标进发了。

在汉斯·约阿希姆·诺伊鲍尔所著的《谣言的研究》一书中断定:“如果没有谣言女神就不会有罗马。”也就是说,如果谣言女神没有将埃涅阿斯和蒂朵之间的事传递给伊阿鲁巴斯国王,那么这件事仍会是个秘密,而不能成为丑闻。正因为它成了丑闻,才会有国王向朱庇特诉讼,墨丘利才会让埃涅阿斯从恋爱的诱惑中觉醒,再次向着自己的使命前进,也才会有“如果没有谣言女神就不会有罗马”的说法。

正因如此,由这样的丑闻开始的罗马历史才会和丑闻有着深厚的渊源,可以说这是一段充斥着各种丑闻的历史。

前23年,维吉尔向罗马皇帝屋大维朗读了《埃涅阿斯记》。因为当中出现了谣言女神,人们才意识到谣言女神的活跃。  “实际上,在维吉尔时代和接下来的数十年间,谣言在世界大都市罗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近代西欧的大城市或18世纪的巴黎完全不同,古代的罗马是一个充满风言风语的城市,谣言可以渗透到各个公共空间。日常生活、战争甚至选举,谣言都是从政治家的口中传出来的,公共的政治体制依存于谣言。于是人们的口口相传便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汉斯·约阿希姆·诺伊鲍尔,《谣言的研究》)

可以说罗马四处都充满了谣言,而且像神的声音或天的声音那样,人们还将谣言说成是女神,把谣言拟人化。于是,谣言女神存在于海陆天际,能够见到全世界发生的所有事情。而谣言女神的房子则是以下景象。

“房子很宽敞,却显得极为杂乱。真实交织在无数的可笑谣言之中,乱成一团并四处徘徊,到处充斥着混乱的语言。它们四处寻找空闲的耳朵,希望其能将正在听的话放在一旁,并拼命把它们自己的内容塞进去。以讹传讹在这里是被鼓励的。随着这样肆意发展,新的谣言传播者不断出现,并在听到的内容里再加上一些新鲜的材料。这里居住着轻信和不经意的错觉以及毫无理由的喜悦。而胡乱的恐怖、随意的反叛和暖昧的呢喃更是这里的常客。谣言自己则往来于天地之间,搜罗全世界的消息。”(奥维德乌斯,《变身物语》)

一提到《变身物语》,人们就会联想到变身为水仙和风信子等花朵的美丽故事。但其内容却不仅仅如此,这当中还会出现谣言女神一类的世俗神灵。

于是,在谣言女神恶作剧的作用下,蒂朵的恋情最终完结。埃涅阿斯来到意大利,在他的子孙中,罗穆路斯和瑞摩斯围绕建立罗马王国发生争斗,最终罗穆路斯杀死了自己的兄弟,成为罗马的统治者。他首先掠夺近郊萨维尼的女人,似乎古代史都是从掠夺女性开始的。

在意大利北部生活着伊特鲁里亚人,他们建造了拉齐奥等城市。罗马人则吸收了伊特鲁里亚文化。

罗穆路斯的继任者是被称为圣贤的努马·庞皮留斯,他统一了拉丁(罗马)、萨维尼和伊特鲁里亚。P25-27

后记

我们看到伟人或名人栽跟头就会发笑,内心会颇感释然,原来他们也会跌倒,也会摔跟头啊。丑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的愚蠢史。人类是多么的愚蠢和卑微啊!

但正因为愚蠢,那些伟人才和我们有了共同点。否则伟人会变得更加伟大,头脑聪明的人会变得更加聪明,而我们则会变得更加愚蠢和卑微,两者之间就会出现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

我们追溯历史,可以找出丑闻频发的时代和安静的时代。纳尼·J·戴维斯在《丑闻——“GOTCHA”政治是如何破坏了美国的》(2006)一书中指出,20世纪的最后20年是属于丑闻的时代。的确如此,从80年代开始,关于“丑闻”的书就越来越引人关注了。

阿里·阿道特在《丑闻论——社会、政治、艺术中的道德混乱》(2008)一书中指出,丑闻实际就是道德的混乱。也就是说,道德标准出现动摇的时期就是丑闻频发的时期。那一时期的人也就更容易栽跟头。

20世纪的民主主义十分发达,个人主义得到了确立,个人的隐私应该得到保护了。但隐私和公开又是相对的。

由于对隐私的保护,如果个人的自由被过分放大,公共性就会丧失。70年代,这种个人主义达到了顶点。

与此相对应,道德暧昧的丑闻将如潮涌而来,恶言秽语、谣言谎话将四处泼洒,美好的、纯洁的、正确的事物将坠落于地。

伟人和贤人的偶像地位遭到破坏。道德和良知去哪里了呢?在20世纪末的丑闻洪水过去后,我们不正面对着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和进步主义崩溃的危机吗?

而愚众和卑俗的丑闻报道却在四处横行,令人叹息。不过,正是因为“丑闻”将隐藏在隐私中的人暴露了出来,我们才得以与那些愚蠢、卑劣的“人”、那些不再活在理想与偶像中的活生生的人相识。

任何人都会栽跟头。丑闻的世界史讲的就是这个。但是英雄是能够耐受丑闻的,他们会在摔倒后重新站起来,能够在丑闻之中求生存。并且,在丑闻之后,我们会对他们更加关心。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关注丑闻呢?这是因为,吸引我们的不是永不栽跟头的神,而是与我们一样也会栽跟头的人。任何人都有愚蠢和卑微的一面,同时每个人也都具有高贵的一面。人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聪明、那样纯洁,但也不完全愚蠢,也不极恶。正是这样一种暖昧和中庸,人类才有无限的乐趣。而这种乐趣造就了人类的历史。

20世纪后半期,人类的社会和文化陷入到一种窠臼之中,而20世纪末的丑闻则使这些窠臼解体,社会和文化重新焕发活力。

我们正朝向未来迈步。也许我们还会摔跤,那又何妨,不如让我们来看看会是何种摔法。而且反正要摔,倒不如摔得更漂亮点儿。摔倒了再爬起来,继续前行。这才是人!

目录

序言 丑闻的结构

第一篇 古希腊嘲笑众神

宙斯与魔戒

众神也会栽跟头

喜剧与丑闻

赫尔墨斯像丑闻的真相

第二篇 罗马丑闻的饕餮盛宴

丑闻造就了罗马

加图与名声

非洲贪污事件

喀提林的阴谋

罗马皇帝的丑闻,毒妇

从卡里古拉到尼禄

第三篇 中世纪基督教与丑闻

中世纪的丑闻

查理曼大帝水性杨花的女儿们

卡诺莎屈辱

十字军的丑闻

圣殿骑士团事件

审判圣女贞德

理查德三世的恶名

第四篇 文艺复兴时期充满个性的人们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梅迪奇家族的兴衰

萨沃纳罗拉现象

博尔吉亚家族的恶行

桑西家族的悲剧

审判乔尔丹诺·布鲁诺

卡拉瓦乔的罪孽

亨利八世与他的六位妻子

伊丽莎白的处女传说

凯瑟琳·德·梅迪奇

路易十四与毒杀网

第五篇 18世纪丑闻的时代

风言风语的18世纪

南海泡沫

地狱之火俱乐部

无与伦比的威尔克斯

亨德尔的《弥赛亚》,拯救丑闻

《芬妮·希尔》,猥亵与审查

乔治三世,丑闻的一家

忠魂鹃血离恨天,艾玛·汉密尔顿

路易十五的时代

国王的秘密

奥贝·普雷沃的冒险

艾昂是男是女?

卡萨诺瓦的回忆录

玛丽·安托尼特的首饰事件

米拉波,革命豪侠

萨德侯爵,性的革命家

第六篇 19世纪革命风潮之后

由混乱转为改革

快乐王子乔治四世

阿龙·伯尔的决斗

拿破仑的两位王妃

卡洛琳王妃问题

拜伦的丑闻史

洋梨与路易·菲利普国王——杜米埃讽刺画事件

乔治·桑的男装

讨厌丑闻的维多利亚女王

性爱的崇拜集团“奥奈达”

拿破仑三世,永不停止的狂欢

莫奈的裸体丑闻

美国的“老板”特威德

巴拿马运河事件

“开膛手杰克”也是丑闻吗?

奥斯卡·王尔德的世纪末

军事丑闻,德雷福斯事件

第七篇 20世纪丑闻的时代

 第一章 20世纪初年

20世纪,丑闻快车

芝加哥恶毒的流言

纽约社交界的杀人事件

西奥多·罗斯福的时代

Muckraker(丑闻揭发者)

《嘉莉妹妹》的纠纷

爱德华王朝女人的战斗

光脚的邓肯

杀人魔和无线通信——克里平事件

 第二章 20世纪10年代

泰坦尼克的阴谋

人类起源的捏造,皮尔当人

《春之祭》骚乱

桑格夫人——避孕有罪?

拉斯普京,俄罗斯的惨剧

消失的罗曼诺夫家族,俄国革命

艺术的死亡,丑闻的诞生

 第三章 20世纪20年代

好莱坞,笑声停止的日子

戴斯蒙德·泰勒杀人事件

肮脏的白袜队

哈定总统不可思议的死亡

茶壶顶丑闻

英国贵族的爵位买卖

萨伏伊酒店事件

萨柯和樊塞蒂事件

 第四章 20世纪30年代

林白,由光荣走向悲剧

史塔维斯基的离奇之死

臭名昭著的休伊·朗

邦妮与克莱德,我们没有明天

动摇王冠的恋情,辛普森夫人

火星人入侵,奥逊·威尔斯的演出

 第五章 20世纪40年代

英国的法西斯主义

肯尼亚的丑闻天堂

托洛茨基被暗杀

好莱坞的红色黑名单

阿尔杰·希斯的伪证事件

埃罗尔·弗林是间谍吗?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

麦卡锡的抬头和陨落

开除、审判奥本海默

男人们的酒池肉林,《花花公子》创刊

拉娜·特纳,好莱坞的夕阳

玛格丽特公主的冒险

猜谜冲击

 第七章 20世纪60年代

肯尼迪的光荣与悲惨

玛丽莲,安息吧

普罗富莫事件的闹剧

默罕默德·阿里,参赛资格被剥夺

莎伦·泰特杀人事件

查帕奎迪克事件

 第八章 20世纪70年代

探究水门事件

猫王去世

性手枪

杰雷米·索普事件

哈维·米尔克的旧金山

洛克菲勒的风流韵事

 第九章 20世纪80年代

约翰·列侬与美国的疯狂

里根总统超强的抗丑闻性

德劳瑞恩短暂的一生

克劳斯·冯·比洛的疑惑

洛克·哈德森的秘密生活

 第十章 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末

范思哲与美国的颓废派

克林顿的性丑闻

戴安娜短暂的一生

O.J.辛普森无罪

伍迪·艾伦的重罪和轻罪

后记

后续

参考文献

序言

何为丑闻?

丑闻一词在字典中总是伴随着耻辱、不光彩、名誉扫地、丑事、贪污、渎职、引起轰动、反感、批评、中伤、造谣、坏名声等词出现,大体上就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吧。

简单来说,我认为所谓丑闻就是指栽跟头、摔跤、失足、垮台。我以前曾用踩到香蕉皮而滑倒这个比喻来对丑闻进行说明。

看到别人踩到香蕉皮滑倒了,有的人会觉得很有趣而嗤嗤发笑。在这笑声中,既有纯粹觉得好笑的部分,也包括了认为对方是笨蛋的轻蔑意味。

在这里,我们首先可以将丑闻看做一件和“可笑”有一定关系的事件。无论怎么看,丑闻都是一出喜剧。当然,对当事人及其周围的人来说,或许是一出悲剧,但对在一旁关注这一切的人来说,这其实是喜剧。因此,我们可以将丑闻当做一出喜剧来好好欣赏。

那么,你也许会问,那所谓的丑闻和“可笑的事”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看到别人栽跟头会觉得很有趣,这所谓的可笑又是指什么呢?

在这里,让我们回到丑闻(scandal)的语源吧。翻查艾瑞克·帕特里奇所编写的《语源词典》,我们可以在ascend这个词的第2种演变中找到它。ascend有攀登、上升的意思,源自拉丁语中的scandere一词,表示沿着楼梯或梯子一步一步上升,也可以延伸为一步步稳扎稳打、用心观察情况的意思。scan通过韵律来分开朗读,有顺着良好状态逐步变好的意思。这有点像音阶。电视的扫描线也是如此,通过逐点扫描,最后我们可以看到电视的整幅画面。给人体进行剖面拍片也是扫描。也就是说,一步一步地爬上去,视线一点一点地往上移,仔仔细细地看清楚。

那么,再来看ascend的第2项内容,这里出现了希腊语的skandalon,是绊脚石、障碍的意思。也就是说,scan是指事物的发展有着良好的节奏,但skandalon就表示这种节奏出现了失常,就像梯子的一截出现了断裂一样。如果踩在那上面,就会掉下来。skandalon就是所谓的香蕉皮了。

我在前面采用了踩香蕉皮滑倒来比喻丑闻,但这也只是一种水平摔倒的印象。而在语源中,从梯子上掉落会给人一种垂直落下的印象。实际上,无论哪种印象都很难割舍。将丑闻放在我们所处的现代大众社会来看,或许可以选择水平的印象,但如果放眼历史,在爬楼梯或梯子的过程中摔落,会产生垂直印象的人或许还是占大多数吧。

或者也可以认为,在阶级社会向大众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丑闻的倾斜度已经开始由垂直转变为水平了。

总之,所谓丑闻,就是绊倒、偏离正常轨道、摔跤、栽跟头。它包含栽跟头的人和令他栽跟斗的东西(洞穴、石头、香蕉皮等)。但仅仅具备这些因素还不能称之为丑闻。成为丑闻的第三要素是十分重要的,就是有客观的,即在一旁关注丑闻的人。一个人栽了跟头,不为人知,这不能称之为丑闻。

丑闻也可以被看做是一场戏剧化的表演。因此需要有表演丑闻的演员、引起丑闻的因素(情节、对象、道具等),还有在一旁的观众。如果没有人在一旁嘲笑那些栽了跟头的人,那就不能称之为丑闻。

这里的观众是指非特定多数,而且他们会将看到的东西传播开去,使观众人数出现两三次的增加,使丑闻、谣言、流言蜚语、名誉评价传播得更广。丑闻与流言蜚语之间虽然无法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区别,但丑闻是指已经发生的事,是以事件为中心,而流言蜚语则强调事件传达的面。

还需要注意的是英语中的“fame”一词。虽然一般我们将它翻译成名声,意思上和评价、流言大致相同。但它却是由拉丁语中的“fama”一词演变而来的。虽然是指口头上的议论,但在这里被拟人化了,有了谣言之神的意思,而且,不知为何还是一位女神。  汉斯·约阿希姆·诺伊鲍尔著有《谣言的研究》一书。书中开篇这样写道:

“1998年初,美国总统和实习生的故事闹得沸沸扬扬之时,谣言女神再次展现出她的威力。流言蜚语和揣测以及一些听上去煞有介事的说法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四处泛滥,无论白宫方面抗议也好,公开否认也好,都无法制止流言的继续蔓延。而到后来,让那些律师赚得盆满钵满的不仅仅是由于今时今日的一个丑闻事件,而且也源于在漫长的文化史上谣言书写下的新篇章。”  这虽然只是一出关于克林顿总统的丑闻,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丑闻、流言蜚语与fama(谣言)等词汇之间的关系。正如刚才所说的“今时今日的丑闻”那样,丑闻指的是某一历史性事件;而流言蜚语正是围绕着这些事件而进行的各种虚实交织的谈论;而谣言则表示将丑闻与相关的流言蜚语扩散至一个整体范围的现象。

丑闻不仅仅与何事、何人、何时、如何栽的跟头等内容有关,还与怎样来描述这件事,怎样将其传播开来有关。因此丑闻是与流言蜚语、谣言等问题密切关联的。

诺伊鲍尔所说的是1998年发生在华盛顿白宫的克林顿性丑闻事件,但它成为街头巷尾的轰动性话题,正是自古以来的谣言文化史,也就是自古以来所形成的谣言的机制在发挥作用。

因此,丑闻的世界史不单是介绍丑闻如何产生的事件史,同时也是讲述丑闻如何传播的大众传播史。

正如之前所述,丑闻虽然是一起事件,但却是一时失足,获得的并不是成功,而是失败。我们去观看马戏,为的是看精彩的艺术表演,而不是去看一场失败的演出。但所谓丑闻的这场马戏演出,只有看到失败,我们才会高兴。为何看到他人栽跟头我们会觉得有趣呢?而且还非得将这个故事告诉其他人?

对当事人来说,栽跟头是耻辱,是想要隐藏的一件事。但另一方面,人又有想要窥视他人耻辱的欲望。丑闻就和这种窥视欲望有很深的关联。现代的小报和八卦节目就是此种欲望膨胀的产物。

在“窥视”中,被窥视的人和窥视的人泾渭分明。在丑闻中,也分为陷入丑闻的人和一旁看热闹的人。窥视的人从窥视的洞口窥视,始终将自己隐藏在黑暗之中,处于安全的状态。也就是说,让自己处于不被发现的状态下,窥视他人觉得羞耻的部分。不知为何,人会为自己的裸体而感到羞耻,而“窥视”则是遮住自己的裸体,来窥视对方的裸体。

丑闻中,在一旁看的人必须置身于丑闻之外,处于安全状态中。通过电视关注克林顿性丑闻的人,在自家的客厅等安全的环境下,可以对丑闻进行随意的点评和取笑。

“窥视”在现代社会中,衍生出了享有巨大欲望装置的互联网,丑闻主义也愈加发达。

窥视他人的耻辱,被看做是很卑贱的欲望。因此,丑闻也被作为历史上耻辱的部分而不能获得正面的对待。不过,窥视人的耻辱这种欲望并不完全卑贱,人们也许想通过它来了解人性的深处、解开人性之谜。

人是会犯错误的。正因为如此,才能称之为人,不会犯错误的是神(不,说不定神也会有栽跟头的时候)。或许丑闻就是最具人性化的产物。看到别人栽跟头,我们会嘲笑:“哎呀,你也栽跟头啦,你果然还是人啊。你和我都还是人类哦。我还以为只有我会栽跟头呢。”

丑闻能够消除我们的烦恼。这或许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特效药吧。

主角 事件 观众

丑闻的这出戏剧由以上三个要素构成。首先是演出者,主要是主角,也就是栽跟头的人。然后是事件,包括故事的情节(脚本)、舞台和舞台装置等。接下来是在一旁观看丑闻、并将其变为流言蜚语作为故事传播开来的观众。

我们可以根据这三种要素来对丑闻进行分类。首先,需要怎样的一位主角?如果将丑闻比作在攀登梯子时从梯子上摔下来,那么最好有一位能够尽可能爬得更高的人作为主角。因为爬得越高就会摔得越惨,也就越具有效果。从梯子的末端掉下来是不能算作丑闻的。

尽可能选择处于很高地位的人,比如伟人,作为丑闻的主角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说到地位最高的人,当然就是一国之主了,因此,丑闻的最佳主角首先就是国王,接下来才是王妃、王子、上流贵族和富豪等。除此之外,名人也能成为丑闻的主角,也即是我们所说的明星。到了近代,电影明星、体育选手也都开始成为丑闻的主角。

通过以上列举的丑闻主角,我们可以将丑闻分为皇室丑闻、社交界丑闻、影视明星丑闻。

可世上还存在着比国王的地位更高的神,难道神就没有丑闻了吗?事实也并非如此。古希腊人认为神也是有丑闻的。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论述。因此,在丑闻的世界里,并不存在任何神圣的领域,凡是有着较高地位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丑闻的主角。

反过来说,丑闻的主角是受到流言女神眷顾的知名人士。因此,只要看到他们,我们就可以知道不同的时代都以什么样的人为名人。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希望栽跟头的对象也会不一样。也就是说,丑闻的主角是反映那个时期人们愿望的一面镜子。流言女神的嫉妒心很重,对越是想要往上爬的人和地位越高的人,她就越想将他们拽下来。

接下来是构成丑闻的第二要素——事件,或者也可以按事件的起因来分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陷阱、绊脚石、香蕉皮。发生的事件会被当做丑闻来攻击和嘲笑,也可以说是被讽刺。

“讽刺”这个词是指抓住人的恶德、愚蠢,对他进行作弄、嘲笑的意思。在帕特里奇所编写的语源词典中翻查satire这个词,我们发现其与satisfy(被满足)有关系。虽然看上去有些复杂,但简单来说,它在拉丁语中有“装满”、“许多”的意思。好像受到了古罗马农业之神萨图恩的恩惠,使用一种被称为“satooraranx”的大型器皿将食物盛放得满满的,再进行烹煮。由此,使用satire(讽刺)这个词来嘲笑人的愚笨就像是盛得满满的器皿一样,这也即是所谓“讽刺”的语源。

虽然我对萨图恩这位神灵并不了解,但他应该和希腊神话中的克洛诺斯差不多。克洛诺斯将自己出生的孩子全部吞进了体内,只有宙斯逃脱,后来宙斯在克里特岛长大,最终打败了克洛诺斯。在关于死亡与复活的神话故事中总会出现一位旧君主死去、一位新君主诞生的故事。

古罗马冬季进行的农神节就是祭祀萨图恩的死亡与复活的,以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项祭祀是基督教圣诞节的起源。而且,在农神节期间,还可以不拘礼节、尽情狂欢并举行假面舞会。

也就是说,在这期间,一切恶行和讽刺行为是被允许的。在农神节期间,毫无顾忌的“讽刺”被satire这个词传承下来。弄明白了在与丑闻相关的词汇中起重要作用的“讽刺”这个词的语源,能够让丑闻的历史变得更加浅显。

那么,我们再接着谈谈丑闻的第二要素——香蕉皮吧。“讽刺”什么样的香蕉皮呢?需要选择一个不好的主题吗?虽然恶行和愚笨的行为都可以成为讽刺的主题,但还有更好的主题存在。

“在进行讽刺的各种主题中,最好的是政治。这对讽刺家来说是最刺激、最带有危险性的,但也是最具有讽刺价值的。”(M.霍加特,《讽刺的艺术》)

霍加特认为,讽刺的主题,第一位是“政治”,第二位是“女人”。

“女人实际上是有些老式的主题了——所谓老式,是指在今天,性的战争已经没有单方面的胜负了。在近代的讽刺文学中,以女性作为主题也不多见,但对古典和中世纪作家来说,女性仍然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从丑闻的观点来看,“政治”或许的确比“女人”的地位要高。但如果不是处于同一时期,对“政治”趣味的理解会比较困难。因此,对后世的人来说,在牵涉到“女人”时反而会更加有趣。

霍加特认为,到了现在这样一个男女平等的时代,关于“女人”的丑闻似乎有些过时。但其实不然,单独一方的趣味性或许消失了,可如果变成“男女”双方的丑闻,也就是将“性”作为主题的丑闻,那就会受人关注,或许能登上丑闻排行榜的榜首。

霍加特将丑闻的主题纠结于“政治”和“女人”。其实还有其他很多主题存在。比如说,在我看来,能够排在丑闻主题第三位的就是“金钱”了。人生围绕着“金钱”沉浮起落,其可看性并不逊于“政治”和“女人”。关于贪污和渎职的丑闻,在历史上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我个人认为,还有以“美术品”作为主题的丑闻。围绕着赝品而展开的一幕幕人间悲喜剧,也着实让我着迷。当然,和“政治”与“性”的主题相比,“美术品”的程度仍然不深,而且带有时代的局限性。“美术品”作为丑闻的主题也不是从很久以前就有的。虽然“政治”、“女人”和“金钱”作为普遍的主题存在,但“美术品”等其他主题却能够反映一个时代,因此仍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另外,在知识领域有着很高造诣的教授们栽了跟头也是让人很感兴趣的一件事。因为学者等文化人都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此也可成为丑闻的主角。

如果探寻丑闻的种类,可以看出这是人性的多样化产生的。人因为创造了文化,才具有了人性。人类创造出了从“政治”到“美术”的各种文化,并希望能够站到塔顶,可是如果爬得过高,就会蒙蔽自己的双眼,最后掉下来。

站在塔顶上的人,会主张自己的塔顶最高、最绝对。而当这些人掉下神坛时,站在下面往上看的我们虽然会发出“啊”的一声惊呼,但内心却会如释重负。所谓的最高权力者、国王、大富豪、天才、贤人,其实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误,与我们这些普通人没有区别,于是我们就会放下心来,放松心情嘲笑他们。

可是,在satire的语源中,我们仍然有不清楚的部分。在这个词中,satisfy(满足、吃得很饱)与sad(悲伤)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满足与悲伤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它们不是意义截然不同的两个词吗?其实,是因为如果过于满足,吃得过饱、过多,就会变得不想再吃,出现腻烦、抑郁的情绪。如果对一切都感到满足,会在不经意间对一切都产生厌恶的情绪。在欢乐之后,就会被伤感所侵袭。

我们明白了sad(悲伤)是存在于satisfy(满足)之中的,或许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罗马的狂欢之神萨图恩会被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看做土星之神,并用其代表铅,或许就是因为土星展示出的忧郁性格,就像是在狂欢后出现的忧愁一样吧。

这样的话,丑闻不就是消除狂欢后的忧愁的灵丹妙药吗?吃得过饱会感到不舒服。应该怎么办呢?只能将吃下去的东西吐出来。这时就需要用“讽刺”这根针去刺激,来达到呕吐的目的。虽然周围都是一些呕吐物,很臭也很脏,但自己感觉却很舒服。

希腊神话中出现的西西弗斯,受到宙斯的惩罚,被罚在冥界用肩膀将巨大的岩石扛上山顶。到达山顶后,将这块石头滚下山去,然后,再将石头搬上山顶。或许丑闻就是对神或人的一种惩罚吧。虽然这是一种无休无止、空虚的行为,但将好不容易搬上山顶的石头,一下推下去,或许会产生某种畅快的感觉。

丑闻的时代划分

接下来,在我们即将走进世界丑闻史之际,让我们对其进行一个大致的时代划分,并按章节分类。丑闻的三要素,即主角、事件、观众,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那我们应该怎样来划分历史时间呢?首先,我们所存在的时代是“今”。这里的“今”不仅仅表示一个瞬间,还包括从现在开始一直持续下去的时间。

接下来,在“今”前面的是“昔”。我们可以通过“今”、“昔”来划分时代。也就是Modem(近现代)和Ancient(古代)。但我想不可能一下就从古代转换到现代,所以在这期间,会找出一段处于变化中的空白期,称之为“中世纪”。在戏剧上来讲,就如同转换舞台所使用的“幕间”一样。由于在这期间,一切都显得混沌,看不清楚,所以也可以将“中世纪”看做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但在这之后,“中世纪”不再处于黑暗,会变得十分有趣,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结合成为一个时代。

总之,对于“古代”、“中世纪”、“近现代”三个时代的划分,虽然还有许多需要修正的地方,但仍然被沿用至今。那么到底在哪里进行时间的切割为好呢?

关于古代的终结,一般认为是从第四世纪到第五世纪之间,可以将313年基督教获得承认、330年罗马帝国由罗马迁都至君士坦丁堡、375年的日耳曼民族开始大迁移、395年罗马帝国东西分裂、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等时间作为切割点。

中世纪完结,可以将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发现印度航线、1517年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等事件作为切割点。

以上是以政治事件为中心进行区分,我们还可以从技术和媒介方面来区分时代。在S.莉莉的《人类和机械的历史》中,古代是到500年;中世纪是500年到1450年,差不多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和这之后的混乱时期。在此种区分中,古代和中世纪的不同点是中世已经普及了水车一类的动力。虽然水车很早就被发明了,但罗马帝国基本上仍主要依靠奴隶劳动,不使用水车。但是,随着罗马帝国的衰弱,大量奴隶在战场上牺牲,所以必须使用机械动力,水车最终得到了普及。

接下来就是风车和牛马拉车的普及。随着罗马帝国的人海战术被取代,机械和家畜动力的使用逐渐增多。通过使用车、船运输,运输能力得到提高,两地之间的交通和通信变得便利。

接下来,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到欧洲,在中世纪后期得到改良,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因此,一般倾向于将中世纪和近现代的分界定位于1450年,即古登堡开始制作最初的印刷物的时期。

那么,丑闻的历史与上述时代划分有什么关系呢?丑闻又是怎样被流传下来的呢?首先,是通过眼、口、耳直接传播。看到别人栽跟头的人将这件事说出来,然后被别人听到,再次传播。通过这种直接传播的方式,知晓的人越来越多。传闻、谣言的传播就是这样的一种表现形式。

将丑闻通过报纸、杂志、传单等媒介进行传播,已经是古登堡进行印刷术改革之后的事情了。丑闻通过活字媒介被大量散播,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的产生,丑闻越发呈现膨胀之势。

1450年以前,读本几乎都为手抄本,阅读的人十分有限,无法形成丑闻的一般观众。

“在西方,从威瓦里姆修道院的创立到古登堡设立印刷所期间的九个世纪,具有固定意义的印刷技术中,除了一部分纸张逐渐取代了羊皮纸之外,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埃里克·德·格洛利尔,《书籍的历史》)

威瓦里姆修道院是由卡西奥多鲁斯在6世纪创立的抄写室,其中不仅仅抄写修道士的圣典,还抄写古代世俗的文本。在这之后,中世纪的手抄本几乎都是由修道院的抄写室完成的。

在这之前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也有由奴隶抄写的手抄本。由此看来,那些记录丑闻的文字很难被篡改。当然,在之后也有关于这方面事件的记录。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得知关于古代丑闻的任何内容。

如以上内容所述,丑闻的历史,可以分为前古登堡期和古登堡期两大时期,由1450年开始分为两部分。之前大概五百年左右,又分为古代和中世纪。古代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而更早的时期就是古埃及时代了,那个时期还没有出现丑闻的观众(一般大众),所以丑闻无法得到传播。丑闻能够得到传播应该是在前5世纪的共和执政雅典时期了。

由中世纪500年开始到1450年期间的九个世纪,是由古代奴隶制向中世纪的封建制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丑闻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这当然不会和中世纪完全一样。历经了一千年的时间,丑闻一定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期间的十字军运动、城市化进程以及从13世纪开始的世俗化,对丑闻的变化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城市化、世俗化是为丑闻准备的最好的温床。于中世纪末期的危机时代所孕育的丑闻,在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全面开花。

古登堡之后的“近现代”,持续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18世纪、19世纪、20世纪。18世纪到19世纪期间,发生了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丑闻的新主角也开始登场。金融方面的丑闻已经开始紧追自古以来就有的政治、女人方面的丑闻。

20世纪可以称之为丑闻的时代。因为不仅仅传统媒介,利于丑闻传播的新媒介也一个接一个地被发明出来,并得到普及。虽然照片在19世纪就产生了,但到了20世纪才实现了照片与活字一同印刷的技术,传播媒介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

接下来,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产生,丑闻的观众出现了不可遏制的猛增之势。以往丑闻是通过眼、口、耳来进行直接的演绎式传播,而现在已经实现了对眼、口、耳进行人工媒介式传播。传播媒介发生了变化,但丑闻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仍是由主角、事件以及想要窥知这一切的观众所构成。

罗兰·巴特在1959年的《何为丑闻》专栏中写道:

“审判的案件,如果没有超过一定程度的金额,只不过是一般的社会新闻而已。想要成为丑闻,就必须有‘得到保证的最低限额红利’。”(罗兰·巴特,《小小的神话》)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巨额的“金钱”利益牵涉其中,就没有丑闻的价值。巴特所指的是被称为拉卡兹事件的丑闻,该事件的真相至今仍是个谜。故事的情节稍微有些繁琐,就在这里简单地说明一下吧。主角是一位名叫多姆妮加·瓦尔特的社交名媛。1957年,她的丈夫瓦尔特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死亡。他在摩洛哥有一处矿山,是一名暴发户,而且还是一位知名画商。因此,他留下了两处巨额遗产。

但是,他还有一个叫做皮埃尔的儿子,也具有遗产继承权。因此,多姆妮加就雇了杀手,想要杀掉皮埃尔,而负责安排这一切的则是在瓦尔特死后经营矿山的雅克·拉卡兹,为此他四处笼络警察和政治家,这成为1958年的一桩大丑闻,引起法国社会的一片骚动。

现在不仅仅不清楚谁是犯人,还不清楚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个杀人计划,就连丑闻中所出现的人物也让人感到蹊跷。

丑闻将舞台和观众席分开,观众会意识到舞台上发生的一切与自己无关,能够安心地观看。社会新闻是被电视上的八卦节目放大的事件,并将其放在“舞台”上和观众隔离,使事件和观众不产生关系。比如说,2008年6月,我就曾持续关注秋叶原街道行凶事件。人们能够坐在客厅里,安全地通过电视来了解相关人物、事件经过以及其中的原委。

但是,这一切真的安全吗?所谓的观众席就真的处于暗处吗?灯光会不会突然照向观众席,将观众席突然变成舞台的一部分,将一旁的观众卷入事件当中呢?藏在网络深处的匿名留言者,又会不会忍不住空虚,暴露于现实之中呢?

我仍然不能说清楚何为丑闻。那就从这里开始,让我们走进人类在世界历史上留下的种种丑闻中去吧。何为丑闻,实际上问的是何为人类。人类就是丑闻的主角。人类是会栽跟头的。

内容推荐

我们看到伟人或名人栽跟头就会发笑,内心会颇感释然,原来他们也会跌倒,也会摔跟头啊。丑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的愚蠢史。人类是多么的愚蠢和卑微啊!

那就从这里开始,让我们走进人类在世界历史上留下的种种丑闻中去吧。何为丑闻,实际上问的是何为人类。人类就是丑闻的主角。人类是会栽跟头的。

编辑推荐

重新解读世界丑闻形成的历史,重新认识丑闻的研究价值,这一话题对历史文化爱好者来说,极具吸引力。大量文物图片,以图证史。

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现代,本书将权力、金钱、性的丑闻一网打尽!可谓是石破天惊的另类世界史。罗马皇帝卡里古拉的荒淫无耻、法国救国圣女贞德的审判、风流皇帝亨利八世与女儿伊丽莎白的处女传说、路易十四与毒杀网、性的革命家萨德侯爵、肯尼迪遭暗杀与梦露之死、列侬枪杀案、克林顿的性丑闻等等,权力、金钱和性纠缠在一起那就必将产生轰动社会的丑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7:20:23